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67 佛光精舍

另一種出離的修道生活

過去,很多寺院會提供老人入住安單,卻往往讓寺院變成「老人院」,失去了信仰的生命力。對此,我認為老人應該有屬於老人的園地,就如青年有青年的活動區域,兒童有兒童活動的地方。

老人有經驗、有智慧可以運籌帷幄,可以傳承經驗,尤其一些和佛教有因緣關係的老人們,對寺院也有貢獻,應該提供他們一個安靜的居家環境。基於這樣的想法,於是我在佛光山的西邊與東山的接引大佛遙望之處,建了一處「西方安養院」;後來覺得名稱不妥,因為老人也能放光,老人也是佛光,所以就更名為「佛光精舍」。

這裡曾住過不少顯赫來歷的人士,如李鴻章的曾孫女李逸塵老居士,晚年在這裡住了三十多年,活到一百多歲;嘉義溶劑廠的廠長戈本捷居士,是一位佛學大家,過去也住在精舍;再如滿清的一些格格、公主,及中興大學楊宗珍教授(名作家孟瑤女士)等,都曾是這裡的住眾。目前進住精舍的老人,有少數是出家人,其餘都是皈依三寶的信徒,也有退休的公務員、大學教授、軍官、律師、企業家、立法委員、國大代表等,他們都有美好的家庭,晚年入住到佛光精舍,是為了尋求另一種出離的修道生活。

三、四十年前的社會,沒有現在這麼進步,雖然如此,佛光精舍還是提供每個人一間套房,吃飯時,可以為他服務送到房間;或者他願意走出來,在餐廳裡用飯食。總之,佛光精舍的規劃,都儘量讓這裡的住眾感到方便。

佛光精舍建有「慧淨樓」、「明心樓」、「智道樓」三棟樓房,設計典雅,並設有齋堂、廚房、念佛堂、醫務室、福利社、涼亭、花園等公共設施;庭園外還有許多搖椅及健身器材,可以讓老人們鍛鍊保健身體。

每棟樓房,大約可住四十個人,現在有近一百人居住。原本我計畫要辦一個千人居住的佛光精舍,但是侍奉老人並不容易,因為老人各有不同的性格,有時口味不同,酸甜苦辣各有喜好,麵食、飯食各有所愛,飲食習慣和個人需求都有不同,所以光是一個「吃」的問題要解決,就不容易了。好在佛光山的出家眾都有愛心去幫助老人、為老人服務,因此,有的一服務就是數十年。

佛光精舍鄰近普門中學、大慈育幼院,老人們一走出戶外,就可以看到年輕活潑、躍動的生命,不會感覺自己的年老;此外,偶爾我們也會舉辦知性旅遊,到其他的地方參觀、拜訪,或者辦一些適合老人們的活動。

這裡的環境,除了精舍本身的庭院之外,旁邊還有一個普賢農場,那裡花草、樹木繁茂,老人們可以在那裡品茗、論道,也可以盪鞦韆、在小徑散步。由於佛光山範圍很大,老人們要散步、禮佛、訪問朋友,都可以很自在、悠閒的隨意走動。在社會上,老人往往只能關在一個小房子裡,身心不能舒展,可是到了佛光精舍,卻是海闊天空,隨處都可以觀賞景致。

除了老人的休閒生活,我們也提供他們修行的殿堂。佛光山殿堂的建設規劃,除了大雄寶殿,也仿照中國大陸四大名山,建有普陀山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殿」;五台山大智文殊菩薩的「大智殿」;九華山地藏王菩薩的「地藏殿」;峨嵋山普賢菩薩的「普賢殿」,特別是靠近佛光精舍的普賢殿,就是提供老人們作為修行、活動的殿堂。

他們平日專持佛號或致力於深研經藏,或在精舍閒來養蘭、品茗、誦經、交換心得,過的是一種出世的隱士生活,更是歡度晚年的一種意境人生。

・佛光精舍於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七日開工,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一日正式啟用,進住者平均年齡六十五歲以上,房間設計簡樸雅緻,讓每一位老人在精舍安單,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顧。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