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26 【編者的話】散播慈悲,走向全球

這是一本關於夢想與生命的故事,你可以從書中領悟,慈悲將成為時代的思潮,慈悲將化為實踐夢想的能源。

星雲大師一生充滿「傳奇」。一九四九年渡海來台,由於外省人的身分,連棲身之處都沒有,曾經在大鐘底下度過漫漫長夜。年輕的大師一無所有,有的只是弘法的熱情與夢想。他從沒想過明天怎麼辦?心心念念只掛念,未來的佛教如何在台灣有立足之地。

終於有寺院願意收容,為了報答常住的恩德,天未亮就拉著板車到市場運載蔬果穀米,即使千斤重擔壓在肩上,不曾抱怨一句,因為大師的心裡只有四個字:「為了佛教。」為了佛教有力量,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發光,大師不計個人榮辱得失,千生萬死,在所不惜。

弘法一甲子,大師從一無所有的年輕學僧,發展到全球遍及二百多個道場的佛教領袖。這一路走來,信徒、弟子們及各界人士常好奇的詢問大師「成功的祕訣」、「領導的妙法」等,大師總是自謙:「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點滴的成就都歸於佛恩暨大眾的發心。大師為這個動盪不安的世代,樹立精神典範,他的無私無我,報恩奉獻的生命哲學,讓我們見識到,偉大源於安忍一切磨難,深廣則來自寬大包容。

《佛光山開山故事》原為大師為令佛光山徒眾對開山的歷史作一個了解認識,以及對佛教遠來的發展有其宏觀,大師作不請之友前往人間衛視錄影,述說佛光山每個景點的「故事」,才誕生了「佛光山開山故事」。

  《佛光山開山故事》輯分八類:

一、殿堂朝聖:蒐錄十四則。從四大殿堂、舍利殿到佛陀紀念館等。來山者一路巡禮朝聖,會發現一花一大千世界,一葉有萬億如來,到佛光山,如果你能會得,會驚見這歲月靜安的靈山,僧侶衣袂飄飄行過處,含藏一種生命簡約的玄奧。當你一路走向殿堂,也期望你從殿內走向心裡。拜觀音要自己成為慈悲的觀音;仰望大智文殊菩薩的加持,要先從做人的明理去要求自己。入聖境之心,那麼,即便荒山枯藤老樹,都會成為你心地繽紛的詩篇。

二、文化藝術:蒐錄十則。從大師館、宗史館、寶藏館、淨土洞窟等,你可以到宗史館觀看館內收藏千幀照片,從一九六七年開山到二○一二年,這一甲子的台灣佛教走過的軌跡。二千六百年前的佛陀行化五印度,大師雲水行腳,把佛法傳播全球五大洲。

寶藏館則供奉有佛陀真身舍利、使用過的缽具、米等等,當你緬懷佛恩,以心香供養時,一瞬間種下重重無盡的福德因緣。寶藏館是大師數十年來「尋寶」的成果。玻璃櫥窗陳列的佛菩薩聖像暨相關文物,是大師寧可餓肚子,也要保存佛教文物的願心。當你禮讚佛陀的聖容,菩薩的自在,別忘了把憾動心靈的大美洗去你心中的塵埃。

淨土洞窟,大師把大家一心嚮往的極樂世界,以《阿彌陀經》為雕塑內容,建造了這座別有洞天的「淨土洞窟」。來山者走這一趟,等同飽覽一回極樂世界的無限風光。大師的人間佛教是立足於現世安樂,人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以善美淨化人間,人間即成美好的淨土。

三、教育人才:蒐錄本山的普門中學、叢林學院男女眾學部的創辦緣起。大師對人才的培育如同「植樹養蘭」之心。從一九六五年壽山佛學院到佛光山的東方佛教學院、叢林學院等,大師培養出一三○○位弟子,傳燈萬方,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人間淨土理想。

大師把《釋迦牟尼佛傳》出書的版稅悉數用於建設佛學院。當年建一間教室的費用要十八萬元,大師卻只要信徒捐五萬元。他的人生哲理是「感恩」,在文中大師這麼說:「這些信徒能夠捐五萬元,已經給我很大的幫助。我覺得人生都要靠自己,不要完全去靠人家,人家給我們一點因緣,則要懂得感恩、珍惜;我們是因,他們是緣。立足本山,放眼全球。緣是有限的,因緣和合才能開花結果。」

立足台灣,放眼全球,大師一甲子辦學,從僧眾的叢林學院到大學學府設立佛教學系等,都體現以「教育培養人才」為續佛慧命的願心。

四、慈善服務:共蒐錄六則。介紹本山從大慈育幼院、佛光精舍到百年後的萬壽園等慈善設施。

只要有生老病死,人就離不開對生死的探究,對宗教的追尋。佛光山有大慈育幼院給予失怙的兒童過著像王子、公主的生活;提供佛光精舍讓長輩在此安享晚年;萬壽園的安寧病房令臨終者心無恐懼有佛伴隨;清淨莊嚴的寶塔墓園讓子孫能緬懷先人恩澤。

