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20 用人之道

這個世間上無論是什麼團體、事業,都要講究得人,就是佛教裡面,也有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可以主宰一切,能幹的人,一些小事也可以做到鋪天蓋地;沒有用的人,一個很大的事業、團體交給他,甚至國家、政黨交給他,它也會滅亡。所以,這個世間上的成功與不成功,都是因人而定。

近代的人都稱讚曾國藩會用人,我想,在用人之前,先要「識人」。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天賦,都有各自的才能。同是一個人,你把他安排在什麼位置上,適合的,他發揮所長,事業成功,你把他擺在不適合的位置上,當然一事無成。

所以,用人之前,對於人的認識,等於一樣東西,它有什麼用處,都要能有所了解。廢物都可以利用了,何況是人呢?大大小小,都要可用。當然,可用的人,基本上要有道德觀念、人格操守、為人忠誠、盡心盡力,再來就是看他的技能、理念、辦法了。

我最近經常提出「有佛法就有辦法」,有佛法你不會用,佛法也不是辦法了。你會得用,小小的一點佛法理論,把它擴大,用之得法,也一樣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成就。

我們從遠處的歷史來看,最早中華歷史的開展,所謂唐堯虞舜,禪讓聖賢,堯要傳位給舜,他也觀察了多少年,訪查了多少事蹟,覺得可以把國政交給舜來主持。舜也不負唐堯的希望,本諸他的道德、他的人品,用公天下的理念來治國,執政為民,有功則賞、有過則罰,四方諸侯心悅誠服,樂於歸順他的領導。

對於大禹治水,他解決了黎民百姓水患之苦,對國家有很大的貢獻,所以舜也把國政交由禹來接掌。

後來陰錯陽差,禹認為他的兒子啟還是能幹的,因而傳位給啟,但是這一念之差,把一個「公天下」的國家,變為家傳的「私天下」了。雖然在中華文化歷史長河裡,孕育出多少的人才,有多少的成就發展,到最後由於公私不分,很可惜的,就成為「家天下」的國家了。

經過漫長的時間流轉,一直到了百年前,孫中山先生喊出「天下為公」,這一句話,才真正挽救了中華民族的未來。天下,不是私人的,不是個己的,不是家族的,不是家庭傳承的。國家、天下,是國家天下人所共有,應該在公眾裡面,挑選賢能來領導國政,這個國家社會的發展才是健康的。

像美國,開國也才二百多年,由於華盛頓有公天下的理念,成就後來很多傑出的總統,如傑弗遜、林肯、羅斯福等人,他們民主、包容、至公無私,所以美國的國家治理,雖有內戰、雖有干戈,至今能發展成為世界上強大的國家,這都是由於領導人具有公忠體國的精神。

所謂主持國政,主要是為國服務、為民服務,不是享受個人的權力來主宰這個世界。中國的皇帝過去都稱「天子」,意指上天派他來享受人間的富樂和權力,任由一己之私,要這樣、要那樣。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單憑一個人為所欲為,還會有前途嗎?

我現在舉出歷史上用人成功的幾個例子,供給大家參考:

第一,春秋時代,齊桓公小白做了齊國的主政者,他重用仇人管仲為相,這在別人身上,是萬萬都做不到的事。

在歷史上,中國人都知道,齊桓公小白和哥哥公子糾二人,在大哥齊襄公繼位後,分別逃往鄰國避禍,各自有一位像保姆一樣的老師來訓練他們。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是小白的老師,兩人在外國參學,預備將來有機會,可以回到齊國來主持國政。

當齊國的國主齊襄公逝世,兄弟兩人都搶著回來奔喪,同時希望能獲得齊國主政者的權力。期間,鮑叔牙率領的小白一行,已搶先一步在返國的途中,後面的管仲率領公子糾追趕而來,情急之下,管仲在後面舉箭,朝小白射擊。這也就講到小白命不該絕,他順勢倒下來,並沒有被射中。

管仲認為小白已死,大患已除,就慢慢的逍遙返國。不料,小白未死,在鮑叔牙率領下搶先回到國家奔喪,順利成為齊國的領導者,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霸主齊桓公。

