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40 團結合作分工

我在二十歲的時候,負笈焦山佛學院就讀,佛教界的名政論家大醒法師蒞臨學院和我們做了一場講演。我依稀記得他說了一段話:「佛教是一盤散沙,各個教派的分歧,各個山頭的獨立,各個寺院的不相往來。想想,怎麼能團結呢?不能團結的佛教,還有復興的希望嗎?假如有十個出家人能夠團結,那佛教必定會發生很大的力量。」

當時,我聽了他的話,覺得這位大醒法師講話也太過分了吧!多少萬的出家人,找十個人出來團結,這有什麼困難呢?

後來我離開學院,走到佛教的事業、教會裡,大家有了彼此的工作,才發覺到,確實,一盤散沙的佛教,是沒有辦法團結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我,每一個人都想自己做老大,每一個人都有我執,都想「你應該來和我團結」。

不過,我心裡想,一盤散沙也很重要,只要佛教裡有一點水泥,就有一個凝力的中心,散沙和水泥結合了,不會成為堅固的混凝土嗎?

我就想到,今後太虛大師會是我們的水泥,法舫法師會是我們的水泥;我也發願,將來我要做佛教的水泥,不做散沙。

但漸漸發覺到,佛教的行事不是這麼簡單。太虛大師過世了,固然讓當時新佛教團結的氣氛失去了希望;我同時也想到,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民族性,本來就不是一個團結的民族。最主要的,中華民族的分子,每一個人都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不像西方人士有崇拜英雄的性格,見到一個企業家發財了,為他歡喜;見到一個科學家有新發明,大家一致讚美他的智慧;一個政治家當選了,眾人都崇拜他很有辦法,不會詆毀他人的成就。

崇拜英雄是西方民族的優點,而東方民族尤其是中國人,有人說是公雞的性格,只要有人出頭,就像一隻公雞抬頭咯咯叫時,其他的公雞一定向前把牠的頭啄下去,不願意看到你在我前面放肆、發聲,抬頭比我高,聲勢比我大。還有,每個中國人「寧做雞首,不為牛後」,所以這種性格的民族,必須要從性格上改變、從觀念上改變,觀念和性格沒有改變,要團結,確實也是很為難的。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最早從三皇、五帝開始,黃帝和蚩尤的決鬥,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根基。歷時很短的堯舜盛世之後,就進入到春秋戰國時代,接著秦漢時期,經過死傷百千萬人的生命,統一了中國。跟後就是三國時代,紛紛擾擾也幾百年,到三國歸於晉,也沒有幾十年的時間,中華民族就分裂成五胡十六國,互相廝殺,人民不斷面臨戰爭死亡;五胡十六國最終,就由隋唐來統一了。

在唐太宗英明領導之下,創立的國家,也不過二、三百年;接著就是五代十國,梁、唐、晉、漢、周等,依次更替的時期;其中也出了許多的派別,互相鬥爭、分裂。趙匡胤憑他的心量和運氣,統一了五代,建立北宋。

但北宋建立後,北方的民族崛起,南北戰爭又起,大宋朝的兩個皇帝都被北方民族金兵俘虜,南北宋最後就亡於蒙古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算是受中華民族影響,但是那時候蒙古人的民族性格,和中華文化的傳統還不大能相契,所謂仁義道德,在精神上的義理、人倫,都不能相應互相配合,不過武功在當時卻是無人能與其匹敵。

那時的每一場戰爭,不像現在有坦克車、裝甲車快速前進,也沒有槍砲子彈,蒙古族各個專精馬術,追趕迅速,箭術高明,從遠處射擊就能一箭中心。因為是游牧民族,習慣每天在外面奔跑,牛肉乾揣在懷裡,餓了就吃,不必有什麼前線軍糧補給的掛念。

所以,後來成吉思汗及其後代,橫掃世界,攻城掠地,疆域橫跨歐亞,如波斯全境、俄羅斯、莫斯科、伊朗、伊拉克等地,並且打開了東西方交通的道路,留下可觀的多元文化遺產,因此,中華民族也以他們自豪。可惜,蒙古族是游牧特性,只要牛羊馬匹,不要土地,大中國的夢想,也只是近百年就亡朝了。

