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278 理念與實踐養成的人間佛教
⊙劉澤亮 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
滿義法師所著《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一書,從闡揚妙諦、弘法利生、慈心悲願及人間淨土四個層面,展示出星雲法師領導下的佛光山對現代佛教事業的開拓。在我看來,理念與實踐的雙向互動是星雲模式人間佛教的形成機制,換句話說,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是理念與實踐雙重養成的結果。
一、人間佛教理念的養成
人間佛教乃是為人的佛教。佛教、佛法乃因人本而產生。佛光山僧團從經教中追溯人間佛教的理論依據,直達佛陀本懷;本諸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佛道,走大眾化、現代化的道路以弘法利生,深懷度眾濟世的悲願;基於對經懺佛教的深刻省思,張揚人本思想,廣洽人本思想的慈念。在理論上養成了人間佛教的堅實理念。
(一) 人間佛教理念的倡導,基於釋迦牟尼一脈相承的教法,直探佛陀關懷眾生的本懷。
人間佛教理念,有經有證,淵清流潔。
人間佛教理念來自於佛光山對佛陀一生行實的確切認識:「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化在人間。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他不是對神仙、鬼怪說的,也不是為地獄、傍生而說,佛陀主要是以『人』為說法的對象;佛陀對『人』的教法,當然就是『人間佛教』,所以人間佛教就是一切佛法,一切佛法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思想語錄》,參見《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五年八月,頁三二九─三三○。以下所註頁碼,皆引自滿義法師著《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理念來自於佛光山對佛陀一脈相承教法的深刻體證。星雲大師非常注重從藏經佛典裡披尋人間佛教的經典依據,在《佛教叢書(十)人間佛教》中,收錄有經論及祖師大德法語近百則,為人間佛教的傳承提供經證。從《華嚴經》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生佛不二思想和「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薩行,追溯人間佛教思想的基礎;以《維摩詰經》「心淨國土淨」的思想為據,建構出人間佛教的生活藍圖。此外,還廣泛拈舉《阿含經》、《大寶積經》、《善生經》、《佛遺教經》、《佛說孛經抄》、《優婆塞戒經》等諸經,作為人間佛教的實踐依據。
佛光山秉持的人間佛教理念,直探佛陀本懷。
(二) 人間佛教理念的倡導,基於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佛道,深懷度眾濟世的悲願。
人間佛教理念,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佛光山抱持「興隆佛教的理想,更要有普濟社會的願心」(頁一六八),為達成「不捨棄一個眾生」(頁一七五,轉引自《往事百語‧修行的真義》)的悲願,善巧權便,「因應每一時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將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於社會(頁一五七,轉引自《星雲大師講演集(四)‧佛教如何現代化》),因而提倡「把過去諸佛、大德的教化,以現代人熟悉、樂意接受的方式,揭櫫於大眾」。以圓滿生命為止歸,將學術性的議題作生活性的詮釋,將佛法經藏玄妙高深的藏經義理轉化為平易親切的生活智慧,將理論的佛法轉化為化解人生煩惱的辦法。在賦予了生活世界別開生面的智慧的同時,大大提升了世間生活的品質。
