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230 星雲大師為何看重鳳凰?劉長樂三個故事告訴你/劉長樂
劉長樂/鳳凰衛視總裁
佛光山開山五十年,在世界五大洲創建三百所寺院道場,佛光會遍布一百三十餘個國家地區,利樂眾生的人間佛教薰風萬里,數百萬虔誠信眾不分膚色種族,人間佛教已走向世界。
五十年間,星雲大師白手起家,成就一代弘法基業,實現「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宏願。星雲大師不止一次引述佛門成語說:「欲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而今,馬牛終及於龍象,其胸中塊壘,不難窺見,而我們在其中還能看見一顆慈悲的種子。
慈悲 是佛道的根本
一位僧人的心量能有多大?一位僧人的步履到底能走多遠?我們從星雲大師九十年的人生中看到了答案。我們從星雲大師七十八載的弘法之路上,找到了答案。我們從佛光山半個世紀的光明修為中,體會到了答案。
一位高僧大德的長者,踽踽獨行於一條最艱辛的山路上,攀上了一座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山,站在山頂,他向求教的年輕人回答一路上來的心境:「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不是一步登天的。」
細細梳理大師的人生之路,發現竟然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慈悲。」記得八年前,我在香港與大師對話,我問他:「如果讓我們捨棄所有,只留下一件東西,我們應當留下什麼?」大師回答:「沒有永遠的捨,也沒有永遠的得。如果只留下一樣東西,我要留下慈悲,即使一切東西統統隨著時間的流水而去了,我內心的慈悲,要讓它永遠保留。如果沒有這個東西,你什麼都不是。」
慈悲是諸善中王,是佛道的根本。慈悲的種子,看似微小,卻是不朽的,只待因緣成熟時,必然開枝散葉,正如星雲大師創建的「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人間佛教,早已落地生根,花開結果,散播芬芳與果實,留予信眾無限的感念。正因為有了慈悲,才有了後面我要講的三個關於慈悲的種子開花結果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一顆羅漢果
一九八七年,泰王舉行六十歲壽辰慶典,大典莊嚴,兩岸代表赴會。正值大典進行時,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老先生的夫人突然忍不住咳嗽起來。那時兩岸關係敏感,禁止互相交往,但是大師立即示意身邊的弟子,掏出了一顆止咳的羅漢果,遞給了趙夫人,趙夫人一吃,立刻止咳。
當晚,趙樸老專程前去對大師表達謝意,回贈墨寶以示感謝。兩人暢談之際,欣知彼此多有共識,聽說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的兩次大會,兩岸都因名稱問題弄得場面尷尬時,星雲大師主動爭取由佛光山在美國的道場西來寺承擔這個任務。
後來,當「第十六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在西來寺召開時,難題再現,大陸代表表示,台灣代表不能參加,否則就退席。為了兩岸的和諧,星雲大師不放棄,通過趙樸老多方溝通,終於在開會鐘聲敲起的最後一分鐘,大陸代表得到了北京「同意」的答覆,海峽兩岸的文化團體,終於第一次坐在同一個會議廳裡。當大師宣布兩岸的代表都出席了這次大會時,掌聲雷動。
時至今日,由星雲大師參與發起的世界佛教論壇已舉辦四屆,並分別在無錫、香港、台灣舉辦,開創中國佛教史上的第一次國際性佛教大會,而鳳凰衛視、鳳凰網成為四屆大會媒體支持單位,全程轉播了四屆大會盛況。我有幸現場見證四屆大會的召開,我不由想到兩岸真正的文化互動,民眾間敵意的消除,也許正是從一顆止咳的羅漢果,這樣的善意和慈悲開始的。
第二個故事:一顆舍利子
文化團體的互動,是吹開政治霧霾的惠風;慈悲的種子,有頂開頂上巨石的力量。
由星雲大師發軔、推動的兩岸文化互動,在二○○二年掀起高潮,中國政府以「星雲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十六字授權,達成恭請法門寺佛指真身舍利赴台供奉協議,佛指舍利在台供奉三十七天。鳳凰衛視經過重重協調,與台灣電視台一起對此項盛舉,進行同步轉播,使兩岸三地目睹了那種萬人空巷爭睹佛指舍利的景象。統計數字顯示,當時台灣有四百萬人同霑法喜,也就是說,每六個台灣人中,就有一個人參加相關活動。
供奉活動結束當天的早上,我和參與直播的鳳凰主持人曾靜漪在高雄酒店早餐時,碰到一眾菲律賓華僑,他們認出我們後,紛紛上前由衷地感謝鳳凰,他們說這三十七天的佛指供奉活動,他們每天跪著看鳳凰衛視的直播,非常感人!
