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382 活動
有活動就有生命,就有前途,就能發展;沒有活動,等於一個死了的人,沒有生命力,還有什麼作用呢?
在佛教裡,辦活動的先驅,也是最長於辦活動的人,就是教主釋迦牟尼佛。佛陀雖然是一個修道者,但是為了傳播真理,在南北印度辦理了許許多多的活動。在他住世說法的四十九年當中,講經說法三百餘會,光是《華嚴經》就有七處八會;《法華經》有二處三會;《大般若經》更有四處十六會的紀錄,換句話說,這三部經也就是佛陀分別舉辦了八次、三次、十六次的說法活動以後,才陸續完成的。
綜觀佛陀一生舉辦的活動,大大小小不知凡幾。像是最初的集會,佛陀在波羅奈城鹿野苑為五比丘講說「四聖諦法」,從而建立了僧團;其他,像是在摩竭陀國伽耶山的優樓頻羅村落弘法,度化了三迦葉兄弟以及跟隨他們的門人弟子一千人;應須達長者邀請,到家中舉行一場小型「家庭普照」活動,為他那傲慢的媳婦玉耶女講說與公婆、丈夫的相處之道等等。
除此之外,佛陀每天在大街小巷托缽乞食,每次托缽時都會為信眾講說佛法,也是活動;用完飯食後,收拾衣缽、簡單漱洗、盤腿打坐,接著又集合僧眾弟子講說律儀,也是活動;有些信徒因為清晨來不及供養佛陀,紛紛帶著食物來到精舍,佛陀同樣再為他們開示,這都是弘法活動。
尤其,佛陀度化窮凶極惡的外道,如提婆達多、指鬘外道,相上雖然不具活動的形式,卻是一種面對社會侵犯的應對,不也收到弘法活動的效果嗎?
佛陀一生之中,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王舍城迦蘭陀竹園集會,與弟子、信徒接心的次數最多;在靈鷲山上,更有所謂「法華會上,百萬人天」的盛況,不過在這麼盛大熱烈的場合裡,卻仍有五千人因為不能契機而退席;所好的是,佛陀並沒有因此灰心,弘法活動還是照常進行。甚至活動中,儘管有很多外道鬧場、破壞,他也都安然不動,繼續宣揚著世間的公平正義,點亮人間的光明火炬。到底黑暗敵不過光明,罪惡敵不過善美,醜陋的行為終將為大眾所唾棄。
正因為佛陀一路標舉「三法印」的旗幟宣揚真理,面對外道的迫害,謗佛、謗法、謗僧的音聲,都不受影響,所以佛世時,印度的天空始終飄揚著佛法正道的旗幟。
這許多活動,在今日看來或許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在古代,一來沒有那麼大的房子,場地也有限,要在室內集眾辦一個活動,談何容易?二來即使要在曠野集會,交通不便、道路崎嶇,也很不容易,何況還是那麼多人參與?
我曾經六上靈鷲山,從靈鷲山上往下看到一片樹林,彷彿見到了當初佛陀在這裡辦理活動,講經說法,百萬人天參與的畫面;我也曾經到祇園精舍,見到佛陀臥榻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對著它頂禮,還照了一張相片,尤其那一間一間的教室,雖然早已頹圮,仍清楚可見地基。在那個沒有火車,也沒有汽車的時代,佛陀為了在印度弘法,靠著兩條腿四處奔波,聯絡群眾參加活動,我想,他辦活動必然是辦得非常辛苦。
除了佛陀本身,他的十大弟子也熱心於弘法活動,最富熱忱的,就屬有「說法第一」稱譽的富樓那尊者了。富樓那弘化的範圍廣闊,時而在城中街巷,時而在偏僻村落;時而在這個國家,時而又到那個國家。就是首重苦行修行的大迦葉尊者,在佛陀涅槃之際,也體會到佛法傳揚的重要,起而召集五百位大阿羅漢進行經典結集的活動。
乃至在家弟子中,維摩居士與諸大羅漢、諸大菩薩進行的「不二法門」辯論會;勝鬘夫人在宮中辦學教育兒童,不也都是活動嗎?