人間佛教非提倡義學、名相,然亦不離義學、名相。這對通達佛法、圓融地運用佛法,隨緣應機弘法度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間佛教的推動者,不但要博通經論,而且要具有一般社會知識,甚至天文地理、政經常識、講說寫作、各種技能,還有宗教體驗,莊嚴行儀,如果這些不能具備,就成為度生事業的缺失」(頁一○三,轉引自《怎樣做個佛光人》第二講)。以一般人共通的生活語言來詮釋義理和名相,既須有深厚的佛學修養,同時亦須有淵博的世間學問,而貫穿其中的,無疑是度眾濟世的精神與情懷。佛光山僧團正是本諸「以眾為我,以教為命」(頁二四七)的精神身體力行地實踐著這一理念。星雲大師無疑是踐行這一理念的典範:「大師一生所開示的佛法,乃至所推動的佛教事業,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行儀,無不呈現人間佛教的思想內涵與具體實踐」(頁八九,轉引自慈容,〈佛教史上的改革創見大師〉)。
佛光山秉持人間佛教理念,深懷度眾濟世的悲願。
(三) 人間佛教理念的倡導,基於對經懺佛教的深刻省思,廣洽人本思想的慈念。
人間佛教理念,以人為本,圓滿生命。
星雲大師深感山林的佛教、閉關的佛教、自我的佛教之弊端。指出:「經懺佛事因為容易維生而成為一般僧侶的職業」,終使「人天師範的僧寶,淪於以經懺為職業,誤盡了天下蒼生,損失了無限的人才」(頁一○三─一○四,轉引自《怎樣做個佛光人》第二講)。他意識到經懺佛事只是結緣度眾的方式之一,不可商業化而成為佛教事業的主軸。因而提出,「佛教不僅應該『入山』,更要『入世』」(頁二八二)。由此,充分挖掘、發揮佛教積極、正面的社會功能,竭力倡導喜樂的佛教,以樂觀、喜悅啟人信心,引人入道,以振衰起敝為宏願。佛教「是重視人性,具有人間性格,能為世間帶來幸福快樂的宗教」(頁一四三,轉引自《人間佛教思想語錄》)。「思想言行人間化、發心發願人間化、淨土極樂人間化、福樂財富人間化、修行實踐人間化、戒律規範人間化」(頁三八七,轉引自《星雲大師講演集(四)‧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星雲大師所提出的人間佛教的菩薩道,「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頁三二四,轉引自《星雲大師講演集(四)‧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均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他認為,生命是體、生死是相,生活是用。「人間佛教所重視的,是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佛法,透過佛法之用來超越『生死』的現『相』,進而圓滿『生命』的本『體』,這就是星雲大師弘揚人間佛教的主旨所在。」(頁三)以體、相、用來統貫生命、生死與生活的全部內涵,在生活中超越生死,圓滿生命。成為落實生活的生活學,解決生死的生死學,擁抱生命的生命學。將生命學、生死學、生活學融貫為一,是圓滿生命的佛教學。從而將山林、出世形態的佛法,改革為入世形態的佛法;將神祕的、心傳的佛法,通過文教活動轉化為開顯的、教化的佛法。
佛光山秉持人間佛教思想,廣洽人本思想的理念。
二、人間佛教實踐的養成
人間佛教是理論的,更是實踐的。基於人生歷練宗教體驗,佛光山僧團對人間佛教還有更深層的認識:「人間佛教並非徒喊口號,也非空談理論,而是從生活中去實踐」(頁八五);人間佛教「既有義理思想上的理論根據,又有實踐方法上的善巧方便」(頁一九一);「弘揚人間佛教,也是本著實踐的精神。從弘化中把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落實在人間。」(頁四一六)因而,佛光山從弘化中實踐人間佛教,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品格。
(一) 人間佛教因應現代平等思想,在實踐上推行宗教、男女、僧俗間的平等、包容與尊重。
自由、平等是近代以來社會總的發展趨勢和不可遏止的世界潮流。敏銳地洞察並毅然因應這一時代潮流,在實踐中對佛教進行適度的體現,促進了佛光山僧團在傳統佛教提出的事理平等、性相平等、怨親平等、自他一如、生佛平等的基礎上,進一步突顯出宗教平等、僧尼平等、僧俗平等的思想,並在整個僧團的理念與實踐中得到鮮明的貫徹和有形的體現。
從佛教的宗與教的層面而言,佛光山主張禪淨合一、顯密融和、八宗並弘。認為禪淨、顯密、八宗並無層次的高下,只是應機的不同。正如藍吉富教授所言:「他的佛學思想廣融原始佛教、南傳佛教、禪宗、天台、華嚴、淨土等學於一體,並兼融佛教學術研究的成果和儒、道之學,可謂融和內外諸學。」(頁一四,轉引自《普門學報》第一期)禪宗視搬柴運水、揚眉瞬目都是禪;馮友蘭先生認為宋明新儒學正是由此「接著講」的:事君、事父,也應是禪。那麼,由此而論,念佛的淨土也是禪,以至宗下、教下,儒家、道教,無一不是禪。禪宗如此,各宗的圓融也是如此。可以說,佛光山禪淨合一、顯密融和、八宗並弘的思想與實踐,是佛教圓融思惟的體現。
