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07 傳揚人間佛教 成就豐盈人生/李虹慧

李虹慧/退休教師、均頭國中小董事

宜蘭雷音寺附近有一所力行國小,那是我的小學母校。小時候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為了繼續讀書,唯一出路就是考上公費的師範學校,所以那時並沒有太多親近雷音寺的機會。但看著雷音寺中文班學生的進步,也看過大師為學生文章的眉批,其實已是非常心儀,因此後來到台北念書,慈嘉法師告訴我在松江路有一間台北別院,我也隨即開始投入了學佛聽聞。

聽經聞法 發現佛教美好

後來普門寺成立,大師親講《心經》、《六祖壇經》、《金剛經》等經典,我都全程參加。對於大師以提問啟發理解的說法方式覺得很有創意,尤其大師因材施教、隨機應變的教學,跟我所學教育原理很是契合,且看到幾位法師的板書字都寫得非常漂亮,讓一向非常喜愛中華文化的我深為折服,更發現佛教、佛法原來是這麼好。

可以說,我在這個階段就是在學習與充實,同時透過觀察深化對佛光山的認同。那時大師數度送了幾位慈字輩長老到台中幼兒園培訓,其中一次,慈嘉法師邀我去參觀,住了一晚,第二天和大和尚、住持一起吃早餐,領受到那種在宗教薰習下既嚴謹又有慈愛的一面,雖然在寺院,但也是在受教育,更加感覺大師對於教育確是具有深遠的眼光與目標。

普門寺作為當時台北縣市第一個寺院,我們又是第一批弟子信眾,是真正扎根都市弘法的種子,所以當時也設立了都市佛學院,而我就是從這樣的基礎,一邊學佛、一邊活動,在活動中又參與規劃,在規劃中腦力激盪。後來我擔任普門寺青年團總幹事,同時也是婦女法座會的組長,連續幾年大師在國父紀念館演講,住持慈容法師負責節目統籌安排,都是由我協助執行。那時還沒有佛光會,就是靠我們這些信眾。我一面聽聞佛法,一面參與活動,這當中就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像是婦女法座會的獻供,慈容法師召集大家從抬手、行進步伐等基本儀態進行訓練,由彩排一開始的亂無章法,到正式上場的整齊劃一,從亂的當中學習如何在當下就表現得很好,這在當時社會還沒有一個宗教團體有這樣的訓練。所以說佛教就只有拜拜嗎?那當然不是,也因此更令我心生歡喜。

友愛服務 讓佛教走出去

在這段學習與參與的過程中,大師的一句「走出去」,是讓我們能夠不斷努力前進的動力。民國七十一年(一九八二),慈容法師推動成立「友愛服務隊」,我被指派擔任領隊,每個月要規劃到各個慈善機構服務,雖然辛苦,卻是很好的學習。每次我們出去服務都是一二部遊覽車,參與者包括學佛的師姐和青年,其中還有很多富太太,但不管在社會上是什麼角色,也都得放下身段,一樣要幫老人家洗夜壺。這其實跟學佛拜佛一樣,也要降低身段,要低頭,就同現在聽大師詮釋人間佛教的佛法新喻,道理也都是通的,因為它就是一種實踐。而且不僅大家一起做一件很好、很高興的善事,而後在遊覽車上還會就當次服務溝通討論,這使得道情就更加的深濃,所以不只培養了慈悲心,同時也更強化了團體的凝聚力。

也是大師的那句「走出去」,更讓我興起一個想法,不只師父交給我的任務要認真做,而且還要做到更好,所以在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有一個因緣讓我在關渡的浩然敬老院做一個駐腳,就以結合慈悲基金會,為敬老院的長者來提供服務,並且持續傳承至今。甚至我也把佛法帶到教育工作當中,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就在當時任教的北投國小成立「愛心福田會」,以集合眾人之力來協助清寒與急難的學生。而這都是從友愛服務隊所衍生來的,也就是從佛法上的實踐。

我在五十三歲時取得諮商輔導學士證書,也在同一年從教職退休,更全力投入佛光山和佛光會的事務;這時期也是我從普門寺那十幾年的充實學習階段,進階到實踐的層級。原本我是擔任松山分會的副會長,後來台北道場成立,大師要我承擔松山第一分會創會會長;及後成立佛光會,大師又把我找到總會。這段時間就有了許多與大師開會、學習的機會,除了學到很多在一般社會學不到的之外,更把佛法和輔導帶往社會,提供長者、中輟生、單親家庭等更多的協助。而這也是遵照大師的「走出去」,以佛法為基礎,來體現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

弘法利生 成就心靈美好

所以我一直謹記大師《佛光菜根譚》所說「不修行不能度己,不弘法不能度眾」,這句話對我可說是具有極大的影響。身為檀講師,弘法必須修持,而修持則要通過戒定慧,其中慧是一個根源,定是要講話如實、言之有物,就不會有差錯,而守持戒律可以讓人更穩定,所以包括佛光會的規章,我也都把它視為戒律。我非常認同大師所說佛光山與佛光會是鳥之兩翼,要相輔相乘,也因此,作為佛光山的弟子和幹部,都要跟隨大師的慈悲和智慧,而尊重僧寶則更是佛光人應有的態度。

一直以來,我因為沒有太大能力供養大師,總覺得遺憾。有一次參加檀講師講習,大師帶我們去看禪堂,走到如來殿的時候,我拿出備好的紅包要供養大師,但他婉辭了,說「你出力就好」。隔幾個月,在加拿大溫哥華開理事會,我又準備了一百元美金的紅包,這次大師也沒有收下,卻只用手指在桌上寫了個「心」字,喻意我有供養心即可。這就是大師,從來不會因為信眾有沒有財供養,或者供養的多寡,而有不同的對待。

所以我很感恩大師和佛光山,因為有這樣的好因緣,成為佛光山的弟子,才得以成就今天的李虹慧;因為有這樣的福分,讓我參與許多弘法利生的工作,也才得以成就我心靈的美好。因此我有責任,是要將如此善美的人間佛教傳揚給更多人了解,讓更多人因為人間佛教得以成就更豐盈的人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