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86 人間佛教國際化與宗教交流之展望——以佛光山跨宗教對話為例

滿謙 佛光山海外都監院院長

提要:「佛教的國際交流」意謂以佛法真理從事國際交流,以跨宗教對話宣揚和平。佛教典籍中記載了佛陀宣揚四姓平等,人人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打破階級制度,提倡平等、慈悲,以佛法來倡導國際間相互交流,促進國際之間能夠更和諧相處。

佛經中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等都可以見到國際交流的情況,現今交通發達,國際往來頻繁,跨宗教之間的交流更日趨活絡,不單是佛教界之間的往來,跨宗教之間的國際交流對話更顯重要。

人類彼此的關係是「同體共生」,牽一髮動全身,環境的汙染,氣候的變遷,造成全球的溫室效應,而近年來的天災人禍不斷,都說明了佛經所云「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重要。

然而佛教的國際交流在二十一世紀裡更顯不凡的意義,千百年來的人類歷史雖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上有種種交流,但是人心的不同,信仰有異,宗教間的國際交流更趨重要,各宗教提倡「慈悲、愛、和平」的普世範疇能夠幫助人類各種族間的了解和認識。

本文從《大方廣佛華嚴經》、《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來研究過去佛經中的跨宗教交流,到現代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積極推動國際交流。由於佛光山國際交流範圍寬廣,本文僅以跨宗教交流為例,俾對和諧社會及推動世界和平能有所助益。

關鍵詞:人間佛教 國際交流 跨宗教對話 和諧社會 世界和平

一、跨宗教對話之重要性


現今佛教與世界各國的跨宗教交流與日俱增,回顧歷史二千五百年前教主釋迦牟尼佛就在印度恆河兩岸的十六大國之間往來作國際交流、跨宗教對話。

佛教自從佛陀在印度成立教團以來,當時佛陀為各民族、各行各業人士說法,不分貴賤、不分男女,平等施教,提倡眾生平等,打破四姓階級,廣收各界人士,其中著名的有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難、優波離、迦旃延等。

佛陀以摩竭陀、憍薩羅、拔沙三國為中心,曾在憍薩羅國舍衛城的祇園精舍說法二十五年。

摩竭陀國的首都是王舍城,位於恆河中游,現在巴特那市。其後,阿育王將摩竭陀國首都遷至華氏城。此城成為佛陀傳教中心之地,也常在附近的迦蘭陀竹園和靈鷲山等地說法,舉行國際交流。

摩竭陀國的國王是頻婆娑羅王,經常去聆聽佛陀說法,頻婆娑羅王去世後,其子阿闍世王亦特別護持佛陀,相傳佛陀入滅後第一次結集經典,就是在阿闍世王的支持下舉行國際交流大會。

佛陀的祖國迦毗羅衛國,因為近鄰強大的憍薩羅國的興起,常常威脅其安全。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奉佛虔誠。後來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於二十歲時領兵將父王罷黜,並且殺死了兄長祇陀太子,自立為王,琉璃王在惡臣的佞言下,帶兵攻伐迦毗羅衛國。

佛陀聽到消息後,獨自來到琉璃王軍隊必經的路上等待,並且刻意在路邊一棵枯樹下靜坐,希望避免種族殺戮事件。

摩竭陀國的阿闍世王想討伐跋祇國,於是派雨舍大臣為大使,請示佛陀,佛陀藉機開示阿難,跋祇國不能侵損的七個理由,雨舍聽後便放棄攻打跋祇國,阻止了一場戰爭發生;我們可以見到佛陀以「七不退法」智慧之喻,巧妙的化解了一場兩國間的血腥戰爭,為兩國帶來和平,為人民帶來幸福與安樂。