從世間的宗與教的層面而言,佛光山主張異教包容、對不同宗教的尊重。以此,星雲大師在實踐層面竭力推動和促進佛教與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的平等交流與對話,並以此為契機,希望通過宗教和平理念的倡導進而實現世界和平的理想。
從世出二間的僧與俗二眾的層面而言,佛光山主張兩性僧團的平等、出家在家二眾的平等,倡導平等互動(頁二三○)。主張兩性僧伽的平等,表面看來是對傳統漢傳佛教僧主尼從地位的顛覆,但卻是自釋迦牟尼佛以來平等精神的體現;踐行出家在家二眾的平等,則緣於「佛教不是出家人的」,「佛教應該是有益於全民大眾的」(《人間佛教思想語錄》)的理念。充分注重在家居士的活動,在佛光山道場的建設與法務事業中已然得到了落實,佛光山道場的四大方向之一即是「僧眾與信眾共有」(頁一三四,轉引自《星雲日記》第三十四冊)。佛教自產生之初的所謂「沙門思潮」就是以反對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不平等為特徵和旗幟的,佛光山僧團所突顯的平等精神及其實踐體現,是對原始佛教精神的現代復歸。
(二) 人間佛教的踐行硬體和堅強後盾佛光僧團,在實踐上具有現代教團性格。
如果說人間佛教是佛光教團弘法利生的軟件,那麼,佛光僧團則是實現人間佛教模式的硬體。佛光山僧團,是從傳統寺院走向國際化、現代化的教團,被稱為「教團型佛教」(頁三八二)。其主要特徵在於建立了完備的教團制度,具有「大眾的性格、團隊的性格、歡喜的性格、教育的性格」(頁三八一)。
佛光山教團型佛教的性格體現在其道場建設的目標之中。佛光道場「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是人生道路的加油站,是修養性靈的安樂場,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是採購法寶的百貨店,是悲智願行的學習處;更是一所療治心靈的醫院,是維護社會正義的因果法庭,是啟發道德良知的教育學校,是提升文化修養的藝術中心」(頁一三四,轉引自《佛光教科書(七)佛教常識‧寺院建築》)。
佛光山教團型佛教的性格體現在其道場管理的事業化。運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來管理、經營佛教,管理、經營佛光山。星雲大師「曾以佛教的《彌陀經》、〈普門品〉,申論各種現代的佛教管理法」(頁四一七),形成了傳統與現代圓融不二的現代佛教經營管理模式,並在實踐中應用落實。佛光山的「用心」、「愛心」與「決心」(頁一九一),使佛教走上了事業化、管理企業化的經營理路,「使佛光山由當初刺竹遍野的荒山而成為今日國際聞名的佛教重鎮」(頁一五○)。
佛光山教團型佛教的性格還體現在其道場分布的國際化。「弘揚人間佛教,一定要走向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社會化、大眾化、藝文化、事業化、制度化,甚至走上國際化、未來化」(頁一三七,轉引自《 佛光學‧序》)。尤其是依託遍及五大洲的佛光山別院,以教團形式向外發散,將人間佛教的理念撒遍全世界。
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
問我平生何所似,佛光普照五大洲。
此乃星雲大師為李自健畫作之題字(頁三一○),卻是佛光山人間佛教事業的真實寫照。如果說,「釋迦牟尼佛是人間佛教的創始者,六祖惠能大師及太虛大師等皆為人間佛教的提倡者」(頁三三○,轉引自《往事百語‧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準此,佛光山僧團則是人間佛教的踐行者、經營者。
(三) 人間佛教涵蓋生死之間的一切流程,在實踐上照顧全面細微。
人間佛教是佛法與生活的圓融不二。「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之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頁三);「凡是對人有用,能讓人利益、受用的,都是人間佛教,都是度眾的法門」(頁一七三,轉引自《如是說》);「修行不是片面的個人解脫,而是全方位的弘法與利生」(頁一七○)。將佛法照顧大眾,回饋世間(頁二四八),落實在人間,融入到生活,深植在心田。其卓越的智慧理念與踏實的精進實踐,可嗟可歎,堪為空前。
