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4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融和性特色——以佛教內部融和為重點的考察

黃公元 杭州師範大學教授

提要:萬法平等一如的大融和,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一個顯著特色,不僅體現於佛教內部諸宗各派的圓融會通,僧俗諸眾的融和和樂;還廣泛體現於許多方面,諸如人間佛教與中國儒道諸家、世界各大宗教、諸多民間信仰、社會新思潮新文化等的融和溝通,世出世間法的融會貫通,佛教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融和互動,以及海峽兩岸佛教之間、中國佛教與世界各地佛教之間的融和交流等等。本文試從諸宗各派圓融會通和僧俗諸眾融和和樂兩個方面,考察其佛教內部融和的特色。

關鍵詞: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 融和性特色 諸宗各派圓融會通 僧俗諸眾 融和和樂

一、大融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顯著特色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實踐,呈現出諸多鮮明的特色。融和性,即是其中一個非常顯著的特色。

在星雲大師的著作和開示中,常可看到「融和」一詞。大師曰:「融和,是一種容人的雅量,一種平等的相待,一種尊重的言行。」*1「融和」,作為「融」與「和」二個具有諸多美好含義的文字*2組合而成的詞彙,比單獨使用融合、融通或和合、和諧,具備更為深刻雋永的內涵與廣泛豐富的外延,能更全面確切地表達多元化條件下,人間佛教以平等尊重、和而不同、存異求同、和諧共生的包容方式,處理各方面關係的融合、和會、溝通、交流、團結、合作等圓融的思想理念與實踐行為。是故,曾在《法音》雜誌刊載的〈佛光山的性格〉一文,大師明確地把「融和」作為佛光山十大性格之一。大師寫道:

第八,佛光山有融和的性格。中國自明清以來,一直到民初,佛教衰微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宗派的對立,人我的立場各異,使教團散漫而不團結,紛歧而不統一。我們不禁要大聲呼籲今日全世界的佛教徒們,要能彼此團結,彼此合作,先要養成包容的雅量,互相融和的性格。

佛光山自開創以來,就一直努力於佛教的融和。我們希望:傳統的要能與現代的融和,南傳的要能與北傳的融和,在家教團要能與出家僧團融和,顯教要能與密教融和,禪宗要能與淨土融和。融和需要互相尊重,彼此容納。融和不是你大我小,你多我少,更不是你有我無,你好我壞。建立融和的認識,先要明白八萬四千法門,每一法門皆是入佛之道。不可以說,你的究竟,我的不究竟。

佛教要談復興,只有佛光山擁有此一性格,仍嫌不足,希望全世界佛教徒精誠團結,互相尊重,互相融和,才是佛教未來復興的希望。佛光山確實努力朝融和的方向努力。

所以佛光山八宗兼弘,四眾同學,新舊交流,老少互學,甚至佛光山的開放,連異教徒到佛光山都供給他們活動,因為佛光山具有融和的性格。*3


星雲大師把人間佛教視為「根本佛教,是倡導融和的宗教」*4,其融和性特色的根本依據,在於「佛性中根本存在融和、平等與圓滿的本性」*5,正是「佛陀慈悲融和的性格,使佛種得以遍撒各地,佛法得以流傳至今。」*6大師曾如是說:

我的性格裡,本來就存有人間佛教的思想。在我未出家之前,就有與人為善、從善如流、為人著想、給人歡喜、合群隨眾、助人為樂、歡喜融和、同體共生的性格。甚至在我未出生之前,也許我的性格早已注定要成為一個人間佛教的行者。在我的觀念裡,總是希望別人好,希望大眾好,希望佛教的發展能夠蓬勃興隆,希望盡自己的力量給人利益,希望在眾緣所成之下,人間淨土的理想能夠實現。這種思想、理念,一有機會我就慢慢去實踐,並不是受哪個人的影響,而是我與生俱來的性格。所以,人間佛教不但早就存在我心裡,也時時在我的行為裡,時時在我的思想裡。*7

星雲大師佛性本具、與生俱來的融和性格,使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實踐自然而然具有融和性的明顯特色;而其一生鍥而不捨的努力,更使這種融和性特色得到充分的展現。在〈歡喜與融和〉一文中,大師如是說:

星雲一向主張,同中有異,異中求同。在佛教裡,南北傳的佛教要融和,傳統和現代的佛教也要融和;禪淨要融和,顯密也要融和;僧信要融和;世出世法也要融和;融和就是中道,中道才是真正的佛法。今日世界更需要融和,種族與種族要融和,士農工商與士農工商要融和,群我之間更要有群我之間的融和,政黨主義應與政黨主義融和,因為融和才是今後地球人的共生之道! ……古來的佛教,一直十分注重融攝反對者的理論,以及吸收異論者合理的思想,更不斷取得其他學派、宗教中適合的善巧方便,以適存於各地域、各歷史、各社會與環境之中,以發揮佛教強韌的生命力。佛教對外如此,對內更是以融和來兼容並蓄。*8

由此可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融和性特色,不僅體現於佛教內部諸宗各派的融和,及佛教內部僧俗諸眾的融和;還廣泛體現於人間萬法的方方面面,諸如:現代佛教與傳統佛教的融和,人間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和,人間佛教與世界各大宗教的融和,人間佛教與諸多民間信仰的融和,人間佛教與社會文化教育等事業的融和,出世間法與世間法的融和,以及海峽兩岸佛教的融和,中國佛教與世界各地佛教的融和,如此等等,幾乎無所不包,可謂基於佛教的萬法平等一如的大融和。

正是由於對「融和」於未來佛教發展重要性的高度關注,二十世紀九○年代初面臨二十一世紀即將到來,星雲大師以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為平台所贊助的第一屆「佛學委託研究」,即以「融和」為主題,旨在「使大眾對佛陀圓融教義能有進一步認識」*9,實乃富有遠見卓識的智慧舉措。有來自十個國家及地區的十六位享譽國際的佛教學者教授共同參與此一盛事,研究取得的豐碩成果結集為《一九九一年佛學研究論文集》,由佛光出版社於一九九二年九月公開出版發行,圖書封面還特別標上「融和」二字,以彰顯論文集的主題,大師還親自為論文集作序。

該論文集的成果,雖涉及星雲大師和佛光山對佛教融和所作的努力和貢獻,但未對此做專門的研究。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融和性特色,雖有一些探討,尚缺乏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更何況,這二十多年裡,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融和性格」有了更進一步的展現,取得了一系列可觀的成就,所以全面系統地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融和性格」或曰融和性特色,其重要性也進一步突顯。筆者嘗試對此作些探討,但因學力不逮,能力有限,尚不能對此作出全面、系統的研究,本文僅僅是從佛教內部諸宗各派的圓融會通、僧俗諸眾的融合和樂兩個方面,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融和性特色的若干表現作些初步的考察與粗淺的分析,聊為引玉之磚,祈識者多加指教。

二、佛教內部諸宗各派的圓融會通

星雲大師是現代倡導實踐人間佛教具有巨大而廣泛影響的一位佛教高僧,其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融和性特色,首先體現於他對佛教內部諸宗各派的圓融會通。佛法本一味,但因時代、地域、風俗、人之根機等種種差異,佛教在其發展演進過程中,又呈現出多姿多采的各具特色的系統與派別,諸如大小乘、三大語系、漢傳佛教諸宗各派等。凡事皆有兩面性,佛教的分宗立派,並不意味著佛教的分裂,恰是佛教教義博大精深、豐富多采的表現,而且佛教宗派的多元化發展,正可以促進佛教內部的競爭、進步與繁榮;但若不同宗派、系統的「我執」、「法執」嚴重,各執己見,非要爭個我高你低,彼此非難,互相排斥,不作溝通,不能融和,則有可能導致佛教的分裂與衰落;因是之故,能否處理好佛教不同系統與派別之間的關係,顯然是關乎佛教盛衰興亡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正因此,大師非常重視佛教宗派見解之間的融和、溝通,他在〈佛學研究論文集總序〉、〈佛光學報發刊詞〉中這樣寫道:

不容諱言,中印佛教之思想學說,各家有各家的說法,各人有各人的立場,禪與淨之不容,兩宗學者一直在彼此非難,我們希望有調和兩派學說的永明大師出現;大小乘之爭,兩派人物,各守立場,互論是非,我們希望有各宗兼弘之太虛大師應世;其他如顯密之不調,新舊之不和,空有之論爭,性相之短長,處處都需要具包容性的大德來融會貫通。

佛教宗派之間,應彼此建築在互相尊敬上。因為你我所信,均是佛陀一代時教,江河分歧雖多,但流入大海,均成一味。佛教已不容彼此非議和爭議,一切學派,一切聖典間見解之溝通,實為今日學者應有的態度和雅量。*10


星雲大師在這裡殷切期盼諸如古代的永明大師、近代的太虛大師那樣具有包容性的大德高僧重現於世,來融會貫通佛教的諸宗各派,實現當代佛教的復興。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融和性特色,正是永明大師、太虛大師為代表的融和性優良傳統在新時代的繼承和發揚。基於具有明顯融和性特色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所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和產生的廣泛深遠影響,可以這樣說,星雲大師就是永明大師和太虛大師再現於世!星雲大師對佛教諸宗各派的融會貫通,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漢傳佛教八宗共弘,大小乘與三大語系兼融。具體而言,則大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 臨濟正脈,禪心為宗