八十歲時,佛在拘尸那羅城附近的娑羅雙樹下入滅。火化後的舍利(高僧大德火化後,遺留的堅固物或結晶微粒)由摩竭陀國王阿闍世和釋迦族等八王帶回建塔(即舍利塔)供養,佛陀終其一生都在弘法、為國際交流努力,連最後的舍利遺物都成就八國之間的國際交流,由此可見國際交流的重要性。

綜觀佛教的弘傳發展,從早期佛陀以步行在恆河兩岸十六大國之間弘法,佛陀的弟子到後來歷代的高僧徒步從印度到中國傳法,中國的高僧到印度留學取經、翻譯經典,佛教發展至今,在現代二十一世紀更以嶄新的方式進行國際交流。

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下,本著佛法的義理、精神,積極興辦各種佛教的弘法利生事業,熱心推動國際佛教交流,對佛光人的教育,也是勉勵弟子要「國際交流,同體共生」。五十年來,佛光山在宗風制度領導下,致力於人間佛教的推動,佛光山的國際化以台灣佛光山為起點,集合大眾的力量,將傳統與現代結合,才有今日從台灣佛教、中國佛教到發展出國際佛教、世界佛教的規模成就。

五十年來佛光山對社會的貢獻是「改善社會風氣,淨化普世人心;促進群我融和,建設和平世界。」佛教跨宗教對話交流的意義和目的正為實踐此理想「融和與和平」。多年來佛光山全球道場展開跨宗教交流、宗教論壇、國際會議、祈求世界和平音樂會等,到近年來成立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世界神明朝山聯誼會,都在實踐星雲大師「五和人生」思想,推動達到世界和平的願心。

佛光山自開山以來根據星雲大師所揭櫫的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為目標,以佛教為緣,融和為本,實踐佛法於生活中,推動國際交流,促進國際佛教與各國間的發展,取得各項成就。總括佛光山的國際交流方式有如下:

1.以文化藝術從事國際交流。

2.以教育學術從事國際交流。

3.以共修淨化人心國際交流。

4.以慈善福利社會國際交流。

5.以國際會議促進國際交流。

6.以佛教音樂從事國際交流。

7.以跨宗教對話來國際交流。

8.以多元文化融合國際交流。

二、經典中的跨宗教交流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已經提倡國際交流,佛經中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阿含經》、《大寶積經》、《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維摩詰所說經》等都可以見到國際交流的情況。在宗教交流大會上的人士來自各國、各行各業,從國王到王宮大臣、學者、商人、勞工階層等均參與,由於經典史籍浩瀚,本文僅從《華嚴經》、《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來研究過去佛經中的國際交流到現代的國際交流。

(一)《華嚴經》中的國際交流

《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是佛陀成道開悟後所說的第一部經典,這是一部法界之旅的大經,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大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在《華嚴經》記載佛陀講說的說法處及法要共有多處,時空跨越天上和人間都有,不單只是跨國的國際交流,還跨越天界,也就是現今所謂的「外太空和外星球」,在過去科學不發達的時代我們會認為天方夜譚,然而現今高科技的發明,人類得以探索月球和其他星球,佛經上所言已不是神話,而是現實世界的場景。

根據《華嚴經》中記載佛陀說法共有三十九品,共有七處九會,七處包括地上三處、天宮四處。根據《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一〉經文記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所共圍遶。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執金剛神……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身眾神……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足行神……復有無量阿脩羅王……復有無數他化自在天王……復有不可數大梵天王……復有無量光音天王……復有無量遍淨天王……復有無量廣果天王……復有無數大自在天王……


這段經文中可以了解當時佛陀在阿蘭若法菩提場中證悟成道後,為無量無邊的各國大眾說法開示,華嚴法會是以虛空法界為一個總會,盡虛空遍法界,這是首場跨越時空的國際弘法交流大會,參與的大眾有各國人士和各行各業的普羅大眾,眾生海會雲來集。總計參加這場弘法大會的人數無量無邊,無法統計。經裡分類出席的大眾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神眾、雜神眾、四王八部鬼神眾、欲界天、色界天眾如是等而為上首,不可稱數,皆勤觀察無相之法,所行平等,所以與會的大眾相當國際化。

