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07 關於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建構

人在世間生活,離不開家庭眷屬,離不開社會人群,離不開衣食住行等資生日用。乃至在精神生活方面,要有藝術、娛樂、感情、道德、信仰等生活。甚至對國家的義務、對社會的責任、對人類未來的關懷等,這些都是世俗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個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往往也就從中獲得了體現與提升。

然而,同樣的生活,有的人不善於處理問題,以致成為引發煩惱的根源,所以過去一般小乘行者莫不主張遠離人群,要過閉關自修的生活,以求自我了生脫死。只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開人群,哪裡有佛法可修?離開煩惱,哪裡有菩提可證?因此大師提倡「人間佛教」,就是希望從藏經佛典裡找出人間生活的依據,透過佛法的指導,讓社會大眾都能過著「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作」(〈人間佛教的淨土〉,《佛教叢書・教理》)的生活,能夠從佛化的生活中圓成自他,從而建設人間淨土。

《維摩詰經》的人間淨土

在佛教的諸多經論中,大師一直很喜歡《維摩詰經》,不但欣賞它的富含哲學思想與文學意境,更因為經中充滿生活修行的人間性,因此將它視為人間佛教的重要根據經典之一。

《維摩詰經・佛國品》的「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大師經常引為建設人間淨土的理論根據,而〈佛道品〉所言則是人間佛教生活的最佳指南: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四攝為伎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

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

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

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回向為大利。

四禪為床座,從於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為塗香。

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踰,降伏四種魔,勝幢建道場。

大師根據此品,從眷屬、朋友、飲食、衣服、居住、交通、教育、娛樂、資用、修行等十類,建構了一幅人間佛教的藍圖,做為人間佛教的生活依據。分別是:

一、眷屬:以智慧為母、以方便為父、以法喜為妻、以慈悲心為女、以善心誠實為男。

二、朋友:以道品為善知識、以六度為法侶。

三、飲食:以甘露為食、以解脫味為漿。

四、衣服:以相好莊嚴自身、以慚愧為衣服、以深心為華鬘。

五、居住:以畢竟空寂為家、以總持為庭院、以八解為浴池、以四禪為床座。

六、交通:以五通做為象馬、以大乘為舟車、以一心遊於八正道。

七、教育:以大眾為導師、以塵勞為弟子。

八、娛樂:以四攝為伎女、以歌詠法言為音樂、以修行為娛樂。

九、資用:以七財為寶物、以教育滋生利息、以回向為大利、以發心為事業。

十、修行:以一心來安住、以多聞做為覺音。

大師的人間佛教藍圖

大師除了從《維摩詰經》建構「人間佛教的藍圖」以外,他在《普門學報》也發表了另一篇〈人間佛教的藍圖〉,這是他綜合《金剛經》、《華嚴經》、《觀無量壽經》、《賢愚經》、《睒子經》、《盂蘭盆經》、《摩訶僧祇律》、《心地觀經》、《父母恩重難報經》、《佛遺教經》、《阿含經》、《大智度論》等諸多經論的人間佛教思想,然後從居家之道、理財之道、情愛之道、群我之道、立身之道、進修之道、信仰之道、生死之道、環保之道、參政之道等二十個議題,一一指出人間生活的方向,詳實勾勒出人間淨土的藍圖。

首先在「居家生活」方面,大師指出:家庭是每個人的生活重心,孝順則是人倫之始,是倫理道德實踐的根本,所以在家庭的人倫眷屬關係當中,佛教首重孝道的提倡。大師舉出佛教的孝道思想,不僅在於生養死葬,光宗耀祖,尤其要導親脫苦,這才是大孝。

大師破斥了過去一般人以為佛教僧侶披剃出家,割愛辭親,是乃不孝之說的迷思,他並且呼應儒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主張,提出今日人間佛教的居家之道,應該要用智慧來處理人倫之間的感情,要用佛法來淨化、美化、弘化、佛化家庭生活。對於老中青幼等分子,彼此之間要互相愛敬、慈孝、教育、規勸,因為家人之間是一種連鎖關係,父母子女等眷屬就像鎖鏈一樣的環環相扣,絕不可分割,人人盡其在我,相敬相愛,個個身心健全,融洽和諧,家庭才有歡笑,家庭倫理必然和樂美滿。

談到「理財之道」,大師開宗明義說:人生在世,必須要有正當的事業,透過勤奮經營,使得衣食豐足,生活安定,然後才能從事種種的善事,此即所謂「衣食足,然後禮樂興」。

大師不贊同過去佛教行者多數不重視財富而重清修,他們認為簡樸才是修行,淡泊才是有道。對此大師主張,佛教不能過分倡導貧苦思想,因為樸素淡泊用來自我要求是道德,用來要求別人則為苛刻。

