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40 我與佛光山的因緣/張譽騰

張譽騰/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

前言

對星雲大師(以下尊稱大師)與佛光山的事蹟早有所聞,但親自接觸則自二○一一年開始,迄今已近五年。這一千多個日子裡,多次謁見大師,每一次都有如沐春風深獲教益之感,從慈惠法師、慈容法師、慧傳法師、心保住持、如常法師、滿謙法師等等,我所見到的佛光山和佛陀紀念館(以下簡稱佛館)法師個個謙沖自牧,在大師領導下,夙興夜寐,心心念念為人間佛教核心價值奉獻。

家母二○一四年六月過世時,星雲大師致贈輓聯,如常法師親臨告別式吊唁,二○一五年一月我的秘書黃文美小姐急病過世館內,如常法師為他在佛光山設置靈位,並親率諸位法師來館進行灑淨和祭奠儀式,撫慰館員心靈。往事歷歷如繪,點滴在心頭。

今年欣逢大師九十壽誕,佛光山開山五十週年和佛館建館五週年,特別撰寫本文,一則略表對大師、佛光山和佛館諸位法師和徒眾的敬意和謝意,二則也略述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和我個人與佛光山結緣的經過。

景仰大師以書法弘法的精神

大師弘法布教迄今逾半世紀,以不同文教形式啟發世人並廣開各種法門,書法即是其中之一。佛光山能陸續在世界各地建立二百多座分院、道場,接二連三興辦四所大學,多是大師憑藉墨寶與信眾廣結善緣而來。

入世佛教 造福眾生

我聽佛館館長如常法師說過,大師不是書法家,寫字也沒有章法,但大師寫字就如同孩童般赤誠,每當他發一個善念,就會有無數個善緣的促成,這是大師的奇蹟。觀看大師書法,必須跳脫傳統書法理論和技法,雖然無筆無鋒,無橫豎撇捺,卻鮮活靈動、充滿禪意,透過書法線條、結構與文字意涵,讓觀者感受到大師內心涵養及修為,及對眾生盈盈祝福和諄諄教誨。

近年來,大師因糖尿病纏身導致視網膜剝離,合併眼底黃斑部細胞鈣化,雙眼視力模糊,雙手更是不聽使喚而顫抖,所以書寫必須一筆完成,不容間斷。雖然如此,但是大師憑藉著「心眼」和「法眼」,反而另闢蹊徑,卓然成家,寫出一手令人驚歎的「一筆字」書體。

「星雲大師一筆字展」自二○○五年在馬來西亞國家畫廊展出後至今,在全世界引起轟動,開啟了人間佛教文化傳道的新典範。這個展覽透過佛教流傳與寫經內容種類,來了解書法弘道的現代意涵與功能。並以教史面、藝術面為經,以大師本身人間性格與弘法理念為緯,詮釋大師的墨寶風格與書藝弘道的效益。

繼馬來西亞國家畫廊之後,本展先後在美國柏克萊大學、美國西來大學,大陸湖南省博物館、重慶三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揚州雙博館,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大學,以及澳洲,紐西蘭北島、南島等國家和地區展出不止數十場之多。

二○一一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史博感佩大師對於文化、教育、慈善、弘法工作的卓絕貢獻,弟子萬眾,影響深遠,特於二○一一年五月八日至六月九日在館裡推出「雲水天下──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開幕當天冠蓋雲集,星雲大師並親臨史博主持並致辭。

這個展覽揭櫫大師百餘幅「雲水天下」心得之作,內容包含發人深省的智慧法語、佛教偈語、修行箴言等等,希望經由大師筆意,見字如見人,透過墨寶文字的意義與內涵,見字如見法。

與佛館分享博物館觀眾互動經驗

二○一五年一月三十日作者和內子桂雅文,應佛館館長如常法師之邀,於禮敬大廳五觀堂,以「佛館如何與觀眾互動」為題,暢談博物館如何提供更親民的優質服務,分享經營博物館的經驗與心得。

我在演講中特別強調「分享」是博物館重要理念,並以「櫃中櫃外」、「觀眾為什麼來博物館」、「觀眾心中在想什麼」、「大英博物館奇想錄」等子題,從電影《博物館驚魂記》生動劇情引申櫃中文物和櫃外觀眾心中臆想無聲的對話,探求觀眾進博物館的動機,以及博物館存在目的。