遺憾的是,現在佛教徒大都認為辦活動不是修行,不喜歡辦活動。大家不妨認真想一想,當年佛陀辦的那許多活動,究竟是有修行,還是沒有修行呢?實在說,現今寺院都是承繼佛陀的餘蔭,關門接受布施,說起來是在修行辦道,實際上則是苟且偷安。大部分佛教徒都是靠教吃飯、不辦活動弘法利生,縱有辦活動,也沒有佛法,只是一場「痴聚」,形同齋會,而非法會。
說到「齋會」,南北朝時期梁代的僧旻大師,從來不辦齋會。他認為,辦齋會既不容易達到衛生要求,又費時、費事,所以一生只辦法會。就是現在的基督教、天主教,每一週也都有聚會,活動很多,但他們並不講究吃飯,而以信仰為主,因此教徒對活動的參與都非常活躍,不像佛教一盤散沙,聚眾非常困難。
坦白說,今日台灣的佛教,是經過六、七十年來大家的努力奮鬥,到處辦活動,才有了眾多的信徒。例如:舉行一場音樂會,有二、三千人聆聽;舉辦一場籃球賽,有幾萬人觀看,逐漸地才增加了佛教的人口。
但是,反觀現在台灣到處「精舍」林立,閉關自修者不少,假如沒有那許多佛教熱心人士辦理活動,沒有那麼多佛教信徒,你在精舍裡閉關,要靠什麼生存?又要靠誰吃飯呢?教人不解的是,許多人靠著這些在活動中所增加的佛教信徒吃飯,飯吃過了,還要批評辦佛教活動的人沒有修行。想來,佛教徒這種不公不平、無情無義的心態,真是教人感到可憐。更甚者,真正如法修行的人,沒有人讚美,反而是邪知邪見的附佛外道,有人稱揚,也實在是奇怪的現象。靠教苟且偷生,逍遙自在,在明眼人看來會是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說起辦活動,先是要訂主題,然後再集眾,大家共襄盛舉,進而起到聯誼交流的作用,體會「與眾為樂」的意義。但是一場活動的舉辦,要集眾並不容易,一如戒律裡提到的,每當活動開始前,佛陀總要問:「眾集否?」主要就是說明,活動的舉辦需要有人、有眾,大眾集合到齊了,活動才能開始。若不是德高望重者,一個無德、無能的人,又哪裡有能力集眾呢?
但是現在辦活動,許多人自己沒有能量辦理也就算了,卻還要在一旁批評、說風涼話,表現出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自鳴得意,不禁教人感嘆:「天龍搔首擺尾乘雲去,蝦蟹還在孥眼睛。」在這個世間,人的心有善有惡,向善向惡都在一念之間,許多人積極宣揚人間美麗的色彩,卻也有一些人因為嫉妒心理,希望人間沒有光明,只有黑暗。
如果你連隨喜讚美,給予助緣,簡單的說一、二句好話都說不出口,非得要惡言指責,難道要說佛教辦活動淨化社會人心,是醜惡不堪,你在旁邊恣意批評,才是正派人士嗎?
佛教傳播到中國的二千多年間,雖然歷經多少苦難,但是許多寺院依然孜孜矻矻地舉辦活動,度化眾生,像是每逢無遮大會、浴佛法會、盂蘭盆會時間一到,信徒就會扶老攜幼踴躍參與;甚至佛陀成道日一到,不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更是「家家戶戶臘八粥」,每家每戶都能品嘗到臘八粥。這些活動的盛況,教人看了怎麼會不心生歡喜呢?
再說,歷朝歷代的高僧大德、在家居士,如:西晉淨檢比丘尼每日開講大乘經典,甚至造橋鋪路、賑濟貧民,造福大眾,不是活動嗎?東晉道安大師在襄陽十五年間,每年講說兩次《放光般若經》,受到上層社會玄學士大夫的推崇,不是活動嗎?唐代法藏大師一生講說《華嚴經》三十餘遍,不是活動嗎?鑑真大師在日本傳戒講學,不是活動嗎?趙州禪師「八十猶行腳」,不是活動嗎?《六祖壇經》能在中華文化裡占有重要地位,若不是六祖惠能大師開壇講經,又哪裡會有《六祖壇經》,這不是活動嗎?過去所謂「走江湖」,禪者從江西馬祖道一禪師那裡參學過後,急急忙忙地又跑到湖南石頭希遷禪師那裡問道,不是活動嗎?宋朝法珍比丘尼為能流通經藏,向民間集資雕刻大藏經,才有今日的《趙城金藏》,不也是弘法活動的一種嗎?
民國以來,印光大師在各地提倡念佛,不是辦活動嗎?太虛大師到處講經說法,不是辦活動嗎?月霞法師創辦華嚴大學,培育了多少優秀的華嚴學者,不是活動嗎?楊仁山居士捨宅設立金陵刻經處,流通經卷,並創辦祇洹精舍、佛學研究會,弘法講學,而得歐陽竟無、章太炎、梅光羲等大家,對近代佛教的復興有巨大貢獻,不都是辦活動的成果嗎?