星雲大師出生並成長於漢地,而後以台灣為主要的弘化基地,立足台灣而面向世界,如此因緣造就了他是一位大乘佛教行者,屬於中國漢語系佛教(或曰北傳佛教)的一位高僧。按星雲大師的法脈傳承而言,他是最富有中國漢傳佛教特色的禪門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是臨濟正宗楊岐派下磬山一支「鏡」字輩的法嗣──星雲鏡慈禪師。*11

大師在其《紅塵道場》一書的序文中,曾這樣深情回憶並感慨地寫道:

我自幼在棲霞山出家,忝列禪宗臨濟派下,也曾在金山寺、天寧寺等各處禪堂參學。我由衷感謝那段清淡素簡、師長棒喝、出坡作務、坐大板香的日子。因為其中體會到的甚深禪悅,在日後的生命裡,形成一股源頭活水,使我雖然遭受一波又一波的駭浪打擊,都能處變不驚,歷險如夷;使我儘管在萬丈紅塵裡雲遊弘法,猶能反求諸己,遇事通達;使我多方利用現代的聲光化電來講經度眾,而能不失傳統,融匯古今;使我在面對個人的榮辱毀譽時,也能安之若素,不為所役。*12

星雲大師作為禪門臨濟正宗的傳人,在禪的修學、體驗、研究、弘揚、傳承諸方面,均有其獨到之處。大師早年曾在多所禪宗大叢林的禪堂接受過嚴格的訓練和薰陶,一生禪修始終精進不懈;並在禪修中獲得真切深刻的宗教體驗,禪悟明心,智慧朗徹,法喜充滿;於禪學的研究,造詣深厚,著述豐富多采;對禪的弘揚,不遺餘力,尤其在繼承優良傳統與契應當今時代的善巧結合方面,更是特色鮮明,成效卓著,貢獻巨大;以臨濟禪法脈的傳承為平台,把禪的菩提種子,遍撒整個世界。*13大師一生的行履,時時展現出禪師的風采,處處滲透著禪的精神。

星雲大師認同太虛大師「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的判斷,肯定「禪,是佛法的核心,是中國佛學的骨髓,也是中國文化的結晶」。*14大師回大陸參訪諸多禪宗祖庭後,曾深有感觸地說:「想起過去禪門祖師大德的風範,不禁心有所感。禪,起源於中國,……參禪學道者,一雙芒鞋雲水走江湖,只為尋找生命的答案。未來應再發揚禪的精神,這對於安定人心、自我肯定必有很大的貢獻。」*15前年(二○一三年)的三月十二日,在佛光山第九任住持心保法師陞座暨五大洲七十二位法子傳法典禮上,星雲大師明確表示:「佛光山法脈傳承自臨濟宗,我是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弟子。」大師殷殷叮嚀佛光山法子們:「臨濟兒孫滿天下,我們是佛光門下,希望佛光弟子遍布五大洲,佛光菩提種,遍撒五大洲;開花結果時,佛光寰宇周。傳法授記是一時,要一邊弘法、一邊度眾,不忘初心。」大師勉勵住持及法子:「佛光山從傳統叢林走上現代的人間佛教,一代要超過一代,一次要勝過一次。」*16顯然,禪宗的傳承和禪的精神的發揚,既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主要根基,也是其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基本取向。禪是佛心,所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實踐,就是以禪心為宗,即以佛心為宗。

在〈《星雲禪話》序:雲水隨緣〉中,大師用他的生花妙筆滿懷激情地寫道:

禪是一朵花,禪是一幅畫,禪是一道光明,禪是一顆真心,禪是智慧,禪是幽默,禪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禪也是大家獨居的寶藏。禪是古老的遺產,禪是現代人美滿生活的源泉,禪是言語道斷、不立文字。禪是自然而然、不假外求,禪是不離生活,禪是一個真善美的境界……如何才能體悟自己的禪心?那就要看我們是否認識自己,明心見性了。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佛學的世紀,如果更確實一點,我認為二十一世紀是禪學的世紀。

雖然目前在中國佛教真正的禪師、禪門大德還不多見,但只要假以時日,我深信禪必是能在東土或西方開出燦爛的花朵。*17


在紅磡香港體育館主題為「人間佛教的戒定慧」的佛學講座中,大師以理性深思的語調如是開示:

禪是佛性,人人本具,人類需要禪,只有禪才能「轉」生活中的痛苦為快樂,「化」憂鬱為喜悅;只有禪才能「轉」生命的煩惱為菩提,「化」生死為涅槃。有了禪以後,我們在世間上就沒有恐怖,即使面對生死,也不畏懼。所以現在這個時代最需要的就是「禪」,只有「禪」,才能醫治功利、物質主義的「時代病」;只有「禪」,才能根除相對、二元世界觀的謬見;只有「禪」,才能幫助人類尋得失落的自我,找回失去已久的精神家園;只有「禪」,才能為東方、西方文化的差別,如生死觀、人生觀、價值觀、宗教觀、自然觀、道德觀等,找出平衡點。

禪能為人類築起一座溝通東西文化、心識思想、心靈交流的橋梁。禪是人類共有的寶藏,禪原本存在於天地、方寸之間,昔日聖者佛陀發揮禪的存在,於是世代相傳至今。禪,沒有時代的隔閡,只要有人生活在世間,禪就會一直被發現、體悟,因為禪就是我們的生活,是一種完全回歸宇宙自然的生活。*1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實踐,雖以禪心為宗,接續的是臨濟正脈,但大師絕無門戶之見,勇於並善於突破宗派藩籬,並不固守臨濟一家、禪門一宗,他效法古德先賢永明大師和太虛大師融會諸家、八宗共弘的優良傳統,並結合新時代將之發揚光大,不僅圓融會通中國漢傳佛教禪、教、律、密、淨諸宗,八宗兼弘成為佛光山的宗風和發展方向之一;而且與藏傳佛教(或曰藏語系佛教)、南傳佛教(或曰巴利語系佛教)也多有交流,保持著良好關係,融合會通佛教三大語系和大小乘佛法;將原本一味而後來分宗立派的佛教,再次融會貫通起來。具體表現為:禪淨共修,二花並豔;經教為依,佛學重鎮;戒律為基,規制創新;顯密圓通,南北融和。此可謂與古德先賢永明大師「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一心為宗,萬善同歸」的思想行持如出一轍,不僅前後呼應,而且在新的時代更有所發揚光大。

(二) 禪淨共修,二花並豔

在圓融會通中國漢傳佛教諸宗各派方面,星雲大師最突出的表現,是對中國漢傳佛教中最具影響力的禪、淨二宗的兼融會通,這不僅體現於義理思想方面的融會貫通,更體現在實際行持方面的兼融共修。

星雲大師對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有一個獨特的分期說。*19在「禪淨爭主時期(五代趙宋時期)」這一部分,分析論述了禪淨關係在這一時期的演變。大師指出,由於「三武一宗」法難,唯有不受典籍流失制約的禪宗與淨宗仍然盛行,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二大佛教宗派和修行法門,禪修與淨業就此形成旗鼓相當、互不相讓的局面。走上叢林寺院的禪宗,成為出家僧眾修行的要道;在社會民間發展的淨宗,成為民間大眾修行佛法的力量。本來禪、淨各有其根基不同的信眾,應該互相弘揚,彼此助成才是,可惜因互相爭取主流地位,而導致禪淨不和。所幸對禪淨都深有體會的永明延壽大師出來調和,倡導禪淨融通共修,〈參禪念佛四料簡〉標明「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是最理想的修行方式。在永明大師影響下,天衣義懷、圓照宗本等許多著名禪師皆禪淨兼修。*20星雲大師深受禪淨兩宗祖師、倡導諸宗融合導歸淨土的永明大師及其後繼者們的影響,不僅其本人一生堅持「禪淨共修」,而且將「禪淨共修」作為他所創建的佛光山僧團和國際佛光會教團行持的要務。大師回顧禪淨關係的歷史演變之後,如是言:

其實,星雲在大陸參學時期,於棲霞山或焦山,每年打七皆是「禪淨共修」;星雲來台後,約百次以上的禪七,也都是「禪淨共修」,參與的信徒每次都不下於千人,大家都是禪悅法喜,歡喜踴躍,所以當時就提出「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共修」的主張,尤其認定未來推動「人間佛教」,當以實踐「禪淨共修」為要務。……

所以,若說禪是一朵花,其實淨土也是一朵花,「二花並豔」不是很好嗎?「二花爭豔」,皆為第一,何必互比高下?彼此相爭,最後只有兩敗俱傷,此實不智之舉也!*21


台北國立藝術館開風氣之先的首次僧人弘法演講,就是一九七五年十月迎請星雲大師作三天公開佛學講座。大師從禪的特質講起(第一天講題為「從《六祖壇經》說到禪宗教學的特質」),而歸結於淨土(第三天講題是「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充分體現了他的禪淨融通共修的思想。後來大師出版的第一部講演集,即以這次講座開篇,更表明他的這種思想是一以貫之的。

大師如是說,也如是行。他不僅於禪修有甚深體悟,淨土念佛也有甚高境界,試舉其一段自述為證:

無論坐車代步,我都習慣稱念佛號,路旁一畦畦田地,一棵棵樹木,也都成了我的方便念珠。我從正念,念到無念;從妄心,念到一心;從無念而念,到念而無念;從有人有我,念到無人無我,甚至念到時間、空間、天地萬物都為之一空,阿彌陀佛好像在我身上活了起來,極樂世界似乎就在當下。我深深感到,只要「有佛法」,就「有辦法」在娑婆世界開創淨土。*22

