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9 生於憂患 長於困難 喜悅一生/項國寧

項國寧/《聯合報》社長

今天早上為了要參加佛光山開山五十週年的盛會,很早就出門了。平日出門時,《聯合報》已送到我家信箱,今天因出門得早,來不及看家裡的《聯合報》,就到台北車站 7-11 花錢買一份《聯合報》。坐在高鐵上打開《聯合報》,出乎我意料的是,《聯合報》裡面夾了一份《人間福報》,當時感覺到一陣溫暖、一分親切。

《聯合報》承印《人間福報》已經十六年了,可是在自家的《聯合報》裡看見《人間福報》,感覺還是非常不同。我回想一下當時的感受是:「江湖路險,能跟有道義的朋友在一起,那種感覺非常好。」

話說公元二○○○年星雲大師決定要辦一份屬於大眾的紙媒《人間福報》,並決定以四月一日作為創刊日。大家知道四月一日是「愚人節」,我相信任何一個出錢的資方,要用這麼大的手筆來辦一份媒體,大部分不會挑這一天創刊。後來大師多次提到,他覺得辦這份報紙的心情,就要像愚人一樣,要用愚人的精神與毅力,才能持續辦下去,所以他決定把四月一日愚人節作為《人間福報》的創刊日。

《聯合報》跟《人間福報》的簽約日,是五月一日。當時大師找《聯合報》合作,希望結這個緣時,《聯合報》內部有過討論:我們要用自己的資源來幫助另一個媒體嗎?另外一種聲音是:如果是佛光山、是星雲大師的話,有什麼不可以?討論過後,我們決定跟佛光山合作,開始做《人間福報》。

大師當時決定要辦《人間福報》,我覺得是大毅力,甚至是大智慧。各位都知道,台灣在一九八七年解嚴,報禁解除了,台灣媒體一度出現百花齊放的狀態,可是因為市場太小的關係,這個百花齊放的狀態並不如大家所預期。尤其公元二○○○年「互聯網」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在那時刻決定辦一份報紙,其實需要很大的決心。

最近這二天,在《聯合報》副刊看到一篇大師的大作,這篇大作有三個標題,第一個標題是「生於憂患」。現在回頭來看,《人間福報》當初的誕生,未嘗不是「生於憂患」。為什麼這麼講?第一,當時台灣的媒體環境,已經不容許再有許多新的媒體出現。第二,以佛光山的人力,在媒體經營方面可以說是新手,要新手做一件這麼困難的事,其實非常不容易,儘管《聯合報》願意提供設備、硬體跟軟體,可是《福報》的核心編輯工作,仍然要由佛光山自己處理。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要辦一份屬於大眾的報紙真是非常的困難,所以我說《人間福報》的誕生,其實是「生於憂患」。

其次,大家也看到過去這十六年台灣媒體的變化,市場狹小、競爭激烈,媒體的風氣、文化,引起很多人批評。其實身為媒體工作人員,我們也感受到非常大的壓力,壓力可能是來自市場、資源、政治。可是佛光山的《人間福報》,自始至終,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這件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困難。

我們再回到大師這篇文章,第二個標題是「長於困難」。我覺得這十六年來,佛光山要經營這樣一個媒體,真的是「長於困難」,可是大師仍然堅持,不但堅持,而且走得很好。

剛才高希均先生提到關於大師如何經營佛光山的策略,大師沒有學過管理學,更沒有學過媒體,沒有學過新聞,可是在他的堅持下,《人間福報》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而且朝多角化經營,不論是國際素食博覽會也好,或其他文化活動,都讓《人間福報》贏得讀者的信賴。

我第三件要講的事,和《人間福報》的編輯部有關。從出報開始,常常看到《人間福報》的法師或同事,坐著非常簡陋的麵包車,進到我們《聯合報》大樓,碰到我或我的同事,總是雙手合十,說一聲「吉祥」。而且我從他們臉上看不到一般媒體工作人員臉上常看到的痛苦焦慮。我思考過一陣子,為什麼在這麼不容易的環境裡面,《福報》編輯部仍然保持喜悅。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講,所有的企業都會給員工下一個所謂的 KPI,也就是關鍵績效指數,作為發放紅利、評斷年終考績的標準。而《人間福報》的同仁能保持喜悅心情,一定是他們的 KPI 都達成了。我嘗試猜想他們的 KPI 是什麼?我想通了,他們的 KPI 很簡單,就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又讓我想到大師這篇大作的第三個標題:「喜悅一生」。

就這簡單的三句話、十二個字,完全反映了大師描述自己的一生,也代表了《人間福報》這一路走來所經過的路。所以我要利用這個機會,恭喜佛光山開山五十年、恭喜《人間福報》,但願《聯合報》跟《人間福報》這個緣分,還有未來五十年的路要走。

(本文整理自二○一六年五月十六日之「話說佛光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