他們讓我懂得,也體會到了什麼叫血濃於水,什麼叫同根同種。如果有什麼力量會讓全世界華人自覺自願牽手的話,這力量就來源於中華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佛教。這是一種平時看不到的力量,它深埋在每一個華人的心底。這是鳳凰傳播中華文化的意義,也是大師的福報。
一顆舍利子,使得兩岸文化互動迅速升溫,當共同的血脈與文化終於使我們彼此寬容時,怒目金剛變成了微笑的菩薩,拔劍而起變成了握手言歡,互相排斥變成了互相學習……也許這正應驗了佛陀的思想,你的傷口在哪裡,你的生命之花就綻放在哪裡。
一顆舍利子,也結下了鳳凰與佛光山的善緣。由此,有了佛指舍利的香港巡遊供奉;有了佛光山梵唄藝術團的演出直播;星雲大師被請進了《世紀大講堂》、《文化大觀園》、《鳳凰大視野》和《華文大直播》等鳳凰節目;鳳凰衛視在大陸、香港出版了大師的《寬心》、《厚道》、《捨得》、《福報》,成為大師當年最暢銷的書籍。大師專程十餘次與我對話,進行開示,並將這些成果結集出版了《包容的智慧》、《修好這顆心》、《誠信的力量》,在兩岸文化界產生了共鳴。
這次舉辦活動的佛陀紀念館,我已經來過數次,包括二○○三年佛陀紀念館舉行奠基典禮,二○一一年八月舉辦的愛與和平宗教祈福大會,二○一一年十二月佛陀紀念館啟用典禮,二○一○年二月佛光山第一次地宮珍寶入宮法會,鳳凰衛視均向全球華人信眾做了直播。
第三個故事:一幅祈福帖
鳳凰與星雲大師佛緣殊勝。二○○二年五月十日,鳳凰衛視台灣籍著名主播劉海若,在英國遇火車出軌意外受傷昏迷不醒,甚至被診斷為腦死亡。經鳳凰多方努力,海若被接到北京接受治療。此事件引起了兩岸及海內外的廣泛關注和支持,海內外華人對海若的祈福,像雪片一樣飛來,時任總理朱鎔基也給我打來了電話,表示對海若的慰問與關心。
當時海若的病情確實非常危險,六月中旬,正在北京治療的海若,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七月,海若年輕的生命與厄運,再次艱難地搏鬥,遠在台灣星雲大師聽聞此事後,專門致電給我表示問候,並為海若親筆題字「妙吉祥」送往北京以示祈福。我們將大師的題字貼在海若的床頭。八月八日,奇蹟出現,已經昏迷三個月的海若甦醒了!海若戰勝死亡之神並獲得康復,飽含著全球華人觀眾的祈福,我們在其中也看到大師的一顆慈悲心,看到了慈悲的力量。幾年前,我的一位老友身患肺癌,當時醫院診斷說他的生命只剩四個月了。在疾病的折磨下,老友愈來愈煩躁易怒。無奈之中,他弟弟對我說:你和星雲大師很熟,能不能帶我大哥去見見大師,給他開示一下?我知道大師非常忙,也很勞累,但人命關天,拒絕安撫一位垂危者,也讓我心有不忍,躊躇再三,還是向大師提了出來。沒想到,大師立刻爽快地答應了。見面那天我卻感冒了,雖然不願錯過當面求教的機會,卻也擔心傳染,求告大師,大師並未介意囑我同行,我就戴著口罩和患病的老友一起去了。
見面後,大師講到:「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在覺悟者的眼中看來,生,是死的延續;死,是生的轉換。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憂喜?」大師還談到:「在佛教裡,人死亡之後,脫離了千鈞萬擔的軀殼,感到無比的輕鬆,就像『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般飄然瀟灑,悠遊逍遙。經過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裡。」大師講得泰然,朋友聽得入神。
一番開示之後,大師還特意做了一桌好齋飯讓我們享用。回去之後,我這位朋友的情緒變化很大,非常和順平靜,甚至能用一種詼諧的豁達對待生死。一年之後,我這位朋友走了,他的兒子和太太請我轉告大師:他走得很安靜很坦然。鳳凰之事,長樂所告,大師未有不允,大師之慈悲令人感動!
