字級大小:

A-

A

A+

p018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李虎群 中國政法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提要:本文從星雲大師一生的簡要行事入手,分析了星雲提倡人間佛教的緣起;論述了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的內涵、核心、特質、建設;最後歸納了星雲倡導人間佛教的意義,從而指出了星雲在中國佛教史中的地位。

關鍵詞:人間佛教 般若 現代化 融和

自西元前後佛教東漸以來,至隋唐鼎盛。但自宋明以降,佛教漸趨衰落,禪宗和淨土宗成為佛教的主流,而禪宗則漸漸淪為知識分子高談玄覽的口實;淨土宗則多流行於民間,為百姓薦亡送死。於是,佛教逐漸被社會詬病以迷信神佛、獨善自利。歷史發展到近代,中國面臨內憂外患,佛教內部人士及社會各界努力突顯出佛教的入世性格,其中尤以太虛大師倡「人間佛教」為著,遂有佛教文化在近代中國的復興。星雲大師就承續了近代以來佛教的入世性格,兢兢業業,著述等身,在理論和實踐上大大豐富和發展太虛倡導的「人間佛教」思想,倡導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積極推進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的事業,努力轉娑婆世界為人間淨土,致力於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從而在眾說紛呈、萬心迷淪的當今社會,為佛教開闢出了新的天地。

一、星雲大師傳略及人間佛教緣起

星雲大師,一九二七年生於江蘇江都,俗姓李,名國深。初法名悟徹,號今覺,後號星雲。按其一生行腳行事及思想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1.大陸時期(一九三八~一九四九)。一九三八年,星雲十二歲在南京棲霞山禮志開上人披剃,為禪門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弟子。這期間,正值太虛力倡人間佛教,發動教制、教產和教理革命的時候,星雲於一九四五年參加了太虛所辦的「中國佛教會務人員訓練班」,親歷教席。2.初抵台灣期(一九四九~一九六七)。一九四九年,星雲來到台灣,初駐錫於中壢圓光寺,一九五三年春至宜蘭雷音寺弘法。一九五七年領導弟子在台北創設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佛教書籍,發行佛教文物。一九六三年,在高雄創建壽山寺,隔年創辦了壽山佛學院。3.佛光山時期(一九六七~一九八五)自一九六七年始,星雲開始在高雄創建弘揚人間佛教的重鎮─佛光山。一九七三年創建佛光山叢林大學院。一九七七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一九七八年任國際佛教促進會首任會長,一九八五年召開世界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並於同年卸任佛光山住持之職。這期間人間佛教的理念逐步廣播四方。4.佛光會時期(一九八五~今)一九八五年辭退佛光山住持之後,星雲更致力於人間佛教的國際化。他於翌年在洛杉磯成立了美國佛教青年總會並任首任會長,一九八九年在佛光山舉行國際禪學會議,一九九一年成立中華佛光協會,同年在法國巴黎以古堡設立道場,一九九二年成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先後在美國創辦西來大學,在嘉義成立南華大學,在宜蘭籌設佛光大學。星雲的足跡已經遍布全球,人間佛教的種子也隨之灑向世界。

由上可知,星雲一生行跡和所受教育,對其人間佛教的理想起著基礎性的作用;而決定星雲踐行人間佛教的關鍵因素則是他對佛教本身的領悟、對當今時代和佛教發展的關注以及對自身使命的體認。