從《華嚴經》中,我們可以看出二千五百年前佛陀的思想就是提倡國際間要相互交流融和,《華嚴經》是以天界為舞台的法會,如宇宙國際的劇場。經中佛陀說法的地點以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為主,故此《華嚴經》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佛陀將所證入重重無盡的宇宙國土境界教育弟子,開擴世界觀、國際觀,這是思想解門的教育。而經文中的善財童子參訪各行業的善知識和跨宗教的領袖,是行門的教育,雲遊參學,實踐佛法。

《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載了善財童子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些善知識(kalyandmitra善友)遍布各個國家地區、各行各業、各宗教人士,其中有五位菩薩,比丘、神(護法神)有十位,以及婆羅門、國王、童子童女等。這些都是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如果不把天神算在內,女性占多數,共有十一位,再把其他女眾算進來的話就過半,比例之多,佛陀所要展現的是種族融合(各種人種)、宗教融合、多元文化融合,主要是要打破差別,沒有貴賤高低,強調平等性、無差別與包容性,以此建設〈入法界品〉的國際舞台,這都說明了佛教國際化理念,可見得佛陀主張佛教要國際交流、跨宗教要對話交流,互相來往,相互學習,讓彼此更能溝通和諧。

(二)《阿彌陀經》中的國際交流

《阿彌陀經》云: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這段經文說明極樂國土的大眾每天早上都以香華供養十萬億佛,這就是國際交流,和各國的諸佛聖賢結緣。供養也是一種國際交流,在現代社會可以用慈善的救援、捐助物資來供養,和世界各國的大眾結緣來作國際交流。

《阿彌陀經》又云: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下方世界……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從這段經文中看出極樂國土的眾生參訪聽法,從事國際交流,如參訪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國土的諸佛國土,禮敬諸佛菩薩,聆聽諸佛說法,法音宣講。從《阿彌陀經》中也可看出佛陀鼓勵佛弟子們參學旅遊,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除了能體悟真理妙法,更能廣結善緣,促進全世界人類的經驗互相傳授,智慧交流,撒播世界和平的種子,推動和諧世界,讓人間淨土佛國現前。

(三)《妙法蓮華經》中的國際交流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云: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這段經文說明了觀世音菩薩遊歷諸國土,到處尋聲救苦,以大悲心懷慈善救濟來從事國際交流,安頓眾生的身心。現代的國際往來更加頻繁,國與國之間關係更加密切,牽一髮動全身,整個宇宙國土彼此的關係都是同體共生,無法切割,因此當全球有某一個地區發生災難時,佛光山的國際佛光會都本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精神,號召全球的佛光人加入賑災救援工作,或全球誦經回向祝禱祈願災難消除,例如︰

二○○八年五月初,熱帶氣旋納吉斯(Nargis)豪雨侵襲重創緬甸,導致數萬人傷亡,佛光山開山、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星雲大師指示泰國佛光山和佛光會全力賑災。同年五月,大陸四川發生嚴重大地震,大師立即指示佛光山與佛光會捐助人民幣一千萬元,並成立「救災指揮中心」,整合全球資源賑災。佛光山全球各地別分院則設置超薦牌位和消災祿位,舉行「為四川大地震災民祈福法會」,號召全世界會員同步為災民念佛祈福,祈願藉由眾人念佛力回向傷亡,祈求生者奮起再出發,亡者得到冥福。大師指示國際佛光會以「救援、醫療、民生物資、關懷」四合一救災計劃,秉持建設組合屋、成立心靈輔導站、重建學校三大方向,長期進行重建災區工作。給予他們物質援助,尤其給予精神撫慰及家園重建更是賑災的重點。