人間佛教既是古老的遺產,更是現代人美滿生活的泉源。「多元化、多功能的弘化,依大家的根機需要,實踐佛陀的『觀機逗教』」(頁一二二,轉引自《普門學報》第二十期,〈當代問題座談紀實‧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這種觀機逗教、生活與佛法不二的理念,在佛光山被現實地呈現於世。體現在對人生隱顯情節的細緻關懷與周全照顧,包羅無遺:從出生取名、成人禮儀、佛化婚禮,到慈善醫療、養老救助、死亡超度,涵蓋了人生生死的各個環節;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以至大學,涵蓋了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從雜誌、報紙、電台、電視、出版社,到圖書館、講堂,涵蓋了人生教育的各個層面。這些有形的利生的事業,將彼岸的、來世的淨土極樂世界安住於此岸的、現世的、生亡皆可往生的人間佛光淨土,當生成就,現證法益,使人實實在在切身地感受到佛教與個我生死、生活之間的緊密關係。以「佛法」指導人生的「活法」,以親切關聯人生的智慧洞燭世事,以禪心佛慧重新衡定生命中家庭、幸福、財富等一切價值,「創造家庭的淨土、創造社會的淨土、創造心中的淨土」,「散播慈悲的種子、散發歡喜的芬芳」(頁二四─二五)。以達成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的目標。在將佛法的種子廣布眾生的心田的同時,佛教也以生活的型態噴發出蓬勃的新機。
佛光山以入世的事業引領出世的依歸,以勇猛精進的、敢於擔當的精神內證外弘,將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落實在人間,讓佛法的大日輪燭照生死的幽微,妥帖周全地照應到世間生活,彰顯了人間佛教的實踐性格。
三、人間佛教模式的意義
人間佛教的理念與人間佛教的踐行養成了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立足於現代民主自由平等的新時代,關注佛教的現代化,是符合時代思想潮流的新型佛教。佛光山教團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佛教發展的新契機,從而將佛光山打造成踐行人間佛教的道場。可以說,佛光山教團的崛起,給人間佛教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鑑的標本,對佛教的未來走向將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 人間佛教模式在佛法上契理,在佛教上契機,從而展現出現代佛教的蓬勃生機。
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適度區分「佛法」與「佛教」,契應教義教理的基本原則讓佛法法輪常轉,契應時代潮流讓佛教與時趨新。
「佛法」是佛陀的教義,是內在核心;「佛教」是佛法的組織,是外在形式。全面振興佛教,弘傳佛法,就必須遵從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原則:「教義是傳統的,方法是現代的;思想是出世的,事業是入世的;生活是保守的,弘法是進步的;戒律是原始的,對社會入世是現代的」(頁一五七,轉引自《星雲日記》第四冊,一九九三年四月七日)。佛光山的人間佛教模式就是這種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人間佛教具有人間性、生活性、時代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平等性」(頁六,轉引自《普門學報》第一期,〈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這些性格既是傳統佛法精神的體現,也是現代佛教弘傳的法則。
星雲大師曾言有佛法就有辦法。順此,正因有辦法,佛法才致不墮。「要有人間進取的精神、要有樂觀喜悅的說理、要有資生利眾的事業、要有悲智願行的性格」(頁一五八,轉引自《星雲大師講演集》(四)),佛光山正是以此進取的性格、喜悅的說理、利眾的事業和願行的性格建設著現代佛教,讓佛教走到世間、走向生活、走進人心,將佛教與人生需要緊密關聯起來,內化為一種不可須臾或缺的生活方式。
可見,從人間佛教理念的追溯,到人間佛教實踐的善巧應用與落實光大,佛光山模式為人間佛教作了理念上的嘗試與實踐上的創新,為佛法在人間的弘傳開闢了一條新徑,彰顯了星雲模式人間佛教的特色,展現出現代佛教的蓬勃生機。