管仲和公子糾知道了消息,自覺失去機會,不敢回國,只有逃奔到魯國。魯國因畏懼齊桓公的力量,就殺了公子糾,囚了管仲送交齊桓公處理。當管仲被囚俘到公堂,任何人這時候都會有復仇之心:當初你要射死我,今天卻成為階下囚,我要治你的死罪,以雪我心中之恨。

管仲自知一命難逃,不過,賢能的鮑叔牙,趕快跟齊桓公請求釋放管仲,並且說:「我願意把宰相之位讓他。」齊桓公哪裡肯聽得進這句話,就說:「這是我不共戴天的仇人,他要射殺我。」

鮑叔牙就說:「過去,管仲心中只有公子糾,所以要射殺你。現在你用他,他心中只有你,可以射天下人。管仲是不世之才,我自知不能和他相比。假如你要成為一代霸主,希望不要失去機會,要重用管仲,不要記往昔的仇恨。」

齊桓公也是一個偉大的賢者,一聽這句話,立刻醒悟。私仇確實不應該計較,馬上下堂親自為管仲解縛,禮請他上座。管仲因此感激齊桓公的知遇,後來幫他主持齊國的國政。提出「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在歷史上,成為一個奇蹟。

管仲做了數十年的宰相,到了年老,和齊桓公的關係更加親密。齊桓公不以君臣之禮相待,反而尊管仲為父,稱他為「仲父」,以他為父師。因為齊桓公有這樣的雅量,最終成為春秋戰國的五霸之首。

當管仲要去世的時候,齊桓公悲傷哽咽跟管仲說:「仲父,你去了,我的國政託誰呢?」

管仲搖頭,他說:「這個世界諸侯分歧,難以調伏。」

齊桓公又說:「那麼請鮑叔牙來代你,擔任宰相好嗎?」

管仲還是搖頭說:「不行,鮑叔牙這一個人是君子,只能與善人交,不能與惡人來往,一個宰相需要三教九流都能交往,此非他所長。」

在我們認為,管仲簡直忘恩負義,當初鮑叔牙有救命之恩,還讓與宰相之位,現在你管仲即將老死了,齊桓公要讓鮑叔牙做宰相,你還要來否決。但不然也。可以說,偉大的管仲,他是以國家為念,不以私誼為重。

管仲自己也知道鮑叔牙對他的恩惠。他們兩人從小一起成長,一直以來,都是管仲占優勢,鮑叔牙護著他,所以他也說過:「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兩人雖然知交、知心,管仲也深知,不能以國家大政作為私誼相授。所以古人用心為國,摒除個人的好惡,完全以國為念。我覺得,齊桓公能用管仲,不愧為偉大的五霸之主,有這種心胸包容。

我們看到今日的黨派,能把對手、敵人作為自己的股肱嗎?齊桓公不用管仲,他也難以成為五霸之主,因為他會識人、會用人,所以成為齊桓公。

舉這個例子,希望主政的政治人物,不妨對這樣一段中國優秀的文化歷史人物,多一些了解參考研究。

第二,我們知道,秦國位處中國之東,與燕、趙、韓、魏、齊、楚,相距很遠,但最後秦能滅六國,完成統一,如杜牧〈阿房宮賦〉說得很好:「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所以,不團結、不容人,這是自取滅亡,當然秦國能個別擊破,成為歷史上一統天下的強秦。但是由於秦始皇暴虐,不愛惜人民,不尊重國家是全民所有,非自己所有,他也不能長治久安,終為漢高祖劉邦所推翻。

漢高祖推翻強秦,大家都認為是漢高祖會用人才,所謂張良、蕭何、韓信是為漢朝開國三傑。事實上,漢高祖能打下天下,張良、蕭何都有功勞,但真正讓西楚霸王、一代雄主的項羽自刎於烏江,非韓信不可也。

韓信,本為西楚霸王項羽手下的一個低階軍官,因蕭何推薦給漢高祖,漢高祖看不出韓信有多少的才能,也沒有特別重用。韓信得不到賞識,只有落寞的離開,所以歷史上留下「蕭何月下追韓信」的著名典故。蕭何告訴漢高祖,唯有得韓信才能得天下。

