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97 因緣際會參與建設 隨時記取大師教誨/廖乾榮
廖乾榮/曾任中興工程顧問公司經理、佛光大學工程顧問
民國六十六年(一九七七)我從學校研究所畢業後,隨即進入一家省營事業機構上班。當時我的主管湯科長,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有一天他突然問我:「晚上想不想去國父紀念館,聽佛光山星雲大師的演講?」當時我只知道高雄有佛光山,但是對星雲大師很陌生,就陪他去聽演講。沒想到準時到達會場時,已是人山人海,我們只好坐在最後一排的角落,看不清楚演講者的容貌,只能聽聲音。
一場演講聽下來,只覺得場地布置得非常莊嚴,演講者以非常濃厚的鄉音,把佛教的教理,用許多有趣的故事串聯起來,生動活潑,與我原本對佛教及法師的印象完全不同,原來佛教可以這麼生活化,這麼風趣。
偶然妙因結善果 參與佛大建設
我萬萬沒想到,這次偶然的妙因,竟然在十五年後結下了不可思議的善果。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二月,慈惠法師約中興工程顧問公司主管到佛光山普門寺見面,因為中興顧問的林協理夫人鄭羽書女士在佛光山擔任檀講師,他推薦中興顧問公司來擔任佛光大學規劃設計及監造的工作。
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三月二十七日,我隨大師、幾位法師及佛光信眾共二十多人,第一次到佛光大學在宜蘭礁溪林美山的預定地勘察。那時只見一片荒煙蔓草,連走進去都有困難。我們起先站在校地對面的高爾夫球場旁遠眺,大師看著那塊地,問大家:「我們在這裡蓋大學好不好?」當下無人敢說好。
這塊地原是礁溪鄉公所的土地,部分租給附近農民種薑,沒有道路,只有農民開鐵牛車的小徑,大師遠眺在校地後方的中央山脈,再看看東方的龜山島,笑笑地說﹕「我們就在這裡蓋大學啦!」
那天之後,我們開始著手進行建校工程。約五十七公頃的校地總面積內,坡度高達百分之四十六點多,地勢相當陡;測量過後,真正可用的地不到十公頃。這塊地原非學校用地,如果要在這裡蓋大學,必須向內政部申請變更土地使用,變更為學校用地。
我們在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一月三十日,就把所有必備的文件都編訂準備就緒,向教育部提出山坡地開發建築申請。之後歷經一連串環評、水保等棘手的審查程序,辦理過程中,大師和惠師父對我們非常的支持,協助我們處理各種困難和阻礙,可以說是關關難過關關過。甚至我們和環保署開會時,惠師父也都會陪同參加。
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四月,經中央政府審查核可,我們終於取得內政部同意變更土地使用,接下來就要與地方政府接洽了。可是宜蘭縣政府卻以我們當初未經過地方政府同意,要我們重新向縣府申辦土地開發許可。所幸當時的宜蘭縣長游錫堃鼎力相助,他和我們的心念相同,都希望在宜蘭能早日成立大學。游縣長與我們去勘查現場後,為了不浪費公文往返的時間,還親自撰寫開會紀錄,答應我們開通一條八米寬的主要聯外道路。宜蘭縣政府歷經嚴密審查後,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十二月十日終於通過本案並發給我們雜項工程的建築執照。
雜項工程其實就是土木工程,內容相當繁瑣,包括整地、道路、擋土設施、給排水系統、汙水系統及電力電信系統等。我們從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十二月動工到八十八年(一九九九)十二月完工,歷時整整三年才完成。雜項工程為什麼這麼困難?因為土地坡度大,對於校內車道的規劃、建地的配置、山坡的保護、排水汙水及電力電信系統的設置等都煞費苦心,而校地內又有一條中央溪溝,必須要蓋一座橋,並為附近居民原本設在校地內的引水設備,做好防護措施等。這三年共花費了九億元之多。終於在民國八十九年(二○○○)三月開始興建校內第一棟建築物──行政教學大樓,取名為雲起樓。佛光大學從民國八十九年(二○○○)到一○一年(二○一二)的十二年內,共興建了十一棟建築物,幾乎是一年完成一棟。
