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99 我與星雲大師的相遇

‧沈祖堯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

佛教給我的印象,向來是一種神祕和迷信的宗教,是一種消極和離世的信仰,只適合飽受人生成敗得失煎熬的成年人、老年人,與活力朝氣、奮鬥和進取的年輕人格格不入。

我的祖父祖母是虔誠的佛教徒,家裡自小便供奉觀音菩薩。祖父去世以後,祖母更為他每天誦經念佛,穿起了黑色的海青,口中念念有詞,但我一句也沒聽懂,一點也沒領悟。

二○一○年當上了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卻是頭一次跟佛學接觸,還是透過跟星雲大師的對話。當時大師來港佛學講座,也邀請我與他共進午餐。答應了以後才知道不是一般的午飯,而是我與大師二人坐在台上談生命之道,和佛學精神。對著台下幾十位法師和教授,我在台上聽不清楚大師帶著江蘇口音的國語,卻要充當問道者與大師談道,是一次難忘的經歷。

提點放下 沙漠清泉

還記得在講座的過程,我問星雲大師,怎樣可以減輕當校長的負擔,當校長的困苦(其實當校長的壓力和繁重,遠比我想像中大),當時大師的一句話「校長!你要放下。」有如沙漠中的一股清泉,流進我乾旱、疲憊的心靈裡。

但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兩年後大師親臨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與香港的年輕人、大學生對話,那是我們大學的活動,博群大講堂,由星雲大師當演講嘉賓。當時大師身體健康已有點狀況,行動不大方便。但手提著柺杖的星雲大師還是深深吸引著千多名學生的注意,大談佛教與年輕人的關係。

還記得當天大師這樣說:「青年是菩薩,菩薩是青年;所有菩薩都是青年,所有青年都可以成為菩薩。任何人只要內具慈悲之心,外現奉獻之力,大公無私,服務社會,都是青年菩薩。」

大師亦談到年輕人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態度。他說年輕人應把持不變宗旨而隨緣行動,即隨緣生活卻不動搖做人宗旨和目標。不變並非墨守,隨緣並非苟且,在不執著細節中要拿緊宗旨。大師對年輕人的勸導,並非消極,更非離世。大師更指出,如果年輕人要在道德人格中完成自己,就必須把自制和節欲發揮出來。這番話對著年輕人常有的自我、放縱和任性的傾向,來個當頭棒喝,令我十分佩服,暗地讚賞。

改變成見 深感恩惠

二○一四年和二○一六年,我兩度上佛光山拜會星雲大師。跟大師暢談人生,討論時局,每次接觸,都給我留下難忘經驗。住在山上,享受大自然的靈氣和安靜,讓我漸漸地體會佛家並非迷信和神祕,乃是一個領人脫離生命無常、人生痛苦的大道理,大智慧。大師雖然眼睛不好,視力模糊,還是給我寫下「無上士」的題字,說是佛陀的眾多稱號之一,意喻讀書人的地位。我亦以王維的詩句回贈,「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表達我做校長的心境,和對大師的敬意。

星雲大師改變了我對佛學的成見,打開了我對「捨得」的探討,令我深感恩惠。他所倡導的人間佛教,他對年輕人的愛顧和引導,令我由心尊敬。他的著作,他的演講,還有他的書法,令我獲益良多。

大師!祖堯由衷地感謝。

後註:星雲大師二○一六年獲頒中大榮譽社會科學博士。

本文刊於二〇一八年三月十六日《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十四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