漢高祖也不愧為一代的君王,對於識人、用人也非常有心,因此就重用韓信。但是,韓信只是一名低階軍官,一下子怎麼能幫劉邦來統領百萬雄兵呢?在蕭何的建議下,有了歷史上所謂的「築壇拜將」,漢高祖在全國軍政長官之前,封韓信為大將軍,把重大的軍權交給他,讓他領導全國的軍人。等於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前途所有,一切交付給這一個並不認識,只是憑著蕭何的推薦而信賴的人。所以,後來韓信肝腦塗地,幫助漢高祖南征北討,建立了多少的軍功,甚至被封為「齊王」。

有一天,漢高祖跟韓信開玩笑的說:「將軍領兵,戰無不勝,攻城掠地,沒有不成;你的能量能領導那麼多的兵馬,跟朕相比,你看,以朕的能量能領導多少軍馬呢?」

韓信說:「主公,你可以領導十萬人馬。」

漢高祖反問:「那你能領導多少人馬?」

韓信說:「多多益善。」

這句話,在漢高祖聽來實在是一個傷害,一個汙辱。其實不是。韓信認為漢高祖他可以將相,而他可以將兵,各有能力不同;漢高祖能做皇帝,韓信只能做軍官。所以知人、識人、用人,這當中有許多的差別。漢高祖心裡當然有所不服,但是在用人之際,也只有忍耐。

用人,要用其所長,並不是把每一個人都看成是奴才,聽候自己的使喚。是人才,他也有個性,他也有尊嚴,甚至他也有自豪俠義的一面,做領導的人要欣賞、要認識、要會用他,才夠資格做一個領導人。

現在,中華民國的國民黨也好、民進黨也好,幾百個黨派也好,不管誰來執政,領導的諸公有像漢高祖這樣的雅量來為韓信築壇拜將嗎?能可以容納一個說自己只能領導十萬軍馬,而他能多多益善的那種人士嗎?所以,做一個偉大的人物,不妨以這一段歷史來作為用人之道的參考吧!

第三,歷史上很有名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屠弟,自己掌握了國政,登上皇位,是為唐太宗。

但是,當初兄長李建成的門人,人才之多,超過自己;一般人獲得權位之後,很容易要報仇雪恨,但唐太宗知道,各為其主的都是忠臣義士,不可以把他們當為敵人。所以登基之後,他禮賢下士,對於長兄的門人如魏徵、王珪等人盡量網羅。

這當中,尤其魏徵最為有名。唐太宗比照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的那份虔誠恭敬之心,才感動了魏徵,看出唐太宗可成為一世之霸主,願意為他效命。

魏徵這一個人,心中只有國家、只有人民,大公無私,在《古文觀止》裡面有一篇〈諫太宗十思疏〉,講述魏徵那種豪氣、那種強勢,就是要求君主應該怎樣的愛國愛民。

當然,這也需要唐太宗大量、大度的器量,才能接受魏徵如此的勸諫。在歷史上,甚至我們可以說,不是臣下魏徵畏懼君主,反而是唐太宗畏懼臣下魏徵,因為他為人正氣,因為他為人公忠,愛國愛民,不得不教人佩服。

舉一個例子說,唐太宗雖為一代名君,總有一些私人的生活,在宮廷後院和宮妃談笑娛樂。有一天,他正在逗弄一隻寵物小鳥,正好魏徵前來,來不及藏起小鳥,只好把牠放到袖子裡面,跟魏徵談話。魏徵知道皇帝不處理國家政事,故意留下來和他長談國家大事,最後讓寵物小鳥悶死在袖子裡了。唐太宗也不以為意,還是凡事敬重魏徵。

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能有「貞觀之治」的盛世,共用了魏徵、王珪、長孫無忌、溫彥博、蕭禹等幾十位宰相,若沒有這一班人為其所用,我們又何能知道,今日有一個唐太宗呢?

所以,我們今日稱為「秦人」、稱為「漢人」、稱為「唐人」,這許多的雄主,都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孕育出優秀偉大的人物。

現在我們的一些政治上的、企業界的、軍公教人員等,各有一方領導,你們的器度,能和這許多雄主一比嗎?這是我舉第三個用人的建議,也希望我們要做領導的人不妨參考。

第四,在歷史上,許多的女性也非常的優秀。如:明太祖的馬皇后多麼的賢慧,包容大臣,在他的善言好語之下,讓朱洪武少殺了多少的人命。像長孫皇后的賢良敦厚,唐太宗善於納諫的政舉,也得益於長孫皇后的良言勸導,他不愧為一代皇后。