建校經費由何來 百萬興學建校
外界一定很好奇,這麼龐大的建校經費到底由何而來?打從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起,佛光人知道要蓋佛光大學,大家都很興奮也很納悶。有信眾問大師,建校的錢在哪裡?大師二話不說拿出他的收藏品著手義賣,法師們則四處奔波托缽募款,信眾們紛紛響應,有的製作月餅義賣,有的努力資源回收,只是這些所得仍然有限。於是大師發起了「百萬人興學」活動。
大師希望號召百萬人,每人每月捐一百元,以三年為一期,一個人若捐三六○○元,百萬人就是三十六億元,這樣就可以建大學了。非常奧妙的是,佛光大學從創建至今,主要工程大抵完成,雜項工程花費九億元,十一棟大樓共耗資二十七億元,兩者開銷加起來,正吻合大師當初發起百萬人興學的目標三十六億元!我只能說:「大師真的是神機妙算,無人能及,太神了!」
佛光大學因受限於地形無法多建,大師的本意是想蓋一個「小而美的森林大學」,保留它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土地原貌。在慈惠法師的督導下,學校每棟建築物都是黑瓦白牆,具有整體感的書院大學,不強調建築師的個人風格,完全以學生的需要作規劃設計。
「百萬人興學」的活動至今仍然延續著,很多人在三年到期後還是繼續捐款迄今,挹注了南華大學及佛陀紀念館的興建。大師感念百萬人捐助的誠心善念,因而在佛光大學設立了一棟「百萬人興學紀念館」,希望這些信眾們回到學校參訪時,有一個能夠靜心理氣的處所。
大師成就難想像 橫跨各個領域
「百萬人興學紀念館」的二樓設立了「開山堂」,介紹創辦人──星雲大師的生平事蹟,如常法師負責辦理規劃本案,希望我幫忙整理文件,交給我一些大師的資料。我有幸閱讀大師的資料,深深感受到大師的偉大,他在許多方面無人能及的大成就,絕非一般人所能想像。
願隨大師腳步 再創輝煌歷史
我從自己親自接觸的經驗和資料中,整理出大師在五個方面的成就:
1.大師是天生卓越的教育家。他創辦了五所大學,也設立了多所「僧伽教育」的佛學院,更為「信眾教育」廣設社會大學。
2.大師是空中生妙有的開創者。以佛光大學而言,在眾人的反對聲浪中、在野草叢生的陡坡裡,只有大師早就看到今日美輪美奐的校園景致。
3.大師是渾然天成的管理大師。大師以文化、教育、慈善及共修四大宗旨,在各個組織系統內,展現了無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4.大師是獨具慧眼的建築推手。從本山到五所大學,到佛館、藏經樓的完成,在在都顯示大師在土地規劃及工程實務上的巧智慧心,信手拈來的功力,連一般專業工程師都難望其項背。
大師是著作等身的佛教宗師。何止等身?史上無人像大師的著作這麼多,而且跨越文、史、哲、用世及儀制各類等。
因緣際會推工程 內心早已皈依
我從小就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但研究所畢業後剛上班時,偶然的機會,聆聽過星雲大師在國父紀念館的演講,對大師有很好的印象。後來因緣際會,接手佛光大學的工程推動工作,工程將近完成時,大師也對我有一些印象了,有一次我陪大師在勘察現場時,大師突然將他戴在手上的佛珠取下送給我。我一時之間感動得不知如何是好,只有恭恭敬敬地納受。回家後,我小心翼翼地把佛珠供起來,每次「見佛珠如見大師」,隨時隨地記取大師對我的教誨與愛護。
十年前我從中興工程顧問公司退休後,承大師和惠師父看得起,讓我去當義工。目前我每週南下南華大學,參與增建工程,再到高雄,參與藏經樓的開會。也許因為我和佛光山合作久了,大師和惠師父覺得我比較了解佛光山要的是什麼。
和佛光山結緣二十多年了,但我一直沒有皈依。一方面我是個不重形式的人,另一方面,我覺得因為我沒有皈依,不算是佛光山系統內的人,所以當我以「外人」的身分來講述星雲大師及佛光山的事蹟時,會讓別人覺得更有說服力和可信度。惠師父亦曾鼓勵我皈依,但在我的心底,打從我在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三月第一次和大師一起去看佛光大學的工地時起,我在內心裡已經皈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