星雲對原始佛教、佛教發展和佛教本質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星雲這樣定義人間佛教,「簡單的說,就是將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中,就是注重現世淨土的實現,而不是寄望將來的回報」*1,而佛光山倡導人間佛教「就是要讓佛教落實在人間,讓佛教落實在我們生活中,讓佛教落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上」*2。他由此認為原始佛教即是人間佛教,並一再強調,「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修道在人間,成佛在人間,弘法在人間,這些都是說明佛教是人間的佛教」*3。「佛陀,道道地地的是人間佛陀;佛教,道道地地是人間的佛教」*4。星雲更認為佛教發展的正史也具有人間佛教的性格。星雲在佛教經典和佛教事業兩方面對此做了論述。他從佛典經論、宗派經論和祖師大德三個層面做了論證。他寫有〈人間佛教的經證〉一文,其中重點搜集整理了原始佛教代表《阿含經》、《般若經》精華《大智度論》的相關條目,一一條陳經典中六度等諸多論述,為人間佛教的理念提供了豐富的經典根據;星雲又選擇華嚴宗、淨土宗、禪宗等佛教宗派的有關人間佛教的論述,做了整理;他還條列了歷朝歷代祖師大德如普賢菩薩、彌勒菩薩、惠能、玄覺以至太虛等的言論,從而在理論上為人間佛教提供了確鑿有力的證據。*5星雲認為,在佛教事業發展史上更一直是以人間佛教為主流:

佛教寺院不僅和宗教、文化、藝術、教育結合在一起,也和農業生產、商業經濟,以及社會福利事業相連繫,具有多種社會功能。*6

星雲對佛教事業的論述又為其人間佛教的理念提供了現實根據。

星雲極力踐行人間佛教的緣由之二,就來自他對當今社會及佛教發展現狀的密切關注和深刻認識。他這樣描述我們的時代,「放眼今日的國際局勢、社會狀況,活生生是佛經描述五濁惡世的例證……我們的世界變成一個寸步難行的人間煉獄」*7。生活於這樣一個時代的現代人,其生存狀況又該如何呢?「今天的社會混亂,人也常常感到渺茫惶恐,最苦惱的是不知道將身心安住在何處」*8。人們內心空虛,「煩惱,像杻械枷鎖一樣,緊緊的繫縛了人生」*9,「人類清淨的本性被蒙蔽了,心靈迷失了」*10。生活中人們常常會感到自己沒有主宰,失卻了人生目標和信仰,陷入懷疑主義的泥沼而不能自拔,星雲對此說道:「值得擔心的是什麼都不信,精神沒有寄託的地方,心靈沒有安住的場所,心田中毫無善惡是非的種子,才是最令人憂心忡忡的事。」*11所以星雲認為,現代人的心靈空虛,急需救助,人間佛教的倡行勢必迫在眉睫了。

星雲倡導人間佛教的緣由之三,就是對自身和佛教徒使命的體認。星雲在新的時代對自己作為佛教徒的使命是深有體認的:

走過人生近七十載歲月,我一直只是一個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的平凡和尚,不論環境如何改變,始終深慶自己能蒙十方佛恩及眾生善緣眷顧,點點滴滴完成出家人神聖的使命。*12

在佛、法、僧三寶中,僧是延續傳接、闡微發揚佛法的核心力量,至關重要,因而星雲反對沒有慈悲,沒有智慧,沒有願力,沒有功行的佛教徒;而是積極倡導能夠弘揚佛法完成自己使命的佛教徒。

綜上,由於佛教從來就是人間的佛教,就為星雲踐行人間佛教提供了理論依據;社會和佛教的發展需要人間的佛教,就顯示出實行人間佛教的必要性;對自身及佛教徒使命的體認,為人間佛教提供了可能性。

二、人間佛教的教理

自近代以來,太虛是人間佛教的提倡者,而星雲是人間佛教的踐行者,已經成為學界共識。在人間佛教的理論內容方面,星雲承接了太虛切近人間的佛陀觀、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等思想,並進一步提出佛化生活、佛化人心、人間淨土等思想,從而把在太虛那裡比較抽象的人間佛教理論具體化、大眾化,使人間佛教的理論真正落實到人們的生活起居、一顰一笑之中。

星雲首先闡明了佛教教理的核心思想都是人間佛教,而佛教的這些思想都構成了人間佛教的思想內容:五乘共法、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六度四攝、因緣果報和禪淨中道這些佛教的核心思想都是人間的佛教。對人間佛教的內容有了深切了悟和把握之後,星雲提出佛化生活的思想,使人間佛教的理念不再停留於遠離人世的空中樓閣,而是直接落實到人們的人倫日用之中;不再是靜態的理論學說,而是動態的生活智慧。在財富、道德、女性、福壽、政治、忠孝等生活諸多層面一一提出人間佛教的理念,給予人們的生活詳盡細緻的指導,使人們不再對佛教「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而在行住坐臥之中體會到無一不可受人間佛教的指引,從而實現了生活佛教化,使佛法真正落實到了人間。

