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10 從統一到和平
海峽兩岸由於政治因素阻隔了五十多年,曾經造成無數美滿家園破碎,骨肉至親乖違。兩岸未來如何發展,不僅是中國人的問題,也是舉世所關心。大師雖是一介僧侶,但是他關懷國事,心繫大眾,他把「兩岸統一」視為「身為中國人應盡的責任」,更把「世界和平」當成責無旁貸的使命。為了盡此弘法度眾的兩大要務,他雲遊世界,到處弘化,盡心盡力,無怨無悔。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陳水扁總統上佛光山,在對大眾公開講話時,他說:「如果兩岸有和平使者,星雲大師絕對是最好的一位代表。」
數十年來,大師為了兩岸的交流往來,的確做過許多事,不過他完全沒有政治色彩,雖然過去有人稱他為「政治和尚」,但其實大師一向主張「問政不干治」,他關心政事,但不涉入,他與政治劃清界線,但不放棄度化政治人物學佛。他一生的信念是「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他與政治人物來往,是自然的人際關係,當然也不刻意迴避對他們講說佛法,甚至期許他們以佛法的慈悲智慧從政,希望能帶來政治的清明、社會的安定、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安樂。
大師一向堅信:「佛教熱愛和平,佛教徒為和平福祉付出的努力,已經成為世界人類的模範;尤其在今天全世界都在渴望真正的慈悲與和平的時刻,只有佛陀的慈心悲願才能給人類帶來幸福與希望。」(佛光山寺與法身寺締盟兄弟寺典禮致詞,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因此長期以來,大師本著宗教家「淑世救人」的情懷,一心弘揚佛法,宣導「同體共生」的理念;他透過宗教交流,努力為兩岸開創和平往來的契機;他把握每次建言的機會,為兩岸的未來提供方向。
統一的條件在平等與尊重
大師對兩岸之間的發展,一貫立場是主張「和平統一」,但是他認為:「『統一』並非你統我、我統你,也不是你大我小、我有你無;統一的先決條件必須建立在『平等』與『尊重』之上,因為『平等』才能互相尊重包容,才能『同中存異,異中求同』,才能『平等共尊,和平共榮』;如果不能平等,就無法和平。」(《如是說》)
大師認為「自由」、「民主」、「均富」是統一的基礎,但統一之前,必須先要做到:
一、在經濟上要互助:透過經濟互助,創造均富的社會,統一的願景自然容易實現。
二、在文化上要交流:文化有了交流,思想有了共識,統一就不為難。
三、在宗教上要尊重:世間上的各種主義、學說,可能隨著時間變遷而淘汰,但是宗教不會被毀滅;一個強大的國家,宗教的發展必定是多采多姿,所以兩岸對宗教要尊重。
四、在政治上要民主:民主是統一的先決條件,政治不民主,就難以統一。(〈統一的條件〉,《星雲法語》)
大師對兩岸的和平統一,有努力,也有期待。然而兩岸未來是否真能統一?大師肯定「統一是時代的潮流,是必然的趨勢,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他在二○○三年十月九日到智利接受天主教聖多瑪斯大學頒贈「博愛」榮譽博士學位時,新華社記者王洋特至智利佛光山獨家專訪,針對海峽兩岸的「統獨」、「戰和」問題,請大師提出看法。大師認為,現在人類共同努力的目標,就是和平,就是統一。在教育普及,人類往來密切的時代,很多國際間的問題都可以透過談判協調,不必用戰爭來解決;戰爭是醜陋的,兩國之間互相開戰都為世界所不容,何況一個國家自己內戰,更無法被世人所認同。
當記者問及兩岸隔閡多年的原因時,大師表示:「主要是彼此的看法不同、思想不同、主義不同;其實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只要是人民所需要的,都應該讓他存在,能夠『同中存異,異中求同』,中國的未來會更大。」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地理、經濟、文化,甚至風俗民情、飲食習慣都不同,大師主張統一的方式可以效法美國的「聯邦制」,軍事、外交由中央政府統一管轄,其餘由地方自主發展。
度化兩岸心
至於兩岸如何才能統一?大師說,其實很簡單,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愛」。大師強調,二十一世紀是人間佛教的世紀,也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人應該團結、爭氣。他感於過去中國人被譏為「東亞病夫」,今日正是中國人在世界上揚眉吐氣的時候,他期許兩岸應該互相往來,建立友誼,尤其要認同彼此都是中國人;「一個中國」,這是歷史不可改變的事實。
