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22 我們以師父為榮

‧周志敏 知名電視節目製作人

每次由台北去佛光山錄影,途經台南,總是要先返家探望母親,老人家自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骨折開刀後,一直坐在床上,看到女兒返家,而又知道我將去佛光山工作,高興萬分,問長問短,有關佛光山及星公上人,老人家心儀不已,最後總是一句:「是因緣,不會空過,等我病癒後,定當與星公上人結師徒緣。」豈料,師徒之緣是在他往生後結的,火化之前,上人為亡母及我們全家十二人說三皈五戒,從此,我成了上人的俗家弟子,賜名禪心。與佛教,與佛光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記得在民國六十八年底(一九七九),為了要製作一集定名為「佛光普照」的《愛心》節目,與星公上人約好在松江路佛光山別院見面,那天,寒流壓境,天氣真冷,一出了電梯,梵音繚繞,別院內正聚集了數百信徒在念佛,我的腳步停止了,想挪也挪不動,那莊嚴的場面,那一聲聲的海潮音,震懾了我,從來沒有聽過如此美妙的聲音,看過如此肅穆的鏡頭,頓時生起了無限恭敬之心。

我終於見到了仰慕已久的星公上人,他不如我想像中的嚴肅,慈悲而親切的問我想知道些什麼?想知道的太多了,從佛光山的幼稚園、普門中學、東方佛教學院、沙彌學苑、中國佛教研究院、福山寺編印的《佛光大藏經》,各種刊物、書籍、佛學講座而談到大慈育幼院,佛光精舍,蘭陽仁愛之家,以至計畫中的長年義診,及文物陳列館。啊!這麼多入世的工作,這麼多文教及慈善事業,竟然全由上人一手策劃,再領導七眾弟子一一實踐,這太神奇了吧?這完全與我心目中,閉門而坐,緊閉雙目老禪師的形象不合,此刻自恨過去對佛教的認識太膚淺了。

緊接著春節到來,五天的假期,我足不出戶,研讀《星雲大師講演集》,從這本書裡,第一次懂得「人生佛教」成佛在人間的真實意義,根據大師的思想、言談,及我所知道的片斷,擬定了一個《佛光普照》的企劃大綱,並以電話,與佛光山聯絡好,計畫帶攝影工作人員到山上錄製節目。

正月初六,當所有的人都還沉浸在春節歡樂的氣氛中時,我與四位工作同仁,來到了佛光山,初踏上這塊淨土之時,只覺一股清涼,直沁心底,莊嚴的殿宇,碧瓦紅椽,那是星公上人花費了十幾年的心血才完成的。這裡,有著似曾相識的熟悉,也有著何以遲至今日,始踏斯土的遺憾。

第一次認識了佛光山諸位師父的大才,是在抵達佛光山後半小時之內。慈惠法師看過了我的企劃之後,一言不發,十五分鐘後,他交給我一張表格,上面清楚的寫明,幾點至幾點在何處工作,支援人數,作業方法,表現主題等,設想之周密,精確,簡直無懈可擊,以後在山上兩天的工作時間裡,我是靠這張表格在進行,而毫無差錯,這真應了「強將手下無弱兵」。星公上人的出家弟子,原來素質是如此的優秀,頭腦是如此縝密。

為了這集《佛光普照》,不敢掉以輕心,節目帶剪輯完成後,我反覆再看,以便寫下最適當的旁白,但愈翻參考資料,也愈不敢下筆,撕碎了無數稿紙,勉強成章。豈料在節目播出後,得到了星公上人的鼓勵,「好好學,你與佛有緣。」真的嗎?我真的與佛有緣嗎?

六十九年初(一九八○),佛光山製作的《信心門》節目,正式推出,而這個節目的製作人正是我,「製作人」這個名詞,如果用電視專業來解釋,應該是「表現一個完整的構想,統理一切企劃,行政,財務及聯絡的工作」。但是,我僅僅作了一半。在「表現一個完整的構想」這方面,星公上人表現了他另一方面的長才,由劇本的編撰開始,進而鏡頭的運用,人物的塑造,細節的考證,上人不厭其煩的督導。我深深佩服上人的觀察入微,在最短的期間內,連許多瑣事及電視技巧,都能注意到,而給我們正確的指導,真令人又慚愧又敬佩。

同年夏天,為了趕錄節目,得以有緣在佛光山一住十天,這期間,上人耳提面命,令我對佛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六祖壇經》、《歷代高僧傳》,都是在那段時期開始深入探討的。一個黃昏,朝山會舘內有人說:「晚上七時,大師要在壽山寺開示。」於是,掌握了這難得的機緣,趕往高雄,參加這殊勝的法會。

