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44 功成身退

日本和俄羅斯發動日俄戰爭時,日本乃木大將不但把兒子送上戰場,而且不幸陣亡了。當日本戰勝,凱旋回國時,東京發動萬千民眾到火車站歡迎,但當所有的有功官兵都已到達,就是不見乃木大將,原來乃木大將在大眾迎接的前幾個小站就下車了,並且自此以後,他以後半生的時間到陣亡將士家中,一一向家屬道歉。他認為勝利不是他一人之功,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成功是屬於所有陣亡將士共同成就的,所以他功成身退,功成不居的行儀,引為佳話。

現代人不想建立蓋世的功勛,只想投機取巧,只想靠運氣,無功而得。過去古人是無功不受祿,現代的人是恃功而驕,只要有一點小貢獻,就希望獲得賞賜,就想邀功。

過去的一些將領,像張飛跟其他武將經常爭功不下,好在有諸葛亮居中調和。民國初年,軍閥割據,劃地稱雄,挾功求賞,不以國家大局為重。

有的人在家庭裡、在社會上功成不居,反而有人緣,受人愛戴;有的人爭功要賞,反而給人看輕。所謂功勞、貢獻,都應該是眾望所歸,如果有功的人,能夠待人謙虛,不居功、不傲慢,在功成名就的時候,自謙、自卑、自下,則更為可貴。

國父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時,已經登上總統寶座,但他衡量時局,仍然讓位給袁世凱,此種功成不居的偉大胸懷,所以後來成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自古以來像這一類的開國元勛,能有此節操的人,如美國的華盛頓當了第一任總統,他不以為國家是他的,所以他能夠把國家的主權交給人民。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的邱吉爾領導盟軍作戰,也建立了不世的功勞,但戰爭結束後,他雖然本身是保守黨,不但沒有趁機打壓工黨,反而讓兩黨互相制衡,領導國政。

古代的張良,漢高祖靠他打下天下,當有了天下之後,張良提早潔身引退;春秋的范蠡幫越王勾踐復國,當功成事就之後,他反而引退去做陶朱公。但也有的人邀功未得而怨恨在心,一直不能平復,如晉文公時的介之推,就因為沒有得到一官半職,而殉身於綿山。

一個國家的元首,是多少人們在背後支持而成就,一個公司也不是董事長一個人便能成就整個事業,也是需要靠很多人的努力。如《金剛經》說,佛陀度盡一切恆河沙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可度。這是大菩薩不居功的精神。此種功成不居、功成身退的精神,也只有這許多聖賢的偉人了。

二○○二年八月十二日刊於《人間福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