在大師的心中,「台灣與大陸雖因一水之隔而分成兩岸,實際上是同根同種,有著共同的文化、語言、生活習慣,彼此如兄如弟,應該互相交流往來,不能互相抵制殘害。」他希望未來「兩岸人民能心手相連,大家與時俱進,共同發心立願,開創未來屬於中國人的時代,屬於中國人的二十一世紀。」(到大陸參加「兩岸佛教界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致詞,二○○三年)
大師雖然自詡為「地球人」,但是對於兩岸之間,他有「中國心」,也有「台灣情」,他說:「我沒有大陸的意識,也沒有台獨的觀念;我的心中只有佛教的『慈悲為懷,和平第一』。」他在二○○三年應台北駐智利經濟文化辦事處孫大成代表之邀,於慶祝台灣雙十國慶的午宴上開示時坦言:「我愛台灣,也愛中國,更愛世界。」他感於:「中國五千年來戰亂連年,人民需要佛法給予精神上的撫慰,更殷切盼望長治久安的世界和平早日實現。」因此他確信「海峽兩岸能夠和平統一,才是十三億人民的福祉」。
為了促進兩岸的和平往來,他曾在中國國民黨十三全大會中,建議當局要「包容」、「開放」;他對一九九七年李登輝總統提出「戒急用忍」的大陸政策,撰文表示:「兩岸之間,有時候『一國兩制』、有時候『兩國論』,有時候『海峽兩岸不可分割』,有時候『特殊國與國的關係』……『戒急用忍』既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非國家根本大法,便應隨著時移勢易而稍加修正來因應時局!」他強調「人民需要善法、善制,希望海峽兩岸都不要強勢立法,強行訂制;是快是慢、是緩是急,其中需要有很多的因緣來助成決策,一切均應以全體人民之利益為前題。」(〈戒急用忍〉,《迷悟之間》)
他也曾向陳水扁總統建言,希望他宣布台灣不會獨立;他更以男女談戀愛為喻,說明用愛才能感動女方下嫁,天下沒有任何新娘願意在刀槍脅迫下答應求婚,呼籲中國大陸應該以柔性對待台灣,不要動不動就用飛彈恐嚇,唯有大陸放棄武力犯台的意念,才能夠打開兩岸的僵局。他希望兩岸互相往來,建議開放探親,以及在學術研究上進行文化交流,甚至開放媒體參觀,由記者實地採訪,回去報導,讓人民了解、認識,這比武力征服更為有力。
由於大師在台灣向來被推崇為「意見領袖」,認為凡事只要大師一句話,就能提供一個方向;也有學者教授表示,大師是未來中國的希望;甚至大陸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生前一再表示:「一生有個心願,就是把棒子交給大師!」其用意無非也是為了促進兩岸和平。但在一九九○年因許家屯事件,造成大陸對大師產生誤解。然而大師並未灰心,也沒有改變他「願為天下蒼生盡心力」的初衷,依然把促進兩岸和平當成要務,他相信「慈悲包容是促進人類和平的良方」,他說:「我願為海峽兩岸的互尊互重,甚至和平統一而努力不懈。」(〈勇敢的一面〉,《往事百語》)
兩岸宗教交流史嶄新的一頁
近年來大陸數度主動邀請大師前往弘法,成就了諸多兩岸盛事。例如:
二○○二年,以「星雲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十六字聯合台灣佛教界共同恭迎法門寺佛指真身舍利蒞台供奉,期間共有五百萬名信眾瞻仰禮拜,不僅寫下兩岸宗教交流史上嶄新的一頁,尤其港龍航空從台北經香港直飛西安,創下飛航首例,更為兩岸和平交流立下新的里程碑。
二○○三年,佛光山梵唄讚頌團應中國藝術研究院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之邀,首度到中國大陸演出,分別在北京、上海參加兩場「中國佛樂道樂精粹展演」公演,開創台灣佛教團體正式與大陸進行音樂藝術交流的先例。此舉在佛教界、學界、文化界造成轟動,咸認是繼二○○二年佛指舍利蒞台後,又一次兩岸盛大的宗教文化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兩場梵唄音樂會由於學者與會熱烈,因此演出當天又同時舉行兩場學者座談會。一場在上海西郊賓館舉行,由大師親自主持,當天出席的學者有: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導(註:大陸學制,意指博士生的導師、教授)王雷泉、復旦大學出版社編審陳士強、復旦大學古籍研究所鄭偉宏、復旦大學歷史系韓昇、復旦大學中文系陳允吉、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導賴永海、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導洪修平、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