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27 人間佛教的淨土思想
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十二月八日,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開悟成佛,從此圓滿了自己累劫的修行,也為熱惱的娑婆世界灑下清涼的甘露法水。
佛陀當初證悟「緣起」之理,而後住世四十九年,宣說「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佛法,以真理之光照亮世間。佛陀證悟當下所發出的「大地眾生皆有佛性」之平等宣言,更為輪迴在生死大海中的苦難眾生,指引出一條離苦得樂、了生脫死的光明大道;因為「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護法論》),因此不管聖凡賢愚,只要依法修行,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最終必能斷「集」滅「苦」而進趣「涅槃寂靜」的解脫世界。只是理上雖說「佛性人人本具」,但事實上成佛需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並非人人都能當生成佛,證入無餘涅槃;所幸佛教的「淨土」思想提供「帶業往生」的機會,使得「求生淨土」成為多數佛教徒修行的最大目標。
人間佛教的淨土思想
提到淨土,總會讓人聯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淨土,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阿彌陀佛的淨土思想長久以來一直深植民心,一般佛教徒念佛修行,莫不希望死後能往生極樂淨土;然而過分把希望寄託於來世,往往忽略現世人生的建設,而予人消極避世之感,因此一向以「現證法喜安樂」為修行目標,以「建設佛光淨土」為弘法要務的星雲大師主張:「淨土其實不只西方,離我們最近的彌勒淨土,比西方極樂世界更容易往生。甚至我們所居住的娑婆世界,也可以轉為人間淨土:只要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惡人的侵擾,沒有政治的迫害,沒有經濟的缺陷,沒有情愛的糾紛,沒有交通的事故,沒有環境的汙染;有的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有的是善良同胞和諧敬愛,這就是人間淨土的實現,何必一定另求淨土?」(〈佛教的前途在哪裡?〉,《星雲大師講演集》(四))
大師主張把娑婆穢域轉化為佛光淨土,希望建設淨土在人間,主要是立論於「以人為本」的佛教,不但「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增一阿含經》),乃至從《雜阿含經》的「盲龜浮木」與「得人身如爪上泥」之譬喻,在在都說明人身的難得及人生的可貴;「既然人間是如此的重要,為什麼我們要將希望寄託於未來的淨土,而不把目前的世間轉化為安和樂利的人間淨土呢?我們為什麼要追求不可知的未來,而不去落實現世國土的身心淨化呢?」(〈佛教的淨土思想〉,《佛教叢書・教理》)
人間佛教重視「此時、此地、此人」
其實,把希望寄託於來世的心態,並非只有佛教徒如此,在過去一般人的觀念裡,不也總是把宗教當成現實生活失敗已極、走投無路的時候,才以宗教信仰為精神歸宿;而不少宗教也總是教人把希望寄託於渺不可知的未來,因此宗教常被一些自鳴受過現代科學新知洗禮的知識分子,嗤為不能解決現實病痛、只是暫時麻醉神經的鴉片。事實上大師認為,宗教真正的目的並不在叫人逃避現實,躲入未來世界的象牙塔裡,而是勇敢的面對當前的痛苦,並且找出離苦得樂的方法,因此宗教對於未來雖然有美麗的藍圖,但是更注重現在世界的開發與完成,而佛教就是典型的例子。
大師舉例,佛教講時間,雖然說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但是著重於現在;佛教講空間,此世界、他世界、無量十方諸世界,但是著力於本土世界的淨化;佛教講有情,不止人類而已,地獄、餓鬼、畜生,乃至十法界無量眾生,但是重視以人為本的佛法,以人為本的解脫。因為現在的問題如果沒有辦法解決,遑論無量阿僧祇劫的未來;吾人所居住的娑婆穢土都無法淨化,如何去莊嚴其他的國土?此世界的眾生都無法教化,如何去濟度無量的眾生?因此現代化的佛教,雖然說三世、十方、無量眾生,但是更重視此時、此地、此人。(「佛教的現代化」,講於台灣省政府省訓團)
人間佛教重視「現世淨土」
由於大師深切體認佛教重視現實生活的人間性,因此他提倡人間佛教,主張要將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中,要注重現世淨土的實現,而不是寄望於將來的回報。也就是說,人間佛教不但重視未來,更重視現世的福祉與安樂。對於過去一般人學佛,總把希望寄託於來生,希望透過今生的修行,死後能夠往生淨土,讓來世過得更好,甚至刻意崇尚苦行,冀以今生的受苦,換取來世的快樂。如此不重視現世的富樂,卻把希望寄託在渺不可知的未來,大師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他主張「要把幸福、快樂在當下成就,不必將希望寄託於未來,今生所有一切的行善、修持、修福,在現生就可以得到回報,不必寄望於來生而厭棄世間」(《星雲日記》,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五日)。
「重視現世的成就,希望把淨土建設在人間」,這是人間佛教的意義與價值所在,也是「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很重要的思想特色。在大師的理念裡,所謂「人間佛教」,就是以佛法來美化人間,也就是把佛陀對人間的教化、開示,一一落實在生活裡,透過對佛法的理解與實踐,增加人間的幸福、快樂、美滿。所以大師把「人間佛教」定義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思想語錄》),舉凡「佛說的」三皈五戒、四攝六度、四無量心、緣起中道、無常苦空、五停心觀、三十七道品等有助於提升「淨化、善美」人性的佛法,都是人間佛教所要弘揚的;凡是「人要的」自由民主、和平安樂、解脫自在、歡喜融和等「淨化、善美」的人間社會所應具備的條件,就是人間佛教所要致力達成的目標。
