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72 推動文教 不遺餘力/陳順章

陳順章/中華福報生活推廣協會理事長

在佛光山的信徒中,我算是很早追隨大師的一位。那時一般人覺得學佛、念佛是老人家的事,連朋友都問:「你這麼年輕,為何要走那條路?」甚至當年大師曾對我說:「你跟出家人有緣。」我都還曾調皮的回應:「大師,我沒有要出家喲!」

時光荏苒,我從年輕皈依,至今已逾耳順,佛光山開山也已五十年;我們在此回顧過去,除了歌頌大師和長老、法師們共同努力的弘法成果,也希望回首來時路,不忘初心,繼續護持佛光山。

大約二十多年前,當時佛光山附近的農民,每天開著拼裝車,穿過頭山門走菩提路,再到後山果園工作,有時會和來山參加活動的信徒擠在路上,險象環生。農民其實有政府產業道路可走,但佛光山所屬的菩提路是柏油路,寬廣又平坦,他們當然喜愛走菩提路。

為考量來山大眾的安全,大師決定請農友走回既有的產業道路,竟引發農友的不滿。於是農友與政治人物包圍頭山門,阻止本山信徒、車輛進出,作為報復。記得信徒香會前一晚,我們只能從萬壽園,徒步爬坡用接力方式把園遊會用品搬運上山。後來由當時的縣長余陳月瑛出面協調,農民才回去走原有的產業道路,不再抗爭。在這個事件裡,我發現遇到困難時,大師不會逃避,而是堅持做對的事,否則能想像今日大眾與拼裝車一起擠在菩提路上的亂象嗎?

記得慧慈寺奠基時,我第一次看到大師,對於大師的「帥」,印象至為深刻,心生崇慕。長老們很早就鼓勵我常到山上學習,當個精進佛光人。但剛入門的我,什麼都不懂,只是回答:「我不做佛光人,我要做慧慈人。」意思是說,我既然是慧慈寺在地信徒,就要先顧好慧慈寺。直到遇見大師後,因心生好感,更多是基於好奇,才開始閱讀《覺世旬刊》、《普門雜誌》,因而長了知識,開了眼界,擴了心胸,也了解佛光山做了什麼,進而開始跟親友分享學佛的好,同時護持各項文教事業。

佛光山對文教的重視,可由佛學院為了幫學生尋覓最好的師資,不計成本,不辭萬難,禮賢好士,窺知一二。當時為了開設中觀課程,曾遠從義大利聘請權威教授授課;但他眼睛看不見,需要其夫人一起來台協助寫板書,沒想到本山連他們的小孩也一起招待來台。專授英文的許章真老師,是托福狀元,即使澎湖空難中罹難,佛光山依舊禮遇其靈骨於萬壽園長眠。就連一般學校偏廢的體育課,大師一樣重視,還力邀師範體育系畢業,學有專精的屏東董先生前來執教。

以上案例種種,不勝枚舉,處處可見大師對人才的重視,對教育的用心,對文化推廣的不遺餘力;感動之餘,也成為我與內人蘇素賢護法衛教的一大因緣。因此,藉由發願護持佛光山的文化教育,我們亦致力於推動《人間福報》讀報教育、三好校園等活動,讓更多人均霑法喜,並從小扎根善美理念。在此,我要呼籲各位佛光人,對佛光山的文化教育,要盡最大努力來護持;因為這不僅是正知正見的宣揚,更是百年樹人的大計,能有幸親身參與,就是福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