星雲闡明了人間佛教的基礎性內容和政治、經濟、倫理等一系列生活的人間佛教思想之後,認為人心是一身之主,心到才能身到,人世間一切眾生,所有一切世界,都離不了人們的心,人間佛教的真精神就是要通過不斷的修行實踐,建立我們廣大無比的內心世界。所以佛化生活,首要佛化心靈。但是人心惟危,險於山川,忽則天堂,忽則地獄,一念三千,苦惱不堪,怎麼能夠認識佛教真理,並為之所化呢?星雲認為:

我們的心本具佛性,清淨自在,卻因種種妄念,使我們的軀骸受苦受難。*13

一心清淨,就能在人我裡,完全生我平等;在時空裡,完全法界一如。而人間佛教的理念之所以能夠落實在生活和人心,則基於星雲大師人間淨土的思想。正因為淨土就在人間,才為生活和人心的佛教化提供了可能性。佛教,不是讓人麻醉自己,逃避現實,而是讓人看清現實,正視現實,正如星雲指出的:

宗教真正的目的並不在叫人逃避現實,躲入未來世界的象牙塔裡,而是勇敢的面對當前的痛苦,並且找出離苦得樂的方法。*14

尤其佛教更是注重尋求現世世界的幸福,星雲認為人成即佛成,當下覺悟,當下就是淨土。星雲認為:

佛在哪裡?在我的心裡。淨土在哪裡?在我的心裡。*15

修得此心,自然亦得淨土,自然就會有佛化的生活。這樣,生活佛教化、人心佛教化和人間淨土思想就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星雲動態的人間佛教的具體內容。

通過以上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大概梳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的精神核心是利他的精神,也就是大乘菩薩的精神。星雲激賞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願力,並明確地說,「人間佛教要我們先具有度人的心,先有別人,後有自己」*16。星雲提出了人間佛教要以「大悲心為父」,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菩薩但從大悲生。星雲認為太虛一生提倡人間佛教,最後就是歸結到菩薩學處,所以「學菩薩就是人間佛教的旨趣」*17。可見,正是這種大乘菩薩的利他精神構成了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的精神核心。

星雲人間佛教思想具體豐富的內容和慈悲濟世的精神內核,使其具有了獨具特色的以下以空為體、以權為翼、以實為用的三種精神特質。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是以大乘空宗的般若智慧為本體的。星雲實踐人間佛教,明確提出要以智慧為母。他說:

我們有了甚深的般若智慧,體悟法性空寂,能通曉一切事理,不為無明所侵,不被貪瞋痴三毒所害,便能自在無礙,趨向成佛之道。*18

般若是佛教永恆最高的真理;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其實質「是我們的自性真如,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19。證悟般若之後,就是無限的擁有。那麼到底什麼是般若呢?般若其實就是空,星雲解釋道:

般若可以用「空」來解釋,簡單說,虛空裡面包含了森羅萬象……你擁有了般若,就好像虛空擁有了萬有。*20

所以,般若就是體悟法性空寂之後必然獲得的智慧。菩薩就是了悟了法性空寂的道理,常在第一義的畢竟空寂般若之智之中,如蓮花般出淤泥而不染,心無掛礙,遠離顛倒。懂得了般若性空的道理,是否空掉一切、離世遠遁呢?星雲破除了人們的疑慮:

其實「空」是建設「有」的,只是一般人不瞭解。「空」有「空」的內容,在「空」的裡面才能擁有宇宙的一切,不「空」的話,就什麼都沒有了。「真空」生「妙有」,我們先有「妙有」,才能入「空」,先建設現實「有」的世界,從「有」的真實中,方能體驗「空」的智慧。*21

這樣,般若性空之智,又落實在現實人間,實現了般若之智與現實人生的圓融,般若性空也就成為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的出發點,從而獲得了本體論上的意義。