星雲大師認為:禪與淨土一直是最為現代人普遍接受的修持法門。*23是以,大師不僅多次舉行禪學研討會和禪修講座,也多次舉行淨土系列講座;不僅寫下大量禪意盎然的華彩文字,也有許多讚歎淨土法門的優美篇章;不僅經常組織參禪共修,也時常舉行念佛共修,既有形式多樣的短期修道活動,也有剋期修證的長期共修活動,如一九九七年佛光山封山後,同時展開四十九日參禪、念佛修道會,創下台灣教界參禪、念佛七七同步舉行的先例。*24這些都是「禪淨共修」的具體落實。而且大師建立的道場,在建築布局上也巧妙地體現了「禪淨共修」的特色,如高雄佛光山不僅有「禪淨法堂」,大雄寶殿東西兩邊的迴廊建築定名為「東禪」、「西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則有「東禪樓」、「西淨樓」,皆有「禪淨共修」的深刻表法寓意。

就淨土法門而言,星雲大師不僅自己一心念佛,也組織引領廣大信眾精進念佛。早年即組織念佛會作為修學與弘法的組織方式,如宜蘭念佛會、台北念佛會、羅東念佛會等,那時雖然條件艱苦,有的還要借用神廟的場地,*25但大師堅韌不拔、鍥而不捨,從不退縮,後來條件好了,弘揚淨業更是做得風生水起,如佛光山本山經過十年施工建成的「淨土洞窟」,是國內首座依佛典《阿彌陀經》極樂世界盛況所興建的教育場景。大師曾言及:「淨土洞窟興建之初,有人說為何不建閻羅十殿和十八層地獄,讓人有所警惕?但我覺得,與其讓人心生恐懼不敢做壞事,不如建設極樂淨土使人嚮往它的殊勝美好而行善積德,這不是更積極嗎?」*26這也正是大師與人為樂的天性之形象體現。大師一直對盡善盡美的西方極樂世界和彌陀淨土法門,讚歎不已,並將之作為建設人間淨土的榜樣。試舉幾例,以見一斑:

在各種大乘經論中,雖廣說十方諸佛淨土,但特別值得稱揚讚歎的是彌陀淨土。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立四十八大願,以無邊的悲願功德,成就了極樂世界,它是各種法門中最為殊勝者,眾生只要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即得往生極樂淨土。*27

修行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不管什麼行業、身分,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修持,所以最方便的修持法門,非淨土宗的念佛莫屬。*28

佛教是很有環保意識的宗教,尤其是阿彌陀佛不但是個偉大的工程師,也是最優秀的環保專家。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重欄楯,極盡莊嚴清淨。不但沒有空氣汙染、水源汙染,也沒有噪音、毒氣、暴力、核能等公害,因此淨土為人人所嚮往。*29

極樂世界寶樹羅列,水鳥說法,是現代環保生態的先驅;

極樂世界樓閣嚴麗,階道井然,是現代都市計畫的榜樣;

極樂世界盛眾妙華,供養他國,是現代國際往來的形態;

極樂世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是現代領袖治國的方向。*30


當然,星雲大師雖然特別讚歎彌陀淨土,但也不貶低其他淨土,而是以融和的精神,圓融會通諸種淨土,最終歸結落實於建設當下的人間淨土。此亦舉幾例以說明之。如大師說:

淨土的種類很多,有極樂淨土、琉璃淨土、彌勒淨土、兜率淨土、唯心淨土、自性淨土等,但最殊勝的應該是人間淨土,因為人間淨土是現世人生最需要的淨土。淨土不是只有阿彌陀佛淨土,釋迦牟尼的娑婆世界也是佛國,我們希望我們的國土沒有彼此殺戮、沒有政治鬥爭、沒有交通事故、沒有經濟貧乏、沒有惡道出世、沒有社會犯罪,大家相互尊重、包容、融和、體貼。*31

淨土行人希望求生淨土,要以現實的世界做為立足點,老實念佛、修持,淨化我們現世的生活。尤其對現代家庭,對忙亂的社會人生,淨土是安定我們身心的殊勝法門。*32

不管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主要的都是藉念佛、參禪來淨化自己,昇華自己,找回自己。

所以,《六祖壇經》告訴我們不要妄自多求,當下改變自己最為重要。比方說,改善生活品質,生活裡就有淨土;用心美化周遭的環境,環境就是你的淨土。*33

我經常強調,建設當下的唯心淨土,並以之為建設人間淨土的法要。所謂唯心淨土,是依據心淨則國土淨來闡述,只要保持自心的純淨快樂,開採自性的靈山寶礦,發現自心的佛陀,當下就是佛國淨土。*34


慈悲的大師,雖然重點致力於人間淨土的建設,俾使現世的眾生當下獲得禪悅法樂,提升內在人格和生活品質,但當僧信臨終往生,或苦難的眾生遭受災禍時,大師及佛光山的四眾弟子,也以殊勝的淨土法門及時給予關懷。這類事例不勝枚舉,此隨舉幾個實例,以為佐證。

大師早年,一向不作經懺佛事的他,經常到殯儀館替人念經,替剛往生的人通宵念佛,既救度亡靈,也為佛教教育事業籌集經費,可謂不辭辛勞。*35

台灣礦災多發的一九八四年,大師在電視上看到現場的慘象,心中不禁為他們向佛陀祈求:「讓生者消災免難,健康如昔;讓亡者往生佛國,蓮登九品。」大師與佛光山除捐款救助外,在本山大悲殿啟建十天「三時繫念」佛事,為罹難者超薦。*36

慈莊法師母親李張壹老太夫人往生,佛光山台北道場為她舉行「三時繫念」佛事。佛事未開始前,星雲大師感念老太夫人生前對佛教的護持貢獻,一家三代四人於佛光山出家,特地從南部風塵僕僕帶領弟子慈惠法師、慈容法師等人於靈前拈香致意。佛事由佛光山住持心培和尚、禪淨法堂堂主慧昭法師及寶塔寺住持慧得法師主法,北區各別分院法師四十位清眾坐台,五百多位包括來自基隆、台北、宜蘭、南投等地的蓮友參加。時任國民黨主席、國際佛光會的吳伯雄居士,也特地在百忙之中,前來拈香表達敬意。*37

二○一四年除夕夜,上海外灘發生了跨年夜的災難性踩踏事故,星雲大師聞訊,於二○一五年元旦親自書寫〈為上海外灘跨年夜踩踏事故罹難者祈願文〉為亡者祈福,大師的慈心悲懷令人感動,其中有這樣的祈願詞:

我們不但為亡者祈願,求生佛國淨土;也為生者祝禱,希望他們節哀順變。……如今,我要勸請眾位不幸的罹難者:世緣既了,彌陀接引,你們在此生的任務已經圓滿了,你們應該即刻往生淨土,或乘願再來。你們的家庭,會受到諸佛菩薩的眷顧,你們的親人,會得到三寶龍天的護持。慈悲偉大的佛陀!懇切地祈求您:讓生者亡者各有所安,讓生者亡者各有所歸。*38

二○一五年二月四日,台灣復興航空‭ ‬GE235‭ ‬班機發生空難,二月五日佛光山法師與國際佛光會會員即時到達現場或殯儀館,為罹難者助念超薦,關懷罹難者家屬,佛光山道場亦舉辦法會,並在全台各別分院道場,設置「復興航空‭ ‬GE235‭ ‬班機空難罹難眾姓亡靈」超薦牌位、「復興航空‭ ‬GE235‭ ‬班機空難受難者暨罹難者家屬」消災祿位,祈願罹難者往生淨土、祈福傷者平安康復。此次關懷最主要的工作是陪伴家屬走過悲傷,法師帶領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家屬也跟著一起稱念佛號,所有的不捨、傷痛,伴隨陣陣嗚咽抽泣,全都化作聲聲「阿彌陀佛」佛號聲,希望彌陀接引,往生佛國淨土。現場氣溫很低,面對失事的基隆河,家屬的傷痛,只有阿彌陀佛能夠療癒。*39

由上所述,思想上的禪淨融通,實踐上的禪淨共修,乃是星雲大師在中國漢傳佛教內部融和不同宗派最突出的表現,也是最具特色,最為成功的,真正做到了「二花並豔」。正因為「有禪有淨土」,星雲大師卓然成為現當代佛門之「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佛光山僧團與國際佛光會教團,也因為「有禪有淨土」,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恢宏氣象,「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宏偉願景變成現實。

(三) 經教為依,佛學重鎮

星雲大師圓融會通中國漢傳佛教諸宗各派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對佛教經典的高度重視,對教下諸家的兼容並蓄。雖然禪宗與淨土宗,相對於教下之三論(般若)、法華(天台)、華嚴(賢首)、唯識(慈恩)諸宗,對佛教典籍的依賴性比較小,這是禪、淨二宗得以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禪也好,淨也好,也無不以經教為依據。不僅禪、淨二大法門各有其依據的根本經典,如禪宗的《楞伽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等,淨土宗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而且禪、淨二宗的祖師大德,不少都有學教的經歷和扎實的教理基礎,留下豐富的著述。只要是真禪、真淨,皆離不開經教為依據,所以禪、淨與教,是不可須臾分離的。融和禪、淨、教,重視教理研究與教典編纂,正是星雲大師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又一個顯著的特色,是引人注目、令人讚歎的一大亮點。佛光山已成為當代佛教教理研究與教典編纂的佛學重鎮。

星雲大師明確指出:

