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76 多元活動的舉辦──帶動佛教國際化

其二,大師首開興辦活動之風氣,透過「多元」活動的舉辦,不但帶動朝野各種社團活動的蓬勃發展,尤其藉助活動,善巧方便的接引社會各階層人士學佛,發揮「寓傳教於活動」的弘法功能,讓佛教走向社會,帶動社會善良風氣,甚至走向國際,讓五大洲的人士因佛光山而認識中華文化。

談到活動,過去有些佛教人士鄙視活動為熱鬧一時的世俗之舉,但大師所辦的活動有創意、有理念、有佛法,因此不會流俗。例如前面提過的「人間音緣」,透過活動的舉辦,把五大洲的人士結合在一起,大家共同創作佛曲,共同傳唱佛歌,共同宣流法音,共同淨化人心,其意義自然不是一般音樂會所能比擬,不但展現佛光人「集體創作」的精神,也把「國際佛教」進一步深化。

活動是生命力的展現,在大師的觀念裡,只要是人就一定要「活動」,人若不能活動,不是病人就是死人。大師舉例:「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士,每天都要『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十方諸佛』,就是在活動;佛陀持缽,入舍衛大城,飯後經行;觀音菩薩三十三身度化眾生;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都是在活動;唐代玄奘大師經八百里流沙的艱辛路途,若無此活動,東土怎會有佛經?」(〈社團活動篇〉,《佛教叢書・儀制》)

大師有感於「佛法不是一種知識,不能只當學術研究;佛法要靠修行,才能體證。但是,如果只重自我修行,沒有社團活動,則佛教不容易走向人群,走入社會。因此,要讓佛教廣為弘傳,除了寺院一般性的法會共修以外,還需要組織社團,舉辦各種活動,透過活動才能動員廣大信徒,影響社會大眾」(〈會長的話〉,《佛光世界》)。

為此,多年來大師一直很方便善巧舉辦各種活動,接引廣大信眾學佛。除了舉辦各種夏令營、講習會、短期出家、八關齋戒、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等法會活動以外,一九九七年佛光山封山後,為順應信徒的要求,於每週六、日固定舉辦假日修道會,提供信徒聞法修行的機會。其他不定期的活動有禪坐、朝山、抄經、禮懺、讀書會、才藝班、社區聯誼等;又不定期的舉辦大型活動,如回歸佛陀時代、慈悲愛心列車、把心找回來、七誡運動、禪淨密三修法會等,透過活動,將佛法自然的帶進家庭,成為淨化社會的力量。

國際花木奇石藝展

目前佛光山所辦的活動、所做的事業,每天都有上百種在全省乃至海內外各地進行,於淨化人心的同時,也帶動了全台灣的社團活動,包括政府與民間。

過去台灣社會,平時甚少集會,偶有活動,參加人數頂多幾百人;甚至早年的國家慶典,也只有政府官員參加,民間甚少有人主動與會。到了現在,各種活動每天在各地進行,都是數百成千,甚至萬人參與,已經蔚為風氣,此中不無受到佛光山的影響。例如,佛光山自二○○一年春節舉辦大型「國際花木奇石藝展」以來,帶動全台灣至少有十處以上的花藝展在各地舉辦,造成社會追求真善美的善良風氣。

不過,儘管同樣的花藝展在全省各地熱烈舉辦,佛光山的奇石花木藝展自有他不同於一般的特色。佛光山為期一個月的春節平安燈花藝特展,除了利用花木奇石之美,把全山莊嚴成人間淨土,讓人到佛光山一遊,真有走入世外桃源一般的愉悅感受,心靈因而獲得昇華與淨化以外,尤其另設素食動物園區,以開放的方式讓遊客走進園中與動物互動,體會共生吉祥的生命之美。乃至廣大的山林原野區,遊客走在自然林園之中,體會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奇妙感受,繼而生起愛護自然的環保之心。如此立意,讓遊客在賞花的同時,不自覺上了一堂「自然與生命教育」的課程,此即「寓傳教於娛樂」的方便。

