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15 平凡的出家人

‧呂紅 媒體工作者

作家們緣聚佛光山

想不到在二○一一年秋冬,有幸與佛結緣,拜會星雲大師。在台灣最大的佛教道場,接受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的佛恩接待,心中自有細細綿綿、無言的感動。

對於我們幾位較年輕、從大陸移民海外的女作家來說,佛光山就像個傳說,曾經是那麼遙不可及、神祕而又令人神往。

甫下飛機,在高雄機場,逾百位作家受到佛光山永芸法師和義工們熱情迎接。作家們初抵佛光山,見一派井然有序,到處可見彬彬有禮、笑容可掬的義工,從卸下行李、搬上客房,到歡迎晚宴的夾道歡迎,讓人感受佛門聖地莊嚴的氛圍,又處處顯現親切與溫馨!

當晚舉行的歡迎晚宴上,再次見到星雲大師,已逾八旬高齡的他,因輕度中風,雖不比當年氣宇軒昂的偉岸,依然從容和煦,坐輪椅由弟子推來與大家見面。

眾星捧月的歡聚時光,大師言簡意賅,意味深長,並以豐富精緻的素宴,伴以精采的歌舞盛情款待世華作家們。抑制不住內心激動,筆者至台前與大師握手祝福。近距離與大師交流,他眼神慈祥,笑容和藹,語調從容,充滿睿智。

回想當年,兩岸佛教界首度連袂,星雲大師率百餘名僧眾,先後在台灣、澳門、香港、美國、加拿大舉行中華佛教音樂的巡迴展演。台灣佛光山和大陸七大名剎的僧侶,結合漢傳、藏傳、南傳三大語系的佛教音樂,並融合佛教舞蹈與少林功夫等表演形式,於二○○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在舊金山美生堂舉行「中華佛教音樂展演會」,展現不同流派風格的精緻藝術,顯密融合,亦屬突破,堪稱一大盛事。星雲大師在台上感言,全場觀眾屏息聆聽,如沐春雨潤入心田。當年情景,仍歷歷在目。

而今走近星雲大師,握手時的感動,對話時的輕鬆,贈與作品與接受佛光山紀念品的溫暖,千般感受如浪濤拍岸,一併湧入心頭。

翌日,在佛光山傳燈樓舉行「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開幕典禮。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名譽副會長趙淑俠感慨,華文作家協會成立三十年,第一次到佛光山舉辦,感謝星雲大師提供場地和資源,給與華文作家協會最實質的支持,沒有大師的支持,這場會是開不成的。我們有文學,有大師的照顧,有宗教的莊嚴,我們會努力寫作感謝大師這分苦心。經本屆會員代表大會通過,特聘星雲大師為「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終身名譽會長」。

星雲大師接受聘書後,向在座的各地作家及佛學院學生致詞。他指出,中國有一句話「自古紅顏多薄命」,但文人何嘗不是如此?「自古文人命坎坷」。不過,文人的精神是富有的,智慧也是高於一般人。他說,司馬遷雖被漢武帝處分,但沒人敬重漢武帝,反而是司馬遷為大家所憶念,名垂千古。帝王的豐功偉業會隨著歷史消失,但文人的作品卻可流傳久遠!

大師坦言:「《三國演義》豐富了我青少年的生命,李白、杜甫的詩、三蘇的文章,讓我生命成長、昇華,四川文人的精神和智慧,影響我一生,讓我明白道理。文學對我們的人生不僅增長智慧,也給我們成長。」

大師感慨,心甘情願作文人是很了不起,有責任感且不求富貴,為思想而開拓人生的理想。筆是很有力量的,報紙的新聞記者很了不起,一支筆增加世間的光明;一支筆能表現對社會的關懷。作家們的文章在副刊上發表,影響很大,豐富了人生。與歷史同在,與日月同光。佛陀紀念館不是個人的、是十方的、是民眾大家的,歡迎來運用。