「教外別傳」也非「不依經教」,而是要行者不得拘泥於文字與經教。因此,自佛陀乃至古來的祖師、禪德們,莫不「老婆心切」,每每在化世因緣中,或講說,或著述,或頌古,或評唱等,因而留下無數的禪門語錄與禪宗公案傳世。*40

星雲大師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喜歡並善於用文字弘法教化,此後一直說法不倦,筆耕不輟。體裁多樣、文筆優美、深契佛理、富有禪意、感情真切、令人歡喜的著述等身,既有諸多單行本行世,也以《人間佛教叢書》和《星雲大師文集》等書名結集出版,成為當代佛教寶藏,流通五大洲。

大師不僅自己勤於著述,善於講說,他還創辦中國佛教研究院等學術機構和多所佛教學院和社會普通大學,成立文教基金會和出版社等機構,出版發行《佛光學報》、《普門雜誌》等,積極倡導、鼓勵、組織弟子們著書立說,廣泛聯合學界力量開展佛教學術研究,舉辦佛教學術會議,編集出版了多種佛學論文集和叢書。尤其是由大師監修、組織弟子門人編纂的《佛光大辭典》和《佛光大藏經》,更是當代佛教軟體基本建設中利在當下、功在千秋的兩大勝舉。

《佛光大辭典》是佛教史上第一部以白話文撰寫的佛教大辭典。一九八八年佛光山開山二十週年之際,《佛光大辭典》出版問世,大師欣然為大辭典作序,序文中感言:

此舉實為艱辛不易之事。經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佛教歷兩千五百年歷史,遍及世界五大洲,蘊育無數經典教義,卷帙浩繁,義理深奧,使許多有心研究之士,不得其門而入。而今此一便於檢讀,易於識解之《佛光大辭典》亦已編纂完成,使有心學佛人士,得一無言良師,有一智慧寶庫,實為令人歡欣之法悅事業,良可喜也!

茲此時代,突飛猛進;尖端科技,日新月異。佛門法務,再不容吾人墨守成規,抱殘守缺。所以,佛光人學子,以十餘年之時間,集千百萬之資金,聚數十名之人力,搜百千種之資料,終於能使本辭典擁有二萬二千六百零八條詞彙,都七百餘萬言。尤以解說深入淺出,更配以相關圖片以補文字詮釋不足。凡佛教一般術語名相,人士地名,寺院庵堂,宗派教義,典籍詞章,法器儀軌,藝術建設,掌故公案,無不在蒐集之列,無不作詳實之介紹。

本辭典為便於讀者查閱,另備有「中文總目索引」、「羅馬拼音索引」二種,中文總目索引之前,更編有四種通檢檢字,甚為便捷。本辭典內文中,凡一事一物,均載明經典出處;凡古今人物,均在搜羅編列之內。引證之廣,涉獵百千經論;解說論議,容攝諸家言詞。可以說本辭典已等於是現代人之一部佛教百科全書。*41


謂《佛光大辭典》是「現代人之一部佛教百科全書」,恰如其分,絕非過譽。《佛光大辭典》問世之後,榮獲台灣出版界的最高獎項──圖書出版金鼎獎,且是漢文佛學書籍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工具書,這一獎項,正是社會對《佛光大辭典》的高度肯定。確實,《佛光大辭典》不僅是迄今為止內容最為全面豐富的一部佛學辭典,是包羅萬象、探索不盡的佛學知識寶庫和佛教文化寶藏,也是學習、研究佛教教理及相關知識必備的一套工具書。這一浩大佛教文化工程的圓滿完成,正是星雲大師和佛光山重視佛教知識普及與佛教文化建設的一個具體表現。《佛光大辭典》以白話文編撰,紙質版問世後又推出了電子版,皆是為了方便現代人閱讀和檢索,與人方便,也正體現了人間佛教以人為本的性格。

大師序文中「引證之廣,涉獵百千經論;解說論議,容攝諸家言詞」一句,正與本文主題尤其是本目所論述的觀點若合符節,《佛光大辭典》恰恰是監修者和編撰者對佛教諸宗各派融合會通理念的生動體現與具體落實。

《佛光大辭典》在台灣出版之後,北京的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雜誌》在一九八八年第十二期轉載了星雲大師的序文,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先後出版了二種版本,書目文獻出版社也出版了影印本,表明《佛光大辭典》也得到大陸教界和學界的肯定,頗受大陸教界和學界的歡迎,對大陸佛教建設和學術研究,發揮了作用。

當然,任何事情不可能十全十美,大辭典也難免存在某些不足,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有必要增補內容,做些修訂,這也是辭典編纂的一個慣例。大辭典出版二十多年後的二○一四年,適逢星雲大師九十華誕暨弘法六十週年紀念,佛光山對辭典內容進行增訂,新增辭彙條目七千餘條、二百多萬字,以及一百五十餘幀圖片輔助說明。增訂之後,總條目達三萬餘條、圖表近三千幀,近千萬言,以《佛光大辭典增訂版》之書名於二○一四年正式出版發行。大師在二○一五年元旦致護法朋友的書信中欣喜地說:「全新增訂大辭典,將為普羅大眾提供更大的方便。」*42誠哉斯言!

《佛光大藏經》比起《佛光大辭典》來,卷帙更加浩繁,工程更為宏大,意義也更為深遠,這更顯示出星雲大師和佛光山對經教為依的高度重視。由大師監修,「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持的當代中國編印的漢文大藏經,一九八三年起由佛光出版社陸續出版發行,目前已出版《阿含藏》(十七冊)、《禪藏》(五十一冊)、《般若藏》(四十二冊)、《淨土藏》(三十三冊)、《法華藏》(五十五冊)。整個《佛光大藏經》編纂計劃,分為十六大類:1.阿含藏,2.般若藏,3.禪藏,4.淨土藏,5.法華藏,6.華嚴藏,7.唯識藏,8.祕密藏,9.聲聞藏,10.律藏,11.本緣藏,12.史傳藏,13.圖像藏,14.儀誌藏,15.藝文藏,16.雜藏。可見,它比以往任何一部藏經,規模更恢宏,內容更豐富,體例更完美。《佛光大藏經》對入藏的文字,分段、標點、校勘、注釋、題解,並附有綜合性的專論、相關經典(南傳巴利文經本、北傳異譯本等)‭ ‬的對照和其他索引,一應俱全。它與以往任何一部大藏經相比較,編輯要求更嚴謹,使用自會更方便。由十六大類的名稱,可知《佛光大藏經》不僅囊括禪、淨、律、密、般若、天台、賢首、慈恩等大乘八宗,小乘諸家,及本緣、史傳、儀誌等方面的精華內容,又新增圖像藏和藝文藏,既不失傳統,又富有開創性和前瞻性,可謂融會古今,包羅無盡。佛經本身即深蘊文學、藝術意涵,佛教廣泛傳播的過程中,更極大豐富了文學、戲曲、建築、雕刻、書畫等創作內涵,使得佛教文學、藝術、美學留下了大量輝煌瑰麗的文化遺產,這是不容忽略的寶貴文化資源。因此,《佛光大藏經》的編纂,突破傳統藩籬,將佛教文學、藝術收編入藏,作為佛教傳播和弘揚的方便法門,實乃富有創新性的智慧之舉。《佛光大藏經》這一宏大的文化工程,正在繼續進展之中,全部完成尚需假以時日,相信在佛光山大眾悲智雙運的辛勤努力下,整部《佛光大藏經》一定會圓滿成就,這不僅是佛教史上的一座豐碑,這一佛教無盡藏也將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

除《佛光大藏經》外,佛光山還積極參與全球性的「電腦大藏經」計畫,一九九○年元旦大師致護法朋友的信中講到:

我宣布在洛杉磯籌辦西來大學,好讓西方人士有深入佛法的因緣。同時,加州柏克萊大學路易斯.蘭卡斯特教授發起「電腦大藏經」計畫,擬將梵、巴、藏、中、日等大藏經輸入電腦,由佛光山負責漢譯部分。這項工作可謂是佛教經典的又一次結集,不僅在美洲,也將是全球佛教界,乃至佛學研究者的一大福音。*43

這既是反映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積極參與國際間的文化合作與交流的一個例證,也是反映星雲大師和佛光山堅持經教為依的又一個重要事例。為了實現「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宏偉願景,世界佛教經典的結集,實在是不可或缺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對於經教為依,星雲大師既有不少悲智雙運的文字言傳,更有實實在在的行動落實。這方面的行動,不僅表現在對藏經編纂、佛教叢書編寫等方面,也體現於對深入經藏的佛教人才的教育培養上,他熱心辦校,栽培後學,還善於發現人才,有些還送往國外留學深造,現在的佛光山可謂人才濟濟,僧信中不乏對佛教經論和佛教諸宗各派(包括教下諸宗)學有專長、造詣深厚、成果豐碩、解行並重的專家學者。有了這些方面的保證,經教為依就能落到實處,佛學重鎮自然也實至名歸。

(四) 戒律為基,規制創新

「戒是無上菩提本」,佛教慧命的延續,佛法的弘揚,佛教的發展,離不開戒律的保障。「以戒為師」,是佛教諸宗各派必須遵循的佛陀遺訓,戒律乃諸宗共基。

戒律對於佛教正法住世的極端重要性,星雲大師有著契理契機的非常清醒、深刻的認識,其論文〈人間佛教的戒定慧〉的上篇「人間佛教的戒學」,集中體現了他的戒律思想。*44

大師認為,「戒定慧」三學及與之相對應的「禪淨律」三修法門中,戒律處於基礎地位,最為重要。他說:

