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26 《此方彼岸》序──人生大哉問

為什麼?為什麼?從小到大,我們心中有困惑、不明白時會提出疑問,尋求答案。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是提出問題,也就是禪宗的「參」。

早在數十年前講演時,我就告訴聽眾,學習佛法可以從「疑」處用心,從「疑」處下手,也為他們設想了許多「為什麼」、「孰先孰後」、「人生十問」等問題。後來的《當代問題座談紀實》、《僧事百講》,也都以提問的方式,來逐一敷演講說。

針對問題,作具體的解答,如同叩鐘得響,能可以起到覺迷啟悟之效。因此《人間福報》創報之初,即開闢了「佛學問答」的專欄,由徒眾永應負責,這個開放的園地頗受矚目與好評,有許多讀者投書提問。佛學是法師的專業,三藏十二部都是他們的顧問,所以我不擔心這方面的解惑傳道。

過了幾年,讀者所提的問題已多面向,不只是佛學了,因而專欄名稱改為「人生問卷」,永應其時已應調回山,遂由當時擔任《人間福報》藝文主任的妙蘊主筆,並召集成立福報禪師群,作為解答問題的代表人。妙蘊雖然心思細膩,經過幾年撰稿「奇人妙事」的琢磨後,筆鋒亦見洗練,但這時候,我不由得掛念了:這些年輕的弟子大多涉世未深,面對繁複的社會現象,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的問題,他們能應付,能給予正確而令人獲益的回覆嗎?

有時妙蘊會告訴我讀者提了哪些問題,例如:

.睡前有看書的習慣,最近在看一本經典解說的書,不是全本書都是佛經,請問可以半躺在床上看嗎?另外也買了很多類似流行音樂的佛經咒語CD,有時會放在床邊聽著入睡,請問這是否如法?

.在團體裡,踩著別人的肩膀才能夠升遷嗎?這種心態究竟是如何?

.看到同學被惡人欺負,忍不住動手打了對方,他受了點外傷,對方的媽媽竟偏袒自己的兒子,說我打人會有報應,報應是這樣來的嗎?

.部門內小團體鬥爭嚴重,而主管行事不中立,只相信單方人的說辭,不甘被欺壓但又敢怒不敢言,人在做天在看,是真的嗎?有辦法可以解決嗎?

.妻子的宗教信仰與我不同,最近常常引起吵鬧,太太說:「禪七是殘妻、念咒不如練奏電子琴、禪修不如常休……」要如何才能身心安樂?

.同事婚姻出軌,該如何面對?要勸導,或者不管?破碎的家庭,如何藉假修真?

.想抄經為年高的父母祈福,有人說要抄四十九遍才圓滿,也有人說要一○八遍才圓滿,請問究竟哪一種說法是對的?如果無法一次抄完一部經,請問要怎麼回向?

初始,遇到他們集思仍不能確定或無法回答的問題,也會請示我。不過,後來從讀者的回響及其他弟子的反應,得知他們的作答多能契理契機,導以正道,而且不全然是佛教義理,也會舉譬喻、故事來佐證,加上以同理心來包容尊重,給予正向積極的鼓舞。由此可知,他們對此專欄的用心認真之態度。

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他所著的〈天問〉,全篇由疑問構成,一連提出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從宇宙、天文、地理、神話傳說等等,可以看出他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佛教有部《彌蘭陀王問經》,全書也是由原本不信佛的彌蘭陀王提問,那先比丘一一以譬喻、以佛法來釋疑。

現在,「人生問卷」的文章將結集出書。妙蘊說他們將讀者的問題分門別類,歸納成家庭、人我、情感、戒律、法理五個主題,我認為基本顧到了人生歷程的全面性。

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解」,生活在世間的人們,必然會有各種不同際遇、各種疑難雜症,幸而有佛法作舟筏。欣喜見這些弟子能努力做個領航人,故樂為序。

二○一五年四月十六日於佛光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