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56 星雲大師告訴了我們什麼?

‧田德邦 媒體工作者

近期,關於北師大教授董藩四十歲四千萬言論的爭論剛剛過去,星雲大師的中山大學之行又引起了人們注意。據人民網四月十四日報導,星雲大師以「人生財富知多少」為題展開了演講,並回答了中山大學學生和《羊城晚報》記者的提問。筆者以為,大師的一番演講,對我們一些人在財富上的糊塗認識正好能夠起到疏導作用。

星雲大師是得道高僧、知名社會活動家,在台灣有著很大影響,與大陸的文化交流也很頻繁。他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二百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教叢林學院及大、中、小學等數十所。大師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餘人,全球信眾則有數百萬之眾。在演講中,他說:「談到財富,我認為享有比擁有更好。你有錢,你建大樓、百貨公司,我沒錢、不能建,但是我可以來逛、來買東西。你建公園,我可以到公園裡散步;你去買台電視,我可以站在旁邊看。別人種的花開了,我們也可以欣賞。不一定要占有,但可以享有。」最後,他這樣概括自己的演講:「希望各位不僅要看到『有形』的財富、還要看到『無形』的財富;不僅要看到『人家』的財富,還要看到『我』的財富;不僅要看到『現在』的財富,還要看到『未來』的財富,不必『擁有』財富,可以『享有』財富。」

筆者不是佛門弟子,沒有弘揚佛法的義務。但對佛教,一直是心存敬仰之心的。對於星雲大師,也是早有所知,特別是他主辦的《人間福報》電子版,幾乎是每期必看。而對於財富,也有著大致相同的認識。尤其感到,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到現在,人們對財富的需求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看看改革開放這些年來的變化,對比我們過去的生活,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物質財富逐漸豐富起來。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它早已從主要矛盾變為次要矛盾。倒是社會風氣、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水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少數人的思想越來越腐朽。早在前幾年,有人曾經預測,由社會問題引發的思想意識問題,將導致宗教和心理學大行其道。現在,一些大學開始將佛教引入學習內容即是印證。

社會通病究竟靠什麼來治療?也許我們在探索中會出現一些可行和有效的辦法。在對財富的論述上,星雲大師的話可謂極為經典。當我們只注重和追求有形的財富時,我們往往忽略了無形的財富;當我們羡慕別人的財富時,往往忽視了自己的財富。對所有人來說,財富的多寡、財富的擁有和付出並不值得我們斤斤計較。「太陽的熱流溫暖大家,照亮大家,但太陽的光輝並沒有減少。」「對國家、民族、同胞,不能沒有心、沒有願、沒有力。我們應該做多少算多少。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當各種社會矛盾交織的時候,我們在這種無端的擠壓中總是顯得喘不過氣來。其實,我們的經濟發展到當前的水準,足以讓大家都能享受美好生活,但是,因為貪婪,因為拜金,因為思想意識不純,我們的地汙染了,我們的食品汙染了,我們的精神也汙染了……物質和財富有的是,它們像水一樣,多的人差點沒被淹死,少的人會被渴死。我們不能不說,這一切都是人為的結果。

由此,我們可以悟出:當前社會,最需要的不是財富,最需要的是對財富的認識;最需要的不是有形的財富,而是無形的財富。

本文刊於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五日《荊楚網》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