談到佛教的戒律,在中國佛教裡,「禪淨律」,是基本的修行法門,但是無論參禪打坐、誦經念佛,或是持咒修密,都必須以「戒」來規範自己,讓自己的起心動念能夠不斷淨化,所以我曾經把「禪淨律」三修法門,定位為:禪,是「佛心」,也就是我們的真心;淨,是「佛土」,也就是我們的世界;律,是「佛行」,也就是我們的行為。

戒律是吾人行為的規範,要達到成佛作祖的目標,行為最為重要。*45


對於佛教以戒律為基,大師毫不含糊,這方面的法語在他的著述開示中隨處可見,如「奉修三學,唯戒第一」,「凡為佛弟子,不論出家在家,皆當以持戒為基礎」*46,「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47。他這樣說,也這樣做,不僅自己戒行嚴謹,戒乘俱急,以身作則;對徒眾們的要求也很嚴,不論出家在家,無不如此,皆應受戒持戒,如律如儀,若發現徒眾中有不如法以至違戒的言行,則苦口婆心諄諄勸誡。*48

成為正式的出家人,必須受持三壇大戒,這是僧團清淨、正法久住的制度保障。所以佛光山對傳授三壇大戒十分重視,堅持不懈。大師在《佛光山萬佛三壇大戒同戒錄》序中說:

「清淨僧團」和「正法久住」,雙方實則相助相成。有清淨的僧團,即能正法久住,正法所以能久住,必以清淨僧團為根本。相傳過去毗婆尸佛等,均因未能制律攝僧,而遭正法速令滅絕之患,故佛陀為令正法久住而首重戒律。良以戒律能使行者內則降服自心,少欲少惱而得心解脫;外則坐收化導攝受之效,而能得度方便。*49

對於在家信徒,除三皈五戒外,大師非常重視在家菩薩戒的傳授,且依大陸有名的律宗道場寶華山的戒規傳授,以思想純正、體格健全之正信男女佛教徒為傳授對象。自一九七○年佛光山舉行莊嚴隆重、如法如儀的萬佛在家菩薩戒傳戒法會始,成為佛光山每年的例行法事。大師悲心切切地說:

值此末法,邪道橫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際,為顧及諸位戒弟子能時時善自護念,經本山宗務委員會決議,將此傳戒法會列為每年例行佛事之一,並於法會圓滿日,定為在佛光山求過戒法的戒弟子們的誦戒日,讓新舊戒弟子們共聚一堂,虔誦戒法,藉以增長道心,更求精進,同霑法樂,共證菩提。*50

基於契理契機的基本原則,對於戒律問題,大師更重戒律的根本精神,而不拘泥、固守已經過時的某些細枝末節。他既堅信佛教的戒律保證了佛教慧命的不斷延續,使佛教的正法得以久住於世,但也清醒地看到由於不知契理契機地因應變通的守舊者的泥古不化,而導致的種種弊端,嚴重阻礙佛教的健康發展。

大師追本溯源,如實指出:佛陀制戒時,即有「開」有「遮」,這樣的制戒精神,證明「戒律並非不可改變,事實上是可以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的」,「但時至今日,常有一些守舊人士以『佛已制戒,不可更改;佛未制戒,不得增加』為理由,阻礙佛教的創新發展,甚至因為對戒律問題的看法不同,堅持不同,而把佛教分裂了。」

痛感於此,大師特別讚賞百丈立清規的創新精神,他說:「我一直很佩服百丈禪師『避開戒律,另訂叢林清規』的智慧,因此我在開山之初,也恪遵佛制,根據六和敬、戒律和叢林清規,著手為佛光山訂定各項組織章程,建立各種制度。」*51在另外一篇文章中,也說到:「佛光山教團成立三十多年來,我避開戒律的問題以外,實行叢林制度,所以二序大眾都能相安無事,彼此發揮最大的弘法功能。就如唐朝百丈懷海禪師,他也不去更改佛制,只是根據我國的風土民情,另行制訂一套叢林清規,為戒律的更改與否開闢一條新路,使得中國佛教能夠光大發展。」*52

大師直陳近世以來佛教的弊端,用創新性的規範化制度建設予以對治,在大師看來,「制度就是戒律」。他自述:

從年輕時就意識到,佛教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制度,像一盤散沙,各自為政。不但服裝不統一,出家、剃度、傳戒、教育等也都沒有嚴密的制度,所以弊端叢生。例如,沒有健全的剃度,於是就如印光法師所說:濫收徒眾,濫掛海單、濫傳戒法,導致佛教的倫理綱紀蕩然無存,師不像師,徒不似徒,尤其沒有嚴密的制度,徒然養成一群寄佛偷生的獅子身上蟲;因為缺乏完善的制度,寺產流為私有,甚至佛門淨財為他所有,不能用於弘法利生的事業之上,因此我從開創佛光山以後,就一直很重視制度的建立。*53

進行制度創新,建立嚴密、健全、完善的制度,以帶動佛教的復興,乃是佛光山繁榮興盛、蓬勃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歷年來星雲大師為佛光山和國際佛光會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方方面面皆有所規範;並將這些制度編集成手冊,使僧信皆有所遵循。正因此,佛光山堪為佛教界實行制度化管理有序、僧團教團清淨和合的模範道場。

佛教的戒律,既有防非止惡、「諸惡莫作」的「止持戒」,也有饒益有情的、「眾善奉行」的「作持戒」,兩者不可偏廢。惜乎長期以來存在著偏重前者而忽視後者的傾向,這其實是與大乘佛教、人間佛教的根本精神背道而馳的。大師在探討佛教的前途時指出:

以往佛教的戒律,太注重消極的防非止惡,缺乏積極的為善精神,所以動輒「不可這樣」、「不可那樣」。而我們今天所需要的戒律,是強調積極面的「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所以八正道是戒律,六度萬行是戒律,四攝法門是戒律,饒益有情是戒律。人間化的戒律,一方面固然消極的規範身心,止惡息罪,另一方面更應該積極廣修善行,廣作善事。

唯有受持菩薩道的戒行,才能使佛光普照人間。*54


所以,佛光山既重視出家僧徒嚴格規範的三壇大戒的傳授,凡披剃出家者必須登壇受戒才能成為正式的出家人;也重視在家徒眾的三皈五戒及八關齋戒和菩薩戒的傳授,因為「佛陀制戒的本意,雖是專為攝僧而令正法久住,但是戒律並非只有出家眾才需要受持,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55,「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菩薩戒是實踐上行下化的菩薩道,八關齋戒則是提供在家信眾學習體驗出家生活的一種方便」。*56

正由於佛光山在戒律問題上,把恪守優良傳統與順應時代的制度創新智慧善巧地結合起來,佛光山系統的僧團教團不僅清淨和合,而且充滿活力,成為令人嚮往的人間佛國淨土。

是否可以這樣說,佛陀制僧祇戒律,到百丈立叢林清規,再到佛光山規制創新,可謂佛教戒制律儀發展的三個里程碑。

(五) 顯密圓通,南北融和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融和性特色或曰「融和性格」,在佛教內部諸家各系,不僅體現於禪、淨、教、律諸宗的融和,還體現於顯教與密教(包括漢密、東密、藏密)的融和交流,以及南北大小的融和交流,即北傳(或曰大乘)佛教與南傳(或曰小乘)佛教的融和交流。

佛光山開山之前,星雲大師即對顯密圓通、南北融和有所認識,有所推動,佛光山開山之後,在促進佛教整體大融和的格局中,對顯密融通、南北融和更有進一步深化的認識和卓越成效的推進。大師說:

佛光山自開創以來,就一直努力於佛教的融和。我們希望:傳統的要能與現代的融和,南傳的要能與北傳的融和,在家教團要能與出家教團融和,顯教要能與密教融和,禪宗要能與淨土融和。融和需要互相尊重,彼此容納。融和不是你大我小,你多我少,更不是你有我無,你好我壞。建立融和的認識,先要明白八萬四千法門,每一法門皆是入佛之道。不可以說,你的究竟,我的不究竟。互相尊重,互相融和,才是佛教未來復興的希望。*57

在以「融和」為主題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第一屆佛學委託研究的論文集序言中,大師寫道:

自佛陀創教以來,佛教之流傳,雖因地域、風俗、民情之不同,各國佛教遂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風貌,然大要分之,不外為南北傳佛教,大小乘佛教、顯密教等,此皆淵源於佛陀一味教法,別無二致。本次佛學委託研究,旨在藉此「融和」主題,追溯發揚佛陀教法之本懷,對南傳與北傳、大乘與小乘、顯教與密教、出家與在家、男眾與女眾、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等等關係,能做圓融探討,使世人了解佛教之所以為世界上最偉大宗教之依據,為佛教具有圓融、平和的內涵。*58

是知,顯教與密教、南北傳佛教、大小乘佛教的融和交流,實為星雲大師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理論實踐融和佛教內部一切派別的重要方面。

就顯密融通而言,大師一直認為「禪淨密,是中國佛教常見的修行法門」*59。誦持密咒,也是大師行持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不僅如此,他對推進顯密融和、顯密交流也非常熱心、積極,且富有成效。主題為「顯密融和與世界文化發展」的會議,由中華漢藏文化協會主辦,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協辦。來自十九個國家與地區,顯密二宗三百餘位飽學人士在會上融洽相聚、和睦交流,與會藏籍高僧分別代表西藏四大教派,實現了先求教內攜手發展,再求教際相互配合的目標。大師說:「會議的圓滿,為顯密融和奠定了理論與實際的基礎,這不僅是一時的成就,更具有長遠的意義與廣大的影響。」*60正如大師為「會議實錄」所撰序言的副標題「寫下歷史新頁」,會議確實為當代佛教的融和發展寫下了新的篇章。

