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88 關於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實踐

佛教一向重視「解行並重」,所謂「說道一丈,不如行道一尺」,佛法要靠實修體證才能悟道,因此天台宗向以「教觀雙美」為豪。大師的人間佛教不但有直達佛陀本懷的思想理念,尤其大師從弘化中建立人間佛教,從弘化中實踐人間佛教的理念,所以佛光山的人間佛教「是做出來,不是說出來的」,這也是佛光人引以為傲的事。

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

大師主張,佛教要落實人間,必須「走向城市、深入社會、關懷群眾、超越國界、弘化全球」(《人間佛教思想語錄》),因此提出「國際化、社會化、藝文化、本土化、現代化、人間化、生活化、事業化、制度化、未來化」等實踐方向,大師希望透過這些理念的落實,以佛法來淨化人間,完成人間淨土的建設。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大師倡議:「人間佛教以實踐菩薩道為修行,也就是以大悲為上首,以示教利喜為方便,普遍饒益世間的有情眾生,而完成佛道,這是人間佛教生活的最極致。」(《星雲日記》)大師躬親實踐,身先表率,他學習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化身,遊諸國土,度脫眾生,常年不辭勞苦的雲遊五大洲,接引弘化,行止不定,忽而飛往歐洲,一下子在美洲,一會兒又前往澳洲。為了接引外籍人士,他到菲律賓、巴西、智利等天主教、基督教國家弘法;為了度化海外華僑,他到印尼、馬來西亞等回教國家傳教;為了落實寺院本土化,他在南非為黑人弟子主持剃度典禮……

大師為發揚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舉凡「信徒有了家庭糾紛、人際不和,只要找到我,我都本著佛陀平等和諧的原則排難解紛,總要讓大家都能皆大歡喜,才覺得善盡己責。信徒生兒育女,我為他們提取名字;信徒子女結婚,我也為他們主持婚禮。新年到來,我為信徒們寫春聯;信徒們家有喪事,我也前往助念。甚至我還應信徒的請求,為他們教育子女,為他們排難解紛。我不但常常在開示時,鼓勵信徒求取淨財,奉獻社會;我也常常在說法時,告訴大家群我和諧之道、家庭美滿之道。我不但經常應邀主持佛化婚禮,我也在各地提倡佛化成年禮、佛化壽禮、佛化喪禮。議會開庭之日,請我主持灑淨,我欣然前往;公司股票上市,邀我為其開示,我也樂於赴會。我不但在工廠、公司、大廈、水庫的動土、落成典禮中主持灑淨儀式,讓佛陀的法水潤澤各行各業,我也抽空作『家庭普照』,讓佛陀的光明照亮每個家庭成員」(〈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往事百語》)。

大師認為人間所有的問題,佛教都有辦法解決,佛教徒應該當仁不讓,主動擔負起淨化社會的責任;而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先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往事百語》)

把歡喜布滿人間

大師不但具有人間佛教的性格,尤其為了建設人間淨土,他真是做到「法門無量誓願學」,舉凡世間所需要的,他都一一力行。例如,他沒有學過建築,但為了興建佛光山,親自與建築師蕭頂順先生到工地,兩人蹲在地上用樹枝畫圖,如此一棟一棟的建築,構成了今日佛光山的輝煌殿宇;他沒有學過書法,自認毛筆字寫得不好,但在宜蘭念佛會時,每年佛七的標語都是自己寫,乃至後來經常有信徒向他索取墨寶,他都滿人所願,如此日積月累下來,他的書法竟在馬來西亞的國家畫廊展出;他沒有上過布教學,但從戶外的小型講演,聽眾不滿百,到現在的國家殿堂,如台北國父紀念館、紅磡香港體育館,每次聽眾都不下千萬之眾,這都是他多年用心揣摩的結果。

他沒有辦過教育,甚至自己一生從沒領過一張畢業證書,但現在他一手創辦四所大學(後增加為五所)、數所中小學及十幾所佛學院,每年從他手中領過畢業證書的學生難以計數。他說,這一切都是從經驗、體驗中而來。

