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258 添油香
中國的寺院,分有許多的等級,如:十方叢林、子孫叢林。稱「叢林」者,都是有規模的寺院。但也有一些小廟,屬於地方性的,大概三、五個人在裡面修行,甚至有的只有一個人。平常時間,一般小廟都沒有什麼人來燒香拜佛,一定要到初一、十五,依中國民間的習慣,信徒才會到廟裡燒香拜佛。所以,像這些小廟只有到這個時候才開門,平常都沒有對外開放。
一般信徒每逢初一、十五到了寺院拜拜,多少都會在功德箱裡放幾塊錢,表示要替佛前的油燈點亮,或者供養佛祖一炷香,表示心香一瓣,所以叫做「添油香」。名之曰替佛祖添油香,實際上,寺廟就是靠這個油香錢來維持。出家人對添油香的信徒給予熱心招待,信徒獲得佛法,身心也有了寄託。
信徒添油香,一來是誠心供養,也叫做「供佛及僧」,二來祈求佛力加被;寺院也是一樣,一來藉助佛陀讓信徒來添油香,二來以添油香的收入維持了住眾的衣食生活、寺院的維護等。但一般大叢林,過去大都是由皇家敕建,它不靠油香維生,像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南京棲霞禪寺等,就等於是國立的一樣,由政府分配給予多少土地,每年只要收取田租,就夠維持日常開銷了。小的寺院當然沒有這個機會,就靠民間的添油香,所以,大家見了面,都會問一句:「你的油香好嗎?」以此來表示關心。
當然,佛教的情況也不是完全這樣。像我年少時在江蘇祖庭大覺寺住了將近二年,都沒有見到一個信徒來添油香,因為我們的寺院地處偏遠,人口稀少,走一趟寺院也實在不容易。因此,就靠農田生活來維持,而名為「農禪」。
這都還是安分守道的人士,過著簡單、清苦的勞動生活。但也有的寺院,它是建在景色優美的地方,靠著信徒來喝茶、吃素齋,信徒給一些費用,它也能夠維持。或者,也有的寺院乾脆為民間喪葬誦經做一點佛事,拿一點車馬費、或者嚫錢,這樣的寺院也有。
不過,在百年前的大陸,大部分的寺院也不講經,也不傳道,也沒有事業,也沒有活動,除了少部分的高僧學者,很稀有的在哪裡有個講經說法,靠供養為生。而一般的寺院與信徒,都是在初一、十五,才有交接來往。所以寺院要有財富收入,必須運氣好,如:地點好、有香客,或者佛祖靈感等。
說是「添油香」,其實,佛也沒有喝它一點油,也沒有吃它一點香,油香錢,還是多作為出家人生活之用,所以僧侶以此靠佛吃飯。等於有人說信仰耶穌教是「吃教的」,其實,佛教也都是吃教的。如果說,某一個寺院能可以為社會做一點善事,或者施茶、施燈,或者修橋鋪路,也算是難能可貴的了。當然,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樣的寺院哪裡會有發展?哪裡會有傳承?哪裡會有佛法?哪裡能明白佛教的道理,甚至用佛法禪悅來安住身心呢?
