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97 人生禮儀的提倡──帶動佛教生活化

其四,大師提倡人生禮儀,希望引導社會人士重新估定佛教對人生的價值,不要總是等到往生時才想到佛教,「生」時更需要佛教。因此大師為佛教設立一套「成人禮」、「命名禮」、「百日禮」、「弱冠禮」、「結婚禮」,使佛教由「度死」走向「度生」,回復佛教的「生活性」與「人間性」,達成「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的目標。

自古以來,佛教受到社會最大的扭曲與誤解,就是把佛教當成是度死的宗教,一般人總在喪葬的時候才想到要採用佛教的儀禮,平時結婚、生子、祝壽、喬遷等喜慶時很少以佛教的儀式進行。因為平時不知佛教何用,總要等到人「死」才想到需要佛教誦經超度,致使佛教難以融入「生」活裡。

反觀西方社會,上至國王登基加冕,下至百姓從生到死,都會舉行宗教儀禮,甚至殺雞宰羊也要經過誦經作法。一九八九年美國加州議會在新春開議前,特別禮請大師及西來寺的法師主持誦經灑淨,凡此種種均可看出他們的日常生活裡都離不開宗教。

落實佛法於生活中

為了改變過去佛教只顧及人生後面的一半,對於另外前面的一半並未特別關心;甚至很多佛教徒學佛的目的,就只為了祈求死後往生極樂世界,並不重視人間生活,沒有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導致佛教慢慢淪落、不為大家所推崇的弊病,大師多年來一直很重視人生禮儀的推行,他主張:「佛教儀禮的範圍應涵蓋生老病死、婚喪喜慶,要讓佛教徒在生活中都能有所依循,都能心存感恩,都能歡喜安詳。例如:佛教家庭在嬰兒彌月時,要到寺院中為子女取名;成年時,行成年禮,代表已能擔當家計,負擔社會責任;結婚時有佛化婚禮,接受法師的祈福祝禱。此外,舉凡佛像安座、新居落成、工廠開工、房屋遷移、破土奠基等等,都可遵循佛教儀禮,請法師證明、灑淨及說法,使佛法能落實生活之中,達到佛教人間化的目的。」(〈儀禮〉,《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

為了達成此一目標,佛光山海內外各分別院均經常為信徒舉行成年禮、佛化婚禮、皈依典禮、喪葬禮儀等,甚至大師也經常應信徒之請,為公司行號取名、灑淨。乃至在他手著的《佛光叢書・儀制》一書中,特別將「人生禮儀」專篇介紹,希望佛教家庭在嬰兒一出生時,就要到寺院取名,寄養給佛祖;求學時則要行入學禮;乃至成婚有佛化婚禮、成年有弱冠禮、生日有祝壽禮,這些都是屬於佛教的人生禮儀。

此中尤其對於「佛化婚禮」的提倡,大師認為不但可以讓社會大眾了解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更可澄清一般人誤以為佛教是悲觀消極、與世隔絕的刻板印象,因此他呼籲佛教界應該了解:「莊嚴而有意義,合乎時代的佛教儀禮,是佛法『不離世間覺』之社會性的具體實踐。」(〈婚喪喜慶〉,《佛光教科書・佛教常識》)乃至在為信徒舉行往生佛事時,大師強調,不但要對亡者有利,更要能度化其親人,令其現生就能學佛,所以「誦經」之外,更要「說法」。大師對此更是躬親實踐,例如一九九三年,時任中央海工會主任程建人先生(後任外交部長、駐美大使)的高堂往生,程主任特別親自上山,希望大師能在告別式當天為祭悼的賓客說法,開示人生的真諦。

大師感於過去一般人對佛教的認識,是人死了才請法師誦經,如今程主任請他,不是誦經,而是說法,覺得這種觀念很了不起,有助於提升佛教的形象,改變一般人對佛教的看法。因此,雖然當月的弘法行程早已排定,大師仍當下允諾,而於告別式前一天提前從紐西蘭趕回,如期參加程母的告別式說法。

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一直希望從佛教徒到一般社會人士,日常的各種生活禮儀都可以用佛教儀式舉行,例如主管就職、工廠動土、商店營業、滿月祝壽、臨終往生等,透過佛教儀禮,期於生活中有佛法的開導,以佛法來指導家庭生活,使國家社會更安樂、更進步。

信仰傳燈

大師也一再期許佛光會員,要認清「佛光會與其他一般社會團體不同之處,主要就在於佛光會具有堅定的宗教信仰」(《佛光世界》),因此強調信心教性,注重信仰傳承,除了在會前高唱「三寶頌」,在飯前稱念「佛光會員四句偈」,並舉辦各類修行活動來培養佛子的信心道念,尤其選拔「佛光家庭」,以鼓勵佛教的「信仰傳燈」。

所謂「信仰傳燈」,大師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把信仰和一切善行傳燈給子孫,這是「最有價值的遺產」。(〈佛光人的養成教育〉,《佛光教科書・佛光學》)大師一直很重視佛化家庭和信仰傳燈的落實,他認為日本佛教的信眾單位都是以檀家(一個家庭)來計,而非個人,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把佛法帶進家庭,融入生活。因此佛光山在度化信眾時,一直都是朝著「佛化家庭」的目標努力,舉凡佛光山所辦的活動、法會,都是邀請夫婦、全家一起出席,這是佛光山的一大特色,為佛化家庭做了很好的示範。

大師進一步希望從「佛化家庭」而到「佛化社區」,最後達到「佛化人間」的指標。他期許:「實踐人間佛教的佛光人,應本著大乘菩薩的精神莊嚴國土,成熟眾生,做自利利他的事業……」他更強調:「佛光人不僅要有興隆佛教的理想,更要有普濟社會的願心。社會教化是佛光人的菩薩道業,值此全民參與社區營造之際,國際佛光會可藉此發展佛化社區。」至於如何佛化社區?大師指出:「可經由婚喪喜慶關懷、家庭普照、安親班、讀書會、才藝班、禪修營、夏令營、環保生態營、老人學苑、成人禮或淨化人心系列講座等活動,究竟解決社區所面臨的問題,並提供居民終身學習的環境,用人間佛教的慈悲喜捨淨化社區,重建社區的倫理秩序及價值觀,是為社區佛化的遠程目標。」(〈如何建設人間淨土──佛光人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探討〉,《宗門思想論文集》)

此外,針對過去一般人學佛不看重今生,只指望來生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大師認為這種思想太消極,因此提倡「藥師法會」,主張重視現世的富樂,把握今生難得的人身,好好培植福德因緣,來生才會更好。甚至在「度生重於度死」的理念下,推廣「佛化婚禮」、「報恩法會」、「成人禮」等,一改過去「人死了才找法師誦經」的觀念。

經過大師幾十年的努力,現在社會人士不管工廠動土、開工、開光、婚喪喜慶,都離不開佛教;甚至大師到三軍官校、陸海空軍中弘法開示,官兵們也喜歡索求護身符。尤其現在一般文化界也以爭取出版佛光出版社的書籍為快;教育廳並指示全省教育單位儘量安排在佛光山活動,用宗教來薰習學子們的心性,這些在在說明佛教已經深入社會,融入大眾,距離大師「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的目標也愈來愈近。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