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91

社會上,從事慈善公益的團體向來容易獲得好評與支持,過去佛教也一直被歸納為「慈善團體」,不但一般人認為佛教「慈悲為懷」,理所當然應該從事布施、救濟;政府尤其對直接從事慈善救濟的寺院道場,認為「功」在社稷,每年都會頒獎表揚,因此把佛教侷限在慈善救濟的框框裡。

然而在大師的理念裡,「佛教最大的功能,乃在於透過文化教育來傳播佛法,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甚至透過佛法義理來開啟智慧,使人了解生命的真諦,從而解脫煩惱,獲得心靈的昇華,這才是佛教的本懷,也是佛教可貴之處。」(《如是說》)

大師認為,政府一味獎勵慈善,將使佛教墮落。他堅持佛教不同於一般慈善團體,不能只是從事救濟工作,應以文教弘法為重。所謂「文教是根本,慈善是方便」,儘管佛光山也做慈善工作,而且是從育幼、養老、疾病醫療,到往生後的骨灰安厝等,可以說人的一生之生老病死都照顧得面面俱到,但是佛光山從來不標榜這些,因為「慈善人人能做,並非佛教的專業,所以佛光山只是隨喜而做;文教是理想的發揮,並非人人能做,也非人人相投,但這是佛教的根本,是究竟解救人心的慈善事業,所以佛光山堅持以文教弘化」(接受《中國時報》記者夏念慈小姐專訪,二○○二年一月十五日)。

最徹底的慈善救濟

大師對佛法教化與慈善教濟之不同,有發人深省的分析和見解,他說:

慈善救濟雖然能夠拯救肉身生命,濟人燃眉之急,但是無法息滅貪瞋痴三毒;唯有佛法真理的弘傳,才能進一步淨化心靈,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斷除煩惱,了生脫死,其影響及於生生世世,是以佛教教育才是最徹底的慈善救濟。(〈佛教與慈善事業〉,《佛教叢書・教用》)

慈善工作雖然也能以物質救人於一時,但是物質的救濟有利有弊,而且有限;法布施才是無限的,一句好話往往可以影響人的一生,使其終生受用。(《如是說》)

佛教講布施,有財施與法施。佛教的文教事業屬法施,慈善事業屬財施。財施有限、有量、有窮、有盡,能救人一世貧窮,無法救其生生世世的愚痴。法施無限、無量、無窮、無盡,從弘法利生、文化、教育著手,開啟世人智慧的泉源,淨化其心靈,則生生世世受用無窮,是最為究竟的救濟。(〈佛教與慈善事業〉,《佛教叢書・教用》)

慈善是佛教的一環,甚至可以說佛教本身就是慈善事業;但是慈善工作並非佛教的全部,因此當一個人的信仰漸次升級以後,必定要從做善事修福中,進一步研究教義以求慧解,否則一個沒有佛法的人,將如同迷失在汪洋中的舟航,找不到停靠的港灣;而佛法的重要,則往往一句話就可以給人生起信心,找到方向,終生受用不盡。(〈人間佛教的事業〉,《佛教叢書・人間佛教》)

所謂的救濟,應該是救急重於救貧,應該是救心重於救人。所以佛教應以弘揚佛法為本,以傳教為重,因為慈善救濟終非究竟,唯有宣揚教義、淨化人心,才是宗教的主旨所在。(〈人間佛教的事業〉,《佛教叢書・人間佛教》)

以文教弘法

基於這樣的信念,雖然文教工作無法「立竿見影」,不容易受人重視,但大師本著度眾的悲心,始終堅持以文教弘法。在大師初到台灣時,眼見同參道友大都熱衷經懺佛事,很少有人講經說法,遑論著書立說的佛教文化事業。當時大師就發願以文教弘法,一心投入文化傳教工作,他講經說法之餘,撰文投稿、編印刊物,雖然沒有稿費報酬,也無豐厚供養,不但義務奉獻,甚至還要倒貼車費郵資,但大師還是一本初衷,不改其願。他為了帶動佛教文化,經常「以文會友」,當時的文學家如郭嗣汾、公孫嬿、朱橋、何凡、高陽、司馬中原等,都是大師很好的文友。

大師平時勤於寫作,一生筆耕不輟,如今已是著作等身,光是一九九三年一年之中就有希代出版的「琉璃系列」十冊、皇冠雜誌出版《星雲禪話》四冊、聯經圖書公司出版《禪話》一冊、佛光出版社出版《星雲法語》、《星雲說偈》以及《星雲日記》四十四冊。近年又陸續撰著《佛教叢書》十冊、《佛光教科書》十二冊、《往事百語》六冊、《佛光祈願文》四冊、《迷悟之間》十二冊等。此外,評論時事的短文,以及序言、學術論文、講演稿、座談紀實、語錄等尚未結集出書的文章,不下千百萬言。已出書的著作則分別被翻譯成英、日、韓、泰、印、葡、法、巴利文(Pali)等多國語言,在世界各地廣為流通。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佛光山組織全球性擴大,及大師對「人間佛教」理念的極力推廣,相關著作日漸豐富,美國國會圖書館因此正式為「佛光山」及「星雲大師」作品,在《國會圖書分類法》(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 Schedule)之佛教分類號之下,設立單獨的分類號 BQ 9800‭ .‬F63;並將「人間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及「佛光山教團」(Fo Guang Shan Buddhist Order)正式編納入《國會圖書館主體標目》(Library of Congress Subject Heading)之中。此新增之分類號已公布於今年五月四日美國國會圖書館《國會圖書館圖書分類週刊》(二○○五年十八期)上,成為美國正式圖書分類號碼,並進入大專院校及其他各類圖書館編號系統中,可見人間佛教已然受到美國國會的肯定。

大師日常寫作的題材極為廣泛,舉凡詩歌、小說、散文、說喻、故事、論文、經典等,無所不包。他一方面憂心「佛教的經典太多,阻礙佛教的發展;佛教的戒律太僵化,阻礙佛教的興盛,因此重新結集經律論,是今後佛教發展勢在必行的事」(《如是說》)。平時他尤其重視通俗佛法的傳播,經常在各報章雜誌發表生活性的文章,他曾為《講義》寫稿,也為《皇冠雜誌》創刊四十週年慶為文祝賀等。

大師不但用文字讓佛教走進社會,他創建的佛光山道場,除了具有一般寺院供信徒拜佛的功能之外,在「文教弘法」的前提下,每個寺院道場都有教室、會議室、圖書館、談話室、滴水坊等。大師發現現在道場的活動都是「子女上課,父母陪同」,這也是現在信仰模式的走向。因此他對道場的設備,主張要有讀書、喝茶、講話的地方,要讓大人、小孩、中年、青年、男人、女人,都能各符所需。他尤其希望每個鄉鎮都有一所禪淨中心或布教所,以方便社會大眾就近學佛,他覺得佛教不僅應該「入山」,更要「入世」!

由於佛光山長久以來,積極以教育、文化弘揚佛法,不但把佛教推展到世界五大洲,落實人間佛教,尤其對國家社會,乃至對世界和平的促進,均發生全面性的影響與貢獻,此與一般只著重推展慈善事業的團體,形成強烈而明顯的分野,這也是大師不同於一般人的願心所在。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