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59 從大師學到的法門

‧林清玄  著名作家

今年(二○一八)三月十七日(農曆二月初一)是星雲大師出家八十週年的日子。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星雲大師之僧臘都已屆耄耋,實在是可喜可賀。

星雲大師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又是不平凡的一生。所謂「平凡」是指大師一生恪守一名佛弟子的本分,「勤修佛法」,「弘法利生」;所謂「不平凡」是指大師八十年佛門生活,身體力行的弘法生涯,為世人樹立起了一個探求佛法真實精神,讓佛法與人生和社會緊密結合,踐行「人間佛教」的楷模。

佛陀是在思考人生問題,探索解決人生之苦和煩惱等問題中,覺悟佛法、創立佛教的。所以,佛陀的教化(佛教)從一開始就不是一種單純抽象的理論說教,而是要解決現實人生生活中實際問題的一種智慧。由於佛陀當年探求到人生之苦(「苦諦」)的主要原因是,人貪戀現實世間生活,通過身、口、意三業的集聚(「集諦」)所結出的果。所以在早期佛教中,重點強調「破我執」,過出離世間環境的「出家」生活,修行「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道諦」)等,以覺悟證得個人的解脫(「滅諦」:「涅槃寂靜」)。

然而,隨著佛教自身的發展和向外傳播,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大乘佛教的發展,菩薩精神的樹立,不再只是尋求自我的覺悟和解脫,而是更期望幫助他人、眾生都得以覺悟和解脫,即所謂「自覺覺他」、「自度度他」,乃至於「捨己利他」。因此,學佛之人不能只顧自己離世「上求菩提」,而應當積極入世去「下化眾生」。更何況人們在理解、實踐佛法中,也愈來愈認識和體會到,要破除無明、增長智慧、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必須面對世間萬象,面對人生眾苦,方能證得的,而不是玩弄幾個名相,空談一些義理,能夠達到的。

潤物無聲 法即生活

所以,在許多大乘佛典中,越來越強調菩薩慈悲濟世的精神,強調世、出世不二的精神。如《維摩詰經》〈不二法門品〉中強調的「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世間性空即出世間」等等,都充分表達了大乘佛法出世法不離世間的特性。大乘佛教這種把出世精神落實到人世間的現實,在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後,得到了充分的落實和發展,特別是在中國佛教禪宗那裡落實得最為充分。禪宗六祖惠能在《壇經》中明白地告訴人們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近代高僧太虛大師嘗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而禪宗佛教的特質,就在於把佛法、禪修落實到世間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說,時時有禪,事事有禪,處處有禪。

星雲大師對佛法的根本精神是有精深的認識和體會的。他說:「佛陀是人不是神,佛陀說法是對人而說」,因此把「佛教」稱之為「人間佛教」,「也是理所當然」的,「關於『人間佛教』這個名詞,其實說的就是『佛教』」。同時大師還強調說:「人間佛教並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派的,是全佛教的宗要。」(見《星雲大師全集.自序》)去年,在大師弟子們的辛勤蒐集、編輯、整理下,出版了規模巨大,三百六十五冊的《星雲大師全集》。

《星雲大師全集》彙集了大師八十年出家生涯中,在探索、研究、實踐、弘揚真實佛法——「人間佛教」的全面成果。當我在看了《全集》目錄,以及部分內容,再連繫以往讀過的大師的一些著作後,真是感慨萬千,立即一個念頭出現在我心中——這是一部「人間佛教」的寶典。當即寫了一些感語:「在這裡,大師弘揚的是佛法的正知正見,中國佛教的人本精神,人間佛教的根本理念和實踐。」

「大師一生秉承『人間佛教』之理念,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欲弟子『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望世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言語無華,解明佛法人間之義,潤物無聲,傳揚般若教化之功。」

「大師的人間佛教,把佛教的根本精神、傳統教義與現代生活、時代精神貫通起來,使佛教根植於人間、落實到生活、滲入至心田。」

弘法功績 載入史冊

以上幾點是我當時的真實感受,然而大師對此卻十分謙虛,一者說:「我只不過是一個人間佛教的隨喜者,不敢以倡導者自居」;再則說:「我只是主張弘揚人間佛教,並不是研究人間佛教的學者專家。」(見《星雲大師全集 "自序》)然而,不管怎麼說,星雲大師對於當今中國和世界弘揚和傳播「人間佛教」的功績,必將載入佛教史冊。

大師深為自己這一生能身為佛門弟子,能為弘揚佛法(人間佛教),而感到幸運和自豪,所以當有人問大師:「來生要做什麼?」

大師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我來生還要做和尚。」並且進一步補充說:「我這一生做和尚,雖然已經發揮了我大部分的思想、理念、目標和希望,總感到不夠完美。因此,如佛經所說『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祇劫』,我想來生還是要再做和尚,為建設人間淨土的平安幸福,繼續努力。」由此可見,大師弘揚「人間佛教」的心願是多麼地堅定和遠大。

本文刊於二〇一八年三月十六日《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十四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