法會過後,上人以「佛教的福壽思想」為題,向信徒開示:「人要追求不生不死的無量壽。世壽雖長過百歲,仍然不免一死,世間又有幾人能享壽百年?佛陀涅槃兩千多年,但是,他一直活在世間,活在我們每一個人心裡,佛陀的思想言說,影響了千秋萬世。只有不生不死,才是真正的永恆。」這是何等的動人,這些道理的震撼,直到六年後的今天,仍然縈繞腦際,而不能或忘。

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的初春,乍暖還寒的時節,我們一行到了中壢圓光寺,下車時,正值風雨交加,山門正朝向風口,也愈發顯得難以抵擋的寒風,直襲骨髓。圓光寺距離中壢市區約四十分鐘車程,其間有一段碎石鋪道,更加崎嶇難行。這裡是星公上人初來台灣時第一個駐錫所在。遙想三十多年前,一位衣衫破舊,赤腳而行的青年僧,在天未明時,拖著一輛木板車,在凜冽的寒流中,徒步走向市場,買夠了常住一天所需的蔬果,再一步步踏上歸途,往返十多公里,而毫無怨言。不吃早齋,再連挑八十擔水。直到有一天,青年僧向方丈和尚辭別時,老和尚才驚奇的發現,這位青年僧僅有一套衣褲,晚上洗淨白天穿,他不是珍惜芒鞋,而是他根本沒有鞋。這情景,歷歷如在目前,驀然回首,臉頰上有絲絲水跡流下,是淚?是雨?想分清也難。

那年夏天,為了陪國防部藝工總隊,錄製《星雲大師專輯》,而在山上盤桓四天,為了使畫面更完美,由星公上人親率僧信四眾弟子三十餘人,前往美濃朝元寺,車輛在平坦的馬路上急駛,一小時後抵達。朝元寺後山,遍植荔枝樹,綠蔭遍地,鳥語喧譁,一行人在樹下休息,涼風輕拂,頓如置身世外桃源。上人問我們:「這裡環境如何?」「好是好,就是太遠了,要坐那麼久的車!」朝元寺住持慧定法師說:「遠嗎?十年前,大師每次來,都是走來的!」

誰想到,昔日的星公上人,正是以苦行來砥礪自己,經過了千錘百鍊,使他在日後的弘法歷程中,一天的睡眠難得超過四小時,一個麵包、一碗素麵條就可以果腹的生活方式,而不以為苦。這些難忍的痛苦折磨,可能都是上人今日成就的增上緣,「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之前兆。

在以後的幾年歲月中,凡上人弘法,我們的工作人員必定隨行。有一次,在「星雲大師人生哲學講座」中,上人以淨土思想為題,作一小時的演說。什麼是人間淨土?大師說:「只要人人能堅守五戒,淨土應現眼前。」極樂世界在哪裡?大師說:「只要一念清淨,極樂世界當下即是。」言詞雖淺,意義極深,發人深省。

《六祖壇經》講座,在電視上首度亮相,這是佛教弘法邁入新里程的開始,由六祖惠能出家的因緣開始,以每品十個問題,作深入淺出的講解,聽來有如故事般的輕快,以六十五個單元,講完了這部禪門必讀的《壇經》。觀眾又何止百萬人。

一個使人震撼的消息傳出,大師即將退位。這消息不僅使佛光山的弟子震驚,也使得整個社會,萬分關注。就在上人五十九華誕前夕,信徒們紛紛趕上山去挽留,但上人以法為重,佛光山的規章,乃上人親手所訂,而今任期屆滿,將住持重任交棒於下一代,乃勢在必行,但信徒百般挽留,大師不為所動,毅然放下住持重擔,但他卻永不放下肩頭所負荷的如來家業。當他離山時,信眾含淚列跪路邊恭送大師飄然而去。

佛光山信徒訓練班成立之初,又是星雲上人另一個理想的開始,把漫無組織的信徒,訓練成一支一切如法的佛教的勁旅,使人人能深入經藏,堅守五戒,菩薩戒律,這個社會還愁不祥和嗎?

退位後的星公上人,並沒有立即退隱,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冬天,舉辦了大規模的義診濟貧活動。義診在佛光山,早已行之有年,每週五次,深入高山之區,救人無數,過去,也曾隨師前往山地桃源鄉。而七十四年底的義診,規模卻十分龐大,邀請了台北慶生醫院的十位醫護及檢驗人員,台視《為善長樂》節目的演藝明星,㩗帶了大批的日用品,如食米、沙拉油、衣物等,浩浩蕩蕩,前往山區,展開一連三天的醫療、慰問及發放救濟品的工作,獲益的人高達千人以上,慈悲濟世再一次的表現在人間。