其他如尼泊爾地震賑災、南亞海嘯賑災、台灣八八風災賑災、日本地震賑災等等,都看到佛光山和國際佛光會以慈善救濟來從事國際交流的具體實踐。

三、佛光山的跨宗教交流

從佛教歷史和經史典籍中處處可見佛法真理都是在促進國際團體之間的交流和諧。而國際交流最重要的是尊重大眾的決議,建立彼此的「共識」,這個「共識」就是「和諧世界,世界和平」。

星雲大師對宗教人士之間往來,提出宗教人的共識,凡信仰宗教的人,我們就為他定名「宗教人」。不管是信仰哪一種宗教,都必須具備共識,才能算是一個宗教徒,稱為宗教人。什麼是「宗教人」的共識呢?以下四點:

第一、以慈悲濟世為宗旨:既以「宗教人」自居,就必須做到有慈悲心,要能救濟世間,慈悲濟世,慈悲可說是「宗教人」的宗旨。你看耶穌教的「博愛」,代眾生受苦;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這都是慈悲濟世的精神。如果沒有慈悲濟世的胸懷,那就失去「宗教人」的立場了。

第二、以共用和平為目標:宗教雖然信仰的教主、教義各有不同,但從事的工作,都是要讓世界和平、眾生得度,所有的人都能和平共處。一切的生命互相依附、同體共生,不是我打倒你、打倒別人,只有我自己成功就能生存。宗教人所要推動的,讓大家平等,建立人人有共生、共存的共識。

第三、以參與善事為方便:宗教人不要光是守著「我的宗教」,這是自我的設限與執著。只要是對世界和平、造福人群、提升人類心靈有益的善事,宗教人都可以與人為善,熱心參與。好比,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宗教同盟」、「宗教促進委員會」,聯合所有宗教,相互尊重,異中求同,發揮更大的力量,淨化人心,穩定社會。

第四、以發揚人性為努力:「宗教人」不但要發揚人性,還要發揚我們的天性、道性、佛性,不但愛己、愛人、愛社會、愛國家,甚至愛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哪怕一個含靈動物,乃至為了保護一隻鳥、一隻兔子,都可以花多少代價付出。因為生命可貴,都應該受到的尊重。

無論任何宗教徒,發揚光明的行為,創造祥和的世界,這都是我們所共同努力的目標。

推動世界和平思想,念茲在茲台海兩岸的和平是星雲大師一生努力的目標,根據大師千萬字的著作中可以歸納出其思想有「尊重、包容、歡喜、融和、平等、和平」等。以下列舉星雲大師的和平思想理念如下,例如:

平等必需植基於人我互尊,要能不分大小、不分貧富,都要互尊;和平必須要從平等中建立,要能不分強弱、不分上下,才能和平。(《佛光菜根譚(二)教化修行責任》,頁八八)

世間上最可貴的東西是平等;

平等才能溝通,溝通才能和平。

佛與眾生平等,便是世間最偉大的平等。
(《佛光菜根譚(四)群我相處》頁一○○)

「自他一如」的觀念,是人際和諧之本。

「同體共生」的精神,是世界和平之基。
(《佛光菜根譚(二)教化修行責任》頁一四○)

無我,則無對待,無我是和平的根本;

有我,則有分別,有我是爭執的根源。
(《佛光菜根譚(三)身心安頓的良方》,頁一六九)

小愛是愛與自己有關的,大愛是愛與他人有關的;

真愛是愛真理、愛公理、愛國家、愛世界、愛人間的和平。
(《佛光菜根譚(四)群我相處》,頁七三)

世界地球村時代的來臨,國與國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的交流也益形頻繁,世界宗教交流已是時代的趨勢,也是星雲大師推動有年的工作。

星雲大師對宗教之間抱持崇高的理想與寄望,認為各宗教應以互尊互重的精神,平等看待各宗教的修持方法與制度,彼此融和,互相輝映,讓宗教成為全球性的化導力量。在此理念下,佛光山多年來,推動佛教禪淨、顯密、南北傳各宗派的融和,並積極與其他不同宗教舉行座談、交流、聯誼,藉此凝聚共識,彼此合作,共同為促進世界和平與增進人類福祉作出具體的貢獻。