除此之外,中國佛教史上還有許多著名的大會。例如:佛教初傳時,西域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與道教人士的佛道比試;唐朝時期,神會大師主持的滑台大會;清涼國師在《華嚴經疏》完成後,舉行的落成法會。乃至四大名山經常舉辦的朝山禮佛活動,使得佛教能夠普遍傳揚;叢林寺院到處舉辦的念佛、禪坐會,使得佛教能為普羅大眾所接受;尤其各個朝代的譯經活動,從私人的小型組織到國家的大型規模,也都為佛法的弘傳立下了汗馬功績。
甚至著名的「曲女城辯論大會」,就是玄奘大師在印度留學期間,戒日王為他所舉辦的辯論活動。當時與會的有來自五印度的十八個國王,都因為對玄奘大師的崇敬,而於會後皈依在他的座下。
過去,在我參學的南京棲霞山寺,雖然平常禪堂、念佛堂、佛學院沒有開放,出家人在裡頭安靜修行,但是一年當中也總有幾次開放,尤其三月初一香會這天,從四面八方湧進的萬千信徒,有的乘火車而來,有的包船而來,有的自己走路前來。可以說,信徒對於佛教活動參與的熱忱,促進了佛教的發展,也給參與的人增加了信心。所以,佛教裡有一句話說:「寧可在大廟裡睡覺,也不在小廟裡辦道。」
台灣雖然沒有過去大陸叢林那種規模的道場,但是每年還是有多少團體、多少人,分別在總統府、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舉辦浴佛法會,甚至舉辦音樂會、講演會等活動。在這當中,佛光山總給人批評「辦活動沒有修行」。事實上,你要是能懂得,辦活動是比修行更加辛苦的,辦活動是比一般的修行更有修行啊!如果把佛光山一年所辦的活動做個統計,即使整個台灣佛教界所辦的活動數量總和,也都還不能超過它。可以說,是佛光山帶動了台灣的佛教,增加了佛教的人口啊!
何況在佛光山,幾十年來,禪堂從來沒有間斷參禪打坐,既沒有放假也沒有放香;淨業林的念佛,也是佛號聲不斷;乃至佛陀紀念館每天百位的工作人員、佛光小姐、義工,熱忱地為大家帶隊導覽、講說佛法,你能說這些不是修行嗎?
時至今日,佛教更辦有許多高級論壇,也有不少專家、學者參加。只是說,多半的學者仍然站在學術比較的立場,論說佛法的是非,少有從正面談論佛法的。其實,佛法並不需要你多此一舉做比較,你信就信,不信就不信,不必多弄唇舌,否則隨意妄言,也是有言論的因果喔!
這許多論壇的舉辦,無非希望對佛教的未來能有正面作用。因此,一些光是批評的學者教授們!如果你們還是要說佛教哪裡不好,不妨你就發個心來做做看吧,讓它能變得更好;又或者,你說哪個大德法師不好,不妨你也來出家,做個大德教授吧,不就比他好了嗎?
說到這裡,我忽然想起蘇東坡和佛印禪師兩個人參禪時的對話。蘇東坡問佛印禪師:「禪師!你看我坐在這裡像什麼?」禪師說:「好莊嚴,像一尊佛。」蘇東坡聽了很高興,佛印禪師又再問他:「學士!你看我坐在這裡像什麼?」
蘇東坡心想:「這個老和尚機鋒總是在我之上,今天終於有這個機會,讓我也可以開他一個玩笑。」於是他說:「你打坐的樣子,像一坨牛糞。」佛印禪師聽後,閉目微笑,如如不動。
蘇東坡參禪以後,回到了家裡,就向家人說:「今天終於贏了佛印禪師。」他的妹妹蘇小妹就問:「哥哥,你是怎麼贏的?」他說:「我問禪師我參禪打坐的樣子如何?他說我像佛。接著他又反問我同樣的問題,我說他像牛糞,他聽了都不敢開口回應。」
蘇小妹一聽,就說:「哥哥!你輸光了。」
蘇東坡說:「明明是我贏,怎麼會輸呢?」
「哥哥,人家禪師心中是佛,看你就是佛;而你心中是牛糞,看人家就是牛糞。」蘇東坡聽後,頓時間沉默不語。
現在許多佛教人士享受佛教很多活動的餘蔭,卻又批評活動不好,是不是也有蘇東坡當時那種傲慢、愚昧的味道在呢?
人只要沒有死,生命活著就是要活動。既然有人要做活佛、活菩薩,又為什麼他不多為佛教辦一些活動呢?
佛教自古至今都在辦活動,有活動才能存在,不辦活動的,往往只有走向關門、滅亡一途。過去印順法師說過一句話:「假藉修持,是懶惰的代名詞。」現在的佛教人士都是劣幣驅逐良幣,不辦活動的人總是批評活動的人,這實在是很可惡的行為。
活動是教育、是聯誼、是弘法、是度眾。總的來說,轉法輪是活動,落成開光是活動,無遮大會是活動,布施救濟是活動,參訪行腳是活動,乃至念佛、法會、歌唱、體育、拳術、夏令營、短期出家修道會等等都是活動,這許多活動都能增加人的信心、增加人的修行、增加佛教的人口。靠著活動,才得以讓佛教發展,才得以讓自我生存,因此奉勸佛教大眾,多為佛教辦一些美好的活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