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22 給人接受

生存在這一個世間社會裡,不能不讓人接受我。在家庭裡,父母接受我是一個好兒女,兒女也接受我是個好父母;在學校裡,讓老師接受我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我也接受老師善於教導;在社會上,讓主管接受我是一個勤勞負責的員工、部下,我也接受我的主管是個能幹有為的領導;我的朋友都接受我,講究誠信、講究情義,我也接受我的朋友可以來做我的模範。所以,人與人之間,互相的接受,不要排斥、不要對立,可以說這一生,就已經有了成功的標準。

假如說,除了給人接受以外,自己再訂有目標,訂有前途努力的方向,是與國家社會有利益的事業,是對社會經濟生產有幫助的工作,是對人間各階層都能服務貢獻的事務;無論我做什麼事,在什麼地方,我有禮貌,我很勤勞,我很負責,讓人家接受我,這才是我人生的意義。大家都能接受我,那麼這就是做人的基本條件。

假如我走到哪個地方求職,人家嫌我不健全;在家庭裡面,父母兄弟都不喜歡我;在社會上,主管朋友對我有很多的閒言批評……那麼你必須要自我檢討,我為什麼不能給人接受呢?當然,這當中必定有原因。

像現在很多的人失業,或是找不到職業,這不能怪政府、怪社會不公不義,只能怪自己條件不夠,能力不夠,勤勞不夠,你沒有禮貌,人家不接受你;你不勤勞,人家不接受你;你不負責任,人家不接受你;你不循規蹈矩,自己又不安守本分,人家當然不接受你。一個人到了不被人接受,這個人在人間生存就會有困難,煩惱就會層出不窮。

為了要人家接受我,我必須要有才華,要有能力,我要有責任感,我要有使命感,我要有禮貌,我能負擔交付的責任,他能接受我,我就會有前途,就有未來,不然我的未來在哪裡呢?

不要說人,就拿東西來比喻,有的時候,我們要用的東西,都會好好的珍藏,好好的保護;不要用的東西,就把它毀棄,把它燒毀,免得它占據地方。

物是如此,人也是如此。人家覺得你是一個廢物,他不會要你;你是一個麻煩製造者,他也會不要你;他對你的品德不認同,他會不要你;你巧計、謀略,你玩花樣,或者粗暴、瞋恨、憤怒、貪婪、嫉妒,一些品德上的瑕疵,人家就不肯接受你。這必須要你自己知道檢討,才能有所改進。

有一隻烏鴉住在森林裡,每天到處飛翔,經常叫著「嘎!嘎!嘎!」的聲音,不論飛到何處,大家都不歡喜牠。烏鴉非常傷心難過,決定離開,另覓去處。

牠不斷地向前飛翔,途中棲息在一棵樹上,哀淒的叫著「嘎!嘎!」,迎面飛來一隻喜鵲,恰巧停在同一棵樹上,聽到了烏鴉的鳴叫,於心不忍的問道:「你要去哪裡?」

烏鴉無精打采的說:「我也不知道要去哪裡?反正大家都討厭我,我要飛往另外的地方。」

喜鵲說:「烏鴉,我勸你還是不要飛到另外的地方。」

「為什麼?」

「因為大家會不歡喜你,是你的聲音不好聽;如果你的聲音不改,飛到哪裡都是一樣的。」

能不能給人接受?檢討的方法,不妨自己多加思考。不是思考人家對我如何?你要思考我待人如何?所以在佛門裡,都教我們自己在修持中要觀想:要往好處想。你往好處想,世界才有光明,未來才有希望。

例如:聖賢看這個人間,覺得通通都是聖賢;盜賊看這個人間,都是盜賊;所謂「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世間的一切,都由自己的心去雕塑;你能把人間從自己的觀想裡面,雕塑成一個美好的世界、美好的社會,讓人家來讚美你;你能把自己雕塑成一個好人聖賢、一個品學兼優的人士、一個慈悲為人服務的朋友、菩薩,人家怎麼會不接受你呢?

有一名工匠在路上遇到一個很久沒有見面的老朋友。朋友訝異地問他:「你現在的相貌怎麼這麼難看,好兇惡哦!你可要保重呀!」

這個工匠被朋友這麼一問,百思不解,為什麼自己變得難看?忽然間,想起最近自己正在雕刻夜叉、羅剎的面具,每天心裡想的都是夜叉兇惡、生氣、青面獠牙的樣子,大概是相由心生,面孔就慢慢變成羅剎的兇相了。

他覺得這個職業實在太可怕了,於是就改雕塑佛像。經過一段時間後,有一天又跟那位老朋友在路上碰面了。

朋友一看:「咦,你現在的樣子不一樣了?好慈悲!好祥和!」工匠於是告訴朋友,我現在已經改為雕刻佛像,每天都是觀想佛像的慈悲、莊嚴,所以大概因此而改變了面相。

在佛教《觀無量壽經》裡教我們十六種觀想,主要的,就是要觀想虛空的廣大,觀想聖賢的莊嚴德相,觀想世界的光明美好,觀想別人都是有德有為的人。你的觀想能成功,世界會隨著你的心而變化。

不但在《觀無量壽經》裡有很多的觀想,甚至吃飯的時候都要觀想:「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所以寺院叢林裡吃飯的地方叫「五觀堂」。五觀就是指: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不生瞋愛;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在我們平時早晚,儒家有所謂「吾日三省吾身」;在佛門裡的朝暮課誦,也要觀想:觀慈悲、觀忍耐、觀智慧、觀無我,觀人間的苦難,我要去救苦救難;觀人間的缺陷,我要去幫忙補充把它圓滿。你一切都朝積極上去觀想,當然有了積極的思想,就有了積極的行為,有了積極的行為,就會讓人家接受。