顯密融和交流,也帶動了南北傳佛教(小乘與大乘)的融和交流。正是這次會議的成功,促成南傳、藏傳佛教戒子在一九八八年於美國洛杉磯西來寺求受北傳戒法,更重要的是,南北傳佛教界的高僧共同於該戒會中擔任戒師。南北傳戒子們在戒會中得以多方交流,增進了兄弟教派之間的理解與包容。*61藉此因緣,還成就了一九八九年大師與達賴喇嘛的會面,為日後顯密交流奠定了基礎。

南北傳佛教交流有一個重要案例,就是斯里蘭卡國立斯坎那地大學佛學研究所於一九八八年首開大乘佛學,佛光山推薦學者前往授課,此乃南傳國家首次接受大乘佛教及開設大乘佛學課程,並特選佛光山作為南北傳佛教交流的道場,在世界佛教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是以大師稱之為「令人欣喜的『美事』」。*62

星雲大師題為〈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的論文,副標題就是「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其中講到:「在原始佛教裡,當通達苦集滅道四聖諦之後,應該繼續承受四弘誓願的啟發、奉行、實踐。……通達、了知四聖諦的真理後,要學菩薩不捨一法;要用四聖諦的佛法基礎,再實踐四攝六度的行門,來完成菩薩道的四弘誓願。」*63可見,大小乘是統一的,可以融和的,通達四聖諦是基礎,大乘是建立通達在小乘的基礎之上的,但了知四聖諦後,應進一步提升,發菩薩道的四弘誓願,實踐四攝六度的行門,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廣化眾生。

〈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的結語中,大師寫道:

佛陀說法,所謂「觀機逗教」、「應病予藥」;有契理的佛法,也有契機的佛法。尤其,「四依止」更為我們訂下了宗旨,就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只要能本諸四聖諦、三法印、十二因緣,而到四弘誓願,儘管有種種的應機說法,但都有程序性、時間性;因為懂得時間、程序,才能有適應性而融通的佛法。*64

是啊!修行有程序,一般而言,由小而大,由低到高,循序漸進,方臻究竟,所謂道有次第;學法有因緣,所處時代、地域、風俗、民情、制度、環境有別,人之根機、性別、年齡、性格、學養、愛好、職業不同,教化的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所謂佛法是「活法」不是「死法」。所以,大小乘,南北傳,顯與密,禪、淨、教、律,以至八萬四千法門,皆是一味之佛法的隨緣顯現而已,唯其如此,「才能有適應性而融通的佛法」。

在〈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結語的最後,大師如是說:

人間佛教是「現代」、「文明」、「進步」、「實用」的代名詞;人間佛教是要將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中,要注重現世淨土的實現。所以,我們要重申上述所言:人間佛教是人類所需要的佛教,人間佛教是引領人類走向新世界的指針。希望今日的佛子們,大家應該敞開胸襟,捐棄法執,本著「同體共生」的精神,毅然走出過去自我執著的藩籬,大家攜手同心,不計南傳北傳,不分顯教密教,共同迎接人間佛教的新世紀,共同開創人間佛教世界和平的新時代吧!*65

大師這段富有激情的精采教示,正是人間佛教處理佛教內部諸宗各派關係融和性特色很好的一個註腳,筆者不揣冒昧,亦借此作為本部分內容的結語。

三、佛教內部僧俗諸眾的融和和樂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融和性特色,在佛教內部,不僅體現於佛教諸宗各派的圓融會通,還體現於佛教內部僧俗諸眾的融和和樂。佛教內部僧俗諸眾的融和和樂,突出體現於二個方面:一是兩性平權,僧團融和;二是僧信平等,四眾融和。

(一) 兩性平權,僧團融和

「僧伽」的原意,即是「和合眾」,本具融和之義;僧團的融和,不僅是男性僧眾的和合,也包括兩性僧眾之間的和合,即僧尼的平等融和。僧團內部的性別平等,比丘、比丘尼的融和,正是佛光山僧團的一大亮點。星雲大師關於僧尼平等融和的思想與實踐,是他對佛教發展的一個重大貢獻。

無可諱言,受制於歷史上的種種因緣,傳統佛教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傾向。儘管佛陀住世時,即有比丘尼僧團,歷史上不乏有傑出成就的比丘尼,但在過去漫長的歲月裡,比丘尼始終沒有取得與比丘平起平坐的地位,甚至備受歧視。這一狀況,在星雲大師這裡得到了改變。大師以平等的理念、非凡的勇氣、超卓的智慧,經過堅韌不拔的努力,在佛光山成功地實現了僧團內的兩性平權,建立起僧尼平等的融和僧團。

大師關於僧尼平等融和的思想,集中體現於他在「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比丘尼僧團的發展〉,其具體實踐則從上世紀五○年代宜蘭弘法時期就開始了,如今佛光山僧團內幾位受人尊敬、享譽世界的傑出長老尼,就是在宜蘭跟隨大師學法弘化的女弟子,那時還是花樣年華的女青年,有的還是小姑娘。當年大師曾被譏為「女性工作隊的隊長」,但他不顧譏毀,為提升女眾地位,鍥而不捨地繼續前行,女弟子們也很爭氣,師徒協力,經過數十年的奮鬥,終於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在世界佛教界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大師的〈比丘尼僧團的發展〉,即從當年的經歷談起,然後再從世界潮流的女性觀、佛教兩性教團的相處、歷代對佛教有貢獻的比丘尼等方面進行論證,其中引述了佛陀當年的實踐與大量教言,最後提出未來比丘尼所應努力的「四化」*66方向。顯然,大師的遠見卓識,既符合世界潮流,也契合佛陀本懷,又是從歷史與現實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可謂理事圓融、契理契機。大師剴切指出:

佛教主張:一、女性應有平等權,二、女性應有參與權,三、女性應有自主權,四、女性應有尊嚴權。佛教對女權的看法,本來就很符合時代的潮流,所以大家不能再以小乘佛教的主張,希望佛教走回頭路,這不僅有違佛陀本懷,而且不符合時代的潮流。*67

故大師認為:「比丘與比丘尼教團可以說如鳥之雙翼、人之雙足,缺一不可。」*68


然而在僧尼關係這一話題上,比丘尼「八敬法」,卻成為影響比丘尼地位提升與比丘尼教團發展的嚴重障礙,這是個無法避開的難題。大師也不回避,引經據典,結合歷史資料對此作了令人信服的分析,*69但這方面的是是非非,一直未有定論,大師智慧善巧地指出:「八敬法其實也不需要刻意去廢止,時間一久,自然會因為不適用而漸漸失傳。」大師說:佛光山教團成立以來,「我避開戒律的問題以外,實行叢林制度,所以二序大眾都能相安無事,彼此發揮最大的弘法功能。就如唐朝百丈懷海禪師,他也不去更改佛制,只是根據我國的風土民情,另行制訂一套叢林清規,為戒律的更改與否開闢一條新路,使得中國佛教能夠光大發展」。*70

大師順應時代潮流,既在理論層面作理性思考,又在實踐層面積極予以推進。他在文中寫道:

我覺得,男女平等,兩性平權,這是時代的潮流。在現在這個女權高漲的時代裡,關於比丘尼八敬法的問題,佛教界實在不應該再意氣用事,應該平心靜氣,還給比丘尼與比丘一個同等的地位。所以我曾在印度菩提伽耶傳授戒法,讓南北傳的佛教互相融和。*71

大師不但在佛光山積極推進僧尼平等,兩性平權,而且也在南傳國家予以推進,並取得可喜的進展。

大師欣喜地指出,「台灣比丘尼教團成為世界之冠,比丘尼眾弘化全球,開世紀之先風,復超卓於歷朝。一九九八年二月十五日至二十三日,佛光山在印度菩提伽耶舉行國際三壇大戒戒會,共有二十三個國家一百餘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女眾求受比丘尼具足大戒。其中,斯里蘭卡有四十位傑出女青年前來求戒。此為有史以來第一次世界佛教團結在佛陀成道處,共同寫下跨世紀光輝的一頁」。*72大師還列舉了一大批有德碩學、卓有成就的比丘尼,證明「巾幗不讓鬚眉」,比丘尼不遜於比丘。此後,不僅這些比丘尼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又有一大批後起之秀湧現出來,證明大師所言真實不虛。如《佛光大辭典》基本上由比丘尼編纂完成,《佛光大藏經》的編修也凝結著許多比丘尼的心血,佛光山海外道場的開闢比丘尼功不可沒,台灣及海外不少別分院的住持由比丘尼擔任,佛光山宗務委員會中比丘尼占有不小比例,大師所傳的臨濟正宗四十九代(佛光山第二代)法子既有比丘也有比丘尼,如此等等,無不表明比丘尼的地位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升,僧尼平等、兩性平權、僧團融和在佛光山已經成為現實。佛光山開了風氣之先,佛光山的做法產生了很好的示範效應,如今不僅佛光山系統有許多成就傑出的比丘尼,其他道場也湧現出不少卓有成就的比丘尼,這不僅對佛教未來的融和發展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促進全人類的融和發展也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正如大師在〈比丘尼僧團的發展〉最後所言:

總之,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佛教走向人間,佛法與生活的密不可分,正是佛教動員團結的時代,不但各國佛教界應及早更進一步的合作,儘速建立世界性的比丘、比丘尼教團,同時各國男女二眾教團亦應力求健全圓滿,四眾通力合作,共同推動世界的和平共處,使全人類同霑法益,共創幸福安樂的生活,共達世界平等和諧的境界。*732

大師為傳播僧尼平等、兩性平權、僧團融和的理念,不僅通過論文、演說、開示等形式進行倡導,而且在近年建成的佛陀紀念館菩提廣場上塑造的十八羅漢像中,突破過去寺廟只設男眾羅漢像的往例,獨具匠心地立了三尊女性比丘尼塑像,以「實踐佛陀闡述『人人皆有佛性』的真理,倡導男女平等」。*74大師還將此理念推廣到大陸佛教,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的十八羅漢塑像中,也有三尊女性比丘尼像。這不僅是大師僧尼平等理念的藝術化展現,也是佛光山實現了兩性平權的自信力的顯示。

(二) 僧信平等,四眾融和

佛教內部有「七眾」、「四眾」之說。「七眾」中的沙彌是比丘的「預備隊」,沙彌尼、式叉摩那是比丘尼的「預備隊」,故在由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與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構成的佛教「四眾」中,在家信眾優婆塞、優婆夷為「四中之二」,而就具體人數而言,在家眾則遠遠超過出家眾,所以佛教的發展,絕不能輕視廣大在家眾的力量。出家眾與在家眾的關係,星雲大師稱之為「僧信」關係。大師既大力倡導「男女平等」,同時也大力倡導「僧信平等」、「僧信共有」。僧信之間的融和平等,相互尊重,是佛光山教團的又一大亮點。大師指出:

過去佛教主要靠出家人來弘揚發展,固然有其時代的背景因素,然而時至今日,佛教已經傳播到全球五大洲,僅憑少數出家人的努力,顯然不足;再說隨著教育的普及,在家眾中,才學豐富者也不在少數,大家何不敞開心胸,彼此尊重,相互融和,在一個教主佛陀的感召之下統一起來,在一個人間佛教的信仰之下動員起來。*75

當然這樣做,一開始時阻力是很大的。有人擔心千百年來僧伽所掌握的教權會喪失,有的甚至危言聳聽會造成不測之亂。但認準了方向的星雲大師,在義無反顧地推進「僧尼平等」的同時,也積極推進「僧信平等」。他說:

在佛教的僧團裡,男眾、女眾要平等,出家眾、在家眾要平等;唯有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包容,這才是佛法。當初佛陀提倡一切眾生平等,現在我們倡導「四眾平等」、「僧信平等」、「男女平等」,凡是有人提倡女性至尊至上,或是心存男性優越感、大男子主義者,都是有違佛法。*76

我們不能再有「在家眾這個不能,那個不可以;比丘尼這個不行,那個不允許」的論調了,因為不僅佛教的教義不允許,今日時代的潮流已經走上自由民主,也容不得我們再走回頭路。*77


所以,在開創佛光山之後,大師又發起成立了國際佛光會,將在家信徒團結起來,共同為促進佛教的發展,為人類的融和而努力奮鬥。這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又一大創舉。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在美國洛杉磯西來寺舉行的國際佛光會第一次代表大會暨世界總會成立大會上,發表的主旨講話就題為〈歡喜與融和〉。大師說:「為了促進人類融和,發揚慈悲友愛精神,國際佛光會乃應運而生。」*78

僧信關係的融和,人間佛教的「融和性格」,在國際佛光會體現的尤為突出與充分。正是在國際佛光會,在家眾不僅是追隨出家眾接受佛法的三寶「弟子」,有德有才、諳熟佛法者也可以成為「老師」,與出家眾一起弘揚佛法。在具有博大胸懷和高遠眼光的大師那裡,僧信是平等的,所以他會這樣說:

在佛教界,一般在家信徒縱使學佛幾十年,儘管他的學問、道德、佛法足以為人師表,但他永遠都是三寶「弟子」,從來不敢以「老師」自居。為了提倡「僧信平等」,國際佛光會的章程裡就規定,在家信徒可以做檀講師、檀教師,唯有讓在家信眾參與傳教的行列,授給他們傳教的權利,佛法才能普遍弘傳。*79

星雲大師更認為,在家眾不僅可以參與傳教,還可以參與寺院行政,寺院亦為僧信共有,他說:

我們希望未來的世界都能從平等和諧上發展,今後世界上的國家與國家平等,民族與民族平等,宗教和宗教之間都應該像兄弟姐妹一樣,尤其國際佛光會是由四眾弟子組成,凡是參與佛光會者,正如江、河、溪、湖,一旦流入海洋,均為一味,沒有誰高誰低,誰大誰小。為了實踐佛陀「眾生平等」的理念,在佛光山的僧團與佛光會的教團裡,出家眾可以弘揚佛法,在家眾也能主持寺院行政。佛光山和佛光會如同人之雙臂,鳥之雙翼,都是同等的重要,凡是佛光人都應該明白「同體共生」的意義,都應該與人間和平相處,共同實踐真正的平等,共同創造平等的世界。

因此,國際佛光會的會員大眾,大家不可以有差別的觀念,凡是佛光山派下的寺院,都是僧信所共有,由出家眾管理法務,在家眾可以協助寺院行政,甚至出家眾以弘法為家務,佛光會檀講師亦可登台說法。我們希望所有佛光會員不管出家在家,都能做到「僧信平等化」,達成理事平等、空有平等的真理,讓佛法普遍,光明普照。*80


由此可見,星雲大師對僧信平等、四眾融和是何等重視,在實踐上也多有創新,且成效明顯。正因此,大師所確定的佛光山八大宗風中,有二大宗風與此直接相關,即:「八宗兼弘,僧信共有」,「六和教團,四眾平等」。如此,則佛教內部僧俗諸眾自然會融和和樂,有了融和的僧團、教團,人間佛教一定會進一步繁榮興盛起來。

結論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呈現出諸多鮮明的特色。融和性,即是其中一個非常顯著的特色。這一特色不僅體現於佛教內部,還廣泛體現於許多方面,可謂萬法平等一如的大融和。本文僅重點考察了這一特色在佛教內部二個方面的表現,即諸宗各派的圓融會通和僧信四眾的融和和樂。

就佛教內部諸宗各派的圓融會通考察,一句話概括是漢傳佛教八宗兼弘,大小乘與三大語系兼融。具體表現為:一、臨濟正脈,禪心為宗;二、禪淨共修,二花並豔;三、經教為依,佛學重鎮;四、戒律為基,規制創新;五、顯密圓通,南北融和。就佛教內部僧信四眾的融和和樂而言,具體表現為:一、男女平等,僧團融和;二、僧信平等,四眾融和。

至於融和性特色在其他方面的表現,本文未及展開,有待以後再作考察、分析。

    (刊於《二○一五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註解】

*1星雲大師:〈歡喜與融和〉,《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頁六三八。

*2「融」與「和」二字的諸多美好含義,可以在與這兩個字組成的詞彙中體現出來,如「融」,可組成融合、融通、融貫、融會、融匯、融攝、融洽、融和、融化、融解、交融、共融、消融、融會貫通、其樂融融等詞彙;「和」,可組成和諧、和睦、和合、和平、和煦、和順、和樂、和美、融和、共和、唱和、應和、隨和、調和、平和、諧和、協和、和通、和解等詞彙。「融和」這一組合詞,足以包容以上所有這些詞彙的含義。

*3星雲大師:〈佛光山的性格〉,《法音》第二期,福建:中國佛教協會,一九八九年。

*4星雲大師:〈開示〉,《人間佛教語錄》(下),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頁四八。

*5同註*1,頁六三七。

*6同註*1,頁六三八。

*7星雲大師:〈如是說〉,《人間佛教語錄》(下),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頁四九。

*8同註*1,頁六三八─六三九。

*9星雲大師:〈一九九一年佛學研究論文集序〉,《人間佛教序文選》,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頁七一。

*10星雲大師:〈佛學研究論文集總序〉、〈佛光學報發刊詞〉,《人間佛教序文選》,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頁六八。

*11中國禪宗五宗七派中,後來以臨濟宗楊歧派為最盛,傳承不絕;晚明時期有正傳禪師所傳的臨濟三十世「圓」字輩禪德中,有著名的「三圓」:密雲圓悟、天隱圓修與雪嶠圓信,一直傳承至今。其中天隱圓修禪師以宜興磬山寺為主要基地,故圓修一支稱「磬山派」,明末清初著名禪師玉琳通琇、箬庵通問,正是圓修法嗣中最傑出的二位(通琇曾主湖州報恩寺、宜興磬山祖庭、西天目禪源寺等,順治帝尊其為國師;通問曾主杭州理安寺、夾山法席、鎮江金山寺、宜興磬山祖庭等,其法系的不少禪師與雍正、乾隆二帝因緣甚深)。星雲大師屬箬庵通問下鐵舟行海(曾主鎮江金山寺)一脈,乃通問下十七世「鏡」字輩的法嗣(「通」字輩以下的傳法世系依次為:行、超、明、實、際、了、達、悟、真、清、顯、密、印、惟、心、月、鏡),即臨濟正宗四十八世,法卷上的法名全稱為星雲鏡慈。星雲大師的法脈傳承世系,見台灣佛光山宗史館內所展示的乙丑(一九八五) 夏曆八月八日星雲授法心平智宗的正法眼藏。