不過,佛教在中國傳播二千多年來,歷史上的一些僧侶還是有偉大的功勞。例如:他們把佛教的教義,如:因果、業力、善惡報應等,弘傳得讓人人皆知。所以說,國家社會就靠佛教這許多因果觀念、善惡業報,維護了社會的安全。這樣的道理,讓一個小寺廟,甚至一個土地廟,比警察局、公安局還要派上用場。如孫中山先生所說:「佛法乃救世之仁,可以補法律之不足;法律防患於已然,佛法防患於未然。」它教導你要相信因果報應,從根本上來做人心的淨化,而不去犯法。
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佛教的大德們把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傳之於普遍的社會,讓人知道有一個觀世音為他們救苦救難,讓人知道有一個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將來可以前往,給了人民未來的希望。所以,在民間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之說,這也不能不感謝過去的僧侶對社會人間的一種貢獻。
但是遺憾的,自古以來,佛教並沒有重視傳教,縱有一些僧侶說法,他們也沒有經過訓練,沒有經過師承,大部分說的佛法都偏於消極。因此,積極的佛法都不能傳播,這是佛教弘揚中最大的遺憾。
另外,佛教的傳教應該是整體的。比方,佛弟子有出家、有在家,出家僧侶有弘法的使命,在家的信徒有護法的責任。所謂「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寺院好比就是一所醫院、就是一個學校、一個加油站、一間百貨公司,出家眾有比丘、有比丘尼,都要承擔責任,分別擔任不同的弘法內容。比丘可以做醫生、做老師,比丘尼可以從事護理,鼓勵信徒上進,給予人心安慰,重視兒童教育,關懷婦女等,讓佛教在家庭裡可以生根等。佛教信仰有了傳承,人才也才會增加,這都是一種添油香。
可惜,佛教都沒有善於利用這許多人間性的傳播方法,只有愈來愈與社會脫離,愈來愈自我消極,所以讓寺院進入深山、進入偏遠地區,好像與世隔絕一樣,讓佛教和人間社會不能結為一體,只是留下半個佛教。
當我在初出家的時候,在這種環境裡面成長,就看出了佛教弘傳上的欠缺,因此後來我就提倡:在家的信徒為寺院庵堂添油香,我們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也要為社會的信徒「添油香」。
大家對我的話感到很奇怪,其實我的意思是,佛陀當初就已經告訴我們,出家、在家彼此是平等的。在家信眾布施,比方四事供養:飲食、衣服、湯藥、臥具等,做為僧侶生存之用,有護持佛法的力量;出家人要把佛法布施給信徒,像慈悲、忍耐、結緣、深信因果等,讓他們安身立命;即所謂的「財法二施,等無差別」。
現在,信徒雖沒有如原始佛教時代,在比丘托缽乞食時給予供養,就改以添油香來供養,但一直以來,佛教對信徒沒有添油香的習慣。所謂為信徒添油香,也就是我們出家人要給信徒一些佛法、一些正面的教育,給他開示、給他鼓勵、給他指導、給他上進,所謂勸善止惡,令其心生歡喜、增加信心,這也是我們為信徒添油香。
好比,信徒到寺院來禮拜以後,他把善款放到功德箱裡,我們可以讚美他:你真是一個慈悲的人、你對信仰很重視、你必定是有道德修為的人、你在社會上傳播善舉……這許多正向的讚美言詞,我們能在適當的時候對信徒講說,這是一種教育,這也是為信徒添油香。
假如佛教寺院的功能,失去了像學校、像醫院、像加油站的能量,它的存在,就會讓信徒覺得僧侶、寺院與他們沒有什麼關係了。所以,我倡導添油香,油香,是一種象徵性,信徒供養寺院一些金錢、物品,寺廟也要給予信徒佛法,讓信徒身心安住,感到前途未來有希望、有光明,獲得快樂、歡喜,覺得人生有意義,這不就是添油香嗎?