導汪維輝、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導曹虹、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孫亦平、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楊維中、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王月清、四川大學宗教所博導陳兵、四川大學宗教所副教授羅同兵、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彭肜、武漢大學哲學系博導麻天祥、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文學院院長林國良、上海師大人文學院嚴耀中、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夏金華、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劉元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沈劍英、華東師大人文學院姚南強、上海社會科學院屠友祥、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業露華、東南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董群、杭州師範學院弘一大師研究中心主任陳星、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中心副所長陳永革、江南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鄧子美等三十餘人。
另外北京的一場由慈惠、慈容法師主持,與會學者包括:人民大學教授方立天、張風雷、何建明、副教授宣方、講師魏德東,以及北京大學教授周學農、北京大學副教授章啟群、北京大學講師李四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方廣錩、燕山大學機械學院教授王軍、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周貴華夫婦、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博士俞學明等人。
兩場座談會均對人間佛教的現況及未來發展熱烈討論,而且出現共同的特色,就是學者一致肯定星雲大師長期努力弘揚人間佛教,已對當代社會人心發揮了正面的影響與貢獻,因此他們紛紛表明心意,希望未來能在學術研究上,為人間佛教的進一步發展奉獻一己之力。
這樣的成果其實是來自於佛光山多年來經常在各地舉辦佛教學術研討會,邀請兩岸學者與世界各國學者參加,他們對人間佛教因此有了深入的認識,且心生嚮往。從大陸學者如此一致的反應,亦可見大師平時透過學術交流,已在兩岸之間搭起了一座無形的橋梁,溝通了兩岸之間的往來,也凝聚了兩岸人民的思想與共識。
由於佛光山梵唄讚頌團到大陸演出的因緣,也促成了另外一件美事。那就是大陸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先生在北京、上海兩場演出時都親臨盛會,他深受感動之餘,提議兩岸共同組成梵唄團到各國演出,因此促成了二○○四年結合兩岸佛教之藏傳、南傳、北傳佛教梵唄音樂的「海峽兩岸佛教音樂展演」,分別到台、港、澳、美、加巡迴演出,在海外造成極大的轟動。這不僅是海峽兩岸佛教界同心協力發揚中國佛教音樂的第一步,也是中國佛教史上歷史性的一刻。
二○○三年四月,發生嚴重的全球性 SARS 疫情,造成舉世恐慌,大師應邀到廈門參加「兩岸佛教界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會中致詞表示:非典肆虐,此乃眾生的業力所致,由於業乃身口意的行為所造作,所以降伏非典的重要武器,就是淨化身心,也就是人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內心有了善的力量,即能消除惡業。
大師舉譬說:衣服髒了,水洗就會乾淨;心理有病,有了佛法滋潤就能心開意解,此誠「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大師希望舉辦祈福法會,大家在誦經祈福之外,更能確實奉行「三好運動」,如此不但全廈門的人民能受到佛光庇佑,甚至全中國人都能因奉行「三好」,人人心中有佛法的慈悲智慧而得到好的果報。