(二) 人間佛教模式堅持走人間路線,而又始終堅持自身的原則與操守,入世而不媚俗。
人間佛教模式是理念與實踐的雙向互動。實踐展現思想內涵與品格,同時,實踐也不斷創造、豐富著思想的內涵,推動著思想與時趨新式的發展與變革。
理想性與實踐性是人間佛教並進的兩翼。太虛大師人生佛教之倡,不缺乏理念,而是缺少實踐性,終究難以發揮既定的影響力。佛光山僧團借鑑、反思以成就理念,經營、實踐以成就事業。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從佛法義理的詮釋到佛教弘傳的方式,從修行生活到寺院功能整體實現現代化與人間化,提出「佛法現代語文化,傳教現代科技化,修行現代生活化,寺院現代學校化」(頁一五八,轉引自《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的目標。但是,在極力提倡現代化與人間化的過程中,卻始終能夠堅守人間佛教的超人間性,不受世間物欲、名位、權勢所誘惑,絲毫不流於世俗。
如何防止流俗,佛光山早有應對之策。「隨緣不是隨波逐流,更不是趨炎附勢;隨緣就是由智慧所產生的方便,也就是般若,在隨緣中要記住應有的原則和操守」(頁三六三)。星雲大師將此原則建立在健全制度的堅實基礎之上:「不必擔憂弘揚人間佛教會流於世俗化而迷失,只要團體的基礎夠厚實,宗風、制度、規矩存在,自己健全,個別的流失就任其自然淘汰」(頁三八三,轉引自《佛光通訊‧開山大師篇》)。從而從制度上保證了佛教在現代化與人間化的過程中不致迷失於世間。
涵容世間,乃成其廣;包容異教,乃成其大;世而不俗,乃成其真。寓佛法於現代人間生活,而不流俗、不媚俗的佛光山僧團,使佛教由山林走向社會,由遁世走向世間,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地區走向世界,賡續著佛法的慧命。
(三) 人間佛教模式是一個開放式的結構,佛教的圓融之路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究竟何為人間佛教?如何定義人間佛教?事實上,人間佛教在理論和實踐上均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有待於在理念與實踐的層面進行不斷的雙向互動,在這種良性的雙向互動中不斷地被詮釋,被創造,被落實。
人間佛教模式並不是一個僵化的教條,而是對傳統與現代,本土與異域文化的雙重開放的圓融性結構。傳統與現代,本土與異域,甚至本宗本教各派,既有相互承接的一面,也有相互排斥的一面。當今世界與世界文化是以民族、國家文化的多元性為前提,還不太平,遠沒有達到圓融的階段或層面。因此,在這樣一種大的文化背景之下,提倡文化的寬容還有其現實的必要與依據。多元傳統、多元宗教以至多元文化間的寬容是走向圓融的前提和基礎。但寬容並不等於圓融。人間佛教要走向傳統與現代、本土與異域、宗門與教下的全面圓融,似乎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或可通過展開文明的爭辯與論衡以實現局部層面的溝通,漸次達到圓融,這是未來佛教發展的目標,也是未來文化發展的目標,當不可以一蹴而就。
孔夫子自道「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心念身行都是道的流露與呈現;踐行人間佛教的理念,則期待著無數「通身是寶」(頁八三)的法門龍象的湧現。
理念依靠實踐來實現,實踐依靠理念來導引。兩者互為表裡。「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有理想,有目標,有實踐。以人間化、生活化作契機;以現代化、社會化作方便;以大眾化、藝文化作憑藉;以事業化、制度化作保證;以國際化、未來化作期許,開創了人間佛教的新氣象,為佛教的人間化、現代化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其影響力早已「跨越宗教」,「飛越時空」(頁一一,高希均,〈台灣的「星雲奇蹟」─人間佛教在寧靜中全球興起〉,《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導讀》)。佛光山開掘人間佛教的生活層面與精神層面,入世思想與出世思想,將現代特色與傳統風骨融通為一智慧寶藏,發展出一種現代新型的佛教,對中國佛教以至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均具有良多的啟發。
(刊於二○○七年七月《普門學報》第四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