接著,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崛起,經過多少的廝殺,打敗蒙古族,建立了大明王朝,不過也是二百七十多年,又給滿清取代。清朝維持近三百年後,政府一味守舊、執著,對民族之間的不平等,對外的世界知識不夠,尤其是八國聯軍,幾乎把中華民族都分裂滅亡了。

所幸,孫中山先生以「天下為公」為念,大公無私,創立了中華民國;可惜,由於軍閥不能團結,到處割據,私心用事,代之而起的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順勢起來當家作主。

我們希望今後國家民族不再有戰爭,不再有那麼多的分派。五個手指頭,合起來成為一個拳頭,不是很有力量嗎?漢、滿、蒙、回、藏等等民族共和,不是可以成為一個大中華團結?

我在想,要能到達這種程度,必須要全民共同團結。雖是沙石不要緊,只要肯得和水泥混為一體,就能堅固;實施全民愛國,社會安全,人民獲得平安、幸福、公平、公正,讓中華民族真正所謂「萬歲、萬歲,萬萬歲」。

國家民族如此,再說到佛教,當初佛陀成道,他就倡導自由、民主、平等,但是佛教裡的歸信者,還沒有自由、民主、平等的高瞻遠矚,只憑著個人的私見,以佛陀為核心的佛教,在佛陀涅槃以後不久,跟著各部派佛教都出籠了。每一個派別,都自我標榜自己的學說,我以佛陀這樣說,他以佛陀那樣說,也不知道是真是假?都是佛陀的真義嗎?因此,相互不服。

從小乘到大乘,從大乘到密教,從密教又到大乘漢傳佛教,就有一些在高階層操縱佛教的領導者,心量不夠、包容不夠,私我執著,各自在佛陀的經義教派裡面,加入了自己的主張、辦法,使得佛教又分成出家、在家的弟子不同,又分成比丘、比丘尼、僧信、男女不能平等。

甚至佛教到了中國,也曾經出現十幾個宗派的盛世,甚至像禪門不立語言文字,也是喊出了一花五葉、五宗七派,搞得佛教支離破碎。

假如說把佛教比喻成一個人,把眼、耳、鼻、舌、身、心分開來,只准眼看,不准耳聽;只准耳聽,不准口說;只准口說,不准身行;只准有我,不可有你,這種自我意識,佛陀說就是「我執」。當我執愈來愈厚,愈來愈深,展望未來佛教的前途,在這許多佛陀的弟子思想、心量之下,還能有團結的希望嗎?

現在的佛教和天主教、基督教都能相處,但南北傳佛教卻彼此勢如敵對;像漢傳、蒙古、西藏的佛教,從來沒有過善意的來往,都彼此仇視,彼此輕視;漢系的大乘佛教,於中、日、韓、越等地傳播,各自成立,在自己的國家裡面就已經派系不斷,哪裡能和國際的佛教、世界的佛教團結呢?

天主教的梵蒂岡,一個只有零點四四平方公里的小小地方,它也是聯合國的一個國家,但它是萬國之國,世界各國的神職人員,都統一在梵蒂岡的主權領導之下,號令世界的天主教徒成為一體。

但看中國佛教的梵蒂岡在哪裡呢?我們佛教最高的領袖在哪裡呢?佛教,小型的宗派領袖,容易團結,卻無法有共主;如果要像佛陀那樣主張四姓平等,接受七眾弟子共有的胸量,在當今的佛教界,已經不容易見到了。就是有,如前文所說,一隻公雞抬頭了,其他的也會想把你打倒。因為不容共主出世,那只有讓佛教如一盤散沙,苟延殘喘的維持下去了。

不過,佛教很好,他有信者、信徒,佛教的信徒並不強烈的分門別派,他們大多只想做一個佛教徒。我念佛也可以參禪,我參禪也可以念佛;我在這個寺院拜拜,我也可以到那個寺院修持;我護持這一個寺院,我也可以發心護持那個寺院,因為信徒不太計較人我是非,他們只想在信仰上,能可以獲得諸佛菩薩的加持;能在自我規範的道德上,依著佛陀的基本教義,求一些安身立命。

