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36 掛一單

一個出家人,出了家以後,人家都說他出家無家,其實不然。因為在甲寺院出了家,如果有必要,可以到乙寺院去居住參學;覺得乙寺院不適合,還可以到丙寺院掛單。過去大陸的十方叢林,各有各的家風,可以供你參學。

如順治皇帝〈讚僧詩〉說「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缽盂」,代表的就是佛法、資格,叢林參學只要你有三衣一缽,衣單俱全,有戒牒證明你是有師承、有出家歷史的,那麼就可以行腳十方,到處雲遊掛單。

大陸的寺院分成好多種,一種是「十方叢林」,它必須具備五堂功課、鐘鼓齊全,兩序大眾、四大堂口、四十八單職事,禪堂、念佛堂、寫經堂、藏經樓,甚至還有佛學院供人讀書、研究、學習,這就是上等叢林。

如果是二首的叢林,它也稍微有一點規矩,但是條件差一點;就像國立的大學和私立的學校,總有一些層次不同,不過各有得失。因此,叢林的制度、規矩、任職、升遷,都有相當規模的,也是十方學僧所嚮往參學的地方。

當然,也不是所有十方叢林都可以提供給遊方學僧掛「海單」,如果這一家寺院不是讓人掛海單,來者不拒的,則每年提供給人掛單,就僅限定在幾眾之內,是常住能可以接受的範圍;幾眾之外,本常住因設備不全,就無法接受了。

再有一些「子孫叢林」,有的會接受人家掛單,也可以不接受。為什麼?就像私家的住宅,它是一宗一派,不對外公開,不接受掛單。甚至很多私家的小庵堂,沒有住持,所以不接受掛單。

所謂「住持」,原指「久住護持佛法」,現代則指為常住執行任務的人。住持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住持三寶,要能接受佛、法、僧,能領導大眾修行用功,但如果不能接受十方大眾掛單,就不能做住持,只能做當家。這個廟只有當家師,也就不會問住持誰人。

基本上,一個出家人都要有掛單的經驗。每一個叢林大寺,裡面一定設有雲水寮,供給掛單者暫居。有的是一宿兩餐,有的是一個月、二個月,甚至有的一年、兩年,都不一定。

我過去經常到古林寺掛單,到寶華山掛單,到金山掛單,但都只是一宿兩餐。一九四四年,我到常州天寧寺常住掛單,希望在雲水寮裡等候,之後能進佛教學院念書,或者進入禪堂參學。

掛單,也有一定的儀式,首先是要衣單俱全,過去,交通沒有這麼方便,請掛單者,衣單要自己隨身攜帶,都是扛著一個大包袱,裡面備有棉被、枕頭、衣單等。例如:到寶華山去受戒,從一首偈語就可以了解戒場概況:「要受華山戒,扁擔繩子隨身帶;打了上堂齋,吃得臭鹹菜;出了燈油錢,蹲在黑地拜;要受華山戒,必須要忍耐。」

其實,並沒有人嫌它不好,只是說寶華山的規矩嚴厲。早期對於叢林的評價,並不是說對你以上等招待、上等迎賓,就是好的叢林,這不代表就受尊重。叢林裡的清苦、淡泊、貧乏的生活,只要有道、有規矩,反而讓人尊敬。

當然,請掛單者,必須先經過客堂掛號、登記、審問,知客師父會有一定的規矩、問話,使用一定的叢林語言。通常學僧進入一個寺院掛單,會先把行李擺在客堂大門外的左邊(西單),人坐在右邊(東單),主要是讓你可以看到自己的衣單。因為這時還沒有接受掛單,如果衣單擺到門外,給人拿了走也不行,所以要能看得到自己的衣單。

請掛單者坐下來之後,侍者就會問:「來這裡做什麼的?」約略了解來者的資料、背景,才好向知客師報告:「某某人要來掛單。」知客師才會出來跟他「暫到相看」,了解相關的情況。

知客師來了以後,他也有一定的座位,稱為「春凳馬杌」,當然,請掛單者一看就知道這是知客師的位置。

當知客師要坐下來時,請掛單者就要趕緊站起來,轉臉向上說:「頂禮知客師父。」知客師回答「問訊」還是「禮佛一拜」,都聽候他的招呼。

不過,因為知客在叢林裡並不是長老,只是一個接待各方人事的職務,他也難以了解你的身分,不敢要你禮拜。通常他都回答:「問訊。」意思是說,你就不必禮拜,問訊即可。問訊以後,他也不會叫你坐,你就自己坐下來。