星雲大師一向主張:佛教與各宗教間要相互尊重,彼此融和,共同為促進世界和平、族裔和諧、人類福祉而努力。

星雲大師數十年來一直提倡宗教融和、世界和平的理念,佛光山開山五十年來法傳五洲,全球兩百餘個道場遍布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亞洲等地區,每天各國道場和佛光會員都在當地跨宗教交流往來。尤其星雲大師先後前往羅馬教廷與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本篤十六世舉行世紀對談。亦受邀前往回教國家馬來西亞主持莎亞南體育館八萬人弘法大會;至印尼弘法,當地政府特准在緹亞大飯店公開演講。凡此種種,皆為天主教與佛教、回教與佛教乃至各宗教間的交流打開友誼對話平台。

佛光山與各宗教往來友好,希冀以宗教的慈悲與博愛等精神,致力於推動世界和平。現在全球佛光山道場每年都以跨宗教音樂會或是為世界祈求和平,宗教論壇等促進世界和平,以下舉出重要的跨宗教交流說明。

星雲大師一生提倡融和與歡喜,不僅佛教各宗派要融和,宗教與宗教之間也要融和,對於結合其他宗教共同促進世界和平,更是不遺餘力。

佛光山初創時,就有來自世界各國道明會的神父、修女八十多人上山交流。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也是星雲大師三十多年的老友。

一九九五年三月,戴瑞明大使去羅馬開會,教廷希望能在台灣舉辦第一屆國際佛教與天主教交談會議。戴大使返台之後,立刻拜訪星雲大師,詢問在佛光山舉辦的可能。星雲大師不但應允免費提供食宿及一切合乎國際水準的會議設備,更難能可貴的是,還提供一所大廳作為天主教人士每日祈禱及舉行彌撒祭典專用。

這次會議的融和,促成了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星雲大師訪問梵蒂岡,與當時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對話,雙方就海峽兩岸的宗教交換意見,被譽為「世紀性的宗教對談」。

一九九六年,星雲大師參加在倫敦舉辦的宗教交流,與全英國各宗教代表舉行「和平對話──宗教與社會的融和」,星雲大師與世界宗教代表大會主席佈雷布魯克牧師及倫敦佛教協會祕書長梅多士先生等共同對話研討。有印度教、佛教、猶太教、天主教、耶穌教、回教教會均派代表參加討論,氣氛十分熱絡。跨宗教對談中各宗教各自發表談論,星雲大師提到宗教界可以「異中求同、同中存異」,獲得與會各宗教代表的認同,他們也感受到佛陀的慈悲與寬大的胸懷。

一九九八年首次於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恢復印度及南傳佛教比丘尼教團。計有二十餘國、一百五十多位戒子參加,也是佛教界首次跨越種族、區域、法脈傳承的戒會。

二○○一年星雲大師率領「佛光山梵唄讚頌團」前往美加地區演出。並至紐約「九一一事件」災難現場祈福灑淨,及於紐約林肯中心,為罹難者祈福祝禱。

二○○二年前往中南半島及東南亞,展開一個月慈善弘法之旅(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等地),主持輪椅捐贈儀式,並為南、北傳佛教做進一步交流。隔年星雲大師獲泰國摩訶朱拉隆功佛教大學頒授「教育行政」榮譽博士學位。

二○○三年星雲大師主持由巴西如來寺、巴西佛光協會、曹仲植文教基金會主辦的輪椅捐贈儀式,捐贈對象為巴西貧民,由巴西聖保羅SE大教堂與如來寺共同主辦,聖保羅各宗教聯合會與聖保羅市政府協辦,於巴西聖保羅SE大教堂與天主教DomClaudio樞機主教,針對宗教對本世紀應該提供什麼樣的貢獻進行「宗教對話」。星雲大師以西來大學及南華大學創辦人的身分,與代表聖保羅大學的Marcia校董事,於巴西聖保羅大學共同簽署交換學生證盟儀式,協議未來雙方就交換學生、交換教授與教學觀摩,做進一步交流事宜。