假如沒有這許多虔誠的佛子,上有文化、宗教、政治的踐踏,下有現代的媒體惡意渲染,法律儘量的把佛教醜化的事情寫成文書,做為歷史,佛教很多的善舉,卻沒有受到表揚,實在很可憐。

像現在看到的中國佛教史,從湯用彤,那麼一個公正的學者教授,又親近佛教,所撰寫的佛教史,也都依公文書的記載,只有鬥爭、爭產等事件,慈善、弘法的好事千千萬萬,一概不入公門,公文書裡面哪裡有佛教的好事呢?那麼這樣的佛教史,只有愈記愈醜陋,愈記愈把佛教帶到滅亡之路。

不過,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佛教分裂了這麼長久,難道不會再有一位發大心的菩薩出來統領佛教,遍灑甘露,布施全民?不要讓一些跳梁小丑,靠教吃飯,爭權奪利,不守戒法,藉機歛財。

佛門不但要自清門戶,還要自清觀念。所謂觀念,就是信仰;你進入佛教,你有真正的信仰嗎?你的性格與佛教能合一嗎?在信仰裡,即使有不同的教別、宗派,但只要以一個佛陀為信仰中心,以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六度、八正道、大乘佛教的緣起性空等等為信仰,這樣的佛教就夠做為基本團結的條件。

但是這需要佛教界的長老們,放棄後面執著的一步,才能向前一步跟人接觸。你要想,不要人家來跟我團結,而是我要和他去團結,彼此放寬胸懷,有教無我,佛教的團結也不是說完全沒有希望。

講到合作,佛教是一個最和諧,最與人為善,最歡喜和人合作的一個宗教。自古以來,佛教在傳播的歷史長流中,對上,佛教要與政治合作,不分政治黨派;對下,要和貧苦大眾合作,要給予慈悲,給予救濟幫助;對內,不私有,一切十方來十方去,講究共有。

像過去的寺廟有所謂十方叢林,他有世代交替,講法脈傳承,不像一般公司要組織、合股、經營,講究利益。佛教寺廟不是公司,他講奉獻,無利可圖,講究為國家社會,佛教給了人,就是施捨,人家給佛教,也是無相布施,所謂「財進山門,福歸施主」。

過去,我對佛教會也很有心想和他們合作,但他們怕我太講公義了,不能跟他們和流,在道上有了一些不同;想和各個寺廟往來,他們也怕我太大,影響他們的發展,所以在佛教界裡面,都不能了解合作的意義。我連天主教、媽祖宮、神道教等,都樂於和他們合作,何況是佛教呢?

當然,如果是財勢太大的,就是信徒,我還是跟他們保持距離。例如:王永慶先生到佛光山來,跟我長談了四個小時,他沒有提到台塑公司,我也沒有提到佛光山,為什麼?我們不希望彼此以財勢集合,只希望用信仰來往。

就是佛光山的信徒裡,像林百里、趙廷箴居士等,也都是虔誠的信徒,但是我們不是在經濟上合作,不是在金錢上往來,是在友誼上的、信仰上的來往,是在意志上為國家、為社會、為好事,合力去幫忙。

有時,也不一定是我們人在一起,有的時候是形相上的、物質上的,有時候是思想上、文化上、觀念上,對人間的一種慈悲喜捨,對人間的誠信和睦,為社會服務,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我認為這就是合作。

所以,佛光山發展到五十年的今天,沒有和人合作經營一個買賣,沒有跟人合股共同買一棟大樓,共同開一個小店,開一個公司,共同買一塊地來平分,佛光山沒有這個例子。

佛光山是你的,我幫助你;是我的,你幫助我,所以,佛光山在全世界發展的寺廟、事業,和信徒之間沒有紛爭,因為我們合作不是為了分利的,我們合作是為了奉獻的。你是慈善人士,我們也是慈善人士;你是信徒,我也是信徒,我們在這一個平等觀念之下,共同為社會大眾服務。

文末,我請求佛教的四眾同道們,大家建立一個觀念:「佛教第一,自己第二。」看看對於佛教的團結合作分工,能有一些希望嗎?

二○一六年五月二十九日刊於《人間福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