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97 佛法世學應用無礙

其三,大師說法,善於舉事說理、以理論事,不但理事圓融,尤其大師外學內典學問淵博,常識豐富,因此佛法與世間法應用無礙,而且融會古今,貫通中外。

大師此一說法功力,主要原因如慈惠法師在〈星雲大師十二問〉一文所說,大師在叢林的宗下、教下、律下參學經歷完整,除了佛學素養深厚、解行並重外,加以在棲霞律學院讀書時,由於棲霞圖書館裡擁有來自鄉村師範學校的圖書,大師得其所哉,每日看書,從中國的章回小說到西方的長篇文學,從散文小品看到名家著作,像《基度山恩仇記》、《戰爭與和平》、《老人與海》、《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茶花女》,托爾斯泰的文學、杜威的哲學等,大師先後看了不少,因此養成他恢宏的器度、寬廣的視野與開闊的思想。

例如,大師受到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所說「我們要重新估定價值」之啟發,早在三、四十年前,政府明令禁止拜拜,大師就撰文諫阻。大師認為拜拜不僅是民間信仰的基礎,也是過去農業社會遺留下來的風俗,許多人利用這一天的集會慶祝,互相聯誼,藉以擺脫工作壓力,使身心得到紓解。現代社會的忙碌不亞於過去的時代,政府應該「重新估定」拜拜的「價值」,謹慎規劃,改良弊端,賦予新義,好讓現代人藉著這些活動盪滌塵慮,淨化身心(〈重新估定價值〉,《往事百語》)。因此當時大師極力建議政府,以「改良拜拜」取代「禁止拜拜」。(《覺世論叢》)

大師在大陸時,因為愛好文藝著作,舉凡胡適之、林語堂、巴金、魯迅、老舍、茅盾、乃至冰心、郭沫若、沈從文、許地山等人的諸多作品,大師可以說無所不看;及至來台,謝冰瑩、瓊瑤、高陽、徐訏等人的散文、小說,無論是古典的、現代的,他都一一拜讀。大師尤其熟讀中國的古文,如《古文觀止》裡〈鄒忌諷齊王納諫〉、〈觸讋說趙太后〉、〈魯仲連義不帝秦〉、〈答蘇武書〉、〈前出師表〉、〈陳情表〉、〈歸去來兮辭〉、〈祭十二郎文〉、〈岳陽樓記〉等秦、漢、唐、宋之文,都能倒背如流,他在文章著作裡,尤其撰寫《迷悟之間》時,就經常引用歷史典故,以古鑑今。

另一方面,大師對於現代新興的學科與當代各種問題,如網際網路、e-mail、基因改造、複製動物、器官移植、安樂死、同性戀、試管嬰兒等,也是多方涉獵,並經常應信徒發問而從佛法的觀點提出看法。這些問題座談紀錄經整理成一系列的「當代問題座談紀實」,陸續在《普門學報》上發表後,得到社會人士很大的回響。

除了社會問題外,大師也經常在平時開示時引導信徒深思一些佛學、修行、信仰上的問題,例如:「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到底哪一尊佛最大?」大師說:「佛教講『佛佛道同』,佛、菩薩並沒有前後的名次及功德多寡的分別,也沒有誰大誰小,彼此『光光無礙』,都是一樣。甚至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道教等,雖然各自信仰的教主不同,但是不管是佛陀、耶穌、上帝、穆罕默德、老子等,他們其實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規劃出來的『本尊』,名稱雖有不同,意義卻是一樣。」(〈當代問題座談紀實・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普門學報》)

再如:「阿彌陀佛在西方淨土,藥師佛在東方世界,那麼釋迦牟尼佛現在又在哪兒呢?」答案當然是「在常寂光淨土」。那麼,「常寂光淨土又在哪裡呢?」大師說:「凡夫有心,看到的是生滅的世界,那是佛的應身;禪者無心,看到的是不生不滅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無心就是禪心,唯有用禪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裡。所謂『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滅不是生滅的滅,而是涅槃的境界。佛陀現在是進入了涅槃世界,涅槃世界在哪裡?涅槃世界無處不偏、無處不在。當一個人修行成道,生命完成了,就能進入到宇宙大化之中,就能與佛同在。」(〈當代問題座談紀實・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普門學報》)

大師甚至幽默的問信徒:「如果世界上每個人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他們平時要用什麼語言交談呢?」這個問題很有趣,大師的回答也很簡單:「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如世間上,生長在哪個國家,人民自然會用他們的語言溝通;往生西方佛國,自然會有他們的『佛語』可以交流。甚至『微笑』是世界上共通的語言,在極樂世界的人民乃蓮花化生,自然更能透過心意來溝通,而沒有語言的障礙。」(《如是說》)

此外,如前面提及的「了生脫死」之問題,乃至「天堂地獄在哪裡?」「不信宗教會死,信仰宗教一樣會死,信與不信有何區別?」大師的回答都讓人如夢初醒,恍然大悟,更如醍醐灌頂,深深受用。

大師主張弘法方式要「現代與傳統融和」,這種精神理念也很自然的在他說法時流露無遺。他在一九九一年佛光山舉行三個月的羅漢戒期中,為戒子宣講「僧事百講」,舉凡「人事制度」、「寺院建築」、「寺務行事」、「法會活動」、「佛事懺儀」、「規約法令」、「修持儀禮」、「法器用物」等,大師無不熟悉,上起課來如數家珍,了然於胸。他希望透過叢林的行事、規矩之講授,對傳統精神有所傳承;因為唯有傳承歷史,才有文化,才有生命。

由於大師從小接受過完整的叢林教育,有了傳統的精神理念,以及深厚的佛法素養為根本,因此雖然他極力提倡「現代化」,以現代化及生活化的語言、方式弘化,卻絲毫不會流於「世俗」,這是一般人難以望其項背,也是讓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