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70 信仰與事業結合──帶動佛教年輕化
其一,大師提出「用新事業增廣淨財」的理念,將信仰與事業結合,使信仰佛教的人口逐漸「年輕化」、「知識化」,大大改變過去一般人對佛教的觀感,不但讓社會人士由鄙視佛教,進而尊敬到信仰,為佛教增加大量信徒,而且素質不斷提升。因此,若將今日的佛教與四十年前相較,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在四十多年前,由於佛教徒偏重出世思想,一般僧侶以苦行為修行,以經懺為職業,以度死為要務,以自了為解脫,在沒有人講經說法,沒有人從事利生事業的情況下,寺院一直是老太婆吃齋拜佛的地方,即使後來逐漸有法師講經,也慢慢有了養老院、育幼院、醫院等事業,但是一般人仍存在著「等老了再到寺院修行;等退休後才到道場當義工」的觀念。
大師有感於此,在一九九二年成立國際佛光會之後,不但設立檀講師制度,並且鼓勵信眾不必等到老來退休才到佛門「發心」當義工,年輕時就可以到佛門「支薪」工作。大師透過事業,把信仰與生活結合起來,因此接引愈來愈多的年輕人走入佛門,加入佛教弘化行列,使得佛教從暮氣沉沉的老人佛教逐漸年輕化,一改過去的消極遁世而呈現出朝氣蓬勃的新氣象。
正如大師在接受《亞洲華爾街日報》記者張彤禾小姐訪問時所說:「佛光山三十年來一直都很年輕,因出家的僧眾都是年輕的知識分子,度化的對象也以年輕人居多,所以只要是寒暑假,冬令營、夏令營、短期出家、座談會等活動,以年輕人報名參加占大多數。」(《星雲日記》,一九九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就在大師接受訪問的當月,總共在海內外主持十九場三皈五戒,發心受持的青年近三千人之多,由於學佛年齡逐漸降低,使佛教煥發出欣欣向榮的蓬勃氣象。
有了人才,佛教才能發展
其實,早在大師年輕時就深刻體認到,佛教一定要創辦各種事業,有了事業才能留住人才;有了人才,佛教才能發展。因此最初在台北成立三重文化服務處時,大師一通電話,接引了在印刷廠工作的吳天賜進入佛門服務,因而有了後來出家的心平法師,乃至慈莊、慈惠、慈容法師等人雖因參加歌詠隊、寫作班而接觸佛教,但也因為有慈愛幼稚園及三重文化服務處可以奉獻服務,因此後來發心出家。
大師早期接引的這批人才都各有所長,他們對日後佛光山的發展助力很大。例如心平法師從早期幫忙開山,到後來繼任宗長之職,他擅長梵唄唱誦,同時具有美工布置、園藝造景等才華,尤其為人平和敦厚,在他「無為而治」的領導下,佛光山的弘法工作一直是在「集體創作」中和諧順利的推動。慈莊法師則擅長建寺,他長年拎著一個小布袋,走遍五大洲勘察工程,逐一在海內外成立兩百多所道場;慈惠法師隨侍大師翻譯五十多年,尤其在辦教育方面展現長才,佛光山的僧伽與社會教育,都是他一手承辦;慈容法師的專長是社會教化,除了負責慈善院外,更為佛光跑天下,在國際佛光會成立十年之內便在世界各地成立了一百七十多個協會、數千個分會。
此外,繼任心平和尚為第五、六任宗長的心定和尚,也參與了早年的開山,同時擔任典制工作,擬訂佛光山各項章程、辦法等,尤其他樂說無礙,經常在各地講演、主持法會,現在雖然卸下宗長之職,同時又負起中華佛光總會總會長之職,仍舊為法奔忙。乃至現任宗長心培和尚,年紀雖輕,卻沉穩厚重,他嫻熟叢林規矩,為人謙恭有禮,持戒嚴謹,因此各方咸慶名山得人,對佛光山的未來發展,更是高度肯定。
其他早期乃至後起的徒眾,如男眾的慧龍、慧禮、慧開、慧日、慧濟、慧傳、慧寬、慧昭、慧法、慧僧、慧昉、慧顯、慧得、慧聖、慧在、慧守、慧峰法師等,以及女眾的慈怡、依嚴、依恆、依敏、依空、依淳、依照、依法、依昱、依來、依超、依宏、永全、永光、永固、永平、永融、永明、永進、永本、永東、永芸、永富、滿果、滿蓮、滿謙、滿可、滿潤、滿舟、覺誠、覺念、覺容、覺培、妙廣、妙開、妙士、妙蓮、妙祥、如常法師等,也都各依所長,或在世界各地住持一方,或應聘至各大學院校上課,或投入文教編藏,或致力社會教化,或從事寺院行政等。