歷代的皇后、女人主政,也有傑出的女性。例如戰國時代,趙國(北京)太后主政,有使臣前來交流。趙太后見到齊國(山東)的使臣就問:「你們的年歲豐收嗎?你們的人民都安樂嗎?你們君主都安好嗎?」

齊國的使臣一聽,甚為不悅,認為:「太后對我的國家,先不問我的國君,而先問稅金,先問人民,哪裡有先賤而後尊貴的呢?」

趙太后立刻回答說:「不然也。苟無稅,何有民?苟無民,何有君?所以稅與民,貴也,君主不貴。」在兩千年前,女性有這樣民主思想超過男性,天下的女人還不值得以他為驕傲嗎?

唐朝的武則天,最初是一個低階的才人,但因緣很難料定,他能以女性之姿做到一代女皇,是非姑且先不去論說,靠的是什麼?不計仇恨,用人唯才。

例如:駱賓王寫了〈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在文中,把武則天罵得雞狗都不如,敗壞朝綱,性非和順,出身寒微……他看了駱賓王這篇討伐自己的檄文,不但不生氣,反而高聲說:「如此人才不用,這是宰相之過。」

我們看,能做皇帝,就憑他這樣的胸量,知道是非,容納百官。像他重用的大臣周興,這個人心狠手辣,仗著皇權,殺害了多少無辜的人,上自朝廷百官,下及小民百姓,無不懼怕。

武則天知道了以後,非常的痛恨他濫用權力,命令來俊臣處置。來俊臣向周興請教對治惡人的刑求之道,周興提出「請君入甕,再以炭火烤之」的方法。果真,來俊臣準備了罈罐,命周興進去,以此治了他的罪。有名的「請君入甕」的典故就是從此而來。

再舉一例。上官婉兒是武則天仇人的後代,難道不怕他報仇雪恨嗎?但是武后看重上官婉兒的學識和文才,從奴才的身分把他提升為自己左右侍者,成為得力的助手,甚至公事、文書都交由他代理批閱。期間,武則天的兄弟也有人追求上官婉兒,他非常不歡喜的說,你們怎麼可以與朕來搶人呢?可見他對人才的重視。

其他,像婁師德、狄仁傑、張諫之、姚崇、宋璟、裴懷古、魏知古等人,都為他所用,輔助他治理國政,使得國泰民安,那就更不用說了。

所謂「國家者,全體之貴也;民眾者,全國之父老兄弟姐妹也」。假如今天無論是男人主政也好,女人主政也好,能不計前仇,寬宏大量,放開眼光,像武則天這種以國家前途來用人,國家社會還不能展望未來嗎?

上面略舉一些中國歷史人物的用人之道,感覺到歷史實在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一名君主要成功,識才、識能、用人,不計仇恨,公正無私,主要的還要有肚量,才可堪為領導人。

慈禧太后之所以留給我們的罵名,是因為他心地狹小,不能容人,不能包容新政,所以導致亡國。其實,那個時候,曾國藩消滅太平天國,他若順勢而為,推倒滿清,自立為王,也不是難事;但曾國藩讀聖賢書,本諸一個讀書人的本分,把自己的事做好,不在名位,不願意違背君臣之道。所以從他的治家格言中,他的人格風範、他的忠誠為國,不禁為我們所稱道。

再看孫中山先生,為了求取和平,能把大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還不夠令人尊敬嗎?現在,要把孫先生銅像毀壞的人,你想想自己的人品,能和孫中山先生比嗎?

所以說,人各有信仰。信仰的是國家,信仰的是人民,信仰的是包容,信仰的是為國為民的人物。要選擇再繼續仇恨嗎?還是要在歷史上做一個偉大的人物呢?我們可以三思。

再看佛門寺院裡,過去也都有百千人之多,甚至不乏江洋大盜回頭轉身修道。做一名住持,領導那許多人士,除了用法治、規矩、戒律治理以外,也有一套叢林語言來維護人我相處的倫理。大凡在大叢林寺院裡選用人才,也都要先看他的器量、他的識人、他的供養心,對大眾的愛心,要提拔後進,他才能被「龍天推出」。

其實,無論國事也好,無論佛寺叢林也好,所謂「興亡之道」,在於有「胸量」、「識人」、「用人」而已。

二○一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刊於《人間福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