其實,大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要「把歡喜布滿人間」,他認為學佛最重要的目的,乃在離苦得樂。為了建設現世的「人間淨土」,讓人人都能獲得法喜安樂,他隨時隨地順應國家、社會、眾生的需要而忙碌,他關心國是、排難解紛、救急救難、文教弘化等,尤其他以「出家人雖然不必參與政治,但應該關懷政治,佛教需要政治的保護,而政治更需要佛教的輔佐教化」(〈佛教與政治〉,《佛教叢書・教用》)之理念,不時向政府當局提出促進民主、改革、開放的建言,他也化解了不少政治、社會的爭議,例如,國民黨內的省長競選提名之爭、台北大安森林公園觀音塑像遷移事件,以及高雄大樹鄉民停止供應海軍水源糾紛等,因此被譏嘲為「政治和尚」。

事實上,大師是關懷社會、關心政治,但他一生謹守分寸,從來不願意涉身到政治的漩渦之中,因此儘管早在一九六○年代大師在高雄弘法時,當時的高雄市黨部主任季履科先生就請大師競選立法委員,但被大師婉拒。後來僑務委員會祝基瀅先生,也曾幾次上山要大師任僑務委員;乃至蒙藏委員會董樹藩先生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要大師擔任會務顧問,大師都在盛情難卻下對他們說:「我做你們的義工好了,不一定要做委員、顧問。」

直到二○○四年,由許信良主導的台灣民主學校請大師做不分區立法委員,大師沒有承諾,但也沒有婉拒,只是一笑置之。其實在大師的心中,他一直認為佛教徒不能以遠離政治為清高,所謂「問政不干治」,個人可以不熱衷名位權勢,但不能放棄關懷社會、服務眾生的責任,佛教徒為了弘法利生,對政治不但不應抱持消極迴避的態度,相反的,應積極關心,直下承擔,這才是人間佛教菩薩道的實踐。

為弘揚佛法而染上政治色彩

大師為了奉行菩薩道,為了弘法,一向都是不計個人毀譽;他之所以被染上政治色彩,說穿了也是為了弘揚佛法。

在大師初到台灣時,國民黨主政,大師因為沒有黨員身分,到處遭遇困難,講經不准,說法不准,居住要查戶口,幾乎每天都被當成是間諜潛伏在台灣一樣,所以大師也曾被逮捕,坐了二十三天的牢獄。

後來經過黨國元老李子寬居士好意分析:「你們青年法師要想在台灣弘法利生,不加入國民黨,成為黨員,哪裡能方便呢?」於是大師為了弘法的方便,不得已而屈就現實加入國民黨。但是當時大師對李子寬居士提出要求:參加國民黨可以,但是一不暴露身分;二不開小組會議;三不參加國民黨的活動。

經過加入國民黨以後,確實得到不少的方便,不管在哪裡弘法布教,甚至在公共場合活動講話,警察知道他是國民黨員,總是睜一眼、閉一眼,尤其後來創建佛光山,舉辦青年夏令營,連救國團都願意資助,一幅救國團的旗子在山門口一插,無異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後來在國民黨內部有人提議,聘請大師擔任黨務顧問,這在當時是十分崇高的榮譽,但也因為這樣,從此大師就被貼上「政治和尚」的標籤。之後國民黨又請大師擔任中央評議委員,此舉雖讓大師在國民黨內的地位又再更上一層樓,但也因為與蔣宋美齡等許多黨國元老同列為中央評議委員,就更加脫離不了「政治和尚」的稱號了。

世間上的事說起來有時真是奇妙,有的人實際上參加政治,如國民大會代表,如黨政人員,如站台選舉,甚至托缽化票,但是並沒有人說他們是「政治和尚」;大師本分的做他出家人應做的事,偏偏有人指稱他為「政治和尚」。最初大師很難釋懷,不過後來電影導演劉維斌先生對大師說:「政治和尚表示你有力量,沒有什麼不好。別人參與政治,人家認為他沒有力量,所以不必稱他政治和尚。」大師說:「別人如此言之,我就姑妄聽之。」從此大師對政治和尚的稱號也就不再掛礙了。

