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54 以共修淨化人心

「文教為主,慈善為輔」,佛光山的弘化更以「共修活動」為方便。在共修方面,過去一般寺院的共修無非是念佛、拜懺、誦經、坐禪等。但是大師認為「共修不但指念佛會、禪坐會,還應該包括佛學講座、讀書會、座談會、問題討論,甚至各種活動等」(〈當代問題座談紀實・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普門學報》)。他說:「過去佛教只重視念佛、拜佛,失去了許多信徒;佛教是要普度眾生的,普度眾生就是要讓大家歡喜什麼就做什麼。你不念佛,可以禪坐;甚至不信佛也沒有關係,你可以行佛,替佛教動員大眾一起來做善事。乃至你不歡喜拜佛,也可以到寺院來吃素菜;你覺得素菜吃不習慣,也可以到道場來談話聯誼,或是唱梵唄、聽音樂。所以現在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就是多元化、多功能的弘化,依大家的根機需要,實踐佛陀的『觀機逗教』,這就是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紀實・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普門學報》)

在大師的這一理念下,佛光山每天在全世界所展開的活動與共修,可以說包羅萬象,種類之多不勝枚舉,而且有很多是佛教界首創。例如:佛教歌詠隊、佛化婚禮、佛光山朝山團、信徒香會、印度朝聖、回歸佛陀時代弘法大會、南北行腳、婦女法座會、金剛禪坐會、金剛會議、傑出婦女會議、都市佛學院、假日修道會、禪淨密三修法會(後更名為「禪淨共修法會」)、佛光親屬會、世界佛學會考等,而這一切都是出自大師的智慧擘劃。

尤其一九六九年舉辦第一期的大專佛學夏令營,在當時政府戒嚴時期,不但一般集會不易,青年的活動更是諱莫如深,但是大師善巧的與救國團合辦,經此先例一開,之後各大專佛學社團紛紛成立。而佛光山則每年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之外,進而發展到教師、兒童、媽媽、老人等各種夏令營。這些活動的舉辦,對後來佛教的發展,影響深遠。

佛化村里

大師一向善於結合社會資源,例如創辦佛光山大慈育幼院時,特別請交通銀行經理徐槐生擔任創辦人,目的是希望結合社會的力量,一起為大眾服務。大師一生所做,絕非一人獨占,更不會一網打盡,例如南亞賑災,他把善款捐出,透過外交部、新聞局、教育部出面救災,正是「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大師做事的理念是:「凡事不一定非我不可,但是一旦無人承擔的時候,則捨我其誰。」(《如是說》)尤其每當遇到困難,更是勇於突破,他善於轉化逆境,凡是心中想做的事,總有辦法排除困難,因此能首開風氣,帶動佛教成就無數創舉。例如一九五三年在宜蘭成立念佛會,帶動台灣佛教徒集會共修,發展到今天,佛光山分布五大洲的兩百多個別分院道場,每逢週六同聲念佛,若以每個道場三百人為基數,則每週六便有六萬多人同時進行共修。

念佛共修之外,大師為了接引青年學佛,特別成立佛教歌詠隊、青年學生會、光華文理補習班、民眾補習班、寫作班、兒童班,乃至浴佛節的花車遊行、青年弘法團下鄉弘法等,接引無數青年進入佛門。尤其一年一度的彌陀佛誕之佛七共修,更是帶動整個宜蘭縣民熱烈參加,大師甚至把各里編成慈悲里、智慧里、菩提里……儼然成為佛化村里。

呼籲佛教徒走出去

然而當時大師雖然積極舉辦各種活動,卻不為政府乃至社會大眾所認定,直到後來創辦慈愛幼稚園,由於必須向政府立案,一時驚動縣政府及地方人士,認為佛教辦幼稚園是對社會的一大貢獻,這才對佛教有所肯定。這種反應讓大師有一個體認,佛教必須走入社會,必須辦一些與社會民生有關的事業,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同,所以後來他走上國家殿堂講經,乃至現在一直呼籲佛教徒要「走出去」,這種思想理念的萌發,就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始終堅持不變。現在大師更積極推動讀書會,他認為發展讀書會是未來弘法的重要方向,唯有發展讀書會,信徒才能年輕化、知識化,因此他親自訂定「人間佛教讀書會」的組織、章程、辦法,以及編印讀書會的教材等。

目前佛光山海內外兩百多所分別院,除了大力發展讀書會以外,每日舉辦的活動及參加共修的人數可以說難以計數。以下僅依活動之屬性、類別相近者,集中列舉若干:

・活動:各種佛學夏令營(大專、教師、老人、兒童、媽媽)、大專佛學社團、青年會、兒童班、佛光文學攝影獎、水晶蓮花佛光文學獎、佛光哲學獎、家庭普照、佛光青年成年禮、親子運動大會、人間音緣、老歌義唱、書畫義賣、籃球比賽等。

・慧解:佛學講座、世界佛學會考、座談會、讀書會、經典研究班、都市佛學院、信徒講習會、青少年佛學班、兒童佛學班、識字讀經班、松鶴學苑等。

・修持:短期出家修道會、假日修道會、行腳托缽法會、禪淨密三修法會、精進襌七、精進佛七、八關齋戒、在家五戒菩薩戒會、水陸法會、三時繫念、抄經、禮懺、朝山等。

・會議:國際佛教學術會議、青年學術會議、國際禪學會議、國際佛教僧伽研習會、國際傑出婦女會議、國際金剛會議、國際佛教青年會議、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大會、信徒大會、寺院行政講習會等。

・語文:中文班、日文班、英文班、台語班、粵語班、西班牙語班、台灣外籍新娘語言學習班等。

・技藝:插花班、烹飪班、書法班、結藝班、民俗藝術班(如扯鈴)、繪畫班、梵唄班、合唱團、樂器團等。

・社服:愛心媽媽、友愛服務、考生服務、交通服務、醫院服務、殘障服務、新移民留學生服務、語言服務、急難救助、掃街、資源回收、植樹救水源等。


帶動大眾參加活動風氣

關於活動,在大師的理念裡,他認為「人要經常運動,才能增強體魄;水要經常流動,才能長保潔淨。同樣的,一個團體如果能經常舉辦活動,必定能充滿服務的幹勁。」(〈社團活動篇〉,《佛教叢書・儀制》)因此在一九九二年國際佛光會成立後,他把佛光會定位為「具有活動性的社團」,他說:「兩千五百年前,佛陀活躍於印度社會各階層,現代的佛教徒應該要動起來,發揮慈悲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將佛教的光明、希望、歡喜散布在世界每一個角落,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人間淨土的清淨安樂。」(《佛光世界》)他明白揭示:「佛光會的發展固然要靠信仰的凝聚,更需要靠各種活動來充實內涵,因有活動才有生命,有活動才有力量。」(《佛光世界》)

果然,自從佛光會成立後,每年所辦的各種大型活動,參加人數成千上萬,不但帶動社會大眾參加活動的風氣,尤其對社會人心的淨化,更有實質的影響與貢獻。

具代表性的佛光會活動

歷年來佛光會所辦的活動,舉其較具代表性者,如:

・一九九二年六月,聯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舉辦「把心找回來」的公益活動,邀請社會專家學者聯合舉行數十場講演,呼籲社會大眾尊重生命、關懷社會,找回人人自心本性裡的慈悲心、感恩心與慚愧心。

・一九九三年起每年舉辦「禪淨密三修萬人獻燈祈福法會」,透過萬人禪坐、念佛、持咒之修持來淨化人心,並將功德回向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一九九四年舉辦「淨化人心七誡運動」,透過七誡宣言、街頭簽名、校園輔導,以推行「誡毒品、誡暴力、誡貪汙、誡酗酒、誡色情、誡賭博、誡惡口」為目標,期能淨化人心,建立祥和社會、杜絕毒品氾濫、敦厚倫理道德、創造全民安和樂利的生活。

・一九九七年舉辦「慈悲愛心人列車心靈淨化之旅」活動,以「心靈淨化、道德重整、找回良知、安定社會」為宗旨,共有八萬名慈悲愛心人參加。

・二○○二年舉辦「佛光人運動大會」,同一時間在北、中、南、花蓮、台東五個地區舉行,共有一萬五千名佛光人參加。大會除以提倡會員正當休閒活動,增進親子情誼為目的,並且推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之三好運動。

・舉辦關懷青少年系列活動,於全國舉行兒童青少年說故事比賽、青少年明心之旅、國際青少年夏令營、冬令營等。

・為關懷受刑人而發起「開啟心窗」贈書活動,舉辦「讀好書,送好書」,捐書籍予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四所少年觀護所;並為台北監獄受刑人舉行短期出家修道會,讓其出獄之前有觀照自己、反省自己的機會。

・舉辦淨化社會、美化心靈的佛學講座,到監獄、軍中、各大專院校、中小學及國家禮堂講演,並於廣播電台製播佛教節目,藉此擴大社會教化的層面。

此外,佛光會目前已在進行,並計畫未來繼續擴大舉辦的活動有:

・成立電話法語中心,讓求助無門的苦悶者,有傾訴的對象及給予佛法的指導和慰問。

・成立佛法相談所,為一切社會有困難的人解決其生活、職業、家庭、感情上的問題。

・成立病患者慰問團,有組織、有計畫的到醫院或家庭慰問病患,誦經祝福,贈送佛書。

・送醫藥到偏遠地區,支援雲水醫院,由健康的人出錢,幫助窮苦的人看病。

・創辦婦女求職中心,解決離鄉婦女在求職期間的食住問題。

・組織急難扶助會,解決急難事故者之困境。

・成立養老基金會,照顧社會上孤單無依老人。

・創辦收容之家,暫時收容無家可歸的老弱婦孺,協助其調整身心。

・成立佛書交換研讀會,會員間有佛書者,可互相交換研讀,可藉此交換讀書心得。

・舉辦植樹救水源、廢紙回收、保護野生動物、倡導素食等環保運動,呼籲社會人士對生命的關懷。(《佛光世界》)


舉辦活動有學習的功能、有擴大的功能、有聯誼的功能、有成就的功能,藉由活動的參與,佛光會員彼此聯誼、交流、學習、開發潛能,並從個人擴大到團體,建立群我的關係,培養社會性格,豐富生活內涵,從活動中彼此關懷,廣結善緣。尤其透過佛光山與佛光會在世界各地推動各項弘法活動,不但讓佛光普照寰宇,同時也幫助海峽兩岸政府促進國際交流,成功的達成民間外交。如二○○一年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吳新興先生到美國西來寺參觀時表示:「台灣有三個外交部,除了官方的外交部之外,佛光會也是另外的一個『外交部』,佛光人所做的事情是台灣精神在海外的發揚。」(《人間福報》,二○○一年八月十四日)

另外,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在一九九三年國際佛光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中致詞時也表示,佛光山與國際佛光會,在推動佛教現代化、社會化與生活化以外,更把中國大乘佛教有組織、有計畫的向國際社會弘傳,實現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崇高理念,同時在國民外交的開展上,成就了值得肯定的貢獻。(《台灣日報》,一九九三年十月十八日)

從事綜合性的利生工作

佛光山雖是寺廟,但是所從事的是綜合性的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利生工作,每日所從事的弘化活動之多元化,所發揮的社教功能之大,就以一九九四年創建的台北道場為例,創設之初,五樓是普門雜誌社、佛光出版社,十樓到十四樓除了道場本身的佛堂、禪堂、講堂、齋堂、會議室、社教館、滴水坊、辦公室等設施外,另有佛光會、佛光大學、淨土文教基金會等單位都在同一棟大樓內辦公。

台北道場在落成啟用當天,特啟建「福慧雙修行解並重四十九天禮懺證道共修大法會」,四十九天後獲得了一份統計數字,包括︰

・大悲懺法會︰每日一至三支香不等,四十九天總共舉行七十七場,約計三萬五千人參加,信徒來自全省二十二個縣市。其間,星雲大師開示七十四場,慈惠法師台語翻譯七十二場,慈容法師翻譯兩場、開示三場。

・會議室︰佛光大學、佛光會、台北道場所召開的會議,合計二十二場;同學上課、信徒開示,合計十九次。

・禪堂︰早晚固定及中午臨時舉行的禪坐,總計一二一場,參加人數三千餘人,一半以上是大專學生。

・講堂:「生命的活水──佛教與我」講座共舉行四十九場,總計有兩萬一千一百多人次參加。其中聆聽二十場以上者,不下五十人。

・素齋談禪︰總共舉行五十六次,參加者如郝柏村、蔣孝嚴、章孝慈、胡志強、葉樹姍、林富村、趙大深、李安等,皆為社會名流菁英,每次四十至八十人不等。總計三千人以上參加,除了來自全省各地,更有遠自美國、日本、澳洲、加拿大、西班牙等地的中外人士百餘人。依參加者工作性質而分,包括政、經、軍、警、士、農、工、商、文教、演藝、傳播、宗教等。每場均有法語教唱,總共用去法語教材三六八四張。

・畫廊︰每日有一千多人參觀,總計五萬人次以上,展出的書畫四百幅。

・佛教法物義賣︰三十六次,一共募得兩千六百多萬元,悉數捐給佛光大學。

・大齋堂︰每日用齋人數平均八百人,落成後的最初五天(農曆初一至初五),曾經有過一天三千人的紀錄。除了來道場參加法會的信徒外,並有各界人士,甚至附近公司行號,乃至松山火車站的服務人員等,都曾至道場用齋結緣。