追尋在迷悟之間

夜晚靜讀大師著作,句句珠璣,似春雨甘露,令人茅塞頓開。現代人身處在變動快速的社會,面對龐雜的資訊,難免心浮氣躁。如果沒有堅定的意志和明晰的目標,很容易迷失自我、迷失方向的。美國第三十任總統柯立芝曾言:「一個人如果可以安靜地坐下來,就可以減少一生中五分之四的煩惱。」佛學大師也曾經在講演中提到,這是「一半一半」的世界,悟「一半」、迷「一半」,儘管吾人活在「迷」與「悟」的牽扯中,也不必沮喪。雖說人生許多煩惱可透過靜心沉澱來消除,但還有更多是要靠智慧來化解。書籍便是開啟迷悟的鑰匙。弘法五十餘年的星雲大師,苦研流傳二千五百年的佛祖法門精髓,本著淨化人心的理念、化成六卷包羅萬象的文章,引導大眾離苦得樂。

大師學養深厚,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涉筆成文、妙趣橫生。譬如「我們在世間上,壓力沉重,都是因為不能放下的緣故。」包括金錢、感情、名譽、權力……多為功名富貴、五欲六塵所左右。就連蘇東坡,雖然自認為對參禪頗有體悟,但對佛印禪師一句責罵他的「放屁」不能放下,做不到「八風吹不動」,因此才被「一屁打過江」。大師勸人要提得起、放得下,唯有放下,才能自在。還有「鑽石,不要跟石頭比大;花草,不要與松樹比高;溪流,不要跟海洋爭大;平民,不要跟政治人物比權力……因為各有所得,各有所失。」

大師說,人生數十寒暑,就如銀行裡的存款,也是有限、有量、有盡的,因此要好好利用。要有「危機意識」,懂得四方廣大,不易周全之苦;懂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能建立「悟得心空及第歸」的修養。

是啊,櫻花開過,盛夏、晚秋、隆冬亦將迴轉而至,閱歷因此而色彩多變、人生因此而豐饒!晚來飄零之際,亦有落葉肥沃土壤……亦算進入一番至高境界,不枉「瀟灑走一回」吧!

「超脫榮辱毀譽就是解脫,看淡成敗得失就是放下。」《佛光菜根譚》隨處可見,思想火花時時閃耀。

據大師自述,從小雖然就具有圓融隨和的性格,但也與一般男孩子一樣,喜歡伸張正義,打抱不平。有一天,在一本書裡看到一句話「結緣總比結怨好」,深深打動心扉,回憶自己經常因為執著、好鬥而結下許多怨尤,想想實在沒有必要。從此以後,星雲大師將「結緣總比結怨好」奉為圭臬,果然為他一生帶來許多方便。「結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大家何不以「結緣」的胸襟來莊嚴我們的世界、美化我們的人間呢?

凝聚中華文化之魂

早在一九六七年前,佛光山原址還是一片荒山野嶺。星雲大師以其過人的睿智,領導弟子們拓墾。創建了聞名世界的佛教聖地。什麼是人間佛教?大師最簡潔的解釋是:凡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他的理想是:佛教一定要走向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社會化、大眾化、藝文化、事業化、制度化,乃至國際化。

徜徉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細細品味那些充滿禪意的文字。百萬《心經》入法身,每人虔誠抄寫一部《心經》,集百萬人的寫經,奉納於佛陀紀念館佛像內,以此功德祈求,世界和平、國家安樂、闔家平安、所求滿願。

在佛光山一個寧靜的下午,與文友結伴同看星雲大師生平紀錄片。

星雲大師,江蘇揚州人,一九二七年生,一九三八年隨母至南京尋父,後於棲霞山寺,才十二歲的他,禮志開上人披剃出家。法名悟徹,號今覺。祖庭為宜興大覺寺,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一九四五年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一九四九年組織僧侶救護隊來到台灣,最初在中壢圓光寺修行,加入慈航法師創辦的台灣佛學院為學僧。經歷了世事的波波折折,成就一代佛學大師!

面對各界盛譽,星雲大師不忮不求,他坦言,不喜歡被神話,只是一個「平凡的出家人」而已。

他說,全世界有七大奇觀,為歷史留下了紀錄,我們這一個時代也應該為歷史留下紀錄,讓未來知道我們這一代人做了些什麼。

告別佛光山前夕,作家們從下榻的雲居樓,走向最高景點大佛城,感覺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氣勢;行過地藏殿、觀音放生池、靈山勝境、大雄寶殿、佛光緣美術館等,一抹夕陽照耀在佛塔上。

看落霞滿天,雲靄縫隙有神光穿透。松木掩映處,是佛光山殿堂的金碧輝煌,是身穿袈裟眾多學佛的年輕人整齊的佇列,靜悄悄無聲地走過。

寄自加州

本文分別刊於二〇一二年九月三日《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