甚至現在佛光山的一千多名僧俗弟子,之所以能在佛門裡安住身心,主要也是因為佛光山不是一個痴聚的團體,他們有相同的理想、方向與願景,他們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佛光山叢林學院畢業,所以在思想、理念上有共識;「弘揚人間佛教,建設佛光淨土」(《佛光學》)就是他們共同的目標。他們從弘法利生的工作中看到人生的希望與未來;而人才的成長則是星雲大師一生最感欣慰的事,他認為一個團體的永久發展,一定要有人才才能「世代交替」,才能永保活力,所以開山之初就訂定「以教育培養人才」為四大宗旨之一,這是大師的睿智與遠見。
在佛光山,每個人都可以依興趣、專長而發揮,如大師為弟子們所做的人生規劃:
・長於口才、思想靈敏者:可從事文教事業,例如講主、教授、教師、弘講師、編輯、寫作等職務。
・慈悲增上、柔和親切者:可委於知客、湯藥、醫療賑濟、養老育幼等慈善工作。
・勤勞耐煩、組織力強者:可勝任住持、監院、副寺、會務祕書、行政助理等職務。
・明因識果、通曉財務者:可承擔司庫、主計、會計以及出納等福田工作。
・威儀端莊、具備身教者:可任引禮、法務、司儀、悅眾等職務,發揮所長。
・一般初學者:以一般性的職務為主,如總務、園藝、行堂、典座、香燈、知賓等行單,以培福修慧,自我養成。
此外,大師也鼓勵佛光青年創業,例如前往中南半島,教授當地兒童英語及技能,從中灌輸大乘佛教信仰,不僅是促進南北傳佛教融合的偉大事業,也可以為佛教寫下歷史新頁。
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
在二○○四年國際佛光會的主題演說〈自覺與行佛〉一文中,大師也提出「用新事業增廣淨財」的理念,他鼓勵在家信眾可以從事佛光事業,例如設立滴水坊、文物流通處、素食館、旅行社、顧問公司等,或是開辦工廠、農場、電力公司、自來水廠、百貨公司、大飯店,以及保險、報紙、電台、電視台,乃至安養院、育幼院、兒童之家、幼稚園、托兒所等。因為「人間化的佛教,主張今生就可以擁有無限的福樂財富,佛教不是叫人不要錢財、不可以享樂;佛教要我們獲得淨財愈多愈好,享受禪悅愈妙愈好。即使世間上的福樂財富有限,我們也可以體會佛法裡的法喜,探索信仰裡的財富,享受心靈裡的世界,擁有全面的人間,這才是建設真正福樂財富的人間」(〈自覺與行佛〉)。
人間佛教重視「現證法喜安樂」,因此大師主張「小乘苦行的出家人思想,並不適宜於在家大眾的佛教」(〈生活與修持〉,《星雲大師講演集》(二)),甚至「佛教不是出家人的,也不是供學者研究的,佛教應該是有益於全民大眾的;佛教不是理論、抽象的,而是重視人性,具有人間性格,能為世間帶來幸福快樂的宗教。」(《人間佛教思想語錄》)大師這種利樂眾生的思想與實踐,正如北京大學哲學系孟令朋先生說:「星雲大師把佛教的教理與現代方法創造性結合起來,發掘出了佛教的內涵,賦予佛教以鮮明的現代特徵,充分展示了人間佛教『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的性格。人間佛教不再是一個『冷』的理念,它與星雲大師的完美人格、身體力行互為表裡,人間佛教因為星雲大師的完美人格而更加顯揚。」(〈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人間佛教的特質與星雲大師的人格〉,《普門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