大師對政治一向保持超然、超越的態度,但他也清楚知道,佛教的弘揚「由上而下」比較容易。當初佛陀住世時,也經常周旋在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之間,以及和王公大臣如雨舍等來往,佛陀在很多經典中都曾開示為政之道,甚至最後還把護法的責任交付國王大臣。因此,政治雖然碰不得,但大師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發願奉行人間佛教,明知這些是非榮辱都是在所難免,他心中卻無計毀譽,所以後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會長李登輝曾請他當中央評議委員,陳水扁總統進而要他擔任宗教委員會主任委員來團結所有宗教,大師也都隨喜參與。

這一個時代,在缺乏公正輿論的社會環境下,大師身為一個弘法者,為了達到傳教的目的,對於身外的是非好壞、批評議論,自然不會太把它放在心上,不管「政治和尚」是榮譽還是傷害,以大師現在的境界,他的心早已「超出三界外」,不會把這一切縈繞於懷。他說:「對不宜、不當、不實的批評,我的態度是原諒他們不懂。」(接受《亞洲華爾街日報》記者張彤禾小姐訪問)但是大師堅持他的信念:「宗教家若不關懷政治、社會,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因此他仍一本初衷,本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繼續負起關心社會的責任與義務,因為「關心社會,才能普度眾生;關心社會,才能將佛法融入人間」(《星雲日記》,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七日)。

師承臨濟宗

大師在弘化生涯中,除了關心政治而遭受無端誹謗之外,另一個來自社會最大而不實的批評與傷害,就是說佛光山很有錢、佛光山商業化。事實上,佛光山不是很有錢,而是很會用錢;佛光山不是商業化,而是弘法事業化、管理企業化。佛光山是一個有體制的現代化教團,佛光山不但有組織、有制度,更是個有傳承的道場。

佛光山法脈傳承自中國禪門「臨濟宗」,禪門有五家七派之分,其中以有「臨濟兒孫滿天下」之譽的臨濟宗最悠久,大師在大陸是真正受過法的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有法卷與印章為證。一九八五年大師自佛光山退位時,傳法給心平法師為臨濟宗第四十九代傳人,並成為佛光山第二代第四任住持,當天同時受法的還有慈莊、慈惠、慈容、心定法師等人。

今天在台灣,寺廟或僧眾有剃度師父,但並不一定會有傳法。依照佛教的傳統規矩,唯有受過師父傳法的「法徒」,才有資格再傳法。由於佛光山有「傳法」的制度傳承,所以能傳燈傳法於世界各地。因此佛光山是一個有傳承的道場,不但一般信徒以加入佛光山成為佛光山信眾為榮,社會各界在真正認識佛光山的宗風思想後,也一致公認佛光山是個很「正派」的佛教道場。

佛光山所以「正派」,因為佛光山「非佛不作,唯法所依」,而且佛光山是一個有制度的道場,在佛光山有男、女兩序僧眾,在家男、女兩序信眾,是四眾弟子共有的道場。佛光山有一千多名出家眾,在人事管理上有等級制度,升等則依學業、道業、事業等條件來考核。

現代化佛教教團

佛光山是個人間佛教的道場、是個有教化的道場、是個有性格的道場。佛光山有大眾的性格、團隊的性格、歡喜的性格、教育的性格,佛光山是現代化教團的代表。最近日本學者藤井健志發表〈移民的宗教社會型態與民族性——以台灣系統佛教運動為端緒〉論文,文中將中日佛教做一番比較,認為日系佛教分有「既有佛教」和「新興宗教」兩類;台灣佛教則有「寺廟型佛教」與「教團型佛教」。藤井健志認為,台灣一般的佛教為「寺廟型佛教」,佛光山則為「教團型佛教」,理由是佛光山「在各方面皆朝向組織化,不僅在台灣成立道場,更與全球的分院道場連結成一個大團體,各國的分院道場皆是從台灣佛光山派遣僧眾,任期三年。海外各國的信眾登錄加入國際佛光會成為會員……依此將寺院、僧侶、信眾組織化,並歸屬於台灣佛光山之下的體系」。藤井健志最後的結論是,佛光山是個有組織、有制度的現代化教團,這就是佛光山在短期內能把佛教傳播於世界各地的原因所在。