今年初(一九八七),台視《新聞熱線追蹤》節目,邀請各宗教界領袖參加座談,除星公上人外計有天主教羅光主教、基督教周聯華牧師、監察委員馬經武先生以及賈志宏教授,討論的題目是「散播歡樂的種子,就從你我開始吧!」六時正,我陪上人到台視攝影棚錄影。大師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作為開始,世間上有很多富有的窮人,他們錦衣玉食,一擲千金,但精神的領域卻非常貧窮,因此,必需要由心理建設作起,由精神的富足,進而再追求藝術的生活,最終是宗教的境界。對改善社會風氣,最重要的是讓大家都有因果的觀念,今日種下了善因,他日必有善果。比如你今天尊重別人是因,而明天別人也一定會尊重你是果。今天你作了儲蓄是因,明天一定過舒適的生活是果,因果循環,屢試不爽。其次是社會上的人,如人人能守佛教的五戒,犯罪的事件,自然不會發生,另外以「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四點,來說明做人之道,人人能以感恩的心,結緣的心,來處理一切事務,這個社會一定能更祥和,更光明。大師無礙的辯才,有如行雲流水,真是語驚四座,全場工作人員,人人稱敬。該節目鍾製作人田明兄,事後問我:「為何大師能在短短的準備時間內,闡揚出如此深入的主題?」我說:「追隨大師弘法數年,從未見大師有過準備的時間,但他一開口,就是這樣順理成章。」

星公上人,常以「先有國後有家」訓勉弟子,有人寫信問大師:「如果遇有戰爭遭遇敵人攻擊時,能不殺生嗎?您又該怎麼做呢?」大師的答覆是:「出家人以慈悲為懷,但我只是出『家』,而沒有出『國』,不殺生,只是為了長養慈悲心,但如果有敵人攻來,危害國家的利益時,也應該是當仁不讓,如果殺一人而能救百人、千人、萬人,必要時我願入地獄。」這種大乘菩薩的精神,又有幾人能及?這種對國家,對眾生的詮釋,又有誰能做到?

今年(一九八七)五月,在星公上人出國前夕,為了人死後捐贈器官事,再訪大師,大師說:「在過去之時,佛陀會割肉餵鷹,捨身飼虎。只要有需要,能救人,應是不辭之事,更何況人死之後,將隨草木而朽,何不把有用的器官,捐贈給需要的人,蒙受其惠的,也許是一個人,也許是一個家庭,也許是國家社會。」舍利弗曾經以雙眼布施給一位人子,當他挖出雙眼時,可曾顧及到自己的安危?大乘佛教的精神,上人表現得如此淋漓盡致,真是感人至深。

一次,追隨大師前往山地桃源鄉義診,桃源鄉占高雄縣總面積三分之一,共有八個村落,位置在中央山脈玉山南麓,距離高雄市一百二十公里,百分之八十二的居民為布農族山胞,山胞生活艱苦,加上交通不便,居民嗜酒,所以病患不少。當天,汽車在碎石子的山路上前進,顛簸了兩個半小時,才抵達目的地。下車後,上人仍然神采奕奕,慰問病患,鼓勵他們要有信心,始能度過難關,山胞因久沐在佛光之下,也學會了合掌,向大師頂禮。

就在這風光秀麗的桃源鄉小亭內休息時,使人頓生對古代大德思慕之情,多少高僧,避跡遠山,潛心修習,直到因緣具足之時,再出山教化眾生。於是有人向大師請教如何修道,才是正途,上人開示說:「繁華場中,正是菩提道場,何處不能修行?有人心出家,而身未出家。有人身未出家,心已出家,只要一心清淨,處處都是安禪之所。」

慚愧!多年來,在塵世浪跡,生活上固然多采多姿,但在夜深人靜時,總有一分茫然的失落感,究竟失落了什麼?美滿的家,不慮溫飽的生活,夫復何求?難道還不能填滿那分空虛嗎?不是!我失落的是一分宗教的虔誠,崇高的情操,枉負了大師的賜名──禪心。而今,在大師諄諄教誨下,我已深深體悟到,自己的心,應該安住的方向。紅塵濁世,當有努力的目標及理想。

去年,上人在閉關虔修,臨別前夕,於普門中學畢業典禮上,以六件珍貴的禮物贈送學子,第一、是鏡子一面,以鏡子常照自己心田,務使它能常保清淨光明,純潔無邪。第二、是手袋一隻,使用時,輕輕提起,不用時,再輕輕放下。第三、是彩筆一枝,運用這枝彩筆,繪出多采多姿的人生,光明的前途。第四、是蠟燭一根,蠟燭的精神是犧牲自我照亮人群,值得效法。第五、簿冊一本,記下一生中,為人服務的好事,以便向父母師長,有所交代。第六、時鐘一個,常常體會時光易逝,人生短暫,當能把握住每分、每秒,精進不懈。

其實,這六樣禮品,何嘗不是送給所有徒眾的禮物?我們應該牢記在心,時時警惕,做人處事,當以此為座右銘。今日,我們以師父為榮,願他日有成,師父也能以我們為榮,以報師恩浩蕩,光輝佛門。

    本文收錄於一九八七年七月出版《我們認識的星雲大師》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