二○○四年星雲大師應聘擔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委員會主任委員,與基督教、天主教、一貫道、道教、回教、天理教、軒轅教、道教、天帝教、中華理教、天德教等十二個宗教團體領袖,共同出席「愛與和平音樂祈福大會」,促進宗教交流,實際發揮宗教淨化社會人心之功用。

同年五月浴佛節,國際佛光會紐西蘭南島協會在基督城大教堂前舉行四大宗教佛教、天主教、回教等為世界和平祈福,這是九一一事件後首次在紐西蘭舉行的跨宗教交流,帶動當地宗教間的交流融合。同年國際佛光會在紐西蘭奧克蘭、澳洲雪梨和墨爾本等地紛紛舉辦跨宗教為世界祈求和平法會。

二○○六年六月二十一日,星雲大師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與教宗本篤十六世見面,並致贈弘法五十年的影像專輯《雲水三千》予教宗。

二○○六年星雲大師遠赴歐洲至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及日內瓦聯合國國際會議中心講「融和與和平」。

二○○八年九月三~五日為紀念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六十週年,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總部於歷史上聯合國首度《世界人權宣言》頒布所在地──巴黎舉行第六十一屆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年會,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駐紐約聯合國NGO代表前往年會地點所在的聯合國教科文中心總部參加為期三天的全球NGO年度盛會。

二○○九年一月五日,佛光山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心聯合瑞士各宗教的領袖為新年祈福,這是瑞士日內瓦聯合國總部所在地舉行第一次的跨宗教交流,各宗教領袖們手持宗教代表信物,以各宗教的經文為世界祈求和平,正當此時恰逢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以色列攻打加薩,經過一週的時間,六百餘老幼居民死亡,世界各國人士無論宗教,不分種族,民眾紛紛自發地在各大城市示威抗議,呼籲要停戰,不要妄殺無辜,可見得宗教之間也要交流往來對話,溝通彼此,世界的和平才有可能到來。

同年日內瓦聯合國總部各宗教組織聯合提出在「聯合國下設立跨宗教遠景」的議案中,世界宗教、政治、社會社群代表們熱絡地討論與表達宗教對世界和平的影響力。

二○一一年,星雲大師派遣筆者代表前往羅馬教廷梵蒂岡參加「世界和平正義反思、對話與祈禱日」,與教宗本篤十六世見面。筆者是宗教界唯一的女眾代表,這實在是宗教史上歷史性的一刻,闡釋了佛教的平等性。

教宗更呼籲世界「再也不要暴力!再也不要戰爭!再也不要恐怖主義!以天主的名義,各宗教把正義與和平、寬恕與生命、愛帶給地球!」二十八日上午教宗在梵蒂岡和各宗教團體代表見面,除了特別感謝大家前來參與盛會,更呼籲大家繼續攜手為世界和平共同努力。筆者代表佛光山致贈「823愛與和平宗教祈福大會」DVD和佛陀紀念館簡介、星雲大師著作等,並代表大師向教宗致意。

二○一六年應梵蒂岡宗教對話委員會之邀,筆者五月前往羅馬出席由羅馬教廷主辦的「佛教、印度教、天主教對話研討會」,並至梵蒂岡城和教宗會面,筆者代表星雲大師向教宗致意,當面邀請天主教教宗方濟各來台灣和佛光山,並致贈《獻給旅行者365日》,將中華文化送進了梵蒂岡。