其實,大師很早就對他的人間佛教藍圖有一番構想:「我的理想是建立一個現代化、制度化、國際化、人間化的佛教教團,包括出家眾、在家眾,要讓佛教深入家庭、社會、人心。」(《星雲日記》)大師當初創建佛光山,便依大陸四大名山為藍圖,將佛光山建設成叢林道場,繼而成立國際佛光會,從寺院型態走向教團發展。

另外,大師初到台灣剛開始走上弘法布教之路時,提出「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雙修」,直到創建佛光山後,他提倡「八宗兼弘」。大師的發展都是順勢而為,由小而大,不同於太虛大師最初主張要成立一個百萬出家人的菩薩僧團,後來發現不容易,因此減為八十萬,看看還是達不到目標,又減到二十萬,後來又減至四萬,最後甚至只有成立「菩薩學處」。太虛大師當初也有發展國際佛教的願心,但最後功敗垂成;反觀佛光山目前五大洲都有道場與佛光會,真正是「四海都有佛光人」。

由於佛光山是個有法脈、有歷史傳承的道場,尤其佛光山有教育、文化、事業、人才,經得起時代的需要,因此能傳承延續不斷。「傳承不僅是名義上的傳承,更是思想、心靈的傳承」,大師勉勵佛光弟子:「不必擔憂弘揚人間佛教會流於世俗化而迷失,只要團體的基礎夠厚實,宗風、制度、規矩存在,自己健全,個別的流失就任其自然淘汰。」(〈開山大師篇〉,《佛光通訊》)他希望佛光人要有「弘揚人間佛教,捨我其誰」的精神。

佛光山教團是大師實踐人間佛教有力的後盾,如一九七七年舉行第四屆信徒代表大會時,大師以佛光山的「人、事、道」介紹佛光山。大師說:佛光山的「人」分有七眾弟子,大家一團和氣,出家眾的任務是熱心弘法,在家眾的任務是熱心護法;凡佛光山所有信徒弟子,都遵照佛陀制度,致力於建設佛光淨土,復興佛教。佛光山的「事」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圓滿人生之事,包括教育、慈善、文化等,從幼童之撫養、青年之教育,到佛法之宣揚、社會之教化,甚至老年的安養、往生後事的處理,佛光山有著一貫的圓滿作業,主要於弘揚佛法,移風易俗,令人生有個圓滿之歸宿,讓常樂我淨的國土在人間實現。至於佛光山的「道」,佛光山的七眾弟子,不是為貪圖佛教能給予我什麼而來的,大家只有奉獻,不想占有,只有為眾,不想為己,這是行人間的菩薩之道。

佛光山的十化

佛光山的人間佛教旨在提供「人一生的完成」,人間佛教不能只在文字義理上空談理論,因此大師一直從弘化中實踐其人間佛教的理念。如今經過多年努力,之前所提的國際化、社會化等「十化」,都已經有了具體的成就。「十化」的內容前面三章已有多處提及,限於篇幅,以下只作簡略的舉例說明:

一、國際化:隨著佛光山在世界五大洲設有道場及佛光會,每日從事各種弘法活動以外,並不斷舉辦各種國際性會議及宗教交流等,使得五大洲的佛教已從過去以華人信仰為主,到了今日有愈來愈多不同膚色、種族的國際人士皈信佛教;以前佛教的法會、共修、活動,參加對象以佛教徒為主,今日社會人士乃至異教徒參與的風氣日盛,這些都是佛光人推動國際佛教的成果。

二、社會化:佛教過去給人的觀感是山林的、僧眾的、迷信的、老人的;如今佛教徒日趨年輕化、知識化,並從過去的誦經拜佛,進而聽經聞法、閱藏讀書,甚至講學著述。過去佛教只在寺院共修、活動,現在各種大型講演、會議、活動,不時在社會公共場合舉行,而且社會人士參與熱絡。從社會人士熱衷學佛,佛教徒程度日漸提升,可見佛教不僅走出山林,走出寺院,走向社會,更可貴的是,佛教已經走出迷信,成為崇尚佛學研究的智信之教,這是社會化的另一成就。