二○一五年九月,「台兒莊戰役臨沂阻擊戰殉國將士紀念園」落成,以紀念臨沂阻擊戰中犧牲的四八六名國軍抗日將士,該園也是第一座由民間眾籌形式修建的抗戰烈士紀念園。朋友感佩大師慈悲為懷,廣結善緣,弘傳佛法,德被華夏,兩岸為之敬仰,再三託付我,懇請大師為該園題寫碑文及副銘文。
考慮大師眼疾,書寫不便,我想大師只書寫碑文即好,未曾預料大師不僅寄來親筆碑文「臨沂阻擊戰殉國將士紀念碑」,並同時書寫了副銘文「中華悲壯,山岳同擔,人類公理,鮮血浸透,綻放和平之光」,一併惠賜紀念園。我與一眾朋友心中無不感嘆:我佛慈悲!大師做事做人誠如斯也!
大師因為信眾擁戴,照相、合影的往往花去很多時間,大師雖然站得腿痠腳麻,但是為了給人歡喜,也只有忍耐。甚至有一次,在有三、四千人參加的佛光山功德主會上,大師承諾與每個人獨照一張,結果一照照了二、三天。大師說:「為了恆順眾生,再怎麼辛苦也總是忍耐接受。」原來,慈悲的心還要這般柔軟。大師就是這樣把慈悲的種子種入人的心田。
佛經描述釋迦牟尼佛的氣度與教化眾生的風範時,常以鳳凰來形容。《度世品經》說:「樹心一切智,堅住足飛行,如鳥獨遊行,慈憫為明曜。教化如鳳凰,眾生無能逮,拔度生死海,立志上泥洹。」描繪出佛陀的一種和美寬闊的氣質與光彩。鳳講和美,佛講大愛。星雲大師認為佛光山事業重中之重,一在於教育,一在於宣傳。近年來,鳳凰衛視向全球直播了佛光山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辦的七次浴佛節活動,我也曾四次到現場感受佛光山愛與慈悲的情懷。星雲大師還以「地球人」自居,用一顆慈悲心關注全球環保問題。二○一○年元月,佛光山與鳳凰共同拍攝了電視專題片《地球的溫度》和《地水火風緣起再生》。
二○一四年三月,在鳳凰衛視等全球十餘家極富影響力的華文媒體和機構,共同主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的華人盛典」上,星雲大師獲評「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以表彰大師對於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等理念,在全世界發揚光大。
佛教是中國信眾最多、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宗教,佛教融合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也包容著佛教。有大德曾言:「不懂佛教,就很難真正懂得中國文化。」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星雲大師與我的共同體會是:佛教文化是超越政治、超越歷史、超越地域、超越種族的,是連接全球華人的一座橋梁。
今天,當愈來愈多的歷史真相,成為兩岸共識的時候,當大陸與台灣像親戚一樣你來我往的時候,當文化交流產生了文化奇蹟的時候,我們不會忘記一位默默地拉著縴繩吃力行走的老和尚──這位當年身無分文,隻身赴台的青年,前望故鄉,後望故鄉,波濤滾滾,海天蒼茫,也許有憂傷,也許有彷徨,但是他把中華文化當成是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牽手兩岸,承載包容,讓愛的情感昇華為慈悲的舟楫,浩蕩而行。
是他,讓我們明白了,慈悲的力量是山,是海,是歷史之河,是華人生命中的DNA,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力量,來自於人的意志,又不被人的意志所左右,永遠是我們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
大師法號「星雲」,我理解其中應該包含「星耀天下,雲集四海」之意。佛光山和大師是一顆最璀璨的星,有一顆慈悲心,星耀天下;佛光山和大師有一顆包容的心,雲集四海。這也是我們的祈福和祝願。
(本文整理自二○一六年五月十六日之「話說佛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