・佛光出版社佛書流通︰每天平均賣出五十冊,其中《心甘情願》一書不在請購之列,但在四十九天中,總計送出五千本以上與大眾結緣。


四十九天的法會結束後,台北道場依舊活動不斷,計有都市佛學院、星期講座、一日禪、華嚴法會、經典研究班、禪修會、才藝班、佛光婦女會、佛光合唱團、念佛共修會等。現在又加入「人間衛視」、「人間福報」、「佛光緣美術館」、「香海文化」、「如是我聞」等單位,每日活動之多,所接引的層面之廣,所發揮的實質功能之大,已真正實現星雲大師對寺院道場的定義:「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是人生道路的加油站,是修養性靈的安樂場,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是採購法寶的百貨店,是悲智願行的學習處;更是一所療治心靈的醫院,是維護社會正義的因果法庭,是啟發道德良知的教育學校,是提升文化修養的藝術中心。」(〈寺院建築〉,《佛光教科書・佛教常識》)

發展現代化佛教

大師曾為佛光山道場的發展定下四大方向:「僧眾與信眾共有,慧解與行持並重,傳統與現代融和,佛教與藝文結合。」(《星雲日記》)綜觀三十多年來佛光山各道場循此四大方向及四大宗旨所從事的各種弘化活動,彼此之間是相輔相成、並行不悖的,同樣都是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思想理念的具體實踐。尤其大師重視文教事業的推展,以及定期共修與不定期活動之舉辦,已經一改過去佛教只有從事經懺佛事與慈善工作,而被世人譏為死人的佛教,乃至把佛教與慈善畫上等號的刻板印象。

在《佛光山三十週年紀念特刊》裡,便記錄了佛光山所弘揚的人間佛教,已經帶動台灣佛教走出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新局面,包括:

・從傳統的佛教到現代的佛教。

・從獨居的佛教到大眾的佛教。

・從梵唄的佛教到歌詠的佛教。

・從經懺的佛教到事業的佛教。

・從地區的佛教到國際的佛教。

・從散漫的佛教到制度的佛教。

・從靜態的佛教到動態的佛教。

・從山林的佛教到社會的佛教。

・從遁世的佛教到救世的佛教。

・從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

・從弟子的佛教到講師的佛教。

・從寺院的佛教到會堂的佛教。

・從宗派的佛教到尊重的佛教。

・從行善的佛教到傳教的佛教。

・從法會的佛教到活動的佛教。

・從老年的佛教到青年的佛教。

這些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不爭事實,而如陳兵教授所說:「注重事業,是星雲大師提出的振興佛教之一大方略。」他形容「星雲大師是極善經營各項佛教事業的天才事業家,成功創辦了《普門》、《覺世》、《人間福報》等報刊,編纂出版《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為開展各項佛教事業提供了成功的樣板。」(〈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普門學報》)

大陸《法音雜誌》主編淨慧法師也說:「星雲大師開創的佛光山事業,為振興佛教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他推崇大師「把人間佛教思想奉為圭臬,數十年來身體力行,使佛教與人生打成一片,同時代並行不悖;他所開創的佛光山事業,實際上是實現『人間佛教』和『佛教時代化』的一個系統工程,可以稱之為『星雲模式』」(〈應機施教與時代精神──星雲大師率團回大陸弘法探親感言〉,《普門雜誌》)。

前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先生則在〈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一文裡,針對大師掌握了時代脈動,積極發展「現代化」佛教,而在宣教方式、寺廟建築、事業經營、財務管理、組織行政……等方面所做的改革與推動成果,將之與教界其他團體做了一番對照、比較後,龔教授的結論是:其他團體所做都不夠全面,而「真能開風氣之先,發揮先導影響力,又能全面展開的,仍然不能不推星雲大師及其佛光山教團」。他甚至認為,星雲大師所做和其他法師的差異,不只是量上做多做少,或時間上誰先誰後的問題,而是性質上的不同。

誠然,星雲大師與眾不同的,不只在於弘化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大師認為「弘揚人間佛教,一定要走向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社會化、大眾化、藝文化、事業化、制度化,甚至走上國際化、未來化」(《佛光學・序》),他認為唯有如此,佛教才能深入家庭、社會、人心,才能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成為人生需要的佛教,如此佛教才會有前途。

基於這樣的理念,大師多年來從事的佛教事業與弘法活動,無一不蘊藏深遠的目標與意義,而其所發揮的影響力,更是既深且遠。以下試舉幾點說明: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