幼有所長、老有所養、病有所安、亡有所歸……林林總總,都是大師的慈心悲願,庇護一切眾生圓滿無憾地走完生老病死的旅程。

五、弘法共修:此輯蒐錄五則。朝山禮聖、禪堂打坐、淨業林念佛、抄經堂靜心到福慧家園共修,這座靈山,寶藏遍地。「萬古晴空,一朝風月」,這是大師為本山禪堂書寫的詩偈,對來山參究生命來去的行者的策勵。入禪堂坐香,當萬念歇止時,或能體會千年一瞬,一瞬千年的無邊法味。抄經堂,你用筆墨與古德印心,讓句句清涼法語,流入心田。每月淨業林舉辦的七日念佛,彌陀佛號如摩尼寶珠洗去身心煩惱塵垢。假日時尚活動的新選擇,到福慧家園參加各項修持與親子活動,在共同的信仰中,促進家庭的和樂。

六、信徒之家:輯錄大師十三則講稿。覺華園、朝山會舘、麻竹園、檀信樓、雲居樓五觀堂到滴水坊等等。來山信眾從覺華園入徑,沿菩提路、光明路到選佛場,再到五觀堂學習佛門「過堂」的修持,從僧眾的語默動靜間,領悟「穿衣吃飯即修行」的微妙禪意。

「滴水之恩,湧泉以報」,這是大師「報恩」的人生觀,從本山擴及到海內外二百多個道場的滴水坊,用素食推動環保暨護生的新世代運動,讓社會大眾吃到素食的美味,同時也吃出慈悲心。

七、寺院建築:此輯蒐錄七則講稿。大師是天生的建築師,在開山期間,他與蕭頂順居士在路上用樹枝畫下各期的建設藍圖。當我們眼見每處的硬體設備,領悟大師應用外在的殿堂在現身說法,希望大家直下承擔「我是佛」,淨化身口意,在日常生活裡,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展現佛的慈悲去利益家庭、社會、人群。

龍亭是最早期的開山代表作,一個小小的涼亭建在山坡上,你路過可稍作休憩在亭內飲用暖暖的佛光茶,飽覽佛光山綠油油的全景。這座龍亭是大師與早期的弟子們用雙手拌水泥,水泥和著手掌的鮮血趕工完成的。

大師說過:我是佛光山。來山的大眾在享用各項設施時,也能看到大師把他一生融為山中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為度盡一切眾生不退轉的宏願。

入寶山,放下人間是非分別,當下即入聖者之心。

八、自然生態:此輯蒐錄十四則講稿,是內容最特殊的「單元」,所講所說都是樹的故事。大師揭示:樹是有生命的。朝山會舘前的菩提樹、藍毗尼園的鳳凰木、選佛場旁的百年茄苳樹……這些樹木都曾經遭受嚴重蟲害,瀕臨存亡之際,大師指示相關單位,視樹如人命,全力挽救樹木。救回一命的樹木至今綠意盎然,枝葉婆娑,迎風起舞。玉佛樓停車場有五棵欖仁樹,大師定名為「五戒樹」,以樹木為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修行要「自淨其意」,以不侵犯別人的生命、財產、名節、尊嚴、智慧等為起點,因為慈悲不僅是佛法的思想核心,也是促進「人我和敬」的不二法門。

為了讓讀者「看見」這座道場的開山,不是神通,更不是神話,而是從悲心願力發端,從小小的每一步,穩健邁開的「軌跡」,我們從《覺世》、《佛光通訊》努力搜尋,共摘錄了七六五則〈佛光山早期開山工程紀事〉做為本書的附錄,時間自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一日至一九八四年五月十日。

這些新聞紀錄讓我們依稀看見半世紀前,大師風塵樸樸,揮著汗水,來往穿梭在這一座荒山,這最初啟建工程中的辛勤身影,在一筆一筆有關──砂石、水泥、混凝土、鋼筋、模板、油漆、打頂、琉璃瓦、柏油、方磚、申裝電話……等等平鋪直述的尋常紀錄中,見證《維摩詰經‧佛國品》所說:「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十方淨土,是諸佛的願力所成;多麼幸運地,您我身在大師篳路藍縷所開創的此山中!更寄語佛光有緣人,人人都能自淨其心,隨其心淨,必能得見佛光山特別為您開展、呈現的人間佛國,願您聽到百鳥合鳴「念佛、念法、念僧」的動人佛樂。

《佛光山開山故事》說的不是故事,而是呈現佛法真善美的具體內涵。大師用他一生寫下佛教弘傳的動人故事,告訴我們,微風吹動、寶樹齊吟的淨土,是要滴下血汗去鋪設完成的。讀完這些故事,祈願你我都把夢想化為行動,散播慈悲,走向全球,共成一個互助互愛、尊重包容的人間淨土。

二○一二年十二月初版

二○二二年八月修訂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