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78 《禪堂風光》序──居禪定而不寂

佛光山禪堂啟建了十五年,禪學堂也開辦了十三年。一期一期的禪學僧進堂、出堂,他們對禪法的領悟有多少?能夠將「禪」應用在日常生活上嗎?

我心中掛念著。一年多前,指示禪淨法堂堂主慧昭法師,讓禪學僧寫出他們禪修的體驗。第一批稿子交來,我看了幾篇,雖然他們很用心表達坐禪心得,也能與生活經驗相結合,但是在文章結構和文字剪裁上,卻略嫌生澀。

我也沒時間去指導及一一修改,於是把法堂書記滿觀法師叫來,告訴他一些寫作原則,就讓他去為禪學僧們上「寫作課程」,並修潤他們的文章。

後來,這些文章以「禪堂風光」專欄之形式,每天在《人間福報》刊出。聽說反應頗佳,有不少讀者給予熱烈的回響。

有時滿觀會向我報告,說或許是禪修的關係,禪學僧們有著清明柔軟的心靈,以及敏銳自省的覺照力,表現在文字上,無論是寫調身、調息、調心,自我交戰的酸甜苦辣;或行住坐臥、出坡作務中,感受到的禪悅法喜;或同參道友的相互提攜,或過往記憶的咀嚼省思……都在在呈現一個修道者的真心和活潑潑、熱騰騰的赤子心!

我聞言,也頗欣慰。

達摩大師來中國九年,他西返天竺前,要門人「各言所得」。那時,道副說「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尼總持對禪法的理解是「如慶喜見阿?A一見更不再見」;道育則認為「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最後,慧可不發一言,禮拜後歸位佇立,受達摩印可,稱是「得吾髓」。

沒錯,禪不在語言文字,也不一定在蒲團上;語默動靜無一不是禪。但是,「無言顯道」的境界何其高,有多少人能體會?再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之禪味,若只一昧「點滴在心頭」,無法示人,不肯教人,又如何嘉惠後人,並使禪法綿延永續?這也是為什麼禪宗言「不立文字」,但典籍之繁多卻為所有宗派之冠的原因吧!

依循佛陀人間度眾的本懷,我弘揚人間佛教,所言所行所做,無一不為利益眾生。建禪堂,為的是讓僧俗大眾在繁忙的生活步調裡,有一處能調養身心,從返觀自照,找回清淨歡喜的本心佛性。

要禪學僧寫文章,是希望藉由思緒整理、文字梳理,將他們的禪修體驗和大眾分享,讓大家能一窺禪堂風光,明白禪的本來面貌,也同登「選佛場」,一起參禪修道。

此專欄見報後,確實吸引不少社會人士來禪堂打禪七。適逢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從今年三月二十九日開始,至五月十六日止,山上連續舉辦四十九天的「僧信四眾七七精進禪修會」,參加總人次近一千五百人。也有不少信眾以文字記錄他們的感恩、感動與體悟心得。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禪坐」實為紛亂社會裡的一帖清涼劑。

惠能大師言:「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過去祖師大德,為了讓學人覓得這不生不滅的清朗佛性,他們或揚眉瞬目,或拈提棒喝,於言談靜默間,常能吼動乾坤。

《禪堂風光》裡的諸位行者,參禪所得,點滴在心頭,卻不落入枯寂,而是沉澱反芻之後,下筆為文,這就是一種利他的法布施,一種人間菩薩的本懷。

希望閱讀者,能從中嗅得一些法喜禪味。

二○○六年九月於佛光山開山寮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