大師進一步說道:「《阿彌陀經》的極樂世界,黃金鋪地,宮殿樓閣皆為七寶所成,極盡莊嚴堂皇;菩薩莫不寶冠頂戴,瓔珞披身,富貴無比。因此,修學佛法不一定要以窮苦為清高。」大師強調,佛教鼓勵在家信眾可以榮華富貴,可以營生聚財,只要是合乎八正道的正業與正命,都是佛教所倡導的財富。

大師尤其主張,佛教不但重視一時的財富,更重視永久的財富;不但重視現世的財富,更重視來生的財富。佛教不但重視狹義的金錢財富,尤其重視廣義的精神財富,例如:健康、智慧、人緣、能力、信用、口才、聲望、名譽、成就、歷史、人格、道德等,這些無形的財富比之有形的財富更好。

最後大師總結,佛教對錢財的看法是「非善非惡」,佛教並不完全否定錢財,黃金是毒蛇,黃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資糧。金錢不但是學道的資糧,也是一切佛化事業的基礎。只要能善用金錢來弘法利生,其功德比裝窮學道更大,更有意義,更有智慧。因此大師呼籲:人間佛教應該重新估定財富的價值,只要是合於正業、正命的淨財,應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眾、對經濟利益、對幸福快樂生活有所增益的事業,諸如農場、工廠、公司、銀行等,佛教徒都可以經營。因為有錢並不可恥,貧窮才會招來罪惡。

人間佛教的群我之道

有關人際之間的「群我之道」,大師則從因緣法切入,他認為世間的一切,彼此都是相關一體的,都是因緣和合而相互存在。每一個人都只是世間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我」以外還有一個「你」,你以外還有一個「他」,你我他之外,還有周遭接觸的各種人等。而人際之間所以會有紛爭、不平,就是因為「你、我」的關係不協調。因此,想要獲得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唯有把「你」當作「我」,你我一體,你我不二,能夠將心比心,彼此互換立場,才是和諧群我關係的相處之道。

至於一般最容易為人所疏忽,卻是與我們自身最有密切關係的「生死問題」,大師指出,信仰佛教並非就沒有了生死問題,佛教只是要人勘破生死!生死是世間最自然不過的事,即使是佛陀,也要「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大師一方面從「十二因緣」的義理闡述,解開一般人對「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迷惑,進而從業力論、三世輪迴觀,說明生命不死的道理,並且建立大家對生死應有的正確觀念。大師說:死如出獄、死如再生、死如畢業、死如搬家、死如換衣、死如新陳代謝;死亡只是一個階段的轉換,是一個生命託付另一個身體的開始。因此大師認為:「死亡不足畏懼,死亡以後就像移民一樣,你到了另外的國家,只要你有生存的資本,只要你有功德法財,你換一個國土,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所以死亡並不可怕,死亡之後到哪裡去才是應該關心的。」

最後大師要大家改變過去因忌諱生死而避開不談的消極心理,進而透過佛法的修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生死,處理生死,乃至解脫生死,如此才能真正擁有幸福的人生。

其他關於醫療之道、立身之道、進修之道、信仰之道、環保之道、參政之道等,大師也都從人性的關懷面出發,一一提出具體而中肯的意見,讓人能確實在生活中實踐。因為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法與生活融和不二的佛教,佛教本來就是人間的佛教、是生活的佛教。只是過去一般只聽說過原始佛教、根本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南傳佛教、北傳佛教、藏傳佛教,乃至顯教、密教等,就是鮮少聽到「人間佛教」一詞,間或有太虛大師提出「生活佛教」,但因缺少實踐性,終究難以發揮既定的影響力。

後來經過大師揭櫫以提倡人間佛教為弘法目標,一開始雖然佛教界無人附和,甚至還備受打壓、排擠。然而大師信念堅定,他認為人間佛教是佛陀之教,並非自己自創,人間佛教是符合時代思想潮流的佛教,佛教唯有走上人間,才有未來,才符合佛陀的本懷。因為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不唯十方諸佛皆在人間成道、度眾,所有高僧大德也都是在人間修行、弘法;人間佛教的慈悲、空性、中道、緣起、業力、真如,是乃一切眾生的光明和指南。因此,大師「立足人間,胸懷法界眾生」,多年來對人間佛教的推動,自始至終,未嘗改變,或有一日稍懈。大師堅信,只要依照經典所規劃的人間佛教生活,只要人人都能遵行,當下就是淨土,也就是人間佛教的落實。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