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25 《佛教倫理》序──人人皆有佛性 人人皆當成佛

倫理,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秩序與默契,是依不同場合、身分而共同遵守的軌則。失去倫理,人的行為會脫軌,也會造成社會運作失序,所以倫理可以說是一切行為的準則。一個社會有倫理的維繫,才能井然有序的向前邁進;人與人的往來有倫理觀念,才能長幼有序,彼此互相尊重、包容,和諧共處。

佛教自兩千多年前傳入中國,在中國生根發展,並與中華倫理文化緊密結合。可惜的是,很多人認為佛教只重視出世的思想,沒有入世的精神。實際上佛教的六度、四攝、四無量心、四弘誓願等教義,無一不是促進群我關係的融和。例如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中,隨處可見佛陀與社會各階層的人士往來對話,其中不乏君王人臣向佛陀請示治國、安內攘外的事例,以及佛陀為信眾指導家庭人倫的相處之道,由此可知,佛教對社會安定及人間的關懷貢獻甚大。

佛教主張「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當成佛」,不僅體現佛法的平等觀與同體觀,也重視人間的倫理道德:小至人我對待,大至國與國之間,彼此互相尊重、包容,才能建立怨親平等、天下一家的大同境界。有感於和諧、平等,是現代的普世價值,因此近年來我提倡「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有了倫理、次序,就可以融和世間的差別對待及人間的倫理關係。

本書作者圓持法師,師承正果法師,精研唯識,現任北京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常務副館長。他以長達二十年的時間研讀三藏經典,並發心將經典中有關佛教的倫理思想,作系統整理及解說,為佛教人間化、生活化提供理論依據,有助於佛法推廣,裨益世道人心,可謂功德無量。

今國家圖書館即將出版繁體字本,以方便更多的讀者研讀使用,僅為《佛教倫理》之出版祝福,是為序。

二○一○年十月於佛光山開山寮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