接著知客師會問:「叫什麼法名?」「常住何地?」「令師上下尊號?」「來此掛什麼單?」

請掛單者一一答覆後,接著知客師就會檢閱你的戒牒。這張戒碟有一個榻榻米那麼大,它也有一定折法,不可以折錯的。

知客師問:「衣單裡有什麼東西?」大部分掛單者都是回答:「隨身衣服、盥洗用具。」

如果說是暫時的一宿二餐,或是三日、五日,就會直接說:「打擾常住掛一單。」表示我是臨時性的,那麼下面知客師的問話,必然很簡單,甚至不用檢閱戒牒、戒錄等證明。為什麼?你只是來住幾天而已,不必調查太過詳細。

如果你回答:「親近常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在這裡長住參學,那麼知客師就要多一些的問話,了解你的背景、你的能力、你信仰的程度、出家的歷史、因緣等等。他後面都有一位侍者、書僮,記錄剛剛問話的內容,並且把你的資料做一個匯整,交給有關單位,繼續對你做了解,然後安排你的位置是在禪堂?是在念佛堂?是行單?還是在佛學院?

簡單的問話之後:「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掛單者:「報告知客師父,不敢太多打擾,沒有問題了。」

知客師:「好,送單!」就是送到上客堂、雲水寮。

接著知客師站起來,請掛單者就跟隨在他的後面,背著自己的衣單到上客堂、雲水寮。

當然上客堂、雲水寮方面,侍者早已先去通報,今天有人來掛單,知客師等一會兒要送單,並且註明掛單者是一宿兩餐,還是在寺院等待期頭、期尾進堂的安排。

到了寮口,掛單者就先把衣單擺在外面,知客師會站在門口,請掛單者先到佛堂禮佛三拜,這時,知客師父和寮元師父都有一定的默契,在你三拜後,知客師父會說:「頂禮寮元師父。」寮元師父則回答「問訊」,並不禮拜。

知客師父向寮元師父稍微做一個交代後,寮元師就跟請掛單者說:「送知客師父回寮。」這時,掛單者必須先向前走一步、二步、二步半至門檻,向知客師父合掌表示感謝,目送知客師。有的知客師不講話,有的會回應:「不消送,留在堂內聽寮元師父開示指導吧。」之後便離開。請掛單者直到不見知客師身影才轉頭,聽寮元師父吩咐。

有的寮元師父會表示親切慈悲,有的會表現嚴厲。通常他會先查看你的衣單,如果你東西太多,他會喝斥你:「出家人為什麼貪心,要那麼多東西?」如果你的衣單不足,他也會喝斥說:「你憑什麼來掛單?」有時他會問:「有貴重的物品嗎?」「報告知客師父:『沒有』。」之後他會囑咐一句:「照顧好自己衣單,東西丟了、少了,常住不會替你負責。」

此外,掛單者也可以提出:「請示知客師父,除了大雄寶殿以外,我能夠去參拜藏經樓嗎?」或是:「請教知客師父,常住學院裡的上○下○法師,我想向他親近,請他開示幾個問題,拜託知客師父,可以安排嗎?」

知客師可以說:「這些問題,可以向寮元師父報告,他酌量情形會為你服務。」

有時候知客師也會問:「你到此之前,參拜過哪些叢林?」

「回知客師父的話,學人參拜過常州天寧寺、鎮江金山寺、浙江天童、育王寺等。」

「你見過哪些大德法師?」

「學人不敢,大部分只是隨眾共修,不敢打擾長老、大德。」

一般情況,都要看知客師父本身的條件來問話,參學者是初學還是老參,知客師一聽也就能知道。

當然這裡面也會有一些深藏不露的老參,有的知客師父也不是他的對手。在大陸參學的一些行者,雖然只是掛一單,這當中臥虎藏龍,有的可能是擔任過名山大寺的大和尚,也有的是在各大叢林裡擔任過大職事,都不肯暴露身分,一些修道者都養成低調的性格,到哪裡他都不會張揚。

大部分的參學者也知道,既然來此掛單,一定要對這家叢林的家風要能了解、適應,在雲水寮裡也要隨眾、安靜。

在叢林裡,堂口稱為「寮」,出家人住的地方也稱「寮」;辦公的地方稱「寮口」;廚房為「大寮」;雲水堂也叫「寮」。雲水寮裡一定有一個負責人,大部分叫「寮元」,他是侍者的「頭」,也就是主事者。

而在佛門裡面,「單」一字,有很多的意思。前面所述,出家人的行李稱為「單」,到寺院掛單知客師問:「你有單嗎?」就是指被單,即枕頭、棉被、三衣缽具、頭陀十八物等衣單,意思是,你有單才准許掛單,而不是由常住供應你的單。