三、藝文化:過去佛教的書籍被排斥在書局之外,只能屈就於寺院的角落當成結緣品;現在社會各大出版社競相出版佛書;過去傳統的佛教,梵唄都是用來讚頌佛德,只限於佛教徒早晚課在佛殿裡唱誦,如今隨著「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的成立,梵音已經宣流五大洲,到處引起轟動;甚至在「人間音緣」推動下,佛教音樂不但凝聚了世界佛教徒的心,也在社會的靡靡之音中成為一股清流。過去佛教的佛像雕刻、繪畫等藝術,只被當成古物收藏在洞窟裡,如今隨著佛光山在世界各地成立「佛光緣美術館」,佛教文物藝術已走入人間,走向世界,為淨化社會人心做著無言的說法。

以藝文弘法是大師從年輕就立下的目標,大師提倡「佛教文藝化」,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因閱讀、欣賞文藝作品,而在八識田中種下菩提種子。為了實踐理想,大師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為文撰稿,投給各大報紙發表;到台灣後,陸續寫下《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等文學作品,並曾拍成電影。此外,他組織佛教歌詠隊,親自撰寫佛教歌詞,提倡佛曲梵唄現代化;他對寺院的建築講求莊嚴壯美,乃至創建九所「佛光緣美術館」等。經過各種文學性、藝術性的作品及活動之呈現,大師的「以藝術美化世間」之理念,已具成效。

四、本土化:「本土化」是繼佛教「國際化」後的一大方向目標,為了落實「寺院本土化」,佛光山在世界五大洲的寺院道場現正同步加強人才的培訓。繼一九九四年南非第一批黑人出家後,目前歐美相繼有人發心出家,尤其隨著國際化的成就輝煌,各國的當地人士學佛日益增多,所以只要假以時日,「本土化」必能在五大洲一一落實。

五、現代化:「法久弊生」,這是自然現象,大師認為佛教在世間流傳兩千多年,必然也有一些應興應革之處,因此提出佛教「現代化」的主張,包括「弘法布教現代化、文教資訊現代化、事業經濟現代化、建築設備現代化、組織行政現代化、會議禮儀現代化」(〈佛教的前途在哪裡〉,《星雲大師講演集》(四)),以及「佛法現代語文化、傳教現代科技化、修行現代生活化、寺院現代學校化」(〈佛教如何現代化〉,《星雲大師講演集》(四))。如今透過大師這些理念、辦法的實施,人間佛教因此能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發展,成為當代佛教思想的主流,這是眾所肯定的事實。

六、人間化:「人間化」是人間佛教的靈魂所在,失去人間性即不名曰「人間佛教」,因此「落實佛法在人間」,這是人間佛教的宗旨所在。大師提出:「思想言行人間化、發心發願人間化、淨土極樂人間化、福樂財富人間化、修行實踐人間化、戒律規範人間化。」(〈佛教的前途在哪裡〉,《星雲大師講演集》(四))並且主張:「我們不只是要推動佛法走向世界、走向社會、走向家庭,更要走向人心。人心愛之,佛法與之;人心惡之,佛法去之。真善淨美,人之所愛;真善淨美,皆人間佛法也!邪惡驕慢,人之所惡;邪惡驕慢,佛法應予去之!慈悲惜緣、智慧開闊、禪淨戒忍、感恩發願,是為人間佛法之真義。」(國際佛光會第三屆第一次理事會議致詞)大師的目標,就是希望把佛法融入每個人的心中,讓人人轉迷為悟、轉染為淨、轉惡為善、轉凡為聖,那麼當下就是人間淨土的實現。雖然這是個需要不斷實踐的目標,但至少「淨土人間化」的理念已經普獲認同。

七、生活化:「人間佛教」不只是「人間」的佛教,更是「生活」的佛教,大師主張「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主要是感於過去一般人總把信仰當成老來退休以後的事,有的人則是一信了佛教就急著入山修行,更多的人則把佛教當成薦亡度死的死人佛教,以為人往生以後才需要佛教。事實上,信仰佛教旨在透過佛法來指導人生,因此能把佛教應用在生活裡,才是信仰的意義。為此大師積極推行「人生禮儀」,希望社會大眾「生」時就能受用佛法;同時倡導「生活修行」,因為佛法必須透過生活的實踐才能體悟,因此大師開示「修行的真義」:「修行非口號、形式,也不能以修行自我標榜,徒博虛名,更不能把修行當做遁世避俗、逃脫現實的藉口,修行應該是腳踏實地的自我健全,犧牲奉獻,尤其要將佛法運用到生活中,用慈悲的語言度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對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生活中有佛法,才叫『修行』!」(如來殿大會堂對全山大眾開示,一九九二年十一月)

