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53 好惡

儒家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其實「好惡之念」,也是人皆有之。

說到好惡,好的,愛之欲其生;壞的,惡之欲其死。我們每個人一生當中,好多的大事都有好之、惡之的看法;即使在一天當中,於生活中的瑣碎之事,也有好之、惡之的習慣。例如,對一件衣服的顏色、款式,各有好之、惡之的分別;對一桌的飯菜,所謂各人口味不同,也都各有所好與各有所惡。

在每個國家的各個大學裡,都設有許多的研究所,或是開辦各種科系,固然是為國家造就了多方面的人才,但其最初的立意,無非也是為了就著學子們的好之、惡之的性格而權宜開設。

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皆由各人的好惡觀念而左右。有的人對於親生父母,百般的忤逆反抗;有的人雖是異姓、異鄉人士,他認作義父、義母。可見好惡難有標準,都看當事人的心中一念。

詩人看到月光,詩情畫意;小偷仰望月光,視如寇讎。我喜歡一個人,信仰他,崇拜他,他如聖如賢;一個人,我不喜歡他,視他如仇如敵。喜歡吃臭豆腐的人,臭豆腐是珍饈美味;對不喜歡吃的人而言,臭不可聞也。

好惡就是一個人的喜歡不喜歡、我愛我不愛,有的人好逸惡勞,有的人好善惡惡。一個人的性格如何,從他的好惡、愛憎當中,可以看出端倪。有的人好名好利,有的人好強好勝,有的人好權好勢,但也有的人好仁好義、好忠好孝、好慈好悲,可以說各有所好,但從中也可以看出各人的內涵和操守是優是劣了。

好惡之心,還是一般世間人的人心、人性,一個人如果不要太強調自我的好惡,能以大眾之所好為好,所謂「人之所好,我好之;人之所惡,我惡之」。不以一己之成見來強分好惡,而能還給世間好惡的標準,所謂忠奸、善惡、義利,自有他的人生規範與意義。

假如說我們要更上一層樓,在佛教裡認為,能把好惡之心、得失之念更加淡化,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從中去找到一個無分別的世界,那麼人生就更加能夠解脫自在了。

二○○三年十二月十日刊於《人間福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