單,可以代表一個人,稱為一單。有時也不一定指人,像房間、床鋪,也稱為「單」;就是給你一個位置,大概類似日式的榻榻米大小。再有,「同學,我今天專程來為你看單」,指的是看看你住的地方,也算是一種禮貌、交誼,只是禮貌性的看一下,當然這必須要有相當職務的人才有資格;「看單」時間也不可過長,否則容易散心雜話,變成「竄寮」,這是叢林所不允許的。

到寺院掛單以後,常住每個月都會給零用金也叫「單」,每人兩百塊,或三百塊,一個羅漢一份齋,每一個人都會有一份「單銀」。

叢林裡有所謂「衣單兩斤半」,指的是修行人的衣物少,加起來不過兩斤半;「洗臉兩把半」,就是把毛巾放到水盆裡洗一下,這就一把,再沾一點水,洗了再擦一擦,算是「兩把半」,總之,洗臉所用的水,剛好可以弄濕兩次臉;「回話二句半」,平時話不可多說。這些說明叢林的語言都是儘量簡單、扼要。

凡是知客師、寮元師問話,有問的,你都要回答。假如不能回答,都要說:「阿彌陀佛,學人不知道這個問題。」不能無言相對。

接著寮元師父會幫你安排廣單,並作說明。如:你睡在哪裡、第幾號;這裡早上幾點起床、幾點早課、幾點餐飲、每天如何讀經、如何自修等生活規約。在雲水寮,要服從寮元師父的指揮,在雲水寮的修持、早晚功課也要隨眾。沒有得到允許,常住的殿堂,不可以隨意走動。

寺院裡的鐘板、叫香號令等行事,都應該要懂得。如果不懂,在適當的時候,你也可以請教掛單的同寮,或者請教寮元師父給予指點,但態度都要恭敬、文雅,不能粗魯。你稍有什麼不到之處,那許多寮元師父、糾察師父都會說:「要用楗槌供養。」你要知道,那就是會施以打罵,可別以為是什麼好吃的飯食、水果,所以這許多寺廟裡的語言,你要能聽得明白。

如果你不是來親近常住,只是來掛一單、參學,當然,也會准你的假,特殊的讓你到大雄寶殿拜佛,到藏經樓參觀,到法堂去禮座,到齋堂裡面觀察,好讓你對這家寺院多做一些了解。

如果你稍有身分、稍有規矩,他還可以派人帶你到一些地方,引導你參觀學習。不過如何安排,就看這位寮元師規矩嚴不嚴;平時寮元師也會講一些道理、人情,雲水僧有問題,也可以找他談談。

你住下來以後,常住也會慢慢的了解你、提拔你,看你的專長。適合讀書的,會告訴你學院的考試日期;要進禪堂的,大部分都知道期頭、期尾,也就是正月十六,和七月十六。

能苦行的,則送你到行單,過去很多修行人喜歡領行單,為什麼?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要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以勞苦的工作自我訓練,增加福德因緣,將來才容易得大家的肯定。若是來學習的,送你進禪堂;年老的,覺得可以收留,送你進塔院念佛養老。所以一個健全的叢林,對出家人都有這許多福利。

你掛了單以後,會依你的量才來分辨能力。如同能當海軍的,能當陸軍的,能當空軍的;或者依你的興趣,看在士、農、工、商哪一類專業,如:理工學院、文學院……哪一種學科的,都會給你安置。這是上客堂、雲水寮寮元的責任。他們大部分都有嚴格的規矩,也有服務的熱忱,都會幫助你,完成你的所願。

當然,進入學院,有學院的院規;進了禪堂,有禪堂的堂規;進了念佛堂,有念佛堂的章程,都不講究費用。就像前面所述,你必須把自己的衣單看好,所以在叢林,並不常有這許多生是生非的舉動。

所謂「叢林以無事為興隆」,大叢林裡,諸方掛單者,各行各業,各種年齡,但是進了叢林,就有叢林的語言、叢林的規矩,大家都不會越雷池一步。

好比「一鐘一板」、「二板一鐘」、「三板一鐘」、「晨鐘暮鼓」,都是固定的,因此在叢林參學的人,不用手錶,只要聽到鐘聲、鼓聲、板聲,就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事了。

像「打板上殿,開梆過堂」,打了叫香預備,多少路程,都有時間算好。從出發,幾點鐘到達齋堂,坐什麼位置,都有一定的安排,所以沒有爭先恐後,沒有意見不合爭吵,沒有閒言雜語,因此,大家都以規矩行事,安心住下來修行。