我認為,唯有了解人們內心真正思惟,才能經營出人性化博物館,可以與觀眾互動,明白大眾需求。因為,「博物館的存在,剛開始是為了文物,現在是為了觀眾」。我以大英博物館為例,說明該館曾經歷藏品雖然豐富但進館人次卻遞減的現象,之後將大英圖書館遷出並改建為一座大中庭休閒區,和英國國家廣播合力重新打造博物館形象,用生動方式傳達藏品故事,成功吸引英國一千一百萬人口收聽增加參觀人次。古老博物館怎麼利用現代媒體增加觀眾?現代博物館要如何讓觀眾得到更有品質參觀經驗?如何從事觀眾研究了解他們的需要?了解觀眾在想什麼時,就可以透過設置飲食、休閒、文創專賣店等多元需求,來延續他們意猶未盡的參觀經驗。

講座現場也開放聽眾交流與提問,佛光山《喬達摩》編輯妙功法師問我:「對佛館印象如何?」我回答說:「佛館是製造快樂的地方,人在快樂時會比較聰明,學習也會更輕鬆。」內子在旁補充說,佛館是他遇過最多笑臉的地方,那種快樂是內化的,並非一般展場所能展現。他說:「佛館園區氛圍,是真正用生命、情感營造的。」

另有佛館佛光小姐提問:「面對不同遊客,導覽上要如何讓對方接受?」我的回答是:「博物館氛圍很重要,要讓他們感到沒壓力,建立觀眾自信,把這樣經驗帶到生活去,讓他們認為學習可以很快樂。」內子則回應說:「如果導覽員能專注在導覽裡面,也能讓觀眾產生專注力。至於做展覽,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他同時也建議佛館同仁要針對不同族群,散播對他們能放在心坎上的消息,例如:對阿公阿嬤說,佛館有花園可以來賞花;對愛好美食者說,這裡有很好吃的素食等等。並不是每次出去傳播都是主打有什麼展覽,佛館資訊傳到哪些人手上會散發的更快更多,那些人就是我們要特別跟他互動的角色。

一直在場聽講的如常法師也很高興地回饋:「星雲大師創建佛館的方向是對的,以人為中心,建立素食、休閒、文創和觀眾互動,因此才有一年一千萬人次進館的高峰紀錄。佛館是大家的,歡迎繼續愛護播撒快樂的種子。」

協力傳播中國南方佛教藝術之殊勝

佛教於魏晉興起,隋唐繁榮,但凡提起佛教藝術,民眾往往先想起北方尤其是絲綢之路沿線以石窟寺造像和壁畫為主的佛教藝術。事實上,南方佛教藝術也頗可觀。由於歷史上南方地區相對穩定,經濟開發後漸成繁華富庶之地,北方戰亂使貴族士紳南遷,將北方文化帶入南方,增加南方文化多元性,並留下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南方佛教藝術由此發展。

二○一四年九月佛館舉辦「七寶瑞光──中國南方佛教藝術展」,全球首次將從漢代至明代,穿梭一五○○年的佛教藝術文物空運來台。展覽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四川、江蘇、浙江各省文物局統籌策劃,藉由四川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各館珍貴館藏。本展試圖藉由搖錢樹、魂瓶、銅鏡及北宋長干寺地宮中所發現的七寶阿育王塔等珍貴中國文物,呈現東漢至宋代這一千二百多年的南方佛教發展的面貌,並以最新的「南方佛教藝術」為主題進行展覽,使民眾對於南方佛教有更深入的了解。

佛館在二○一四年九月十二日於史博,舉行「七寶瑞光──中國南方佛教藝術展」千年古物開箱儀式,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佛陀紀念館總館長如常法師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策展人李天凱和我共同主持開箱儀式後,先行運往佛陀紀念館展出,之後並於二○一五年四月二日至五月二十四日轉移至史博展出。

見證失落佛首回歸原處

中國大陸河北省石家莊距靈壽縣城五十多公里的幽居寺,一九九六年二月寺內佛像文物不幸被盜,當時一尊北齊〈趙郡王高叡造釋迦牟尼佛像〉的佛首部分未能尋獲、不知所終。此一佛像是由北齊神武帝皇弟高琛之子高叡所發願施作,以漢白玉為質材雕造,位於幽居寺塔內正面中央。

時至二○一四年,台灣佛光山信眾捐贈一件釋迦牟尼佛首給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經比對後,確認應為幽居寺未能尋獲的北齊釋迦牟尼佛首。有感於佛頭法相莊嚴及其重要文化與藝術價值,痛心於佛像身首分離,星雲大師遂發願將佛頭無償捐回河北博物院,讓分散兩處的佛首與佛身合一。