*12星雲大師:〈紅塵道場序〉,《人間佛教序文選》,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頁一六七。

*13佛光山所傳承的法脈就是臨濟正宗,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所傳的佛光山第二代法子,同時也是臨濟正宗四十九代弟子,不僅有台灣的心平、心定、心培、心保、明光、淨耀、慧傳等,還有紐西蘭的慧峰、韓國的慧豪,及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南美洲的法師等,也包括大陸的隆相、道極、真廣等。僅二○一三年三月十二日大師所傳的臨濟正宗四十九代弟子、佛光山第二代法子,即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七十二位法師。

*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中)〉,《人間佛教論文集》(上),頁一一五。

*15見星雲大師二○一二年元旦〈致護法朋友的一封信〉。

*16佛教在線編輯整理:《佛光山第九任住持心保法師陞座七十二法子傳法五大洲》,http://www.fjnet.com/hwjj/tj/201303/t20130312_206221.htm

*17星雲大師:〈《星雲禪話》序:雲水隨緣〉,《人間佛教序文選》,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頁一二八。

*18同註*14,頁二○○。

*19星雲大師對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分為六個時期:一、東傳譯經時期(秦漢魏晉時期),二、八宗成立時期(隋陳李唐時期),三、禪淨爭主時期(五代趙宋時期),四、宮廷密教時期(元明皇朝時期),五、經懺香火時期(滿清民國時期),六、人間佛教時期(二十世紀以後)。見〈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頁九。

*20星雲大師:〈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禪淨爭主時期〉,《人間佛教論文集》(下),頁四五─五五。五代兩宋時期的禪淨關係,既有互相爭主的狀況,也有互相融通的現象,尤其是在永明延壽大師禪淨融通兼修的思想行持影響下,後來禪淨融合共修逐步成為主流趣向,所以那一時期的禪淨關係,也可以說是由禪淨爭主走向禪淨融和的時期。

*21星雲大師:〈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人間佛教論文集》(下),頁五五—五六。

*22星雲大師:〈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人間佛教語錄》(上),頁二九九。

*23同註*14,頁一一五。

*24星雲大師:〈封山是涵養身心〉,《人間佛教書信選》,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頁三二六。

*25如台北念佛會,當年是利用一善堂神佛共居的殿堂,羅東念佛會當年是商借媽祖宮的場地。

*26星雲大師:〈有希望不會老〉,《人間佛教書信選》,頁一五五。

*27星雲大師:〈開示〉,《人間佛教語錄》(上),頁二○○。

*28星雲大師:〈念法法要〉,《人間佛教語錄》(上),頁二六一。

*29星雲大師:〈禪學與淨土〉,《人間佛教語錄》(上),頁一九○。

*30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人間佛教語錄》(上),頁一九一。

*31星雲大師:〈人間淨土的意義〉,《人間佛教語錄》(上),頁三○五。

*32星雲大師:〈人間淨土的藍圖〉,《人間佛教語錄》(上),頁三一六。

*33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決疑品》,《人間佛教語錄》(上),頁三一八─三一九。

*34同註*31,頁二七六。

*35星雲大師:〈為佛教培育僧才〉,《人間佛教書信選》,頁二四。

*36星雲大師:〈佛教人間化〉,《人間佛教書信選》,頁一八五。「三時繫念」佛事,乃臨濟正宗第十九代祖師、元代普應國師中峰明本所制,禪淨融合的特色十分明顯。

*37釋妙彬:〈星雲大師為慈莊法師母親靈前拈香〉,佛光山全球資訊網,二○○八年五月十三日,http://www.foyuan.net/article-67515-1.html

*38菩薩在線網站,http://www.pusa123.com/pusa/news/dujia/201583816.html

*39綜合相關網站的有關報導。

*40同註*14,頁一一四。

*41星雲大師:〈《佛光大辭典》序〉,《人間佛教序文選》,頁一四二—一四三。

*42星雲大師:〈二○一五致護法朋友的一封信〉,《人間福報》,二○一五年一月一日。

*43星雲大師:〈一九九○年元旦致護法朋友的信〉,《人間佛教書信選》,頁二四○。

*44「人間佛教的戒學」,包括如下四個部分:戒的制訂──「因時制宜,時開時遮」;戒的精神──「止惡行善,饒益有情」;戒的實踐──「服務奉獻,自他兩利」;戒的終極──「人格完成,菩提圓滿」。

*4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上)〉,《人間佛教論文集》(上),頁一八。

*46星雲大師:〈《萬佛在家菩薩同戒錄》序〉,《人間佛教序文選》,頁五八。

*47同註*45,頁四三。

*48星雲大師:〈有規矩成方圓〉,《人間佛教書信選》,頁五六四─五七三。

*49星雲大師:〈《佛光山萬佛三壇大戒同戒錄》序〉,《人間佛教序文選》,頁六二。

*50同註*46,頁五九。

*51同註*45,頁二六─二七。

*52星雲大師:〈比丘尼僧團的發展〉,《人間佛教論文集》(下),頁三一六─三一七。

*53同註*45,頁三三─三四。

*54星雲大師:〈佛教的前途在哪裡〉,《人間佛教語錄》(下),頁一九。

*55同註*45,頁二一。

*56同註*45,頁二四。

*57星雲大師:〈佛光山的性格〉,《法音》一九八九年第二期,福建:中國佛教協會。

*58星雲大師:〈《一九九一年佛學研究論文集》序〉,《人間佛教序文選》,頁七一。

*5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上)〉,《人間佛教語錄》(下),頁二一。

*60星雲大師:〈《世界顯密佛學會議實錄》序〉,《人間佛教序文選》,頁一四五。

*61星雲大師:「此次戒會甚為稀有,有來自南北傳的三師十二尊證大和尚,戒子則來自尼泊爾、錫蘭、緬甸、美、法、英、韓、新、馬、台、港等十六個國家地區。這是美洲地區首見的漢傳三壇大戒戒會,不但打破地域的限制,更增進了南北傳佛教的交流。當中啟建的萬緣水陸法會,也是美洲大陸首見的。」《人間佛教書信選》,頁二三○。

*62星雲大師:〈回歸佛陀時代〉(一九八九年元旦致護法朋友的信),《人間佛教書信選》,頁二三四。

*63星雲大師:〈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人間佛教論文集》(上),頁三五五─三五六。

*64同註*63,頁三七九。

*65同註*21,頁九四。

*66「四化」,即兩性平等化、發展事業化、教團組織化、教育普及化。同註灚,頁三一七─三一八。

*67同註*52,頁三○七。

*68同註*52,頁三○七。

*69有關分析可參見〈比丘尼僧團的發展〉的第二部分,《人間佛教論文集》(下),頁三○七─三一一,尤其是頁三○九─三一○。

*70同註*52,頁三一六─三一七。

*71同註*52,頁三○三。

*72同註*52,頁三一四。

*73同註*52,頁三一八─三一九。

*74星雲大師:〈二○一二年元旦致護法朋友的信〉。

*75星雲大師:〈重新估定價值〉,《往事百語(二)老二哲學》,高雄:佛光文化,二○○二年,頁五三。

*76星雲大師:〈人間與生活〉,《人間佛教論文集》(上),頁七二八。

*77同註*76,頁七三○。

*78同註*1,頁六三三。

*79同註*76,頁七二九。

*80同註*76,頁七三一─七三二。

【參考書目】

一、專書

1.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論文集》上、下冊,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

2.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書信選》,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

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序文選》,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

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上、中、下冊,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

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上、中、下冊,台北:香海文化,二○○八

年。

6.程恭讓、釋妙凡主編:《二○一四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下冊,二○

一四年。

7.郝柏村等:《百年佛緣‧四十位名家閱讀星雲》,台北:天下遠見,二○一三年。

8.佛光文選:《一九九一年佛學研究論文集‧融和》,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9.程恭讓、釋妙凡主編:《開放‧輯一‧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高雄:佛光文

化,二○一四年。

二、論文

1.星雲大師:〈佛光山的性格〉,《法音》第二期,福建:中國佛教協會,一九八九年。

2.星雲大師:〈二○一五致護法朋友的一封信〉,《人間福報》,二○一五年一月一日。

3.褚柏思:〈會宗今論──星雲和尚禪淨空三講之綜合評價〉,《星雲大師講演集》(一)。

4.釋有真、釋有惠:〈淺談星雲大師宗派融和的思想與實踐〉,《佛教在線》,二○○九

年五月五日,http://www.fjnet.com/fjlw/200905/t20090505_119394.htm

三、網路資源

1.星雲大師:〈為上海外灘跨年夜踩踏事故罹難者祈願文〉,《佛光山全球資訊網》,

http://fo.ifeng.com/a/20150101/40928141_0.shtml

2.星雲大師:〈二○○九─二○一五致護法朋友的一封信〉,下載於轉發的相關網站。

3.〈佛光山第九任住持心保法師陞座七十二法子傳法五大洲〉,《佛教在線》編輯整理,

二○一三年三月十二日,http://www.fjnet.com/hwjj/tj/201303/t20130312_206221.htm

4.釋妙彬:〈星雲大師為慈莊法師母親靈前拈香〉,《佛光山全球資訊網》,二○○八年

五月十三日,http://www.foyuan.net/article-67515-1.html

5.釋慧源:〈台灣復興航空墜機意外 佛光山助念關懷〉,《菩薩在線》,二○一五年二月

五日,http://pusaonline.com/pusa/news/dujia/201585284.html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