掛單期間,如果你不合規矩,或者在常住犯了規矩,他會命你「遷單」。當然看你在哪裡被遷單,輕重處分不同,在禪堂被遷單比較嚴重,如果在外寮堂口,或是與某人有爭執、閒話,就不算嚴重。只要不犯清規,比方說,只是語言上的差錯、打破碗、沒有做早課等等小過失,叢林裡面,還是有很大的包容肚量,有所謂的「前門遷單,後門掛單」,就是你走了,可以從後面再進來掛單,但是先前的資歷歸零,過去的勞苦、紀錄也都取消。不過重新開始,還是有機會的。

如果是犯了根本戒律,叫不共住,那就不能再來掛單。他會通知所有寮區,不讓你再進入山門。所以每一個出家人都要潔身自好。

在叢林也有一套管理方法,稱為「四十八單」,等於是四十八個單位,由四十八個職務來管理。但四十八單,只是象徵性的說法,如果寺院不大,依寺務運作所需,就不用到四十八個單位;如果寺廟擴大,可能四十八個單位也不夠,可以依需要再增加,單多位寡並沒有一定。

四十八單又分東單、西單,東單的職務稱為「序職」,西單稱為「列職」,到寺院裡參學,每一個人都有序職、列職兩種職務。

序職有名、有職,卻無實權,但他很重要,代表一個人的資格、身分、地位,如軍隊裡的上將、上校;在叢林裡,大多是老成持重,有修行者擔任。序職是可以保留的,除非違犯規矩,否則不容易更動,如首座、堂主、西堂、後堂、書記等。

列職,掌有實權,不過會隨時依常住需要而調動,它代表行政工作、代表一個人的職務,如軍中的團長、總司令;在叢林裡,就是都監、監院、知客、維那、糾察、衣缽等。

序職沒有任期,不能任意更改,也不能時高時低,它是有次序逐步往上提升,不可任意穿插;列職常有輪調,每年的期頭、期尾,一年、兩年會更替,其職務是有任期的。如果你升遷不上,表示你在這裡的前途已經停止了。如果你每年都有升遷,表示受到常住肯定看重,也會受到一定的尊重。

一般初學者到叢林,都會先進禪堂學規矩,從「清眾」開始,這是沒有職別的,必須由寺院各重要職事觀察,經過一年或是更長的時間,覺得你是人才,其發心、學問、能量具足了,才會分派給你職務,通常都是從「悅眾」做起。

也可以說禪堂就像人事訓練中心,也是修道中心,維那所領導的班底,就是悅眾群,一般有六至八人。而悅眾的升任是往前遞補,從第六悅眾、第五悅眾,到第四、第三、第二、第一,慢慢的才能升到知客、維那、糾察,到書記職等。

叢林會在每年期頭、期尾進行人事調動,至少一半以上的悅眾會被調出去,如:大悅眾任維那、二悅眾任糾察、三悅眾升任大悅眾、四悅眾升任二悅眾、五悅眾任衣缽、六悅眾負責庫房等,然後再替換,讓後面的人升上來做三悅眾、四悅眾……人事如活水一樣更新流動。

不過,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大悅眾自覺當維那的條件不夠,可以調做副寺;三悅眾覺得自己不是走行政路線的人才,也可以調到庫房。

像在寶華山,必須十八年的時間,才能從悅眾升到維那;像在金山、常州天寧也要三年以後,才能邀請你做悅眾。因此能做到悅眾,前途看好。為什麼?叢林重要職務都從悅眾開始培養,常住對他的發心、操守、能力等等都有評鑑;因為悅眾要處理大眾事務,要安排大眾的每日作息,交代各項行政事務,時間久了,誰好誰不好,都有紀錄,都要經過調查、公眾會議才能決定職務的調派。

不過悅眾要升級並不容易,從「悅眾」二個字,就可以知道,你要能讓大眾喜悅、讓大眾接受,因此平時要廣結人緣,讓大眾歡喜,不能以個人的情緒、不當的語言,引起他人的困擾,如果古怪,不能隨眾、不能和眾,他就不會給你悅眾一職。可以說,這一個職務攸關你的前途,非常重要。

維那則是掌管一寺的綱常、紀律、人事、賞罰,負責清規的執行,其重要性等同一個國家的司法院、司法部長。此職務大多只做一年,不容易做到兩年,因為其他寺院都會爭相邀請他去做當家、住持,如果他不喜歡到其他寺院擔任住持、當家,想留在原來的寺院,常住也會讓他做當家、堂主。當然,你到外面參學個幾年,又再回來,常住也會衡量你過去在這裡的功勞、功績,請你任堂主,或西堂、後堂、首座。

