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52 安貧樂道

世間上,誘惑人最大的力量,就是財色名位。假如有了財富,你能安於財富嗎?有了情色,你會安於情色嗎?有了名位,你會安於名位嗎?有了權勢,你會安於權勢嗎?

人,只要有人格、有修養,安貧樂道的人還是很多。像春秋時代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就是有安貧樂道的思想;戰國時代的顏斶,「安步當車,晚食當肉」,他也是有安貧樂道的性格;晉朝的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過的就是安貧樂道的生活;近代弘一大師,「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他也是實踐安貧樂道的修行。

民國的汪精衛不安於位,想要投靠日本軍閥,終於身首異處,喪身辱國,因為他不能安貧樂道;共產黨的陳獨秀、瞿秋白,幾經思想鬥爭,都能安貧樂道,因此他們都能遠離權勢,不與利害得失共起舞。

「貧!貧!貧!去年貧,還有立錐之地;今年貧,連立錐之地也沒有。」禪師們對於安貧樂道,所謂「少一分物欲,就多一分發心;少一分占有,就多一分慈悲」。他們對於世間的一切,享有但不一定要擁有。例如有的禪師,明天的午餐還不知道在哪裡,他卻說:「沒有關係,我有清風明月。」有的禪師,皇帝請他下山他不肯,他以山間的松果為食,與大自然同在,所謂「昨日相約今日期,臨行之時又思惟;為僧只宜山中坐,國士宴中不相宜」。不能安貧樂道的人,即使在佛教裡也守不住。

有一個富翁到一個小島上,見到當地的農夫,就問:「你們在這裡做什麼?」農夫回答:「在種田。」富翁說:「種田有什麼意思,多辛苦啊!」農夫反問:「那你來這裡做什麼?」富翁說:「我來這裡欣賞風景,與大自然同在啊!我平時忙於賺錢,就是為了過這樣的生活。」農夫說:「幾十年來,我們就是沒有賺錢,我們也是照樣過著這樣的日子啊!」

自古以來,多少文人雅士回歸田園生活,都是為了實踐安貧樂道的生活;多少高官厚爵最後辭官歸故鄉,也是為了不願昧著良心爭權奪利,回歸民間,過著安貧樂道的日子。現在的社會,物質豐盈,人心卻愈發空虛;甚至過分縱情物欲,「笑貧不笑娼」,導致道德淪喪,人心浮動不安。所以,現在的社會要想重整道德倫理,需要建立清貧思想,才能返璞歸真,重拾真心本性。

二○○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刊於《人間福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