佛光山的花木奇石藝展充滿創意與教育意涵,受到社會人士好評與政府的重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委李金龍即曾親自上山參觀,並且鑑於佛光山是全球信眾參加活動聚集之地,每到春節更有來自五大洲的信眾回山禮佛、賞花,正是把台灣美麗花草樹木介紹給全世界的最好地方,因此主動提出由農委會提供樹苗,全力支持佛光山的花木奇石藝展,以展現台灣之美。(《山門日報》,二○○五年二月二十三日)

以莊嚴的建築說法

佛光山不但所辦的活動有創見、有理念、有佛法深意,甚至佛光山的建築也是深具創意,也在傳達無言的說法。例如,一九九六年完成的「百人碑牆」,收集了歷代書法名家之作、佛教格言偈頌、大悲出相圖等,鐫刻於黑花崗石上,成為佛教界也是國內首座碑牆。由於百人碑牆的詩偈辭句富含「佛法」的意義,發人深省,所以經常吸引無數的信徒香客佇足欣賞,達到以藝術弘揚佛法之功。

此外,大師有感於佛光山的功德主長期奉獻心力,讓佛光山在不停的創新中茁壯成長,卻未曾像一般信徒一樣要求將芳名留在梁柱上,因此一九九一年興建如來殿時,特地在四樓大會堂的外牆,把功德主的姓名全部鑴刻在高溫燒成的藝術陶壁上,不但為他們寫下美麗的紀錄,尤其如大師所說:「功德芳名牆就是佛光山的帳簿,而替佛光山管帳的則是『因果』。」(《如是說》)

大師為了樹立叢林規矩,落實生活佛法,特別建設雲居樓,提供全山徒眾與來山信眾、遊客一起過堂。每天到了用餐時間,全山執事、學生上千人,僧俗依序排班過堂的莊嚴隊伍,常令遊客讚歎、感動。

所謂「威儀乃無言之教」,莊嚴的威儀也能度眾。佛光山不但以大眾的威儀攝眾,更以莊嚴的建築說法。談到佛光山的建築,舉凡每一棟建築都是大師親自與建築師規劃、設計而成,當中都有大師弘法的理念與智慧,都是值得研究的「建築學」。就以可容納近三千人用餐的雲居樓齋堂而言,在上千坪偌大的空間裡看不到一根柱子,而且除了一樓齋堂外,二樓寬廣的空間可依活動需要而布置成講堂、齋堂或臨時佛堂,三樓至六樓是寮房。所有貫通上下的樓梯、電梯都在牆外的通道上,但其實也都是在室內,平時進出、上下樓方便,彼此互不干擾。尤其舉辦活動時,上課、食宿同在一棟樓內,外面完全察覺不到,所以經常許多活動同在佛光山進行,但彼此全然不受影響。

雲居樓的建築,可謂是大師的傑作,整棟樓的空間設計與規劃都充滿了智慧與學問。大師一生並沒有學過建築,但他對空間的規劃、應用,皆有獨到之處。尤其他擅長「搶救空間」,許多被建築師廢棄不用的地方,經大師規劃後,都能發揮很大的用途,例如澳洲南天寺的寶藏館、美國西來寺的禪悅齋、佛光山傳燈樓五樓的研究室,都是大師搶救的成果。大師對寺院建築的理念是「要以設備代替人力」;在此原則之下,空間的規劃,室內格局的搭配、設計,一切以方便大眾、符合弘法所需為要務。正由於佛光山有完善的硬體設備與建築之美,加上豐富的人力資源,因此在大師的弘法理念下,活動常年不斷,一個接著一個,平時也常有機關團體借用佛光山開會、辦活動等,因而接引無數海內外人士上山,使佛光山由當初刺竹遍野的荒山而成為今日國際聞名的佛教重鎮,可謂其來有自。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