所謂「千年書記,萬年堂主」,表示你在這裡,升任到書記的職務,縱然請假到其他地方參學,就是過了一千年再回來,書記的資格都會替你保存;常住給你的階位,永遠認帳的,因為你得到常住的肯定,賦予的這個位置就不會改變,除非違犯清規,大眾檢肅你。如果你做到堂主,就是「萬年堂主」,即使你到其他的地方參學,就是過了一萬年再回來,常住還是要以堂主的資格待遇你。

序職,等於是這個國家授予你官階,不論你是中將、少將、上校,即便日後從師長、營長退下來,其上校、中校、中將、少將等階級依然存在。因此,在一個寺院裡,有前途、沒有前途,能否在外面成功立業,就是看你在參學的時候,禪堂裡面的規矩、職事,能勝任、不能勝任,來定奪你的一生。

所以,在叢林從四十八單的職事裡要想出頭(指出人頭地),能得到叢林裡一個堂主、書記的職務,哪一天你回到自己的故鄉,或者是出家剃度的寺院,師父都會認為你光宗耀祖,給你特別的看待;就等於現在的學生出國留學,從國外得到博士回來、碩士回來,同樣地,在世間上都有這許多榮譽。

佛教像是一個社會,一個叢林裡,從住持和尚成為領袖,一直到下面分管的堂口,及至低階的行單,都有其必須遵守的規矩制度。

一個模範的叢林,絕對不會誤人的,你有多少的才學,他會給你適當的職務,讓你有所發揮。像在寺院裡的職務,所謂有四大綱領(監院、首座、維那、客堂),如果你能幹一點,能跟外界接觸、交誼,常住必定會培養你、重用你。因為幾百人住在一起的大寺院,和地方的政府不能沒有關係,他能代表常住和地方政府作交流;況且,一個大叢林何止百千護法信徒,你都要能適當的和大家往來。所以,對於有一些才能的青年,一定要向常住推薦、介紹,讓常住選舉人才,適當任用,這個常住才會興隆。

除了四十八單以外,也有專於一務的職司,如飯頭、水頭、菜頭、淨頭、園頭,他們不需要序職就可以擔任。其實在叢林裡,有心到廚房工作的人很多,有一首順口溜說:「金衣缽、銀客堂,金銀財寶在庫房,珍珠瑪瑙到廚房。」歷代的祖師大德、禪師,很多都是在廚房裡養成、悟道的。

當然,也有的在「教下」學習,發覺不合自己的性格,可以轉到「律下」去參學;在律下不合的,可以到「宗下」;各家都各有風格,如海、陸、空三軍,不論你屬於哪一個軍種,做哪一種出家人,都有一定的前途。

綜合上述,參學的人都要知道,在叢林裡,「掛一單」是很重要的事情。修行人都有因果的觀念,他不會侵犯常住,不會做一個想「遊府吃府,遊縣吃縣」的遊手好閒人士。他會懂得感恩惜福,不會白吃、白住,他會表現一個「掛一單」雲水僧美好的行儀,會以自己的勞力、時間,奉獻給常住,感謝准他掛一單的情誼。

因此,也有人感謝常住給他「掛一單」的慈悲恩惠,他會討一個行單,為你挑柴擔水,或者一年到三年;有的為你煮菜作飯,或者一期到兩期。甚至有的為你巡山看守叢林,有的為你除草作好環保園藝。

叢林常住了解掛單者的學德素養,也會找人出來「留單」,如果雲水僧知恩圖報,可以陸沉叢林,苦行作務,一住就是數十寒暑,所謂「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如果掛單者將來要想在常住上擔任什麼職務,在雲水寮裡,經過寮元師父的觀察,他會有一個完整的報告,替你送交到禪堂,給主管禪堂的維那、堂主審核。這些對未來禪堂裡的升遷、擔任各種職務也有重要的關係。

當然,在常住裡,你必須要忠誠,必須要勤勞,必須要和眾,必須要發心,才能為寺院接受。那今後叢林裡的領導人,也才會覺得得到人才,你也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常住。彼此都像如魚得水,這就是一個叢林參學的初階。

出家人掛單的制度,也等於過去的士子趕考,希望獲得功名,參學掛單的人也是如此,在道業成就上也希望循序漸進,有所成就。

假如說是短期參學,就不必分別人我是非,自己在規矩、道風上能有所成長,所謂「在一家保一家,在一國保一國」,在金山寺參學的,就是金山的人;在天寧寺參學的,就是天寧的人;在棲霞山參學的,就是棲霞的人,都是各自維護自己參學的道場,就不必分你的宗派、我的宗教,彼此都要能包容。所以,出家人肚量有多大,大概成就就會有多大。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