為感謝大師義舉,也為實現大師希望在佛光山佛像合璧後再運回大陸的心願,中國大陸文博單位統合河北博物院等機構,把包括北齊〈趙郡王高叡造釋迦牟尼佛像〉佛身等七十七件佛教文物運抵台灣,於二○一五年五月二十三日起至八月二十日在高雄佛陀紀念館隆重展出,展名稱為「佛光普照──河北幽居寺塔石佛暨佛塔寶藏藝術展」。五月二十三日當天我應邀參與開幕儀式見證了這歷史性的一刻。

展覽結束以後,這尊北齊釋迦牟尼佛身與佛首於二○一六年二月二十一日在佛館舉行啟程儀式,二○一六年三月一日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回歸交接,為了記錄從鑑定、與佛身合一、回歸這段美好善緣的過程,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特別出版《金身合璧? 佛光普照──河北幽居寺佛首捐贈紀實暨佛塔寶藏藝術展》一書,讓全球關心佛教文物人士從中了解這段重要歷史。

感念大師贊助台灣博物館事業

二○一六年一月二十三日,二年一次的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會員大會假高雄市佛陀紀念館禮敬大廳二樓五觀堂舉行開幕,展開二天議程,當天上午十一時星雲大師親臨現場致辭,星雲大師並親贈《貧僧有話要說》給我,這是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會員大會首度走出台北,移師到南台灣舉行,近二百位博物館從業人員和學者齊聚一堂。

我在開幕致辭時表示,去年通過的《博物館法》,鼓勵政府和民間博物館積極展開合作,博物館學會會員大會能在由民間佛教團體成立的佛館召開,深具歷史意義。另外,也說明此次會議除了回應會員南北平衡的呼聲,也針對數位科技與博物館結合的議題,邀請國內外三位學者發表專題講座,博物館從業人員可以思考如何發展數位策略,善用智慧手機,提升觀眾與展品的互動。同時,為了串聯博物館業界上下游產業鏈,現場展出博物館文創產品,希望能共同推動博物館的創新與成長。

星雲大師在致辭時說自己年幼失學,卻因緣際會在戰亂中擔任圖書館管理員,一本《精忠岳傳》決定他「佛教靠我」的堅定志業;日後多次參觀大英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羅浮宮、美國國會圖書館,親眼目睹許多人類歷史重要文物,增長見識。大師再三強調:「博物館、圖書館是我的學校,讓我成長,也讓我終身感念。」博物館是人類文化重要載體,提供了不可缺的精神糧食。為了感謝博物館從業人員推廣與保存文化的貢獻,更拋磚引玉,宣布由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捐款一百萬元,贊助博物館學會會務運作。

大會隨後舉辦第十三屆理監事選舉;值得一提的是,佛館館長如常法師眾望所歸,在此會議中榮膺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

史博與佛陀紀念館結為秦晉之好

二○一六年一月二十四日下午,在「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二○一六年第十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閉幕典禮後,佛館館長如常法師和我在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會員與佛光人見證下,佛陀紀念館與國立歷史博物館於佛陀紀念館禮敬大廳二樓五觀堂,舉行「友好博物館」揭牌儀式,共同締結為姊妹館。年輕的佛陀紀念館和歷史悠久的史博館並肩寫下新頁。

如常法師揭牌儀式中表示,國立歷史博物館是佛館與蘇州博物館、安徽博物院之後,友好結盟的第三座博物館,希望能隨著張館長和史博的腳步,向世界邁進。並以「北有史博,南有佛館」讚歎史博館對文物典藏、文化交流、人才教育等方面的貢獻,願以學習心與其一起發展,從開放到創新,再從創新到結盟。

我非常高興回應說,今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欣逢六十週年館慶,而佛館成立屆滿五週年,雙方堪稱老少配結盟,帶給史博向後起之秀學習的契機。看見佛館交流活動之多,見識「北有故宮,南有佛館」的美譽名不虛傳,尤其近幾年來,與大陸往來互動時,總是聽到他們對佛館讚譽有加。今天能締結姊妹館實在是感謝又感動,願意將博物館經驗與精神分享,希望在大家的見證下,透過彼此交流、結盟,藉以發揮更多價值。

合作推動兩岸博物館交流

二○一六年四月十三日,繼二○一四年第一屆博物館雙年會在湖北舉行後,第二屆兩岸博物館雙年會以「二○一六兩岸博物館新能量價值論壇」名義移師佛陀紀念館展開二天議程,兩岸逾四十家博物館與會,近五十名博物館界主管和學者專家齊心扮演「人類文化遺產守護者」,共同腦力激盪,祈願為新時代博物館注入嶄新能量。