「佛法生活化」在大師「人生禮儀」的積極推行下,現在社會人士日常生活中應用佛教儀禮的情形愈來愈普遍,顯見佛教已日漸走入大眾的生活裡。

八、事業化:過去佛教沒有弘法利生的事業,無法對社會大眾提供助益,也不能留住人才為佛門服務,因此造成佛教與人間脫節,甚至被社會唾棄。大師多年來創辦各項弘法事業,攝受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在佛光山出家,以及國際佛光會的成立,開啟在家信眾加入弘法利生行列的機會。由於大師為佛教創辦事業,所以能留住人才;有了人才,所以能從事弘法利生的事業,佛教因此得以興隆發展,對社會得以發揮教化之責,因而完全改變過去一般人對佛教的負面看法,這是大師對佛教,也是對社會的一大貢獻,成就已是有目共睹。

目前佛光山除了繼續推展各項弘法事業,同時鼓勵信徒「用新事業增廣淨財」,這個理念已獲得信徒及社會大眾普遍認同,因此佛教未來的發展,必能再造盛況。

九、制度化:任何一個團體的永續經營,首重人事與財務健全,健全之道則要靠制度來管理,有了健全的體制,團體才有未來。大師深知佛教要在社會上立足,僧團要能健全發展,唯有建立制度。目前佛光山舉凡寺院的組織章程、選舉辦法,乃至人事管理、福利、職權、進修等各種辦法都已建立,不但確立佛光山成為六和僧團,也漸次影響佛教界,讓佛教由散漫走向制度化。尤其大師在一九八五年住持任滿後,毅然「退位」,讓佛光山能夠以「制度領導」,不但為佛教民主化樹立典範,也為社會立下「世代交替」的楷模。

十、未來化:世間上凡事不能只看一時,要能看得到未來;有未來,才有發展。大師希望未來的佛教,在制度上,如寺院建築式樣、僧服、稱呼、戒律、法會、共修、早晚課誦等,都能統一。未來的佛教,寺院建築不僅有大殿,更有大會堂;不僅有佛像,更有僧眾、信眾;不僅有大寮,更有大會議室;不僅有禪堂,更有佛學院;不僅有客堂,更有教室;不僅供人膜拜,更有宣講。未來的佛教不僅有農產田園,還有工廠設備;不僅有雜誌圖書,更有報紙電台;甚至有代表佛教的體育隊,如棒球、籃球各類球隊,在世界體壇上表現;以及信眾生活所需的百貨公司、超級市場、信託公司,以解決生活的需要。未來的佛教,僧眾不僅能當教師,更能在大學當講師;不僅能當護理,更能當醫師。未來的時代,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都必須有佛教的儀禮,像慶生、佛化婚禮、祝壽、就職、開會等,都要以佛教的儀禮加持;民眾都能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每逢香期(六齋日)都到寺院受持八關齋戒。(《星雲日記》)

綜合上述,大師進一步條列出未來佛教的發展要朝向:

・從佛殿的共修到講堂的聞法。

・從寺廟的建築到學校的設立。

・從老年的收容到青年的奮起。

・從出家的弘法到在家的入道。

・從男眾的住持到女眾的參與。

・從本土的佛法到國際的弘傳。

・從誦經的佛教到講經的佛教。

・從自了的修行到利他的實踐。

・從個人的創業到大眾的團結。

・從經懺的佛事到入世的事業。

・從供養的接受到福田的施捨。

・從玄妙的空談到實踐的力行。

大師對佛教未來的期望,有一大部分在佛光山早已實行有年,少部分則有待佛教界共同努力,始能實現。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不但有崇高的思想理念,而且有目標、有實踐。經過三十多年的時光推移,發展至今雖然無意創宗立派,但路已走下去,一切順勢發展,在水到渠成的自然定律下,佛光宗已儼然成型。未來佛光宗的思想內涵,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也將隨著佛光宗而源遠流長。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