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34 星雲大師與教育

‧李書錚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祕書

我有緣認識星雲大師,是早在佛光山寺草創的初時,山上舉辦大專青年夏令營。

那一片舊名麻竹園,亂竹成林的丘陵地,今日能成為佛教聖地,全賴大師以空空雙手,一腔佛心,感動了眾家弟子和各方善士,就這麼一石一磚,一瓦一柱,披荊斬棘,化無為有,將一座滿是茂竹的小土山,蛻變成了萬尊佛光耀世,殿宇金碧瑰麗,莊嚴宏偉的名剎,真的是八方雲來,香火鼎盛。不只弘揚了佛法,且將肩負起未來振興大乘佛教及賡續佛教慧命的重任,而「佛光山」同時也贏得了馳譽中外佛教觀光勝地的美名。

想當年,大師以一個出身大陸焦山佛教學院的外來和尚,何等的慧知與卓識,竟選了這一方屬於高雄縣境內,並且也非交通要衢,了無名聲的竹林荒山,做為佛教新生命的發軔地。它前臨下淡水溪,溪水流過一片廣袤的谷地沙礫河床,從山邊望去,穿越一抹竹叢蕉林,只見碧溪如帶,遠山迷濛一橫如屏,好一片賞心悅目的鄉野景色,套句地理師的術語:「好風水。」

記得幼年時,在地理課本和祖國錦繡河山畫冊裡,讀到我國有不少名聞全國的名山古剎,像安徽的九華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嵋山,浙江的普陀山等。月夜星光下,聆聽長輩們講古,最入神的即是那些名震武林的高僧道長們,佛法無邊的軼事。在人們的心目中,對佛教廟堂,一直存在著的一個印象,總認為它是在人煙罕至的幽谷蒼鬱之中,寺宇飛簷隱約在虛無飄渺間,甚或認為那兒的道長們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

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從山東家鄉別離,南走避秦,曾負笈寄旅杭州市近二個月,每日如閒雲遊鶴般,踏遍了西子湖的寸寸美土,那家喻戶曉的靈隱寺,即是西湖名勝之一。曾有一天,三五同學以探幽心情,走進寺去,頓時掉入沉寂清靜的氤氳中,幾位披著黃色袈裟的僧人,肅穆的面情,飄逸的步履,穿梭在迴廊上,無視於我們幾個陌生的不速客,看不到什麼香客,印象最深的,則是一進寺門的左側,有一棵要四、五個人才能環抱過來的參天大樹,濃蔭遮掩了第一進寺院的庭空,我們佇足在樹下,稍作流連,心頭有一種被神祕超俗的懾住的感覺,未敢造次,返身輕步離寺,未能窺得靈隱寺的全貌,如今西子蒙羞,名剎安在否?

而星雲大師,卻是使佛法回到人間煙火中,且在塵俗的生活泥土裡扎根繁衍滋長,實現了大師賡續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理想,使佛法與生活不二,是以佛光山寺,在大師精心規劃下,把佛門聖地,開放給世眾,而大師個人與眾徒,以出世的自我苦修,開拓了入世的佛家功業。

大師與徒眾,更以「千年老松」、「嚴冬臘梅」、「空谷幽蘭」、「秋天黃菊」的精神與情懷,自我磨礪,而以一顆慈悲心,滿腔熾熱的服務胸襟,廣愛世人,鍾愛國家。樹立犧牲、奉獻、忍耐、慈悲、公正、無私、誠信、淳樸的佛門風格,把僧寶們從過去只以經懺為職業;做功德佛事以度「死」的狹隘事功中導引出來,積極作為以度「生」,並且創辦各級佛教學院,以提升僧寶們的知識層次,培植僧才,不僅為我國佛教開創新局面,更期弘揚佛法於國際。

大師以真切明淨的智慧與堅強的毅力,創辦念佛會、幼稚園、兒童佛學班、女子佛學院、東方佛教學院、叢林大學,現叢林大學已改稱為中國佛教研究院。大師更鼓勵有志向學,能潛心高深佛法的年輕弟子,送赴日、美、印、韓等國進修。

大師對教育方面的構思與實踐,即是認為如將我國佛教從舊的窠臼裡跳出,必須從「欲續佛法慧命,胥賴弘法人才」來開始。

從東方佛教學院與中國佛教研究院的課程內容,很明顯說明了大師對佛門弟子及向佛人士的深深期許,他們的課程安排,除了一般的像佛法概要,佛教史以及各種經律論專課外,尚有三民主義、國父思想、中國近代史、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史、西洋哲學史概論,世界通史,英、日文等。副科方面則有體育、音樂、美工,課外輔助活動更有「專題討論」、「專題演講」、「心得寫作」,使在兩院進修的學生,不只博大了知識的領域,而在日後都會「思維」會「演講」會「寫作」,是實實切切地活讀書,活用所學。

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大師曾遊美弘法,歸國後,體認要想弘揚佛法於國際,語言文字是溝通的必要條件,而創辦了英語佛教研究中心,大師的高瞻遠矚,於此可見。

大師不只在佛教教育上有了劃時代的突破作法,更創辦了一所沒有宗教課程的普門中學,授課如一般高中,雖學校設在佛光山上,學生食宿均在學校,但山寺從不干涉學生宗教信仰,學校唯一的特別重視生活教育,校風強調「勤、正、慧、慈」,對副科在教學上非常重視,音、體、美,切切實實在認真授課,真正做到了五育普重,尤其在課外輔助教學方面,採用佛學院所的「討論」、「寫作」、「演講」等活動,用以啟發學生思考的方法和要領,這也正是我最高當局,多年來三令五申所深切冀望於各級學校的教育目標,而普門中學,在芸芸黌宮中,做了最佳的示範。

此外在社會教育方面,大師更有著斐然成就,不辭辛勞僕僕於國內外,苦口婆心,不厭絮語,著書立說,舉行講座,那深入淺出的禪悟哲理,無一不字字珠璣,句句感人,大師所以能榮獲美國東方大學榮譽哲學博士學位,以及七十三年(一九八四)榮獲教育部頒贈「對社會教育有重大貢獻獎」和七十四年(一九八五)榮獲行政院新聞局頒「廣播電視社會建設金鐘獎」,這一切國內外的榮耀,得來真格是實至名歸。

回溯佛教在我國是在西漢時候自印度傳入,因而佛門弟子,都視印度為佛陀的祖國,如欲精研佛學,對印度之認識是必要的,有識之士,果有明鑒,華岡中華學術院故院長張其昀博士,於華岡校園內創辦了一所印度研究所,故張博士為了實現創辦印度研究所之初衷,特敦聘星雲大師繼數位學者之後主持所務,大師不辱使命,接下了重任,馬上設班招生,為佛門造就佛法尋根的印度專家學人。

中、印兩國,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滾滾黃河和浩浩恆河的兩岸沃土,孕育著人類古老文明,今日世局紛擾,急待佛陀慈航普度,拯救人類浩劫,與我三民主義民生樂利的祥和安康社會理想,殊途而同歸。

星雲大師,雖是佛門上人,他所作為與一切的努力,為佛教寫下了新里程,也為紛擾的時代,撒播了豐實的善美的種子,予世道人心,堅信心能發芽、茁壯、綻放出燦爛的花朵。

行筆至此,總覺拙筆難罄大師對教育事業方面了不起的事功,承主編震廷兄誠邀,勉力成文,還望大師與佛家弟子和各方信士,不吝指正。

    本文收錄於一九八七年七月出版《我們認識的星雲大師》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