這場論壇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湖北省博物館主辦。以「博物館經營方式及社會定位」為主題,展開管理與經營、產業與文化、資源與共用、典藏與維護等四篇子題論文發表。會中有五位博物館主管發表專題講座、二十位學者或從業人員發表論文,共同探討博物館與文化產業之轉型、重新定位再出發,是兩岸文博界的大事。

當天開幕式,星雲大師蒞臨開示,他指出:「世界就是一所博物館,佛教寺院自古以來也扮演著博物館角色,釋迦牟尼佛面對三千大千世界,卻『不捨一法』,早就彰顯佛教對文物的珍惜與愛護;傳統寺院除了收藏骨董文物,甚至從事創作,留下諸多珍貴繪畫、石刻,若把佛教文物抽離,人類文化將遜色不少。」大師又說:「個人生命有限,文化生命無限。」勉勵與會者積極推動文物交流,共創人間真善美。佛光山寺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表示,保存、弘揚文化並非博物館之事,而是大眾的責任。這次論壇是「今日一會,無限未來」,他希望透過兩岸博物館交流產生新能量,讓博物館的光輝拓展到各地,降服人類貪瞋痴,並將典藏人類文化的決心再發揚光大。

我隨後發言肯定佛館館長如常法師舉辦雙方交流的用心。並強調五二○後兩岸政治情勢可能生變,博物館時代角色也日新月異,在多重變局的關鍵時刻,這場專業交流論壇特別有意義,希望即將面臨新挑戰的兩岸博物館,能從中激發新能量、開創新價值。

我在會中發表《博物館與文創行銷──史博經驗分享》,指出文創是博館典藏、研究、展覽與教育外的另一扇窗。史博積極與業界合作,將館藏圖像開放授權,發展成文創商品,如將清代刺繡發行郵票,溥心畬的〈十猿圖〉開發為手錶、扇子等。此外,還積極推動公益文創,讓身心障礙者也有機會參與。

方勤館長展示湖北省博物館的「原創卡通教育──曾侯乙」、3D 古樂器演奏系統,與 App 互動遊戲平台,以掌上智慧博物館案例分析,分享文化傳播何以可能?讓大家看到大陸博館在數位發展的企圖心與實踐。

如常法師則講說佛陀紀念館營運的核心理念,包括落實星雲大師以人為本的理念,結合三好、四給、以文化弘揚佛法來發展營運。這種從哲學、宗教關懷的高度來思考博館的經營,給予大家很大的啟發。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也宴請晚齋,致辭肯定兩岸博物館論壇的交流研討,把原有的文化價值再度開顯,讓大眾更加認識中華文化,期待兩岸日後能有更密切的文化交流與發展。

隨後,來自上海、湖北、河南、河北、安徽、四川等地的博物館館長與學者,與台灣北中南博物館菁英研討交流、經驗分享一系列專題與論壇引起兩岸館長與學者熱烈回響,在兩岸博物館交流座談會上,大家針對經費、策展、如何吸引民眾,以及在教育、保護、文創等領域上有進一步探討,交換意見。

論壇開幕盛事之一就是佛館與湖北省博物館簽訂友好博物館,讓雙方在工作互訪、展覽、資訊與學術交流上有更密切的合作,同時嘉惠兩岸民眾體驗更豐富、多元的文化特展。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則表示,期盼今年論壇能建立兩岸更多的合作機制,不僅推動文物互展,更能在文化理念上有更多的交流。

喜見佛陀紀念館揚名國際

二○一六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大會於七月四日至九日在義大利米蘭會議中心舉行。ICOM 年會為三年一次全球博物館界盛會。國際博物館協會在一九四六年成立,會員來自一四○個博物館、超過三萬五千人。今年盛會同時慶祝七十週年,來自全世界博物館館長及菁英共有四千餘人參加。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以台灣五座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和奇美博物館為交流平台,設置台灣展位,並以「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館」(Taiwan - A Living Museum)為策展主軸,從寶島生靈、海洋精神、連結南島、歷史人文、深耕在地、多元信仰及寶島之美等七大主題,以多媒體影音裝置播放台灣不同館所特色,強調台灣宛如一個鮮活的博物館,充滿豐富而獨特的文化能量,反映台灣博物館類型的多元、多樣性。由於展位設計出色,成功吸引國外博物館界專業人士參觀,與會者並表達對於我國博物館豐富多樣面貌與專業表現的興趣與深刻印象。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在七月五日下午於台灣展位舉行國際交流茶會,與會貴賓有文化部陳冠甫司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張譽騰理事長、國立台灣博物館陳濟民館長、駐義大利台北代表處謝俊德副代表和台灣各博物館代表學者專家,國外貴賓則有馬來西亞、法國、斯里蘭卡、芬蘭、英國、德國、黎巴嫩、塞爾維亞、義大利、韓國、日本等國家代表約二百人。本次大會八個國際專業委員會上,台灣共發表十二篇文章,係以台灣的博物館及其文化地景為案例,探討博物館倫理、典藏、展覽、觀眾研究等議題,與各國博物館人士進行學術交流及經驗分享。