人間佛教「以人為本」
人間佛教的思想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一道光明,大凡世間上不論古今中外,不管任何領域的專家學者,所發表的思想、學說,如果不能對世界的和平,乃至對人類的幸福有所增進,不管再怎麼精闢、先進的論述,都將成為空談。佛法也是一樣,儘管佛教的真理再怎麼深奧微妙,如果不能落實到生活裡,讓人受用,給人利益,也將形同虛設,所以佛法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唯有將兩者融和應用,才能表現出佛法的真義。因此勝義諦固然是人間佛教,世俗諦也是人間佛教。
大師的人間佛教正是掌握了此一要旨,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創建現代化的佛光山教團,矢志把佛光山建設成為生亡皆可往生的人間淨土。他成立養老育幼、醫療安葬、急難救助等福利事業,解決人生的生老病死等現實問題;他積極推動佛教的教育、文化事業,以佛法來啟人智慧,教人明理悟道,從而解脫煩惱,提升性靈,共創人間和諧的社會。
大師深知佛教本來就是一種教育,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所作的教化,依各種層次需要而分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生活教育、思想教育等,旨在教導人們如何求真、求善、求美,以提升自我的般若、慈悲、菩提之精神領域。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正是秉持佛陀「以人為本」而「示教利喜」的本懷,實踐大乘佛教入世的精神,積極投入社會,關懷人生,他把佛法與世法融和一致,從人生的現實生活及各種問題的解決上,徹底落實人間佛教。
例如,現今社會面臨戰爭的威脅、金融的危機、種族的衝突、生態的破壞、傷殘的福利、人口的老化、社會的犯罪、失業的貧苦、家庭的暴力等問題,大師一方面到處講經說法,努力著書立說,積極宣揚佛教的因果業報、無緣大慈、尊重包容、同體共生、天下一家、法界一如等思想,並針對各種社會問題以座談方式提供解決之道,乃至創辦各種文化、教育事業,舉辦各種淨化人心的社會運動等。大師透過人間佛教的弘揚與實踐,徹底改變了佛教的社會功能與定位,他讓佛教不再只是一種宗教信仰,或是純學術研究,而是一種契合時代需要,可以圓融應用於生活,能夠指導世道人心,發揮經世致用、覺世牖民之功的偉大學說與智慧。
人間佛教「佛法為體,世學為用」
關於這一點,四川大學陳兵教授的一段話,正好做了有力的印證,他說:「星雲大師根據佛法與世法不二的原則,提出『佛法為體,世學為用』,倡導佛教徒以佛法的智慧為本,廣學世間的天文、地理、醫藥、數學、航海、貿易、心理學等知識技能,掌握服務社會的方便,並以佛法的正見,觀察社會問題,對民生經濟、國際形勢、民主人權、自然生態、教育改革、種族衝突、優生保健、生態環保、家庭暴力、試管嬰兒、器官捐贈、風水地理、看相卜卦等種種問題,以佛法的智慧,提出契理契機的對治辦法。此外,對自殺、死刑、核武、戰爭,以及安樂死、複製人等問題,皆吸取世間的醫學、心理學、生化科學為用,融和佛法的理體,以解除現代人的迷思。」
乃至大師「就世人關心的各種問題,作過『佛教的財富觀』、『佛教的道德觀』、『佛教的女性觀』、『佛教的福壽觀』、『佛教的政治觀』、『佛教的忠孝觀』、『佛教的未來觀』、『佛教對生死命運的看法』、『佛教對社會病態的療法』、『佛教對民俗病態的療法』、『佛教對心理病態的療法』、『談情說愛』等演講,他所編著的《佛光教科書》中的《佛教與世學》、《實用佛學》分冊,及《佛教叢書》中的《教用》專冊,更廣泛闡明了佛教與法律、哲學、科學、教育、管理、觀光、農林、環保、藝術、禮俗、企業、交通、印刷、建築、會議、心理諮商等的關係,一一說明了佛教在這些問題上的獨特智慧及效用價值,對邪見迷信和世學的局限性作了揭析批判,其內容幾乎涵蓋了大部分社會問題和文理工各門學科」(〈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普門學報》)。
陳教授還發現:「針對種種社會問題、人心病態,星雲大師依據佛法,提出種種解決方案:以佛法的平等思想對治人間的不平等,提倡人人相互尊重,爭取世界和平;以佛法的人本思想懲治對生命的不重視,制止殺戮,保護動物,鞏固人倫;以佛法依正不二的思想對治環境的破壞、生態的失衡,讓全人類覺醒『地球是我們的家』,惜緣、惜物、惜生;以佛法自然的緣起觀對治行事的悖理,以平衡協調為處事的準則,提高生命的素質;以佛法的因果觀對治違法亂紀、道德淪喪,使人們自覺遵守道德規範;以禪觀的調心對治人心的緊張、孤獨、迷惘,使人們擺脫煩惱的纏縛,保持輕安、活潑、自然、純淨的心態;用『以鼓勵代替責備、以慈愛代替呵罵、以關懷代替放縱、以同事代替隔閡』的方法,對治教育的病態,培養身心健康、有道德、有慈悲、愛社會、愛國家的下一代。」(〈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普門學報》)
另外,前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先生也有所見,他在一篇〈人間佛教與生活儒學〉(《普門學報》第一期,二○○一年一月)中談到:「儒家學者現在才開始談面向生活世界,才開始反省到其語言太過學術化,非民眾所能了解,才注意到應有具體可操作之社會實踐方法,才呼籲要辦社區教育。而這些,不正是過去佛光山星雲大師所代表的人間佛教之作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