所以,讓人接受才是重要的。與其求助於別人的幫忙,求助於別人的提拔,求助於別人的介紹,功力還是有限。要靠自己,自己練習往好處想,想慣了,你就是好人、就是賢人、就是善人、就是貴人、就是菩薩。一個人心裡面能有一百個好人、一百件好事,能有一百個好的願望,這一個人不愁他不好。

但你如果自己的思想不純正,想法不正常,你的人生一定有很多的波折,好好壞壞,給人家考慮要不要你,你會做人很艱難。

觀想,不須要求助於別人,只要在自己心中一念。人生,每一天的心念就在五趣六道裡面流轉,在天堂地獄裡面來去。比方說,你很愚痴不明理,你不會觀想智慧光明,那就像畜牲一樣;你好生氣、好瞋怒,不觀想自己要溫和善良,那你就是阿修羅;假如你貪欲、愛財、好名、過分,不擇手段的取得財富、名位、愛情,那就等於餓鬼。所以,往好處想是很重要的。

在佛經裡面,還有一個法門叫「五停心觀」,貪欲心重,要用喜捨心去對治;瞋恨心重,要用慈悲心去對治;愚痴心重,要用般若觀對治;散亂心重,要用數息觀對治;煩惱心重,要用念佛觀對治。

往好處想,說容易,也很容易,因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叫自己往好處想,還不是容易的事嗎?說難,也很難。人,生來有另外一種劣根性,他不肯往好處想,都喜歡往壞處想。本來與我無關的,我就多疑,想他們兩個人是不是在想方法要來陷害我?別人走路,看我一眼,這個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我就想他看我一眼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想對我有什麼惡意的行為?每天的心裡,都是這許多的無明疑惑,都起一些惡念,天天心中都是壞事,你怎麼能成為好人呢?

往壞處想的人,永遠會為自己只剩百萬元而擔憂,往好處想的人,卻一直為自己還有一千元開心。就像蘇東坡一生在官場裡,起起伏伏,時而高時而低,但他並未因此自滿或頹喪。

有一次他被貶謫到海南島,這時望著海洋,看看自己,有如一盆水中的小螞蟻,感到孤寂落寞,不過換個角度想,就當作是度假吧!在島上,每天還可以吃到新鮮的海產,如果朝中有大臣早他而來,他怎麼能享受到這樣的美食呢?所以,凡事往好處想,就會覺得人生快樂無比。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拜訪住持,信徒坐下後,年輕的住持就對著身旁的老和尚說:「去,倒茶請客人喝。」老和尚把茶倒來了。住持又說:「去,切一盤水果來給客人吃。」老和尚轉身又去切水果。信徒看著年輕的住持不斷使喚老和尚做事,深感不以為然,但礙於自己是客人,也不好意思開口。

談完事了,住持就對老和尚說:「我現在有事要出門,你等一下帶這位客人去用飯。」住持走了之後,信徒終於忍不住問老和尚:「這個住持是你的什麼人?」老和尚回答:「他是我的徒弟。」

信徒聽了很生氣,說:「既然是你的徒弟,怎麼可以對你講話這麼沒有禮貌?」老和尚說:「不會呀,我的徒弟對我很好啊!」信徒說:「他一下叫你去倒茶,一下又叫你去切水果。」

老和尚聽了就說:「我的徒弟只叫我倒茶,沒讓我去燒茶,燒茶就比較辛苦了;他只叫我去切水果,並沒有要我去種水果,種水果就更辛苦了。他因為體諒我年老體衰,只叫我做一些輕鬆的事,怎麼說對我不好呢?」因此,凡事往好處想就不會有比較、計較,人與人之間就不容易起紛爭。

所謂「天人交戰」,這顆心,經常在善惡之間不斷的戰鬥,完全要靠自己降伏。如《金剛經》說,要降伏其心,把這個妄心、壞的念頭都降伏了,等於敵人,我們一定要遠離他。

其實,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你不能降伏你心中的敵人,你就不能超脫,你就不能在世間上為人所接受。

所以,我們從幼兒起,父母師長就要先教導我們,如儒家說不正當的東西不看,不正當的語言不聽,不正當的話語不說。佛教裡也說,先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識管好,看世間上的六塵,眼觀色,耳聽聲,鼻吸氣,舌嘗味,身感觸,心思想;一切當然心識為主。心往好處想,眼耳鼻舌身也會跟著我們轉好去看、去聽;如果心術不正,則眼耳鼻舌身都跟著我們不正。心的好壞,所謂「誠於中,形於外」,人家都會看得出來。所以要往好處想,因為「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治心的法門,是最重要的。

心,是我們的主人,我能不好好的重視他嗎?我的主人不正、邪道、不善、惡事做盡,這種主人我們跟隨他,還會有好的未來嗎?

在世間上,要想做一個正正當當的人,必須要把我們的真心往好處想,這是無庸置疑的事。每天能說:我的父母怎麼好,我的朋友怎麼好,我的主管怎麼好,我的事業怎麼好,我的交往關係怎麼好……把好掛在嘴上,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你還怕不被人認為你是好人嗎?能夠這樣去做,還怕不能夠給人接受嗎?

二○一六年十二月三日刊於《人間福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