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68 《張培耕紀念全集》序──祥和歡喜

一九七五年十月二十六日,農曆九月二十二日凌晨四時,在佛光山大悲殿的皈依典禮中,我收了一個在家弟子,名叫張培耕,他發心於有生之年,為雙親所虔誠信仰之佛教稍盡棉薄之力。以此因緣,不久之後,他毅然辭卸甲等公職,上山投入佛教弘化事業。先後擔任佛光山宗務委員會主任祕書,中華漢藏文化協會祕書長,世界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祕書長,普門雜誌社社長等職。為佛光山的組織發展、文化事業以及對外公關聯絡,果然不負眾望,出力不少。

在他上山之前,就曾以高雄市救國團的名義,與壽山寺東方佛教學院合辦「幼教師資訓練班」。後來又與佛光山合辦了「第一屆大專佛學夏令營」,首開大專青年參與佛學研究的紀錄;這對佛教的青年化和以後大專院校佛學社團的紛紛成立,起了很大的作用。

培耕秉性耿直,坦率真誠,勇於任事。佛光山發展史上若干重大的建樹和重要的活動,他都或多或少參與其事,如普門中學之創立、國際佛光會的籌備、「佛光山國際佛教弘法團」前往中國大陸弘法探親、洽商敦煌古物到台灣展出,他都參與策劃籌備,或建言獻策,或實際作業,甚至代表佛光山和有關單位聯繫往來,他都能謹慎行事,竭智盡慮全力以赴,不辱使命,受到全山大眾的肯定尊重。

不幸的是,一九九五年三月,檢查發現肝臟長了腫瘤,經過切除手術,乃辭卸各項職務回到高雄調養。此後的八年當中,先後動過三次大手術,七八次小手術。但是培耕毫不驚慌,也不氣餒,他一面靜心調養,一面努力鍛鍊,同時埋頭創作,充分利用他生命中最後的每一分鐘。鍛鍊頗見功效,精神體力相當良好,乃將醫療、保養和鍛鍊心得綜合寫成《太極氣功》一書,把經驗與大眾共享。

培耕一再表示,佛光山的工作歷練和佛教義理,深深影響了他的價值觀、人生觀。面對生死的事,乃能從容不迫,泰然處之。八年中除了《太極氣功》,他還另有七、八本創作,對於一個多病的老人,也算難能可貴。但是七十七歲的培耕深知,人壽有時而盡。他說:「如果說杏花村是我生命列車的終站,無須牧童遙指,我自己已經遠遠看到那飄揚在後腳之下竹林上空的酒旗。」

他的創作,不論好壞,終究是他的心血和思想的結晶,所以決定自己動手,校訂、編選一套紀念全集,為他的人間之旅留下一點痕跡。他選的十本書,以《回歸佛陀的時代》、《佛蹤萬里紀遊》為首,有論文、遊記、散文、小說等,涵蓋面寬廣,見解深入,文字的掌握運用也頗見功力。最重要的,他的文章處處流露著他關切文化教育以及廣大眾生的慈悲情懷。用佛教的話說:老婆心切。

這種老婆心切,正是大乘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他的文章一再的強調,知識分子的使命和責任,就是帶領大眾建設一個更文明、更美好的社會。更文明的社會,除了理性和法治,就是社會大眾更有文化素質和道德情懷,關心公益勝過私利,關心他人勝過自己。易言之,就是一個充滿慈悲喜捨的社會,一個祥和歡喜的人間。

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價值觀念混淆,精神汙染嚴重,很多人不計後果,追求急功近利,逞匹夫之勇,爭不義之財。面對當前嚴重的社會亂象,作者指出:「沒有信仰的時代,必然動盪不安;沒有信仰的人生,一定徬徨不安。」又說:「太多裝飾,過分妝扮,我就不是原來的我了。人生幸福之道,其一就是洗盡鉛華,回歸本來的面貌。」顯而易見,佛教義理的影響,既在他的心靈之中,也在他的筆尖之下。一息尚存,乃能懷抱益世濟眾之心,針砭時弊對症下藥,指出努力的方向,提出著力的重心。希望大家合作努力、深耕勤耘,必定可以開拓美好的未來,建立一個祥和歡喜的人間淨土。

作者本乎佛教徒的悲願,知識分子的良知,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既不願譁眾取寵,更不願隨俗浮沉,毅然決然發出讜論,希望能在挽狂瀾於既倒的救世工程中奉獻一點力量,儼然敲響了警惕人心的暮鼓晨鐘。其用心良苦,值得嘉許,故樂為之序。

二○○三年三月二十七日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