大師的開示贏得與會的宗教局葉小文局長及僧信大眾一致讚賞,認為大師的開示充滿智慧,是安撫人心的及時雨。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賈慶林,更將這場祈福法會及佛指舍利蒞台、兩岸佛教梵唄聯合到國外表演,認為是近年來對大陸最具影響力的三件事。
「星雲模式」打開兩岸僵局
其實,大師為了打開兩岸的僵局,增進彼此的互動往來,早在一九八八年當海峽兩岸還在為運動會上代表國名稱爭執不下時,大師在美國洛杉磯西來寺所舉辦的第十六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即已創紀錄的使兩岸具代表性的佛教團體首度同在一個會議廳裡,與來自三十多個國家的八十幾個佛教團體代表一起開會,此次大會被稱為比奧運模式更具意義的「星雲模式」。
由於大會的成功與突破,不但拉近了兩岸佛教界的距離,更進一步促成翌年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具函邀請大師率「國際佛教促進會弘法探親團」到大陸弘法,不但中共領導人楊尚昆、李先念等人在人民大會堂宴請代表團一行,大師更應邀到北京、清華、人民大學講演,並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佛學院、現代文學館、北京中國文化書院座談,不但促進兩岸佛教文化、學術研究的交流,更超越政治現實,使兩岸的交流從此跨出一大步。
此外,佛光山歷年來在大陸所做的事,還包括:
・與國際佛光會副總會長嚴寬祜居士合作,捐獻希望工程小學一百多間。
・透過嚴副總會長的福慧基金會,在各地頒發獎學金。
・捐印法藏文庫,並將獲得金鼎獎的《佛光大辭典》七巨冊,以不收版權費的方式,交由中國佛教協會在大陸發行。
・請大陸各大學學者撰寫《白話經典寶藏》一三二冊。
・鼓勵青年到中國各大學留學,例如北大、南大、川大、蘭大、人大等。
・鼓勵信徒到大陸投資。
・所有佛光會員均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因此國際佛光會在全世界各個國家每有會議,均邀請當地中國駐外使節參與。例如,二○○三年在巴西召開的理事會議中,沈慶總領事應邀與會;中國大陸外交部長錢其琛、巴西大使沈尤熬等官員,也曾造訪佛光山巴西如來寺。二○○○年世界奧運會在雪梨舉行,期間佛光山在澳洲的南天寺與兩岸代表團都有接觸,彼此也培養了很好的因緣關係。
・二○○三年大師應邀到大陸揚州參加「鑑真大師東渡成功一二五○年紀念大會」,並受揚州市長之請,將在揚州建一座國際化,具有教育等多功能的圖書館。大師認為,華人未來的出路,就是大家要多讀書、受教育,讓中華文化成為主流,華人就會受到世界的重視。
在兩岸間穿針引線
大師一向超越政治立場,他透過宗教交流在兩岸之間低調的扮演著穿針引線的工作,無非是為了促進兩岸的永久和平。他衷心希望兩岸能本著佛法的「同體共生」之理念,攜手連心,共創中國的未來。他認為:「佛教雖然傳自印度,卻在中國擴大弘傳,中國可以說是佛教的第二祖國,而佛教不但豐富了中國的文化思想內涵,也讓全世界人士對中國刮目相看。」(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記者採訪,二○○三年)因此他希望今後大陸的領導人,能夠好好運用佛教,讓中國的國威再度遠播。
大師時時心繫兩岸的和平交流,念念在於佛法的弘揚,希望透過佛教能為兩岸帶來「共生和解」、「和平共存」的最好結局,因此建立兩岸佛教的交流,一直是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的重要工作之一。為了爭取佛教在大陸有更大的弘傳空間,大師曾多次會見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乃至國台辦陳雲林主任等,希望大陸在經濟起飛、科技發達、政治穩定等方面都有長足進步的同時,應該在宗教文化等人文精神方面,「與時俱進」的開放更大的發展空間。大師認為,中國有十三億人口,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強,他們需要佛法做為精神依靠,而未來他們也能將佛法帶到全世界,幫助中國揚名世界。
大師數十年來雲遊在世界五大洲弘法,不斷傳揚中國統一的思想,也無時無刻不在創造統一的條件,最終的目的,除了希望兩岸能早日統一,他更希望世界能和平。但大師平日所做的貢獻,由於沒有政治光環的烘托,其實並不容易為人所知道,不過在大師心中,只要佛教能興隆,只要眾生能得度,其個人的得失有無、榮辱毀譽,根本無足掛懷,這也正是大師超然不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