筆者參加羅馬天主教跨宗教交流回到法國巴黎,五月底在巴黎,在經過巴黎槍擊事件之後,法國各宗教首次展開對話並舉行跨宗教音樂會,佛光山是唯一為世界和平祈福的佛教代表,可見星雲大師所提倡的「宗教間尊重與包容」理念已獲國際肯定。

除此,尤其是佛光山在歐洲的總部法華禪寺啟用四年以來,已經在宗教交流、文化教育等方面有了很快的發展,和歐洲的宗教進行多次的大型宗教會議,道場成為多元宗教融和的代表,所在地碧西市在二○一一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授為「多元宗教對話城市」,每天都在進行宗教對話。法華禪寺並被政府視為活的文化遺產,每年在國際遺產日開放,和千年遺產古蹟一起開放給民眾參觀學習,法華禪寺已經成為法國大乘佛教代表。

四、以跨宗教倡導世界和平

人類自有歷史以來,佛教是唯一沒有發生宗教戰爭的宗教,被公認是最和平的宗教。佛教提倡「慈悲、平等」的精神就是各國和平的基礎,以佛法真理的內涵就是國際交流最好的基礎和媒介,因此加強國際佛教組織的聯繫,積極闡揚佛教教義,推展世界佛教交流活動,促進國際和睦,增進僧信之關係,共同建立自由、平等、和平、幸福的世界,和諧世界需要提倡國際交流,國際交流需要以佛法慈悲平等為基礎來共同創造人類的和諧世界。

星雲大師近年來念茲在茲的事,莫過於兩岸的和平與未來,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他曾說:「自由民主誠可貴,和平與幸福安樂更重要。」為了這個願景,八十歲的他仍奔波於兩岸之間,推動人間佛教,希望能推動兩岸和諧,世界和平。

今年(二○一六)九月五日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一百八十人團涵蓋佛教界及社會各界菁英如教界、企業界、文化界、教育,六位主席在輪值主席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帶領下,赴大陸北京進行「兩岸」人間佛教交流訪問團,佛教搭起兩岸橋梁,探索現況實踐交流。這都是促進兩岸良好互動基礎,希望台海關係穩定發展的國際交流。

總之,佛教的「國際交流」,應依循融和與和平的信念,使宗教成為全球性化導的力量為前提所成,不單只是佛教的國際化、現代化,星雲大師認為佛教的弘傳須邁向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社會化、大眾化、藝文化、事業化、制度化,甚至國際化、未來化。

星雲大師曾說:「國際化是佛教必然的趨勢,現代化是佛教進步的關鍵,僧伽教育是佛教萬年的基業,淨化人心是佛教向來的目標。」因此國際交流可透過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宗教等都能促進國際間的交流溝通,未來希望最和平的宗教──佛教的弟子們都能夠本著佛法慈悲與智慧,以「和諧與和平」精神從事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來推動促進國際交流,則和諧社會,世界和平不遠矣!

五、國際化與未來之展望

(一)星雲大師的國際觀


星雲大師的國際觀是弘揚佛陀本懷的國際觀,是發展人間佛教的國際觀。一來,讓世界各宗教走近佛教的世界,了解佛光山弟子對佛法的傳承和演繹。例如在菲律賓,請天主教信徒來擔任音樂劇《佛陀傳》的演員,這是在國際上以文化為媒介,讓其他宗教熟悉佛陀本懷的經典範例。

二來,讓人間佛教走出去,深入到社會各階層,發揮深遠影響。在南非、南美等地,扶貧和提供優質教育是當地社會最需要的。星雲大師派弟子前去辦教育、扶貧,為貧困地區年輕學子提供了身心兩方面全面發展的機會,不僅讓全世界看到人間佛教與世界各國家、地域的社會緊密結合,佛教也走在地區政治決策的前面,啟發各地的執政者。

(二)落實國際化路線

作為佛光山海外都監院院長,筆者注重在跨宗教交流和國際弘法的進程裡,發揚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佛陀本懷的思想理念,和人間佛教與當代國際社會生命共同體的與時俱進的特點。