我們說星雲大師的佛教觀是動態的,不僅因為他把人間佛教的抽象理論落實於瞬息萬變的現實生活,更因為貫穿於星雲人間佛教理念中的權變思想。星雲的權變思想來源於他的無常和方便的思想及他的歷史發展觀。星雲認為整個社會歷史在諸多方面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佛教也是一樣,歷經了第一個五百年的小顯大隱時期,第二個五百年的大顯小隱時期和第三個五百年的密現顯隱時期,現在已經到了人間佛教的來臨。*22在現實層面上世間萬象是遷流不居的,在理論層面上又如何呢?星雲闡述了他的諸法無常觀:

一般人害怕無常,其實,無常才能進步,無常才有希望,無常能使凡夫悟道成佛,無常能化干戈為玉帛。*23

諸法無常,變化莫測反而為人生提供了積極的意義;正因為世間萬法的遷流不息,才需要弘揚佛法的方便法門。星雲認為,佛陀在各部經典中的說法施設,都是方便權巧,所以星雲提出人間佛教要以方便為父,隨機逗教。對世界萬象,不是膠柱鼓瑟;對弘揚佛法,不是執古不化,星雲深刻體悟到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看到各種宗教都是因應時代的需要,而有所革新改進,所以他說:

佛教要因應每一個時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將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於社會,也就是要現代化於每一個時代。*24

星雲大力倡導人間佛教,就是看到了佛教理論空廓遼遠,不易為大眾所知,似有空中樓閣之弊,不能落到實處。所以,人間佛教雖然也講三世、十方、無量眾生,但始終重視此時、此地、此人,始終重視實在,不尚玄談。星雲指出:

現代化的佛教是實實在在以解決人生問題為主旨,以人文主義為本位的宗教,而不是虛幻不實的玄思清談。*25

世間的事物只有切近世用,才會為世所用,才會有永恆的生命力,才會影響人們的生活。這裡講的「以實為用」的「實」,不只是指人間現實,而且就是指實用:「因為實用的佛教,才是人們所需的佛教。」*26所以,星雲在講述佛法時,言簡意賅,為要讓大家能聽懂;書寫文章時,流暢淺易,為要大家能看懂;興建道場,總竭力讓大家用得上;舉辦活動時,盡力讓大家都能參與;開辦法會時,要讓大家能歡喜;海外弘法時,也會帶有語文翻譯,總之一句話,星雲總是隨時隨地估計大家的需要,把佛法落實到實處,並能為世所用。

關於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的精神特質,我們也可以說是「以般若為母,以權變為父,以實用為子」。大乘空宗的般若之智和因地因時的權變思想,自然就能使人間佛教的種子布滿人間。那麼,在實際運行中,應採取哪些具體措施來實現呢?在這裡,星雲創造性地提出了佛教現代化的思想,所謂佛教現代化,就是把佛教的真理以現代人熟悉並易於接受的方式揭示給大眾,並希望由此帶給社會進一步的進步化、現代化。要實現佛教的現代化,需要教界內部、社會各界的努力和主題精神的激越。從主體精神上來說,要有人間進取的精神,慈悲應世,發願度人;從社會層面來講,佛教徒要以天下為家,從根本上淨化人心,改善社會。教界內部要實現佛教的現代化,則必須要做到:佛法現代語文化,傳教現代科技化,修行現代生活化,和寺廟的現代學校化。佛教現代化思想是星雲對人間佛教思想的進一步細化和延伸;是星雲運用般若之智、權變時代以求世用之後為人間佛教勾畫的藍圖;是人間佛教思想貫徹落實到當今社會的必然體現。

綜觀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的內容、核心、特質及實現舉措,我們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貫穿於其間的一條主線─「融和」,這可說是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的基本性格。星雲認為佛教本身就是一種法界融和的宗教:

佛陀……開展出來的眾生平等、法界融和的思想,就是人類得到永恆安樂的根本,是世界能達到永恆和平的指南。*27

他認為現代宗教就是種種因緣的融和:

現代佛教應把南傳、北傳的佛教融和起來,把禪、淨融和起來,把出家、在家融和起來。*28

而且,這種融和不止局限在教內,還擴之於宗教之間、傳統與現代、佛法與世法、佛法與生活等等的融和。星雲認為:「凡此均為法界融和思想的實踐。」*29正因為對融和思想體會這麼深刻,星雲才自稱:「我一生念茲在茲所提倡的就是融和與歡喜。」*30貫徹融和思想,就打破了國家、地域、種族等的狹隘觀念,使佛教不膠著、不自限,從而真正能夠打開山門,走向社會,深入人心。他倡導的人間佛教,就是佛教真理與現實人間的融和;他推動佛教現代化,就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和。佛教真理的般若之智使他對人間佛教的理解及建設未來佛教的理念都貫徹了融和的思想,整個理論圓融無礙、有機統一,從而為他的人間佛教的教制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結語

星雲大師致力於人間佛教的弘揚,規範了人間佛教的內容、核心、特質,使佛教在新的時代獲得了新的生機,使人民在沉淪的當世不再沉淪,自有其歷史和現實等諸多層面的意義。

在我們的時代,宗教不再是狹窄意義上的僅僅對上帝或神的信仰,它更是基於人本主義的一種自我超越的努力,它是人的心靈對天、道、淨土、神的敞開與嚮往。目前的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但同時,也伴有日常生活的功利主義和純粹的物質主義;人生無意義感日益加重,歸屬感喪失,精神失去寄託──人類變得冷漠和麻痺。同時,目前國際局勢中政治上的以強凌弱、經濟上的以富奪貧已經達到令人觸目驚心的程度;民族看法的狹隘、宗教文化的自我優越等也日甚一日。這其中包含的理念就是「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偏執和「萬般皆下品,唯有我自高」的驕橫。如何使兩千餘年來的佛陀智慧與現實人生相結合,以解決人們面臨的這些問題已成為當務之急。自近代以來,佛教內外的有識之士已經在努力探索這個問題,遂有太虛的人間佛教的提倡,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大程度上停留於理論層面;星雲接過了這個任務,以大乘般若的智慧、權衡世事、切近世用,進一步使佛教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使人間佛教的理論更加系統詳備,切實可行,從而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使佛教在新的時代有了新的生機,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星雲大師秉承佛教精髓,提倡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堪為宗教改革家;他辦學校、創協會,培養僧才,教育社會,又是教育家;他四方奔走,與大眾印心,和世法圓融,還是社會活動家。他促進了佛法的弘揚、世風的建設和國際的和平,在佛教、文化乃至社會的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刊於二○○七年七月《普門學報》第四十期﹚

【註解】

*1星雲大師編著:《佛光學》,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印行,一九九七年,頁一。

*2星雲大師編著:《佛教(十)人間佛教》,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印行,一九九五年,頁二○一。

*3同註*2,頁一。

*4同註*2,頁五四五。

*5參閱星雲大師編著:《佛光學‧人間佛教的經證》,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印行,一九九七年,頁二三七─二七九。

*6同註*2,頁五二六。

*7同註*2,頁一五二。

*8同註*2,頁一七七。

*9同註*2,頁一三六。

*10星雲大師編著:《佛光教科書(十一)佛光學》,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印行,一九九九年十月,頁一一。

*11同註*2,頁四三七。

*12符芝瑛:《傳燈──星雲大師傳‧序》,台北: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五年一月,頁一。

*13同註*2,頁一二○。

*14同註*2,頁四三四。

*15同註*2,頁二○一。

*16同註*2,頁一七六。

*17同註*2,頁一八七。

*18同註*2,頁一五五。

*19同註*2,頁二二八。

*20同註*2,頁二二八。

*21同註*2,頁四一九。

*22同註*2,頁三八九。

*23同註*2,頁一七。

*24同註*2,頁四二九。

*25同註*2,頁四三三。

*26同註*1,頁三。

*27同註*10,頁四。

*28同註*2,頁四一五。

*29同註*10,頁五。

*30星雲大師:《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紀念特刊‧序》,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五月,頁六。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