說來,佛菩薩靜靜的坐在殿堂裡,沒有開口說話,因此,僧侶是佛陀和信者之間的橋梁,應該要把佛陀的開示傳達給信徒。但現在有多少人能做到這種能量呢?所以,佛教要辦教育,訓練僧信四眾都要慈悲、都要發心,才是當今的要道。
然而,後來的佛教,慢慢的變成避世消極,甚至連天堂、佛國的美景,華嚴世界、琉璃淨土的嚮往等,信徒都很少知道了。再者,我們也經常看到,到了某一些小廟寺院,只看到地獄十殿閻羅的圖畫,充滿刀山、油鍋的恐嚇。這讓信徒的信仰,不是自然的從心中嚮往、希望、增上去發展信心,而是在恐怖、威嚇下,讓他心生畏懼而找尋得救之道。
其實,佛教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看到惡事,畏懼不敢做;可是眾生不會,他做壞事的時候,大多存著僥倖的心理,等到受到果報的時候才悔不當初。因此,就是地獄、刀山、油鍋,也嚇阻不了他,更談不上去皈信什麼宗教。
在這種情況之下,民間宗教代之而起,好比說,你來神明前面添油香,神明會給你財富,給你兒女,給你平安,給你救苦救難,養成了信徒一種貪心的信仰。甚至台灣有一段時期盛行簽注「大家樂」,也去向神祈求中獎,如果沒有中獎,就把神明拋之於溝渠的,這也是很多。
佛,要靠添油香來點亮光明,這個原意是非常美好的。假如這世間沒有光明,黑暗總是可怕的。就是有了光明,也只有白天的一半,還有一半的黑暗。漫漫長夜,假如你有一盞燈光照亮,會讓人心有一種安定的作用。
所以,佛,是什麼樣子?不是形象上木刻石雕的,真正的佛,是光,是力,是虛空,你能可以真正的了解佛,要看到虛空裡你信仰的對象,是藉萬物來成長內心的信仰,而不是在形象上的裝金、安座,披金掛銀的裝飾,佛祖不需要這許多外在的東西。佛陀的法身,等於虛空,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哪裡還需要我們那一點的油香呢?重要的是,我們藉由佛的光,點亮自己的心光,去除愚痴無明煩惱,人生才有光明。
過去的佛教,信徒都只是信佛、念佛、拜佛,只想求佛,大多養成一種貪心,等於兒女向父母要求:要求這樣,要求那樣。但現在不是了,現在的信徒要行佛。等於是四維八德、五戒十善、八正道、四聖諦、發心、結緣,只要做到一點,就可以說受到佛教很大的利益了。所以,現在佛教徒學習普利社會,普利大眾,給人歡喜、給人信心,都是為信徒添油香。
好比佛光山提倡的「三好運動」,身口意不要造惡業,身要做好事,口要說好話,心要存好念。如果佛教界經常這樣講說、倡導,就是替信徒添油香,可以鼓勵他上進。
又例如奉行五戒,就不必做無謂的祈求。你不殺生,不侵犯他人的生命,自然就會長壽;你不偷盜,不侵犯人家的財產,自然保有自己的財富;你不邪淫,不侵犯人家的身體名節,自然家庭和諧;你不說謊、不妄語、不詐騙、不兩舌離間人家,自然就會有信用;不吸毒酗酒,大家就彼此安全。用五戒十善來布滿人間,自然人間擁有善良風氣,就不需要用地獄來讓人感到恐怖,也不必用十殿閻羅來維護社會的治安。所以說警察派出所的力量,不見得超過一個土地廟的功能。
因此,一個國家的文化進步、社會安定,不一定完全靠表象,只要以五戒十善、因果報應、四維八德等等,讓人的生活裡有了佛法、道德,國家社會就會有辦法。
最後,我想到過去有個謎語,內容是這樣說的:「一條白龍想過江,口含珍珠亮堂堂;珍珠要吃白龍肉,白龍要喝珍珠湯。」指的是用燈草、黃豆油來點亮寺院佛前的油燈。這個謎語是說明相互的關係,我需要你,你需要我,這就是因緣法。所以,你為我奉獻,我為你犧牲,大家相互成就。
現在我們的佛教要發展,社會和寺院必定要成為一體,信眾和僧侶必定要平等相處。除了男女平等,所謂事理平等、萬物平等,你說,整個的宇宙人生,哪一個道理比「平等」更重要的呢?所以,從「添油香」裡,我們看到信徒的護法、僧侶的弘法,大家都能行佛,實踐佛教平等的精神,這就是添油香的意義。
二○一六年三月二十日刊於《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