今年佛光山由海外都監院院長滿謙法師、佛館副館長如元法師、有賢法師及國際組有律法師等一行六人代表前往參加,法師們一襲長衫飄飄,成為會場矚目焦點。會議期間佛館與全球各地博物館進行交流對話,促進未來在文化、展覽合作發展的空間,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看見佛館在國際舞台發光發亮。作者在旁見證,與有榮焉。

合辦星雲大師書法與張大千書畫聯展

二○一六年七月三十一日,為了慶祝佛光山開山五十週年紀念暨建館滿五週年,佛陀紀念館與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的「與大師面對面──大千書畫展」及「與大師面對面──星雲大師書法展」聯展,在佛館大覺堂開幕,透過兩位大師在藝術上和修行上的不凡成就,展現道藝一體的境界。所謂「大師」意指有二,一是對德高之僧人敬稱;二稱學問、藝術造詣很高,為人所宗法者。「與大師面對面」聯展,讓觀眾與大師邂逅,是一場心靈的交流,從兩位大師智慧和生命體悟中汲取滋養,為我們人生增加生命厚度。

中國近代藝壇中,素有「五百年來一大千」之譽的畫家張大千,無疑是最具影響力的書畫藝術家,其藝術創作風格與成就,受到世人肯定與讚賞,張大千曾短期出家,法名「大千」,並送「一花一世界」墨荷作品給星雲大師,後來義賣近一億二千萬元籌辦佛光大學。這次聯展再度牽起兩人佛緣。

史博典藏了一百四十餘件張大千書畫作品,佛陀紀念館特別商借其中六十組件精彩作品,以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卉、名山、勝境等,就技法而言,則有工筆畫、水墨畫、潑墨畫等。這些作品包括知名的〈夏山雲瀑〉、〈水殿暗香〉等;張大千七十自畫像與監察院捐贈的〈深山古柏〉,也是首度離開台北展出,讓國人可以再次近距離觀看張大千的傑作,藉由展出書畫作品回顧其精采成果,不啻是一次傳統水墨學習,更是一場華美饗宴。

星雲大師曾替已故港商高嶺梅皈依三寶,高是私人收藏張大千畫作最豐者,二十年前佛光山舉辦佛光大學募款會,高的家人捐出一幅張大千的觀音畫,護持佛光;此畫珍藏至今,這次也與史博大千館藏一起展出。

結語

回顧與佛光山的種種因緣,在知性上有收穫,在心靈上有成長,實為人生難得機遇,我的內心充滿感恩。在這段日子裡,我數次親睹星雲大師以近九十高齡,仍然日日精進的情景。他慈祥的面容、堅毅的人格、奮鬥不懈的身影,以及等身的著作,必將是引領我在人生道上繼續前進的一盞明燈,一個我可以不斷學習的榜樣。佛光山諸位法師勤勤懇懇、孜孜矻矻、總是帶著微笑的服務態度,也經常出現在我的腦海裡。

我是博物館學者和實務經營者,服膺兩個新博物館學的經營理念,一是:「博物館是為服務人群,而非累積物件而存在的機構。」 二是:「博物館運作不只限於有限建築之內,應該擴及周邊自然景觀和人文資產,以『生態博物館』的概念來營運。」

在我看來,星雲大師所創建的海內外所有教育文化事業,整體而言,就是一個以人間佛教為核心宗旨的生態博物館,如常法師所領導的佛陀紀念館及佛光緣美術館群,以佛光山為中心,有如眾星拱月般圍繞在旁,形成一個以傳播和彰顯大師人間佛教願景的動人畫面,而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服務人群而存在的。顧炎武先生有詩云「遠路不須愁日暮,晚年終自望河清」,我深信這一切努力都是功不唐捐的。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