受星雲大師委派,筆者在與羅馬教宗方濟各的會面中,在與梵蒂岡的會談中,皆著重於上述兩個面向。維護世界和平的呼聲出自星雲大師對佛陀的本懷的傳承,同時呼應梵蒂岡的關切。梵蒂岡提出保護自然生態,筆者從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的社會性出發,把生態提到精神層面,從「生態環保」到「心靈環保」,以保護心靈生態,提倡心靈環保來與世界其他主要宗教的代表對話,讓世界各宗教的代表和信徒聽到和看到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當今社會的脈動的兼容度與結合度,讓他們感受到人間佛教帶給這個社會的啟迪。

筆者在二○一六年七月代表星雲大師與佛陀紀念館的負責人到米蘭出席三年一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美術館博物館大會,與來自歐美的其他宗教的博物館與美術館負責人會談,讓他們了解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從文物、藝術品和文獻與檔案的角度,開發美術館博物館在展示、教育和保存這些功能裡跨宗教交流的機制,研究如何讓星雲大師這位一代高僧和精神領袖對未來的影響能通過國際文物和藝術平台永續發揮作用。

這次米蘭之行受到國際輿論的注目。法國文化評論家安東尼‧林祖強在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adioFranceInternationale,RFI)的文化評論節目「談佛陀紀念館與佛教藝術的國際展示」單元中說:佛光山星雲大師將佛陀的本懷與當代社會的關切,創造性地結合起來,建立了繼六祖惠能大師之後,漢傳佛教的新里程碑。

通過高層次跨宗教交流,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美術館博物館大會期間的跨宗教接觸,世界各地開始認識星雲大師倡導與實踐佛陀的本懷和人間佛教的社會關切。在法國,華為集團面對如何要把中國母公司的精神與在地文化結合的課題。他們邀請筆者帶領法華禪寺的法師前往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參加「禪與管理藝術」的論壇,希望從星雲大師弟子的言談中得到大師的教誨與啟發。

(三)傳承與發展

對於未來國際弘法和跨宗教交流,筆者認為,海外都監院落實國際弘法的理念,帶領海外道場在當地發揮兼具外交,文化和開拓發展的弘法功能,依循大師的國際路線發展,忠實於佛陀在人間說法的本懷,像大師那樣創造性地把人間佛教與世界各地的在地文化結合起來,讓大師的佛學思想和精神在對各地社會關切的結合中生根發芽,通過跨宗教交流,通過文藝演出,通過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組織的世界性文化活動,通過與跨國企業的論壇,通過重要的國際輿論的評介,佛光山的弟子舉一反三,像觀音的千手一樣,讓大師的智慧和慈悲像六祖惠能大師延續佛陀的傳承,世世代代發揮深遠影響。

(本文為作者於二○○九年三月,代表瑞士佛教於大陸江蘇無錫參與「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發表之論文(節錄),二○一六年九月增修。)

【參考文獻】

1.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十冊,No.0279。

2.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九冊,No.0262。

3.姚秦‧鳩摩羅什譯:《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No.0366。

4.《佛光山四十週紀念特刊(七)國際交流》,高雄:佛光山宗委會,二○○七年。

5.星雲大師編著:《佛光教科書(七)佛教常識》,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出版。

6.星雲大師編著:《佛光教科書(四)佛教史》,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出版。

7.星雲大師編著:《佛光教科書(十一)佛光學》,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出版。

8.《佛光山徒眾手冊》(後更名為《佛光山清規》),高雄:佛光山宗委會,二○○六年。

9.星雲大師編著:《佛教(五)教史》,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暨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聯合印行,一九九五年出版。

10.星雲大師:《百年佛緣》,高雄:佛光出版社,二○一三年。

11.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台北:香海文化,一九九八年。

12.星雲大師:《當代人心思潮》,台北:香海文化,二○○七年。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