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21 我心目中的人間菩薩

‧慈莊法師  佛光山長老院院長

在我的記憶裡,師父非常擅於走路。年輕時,我們跟著他下鄉布教,每次總要走上幾十里的路;創建佛光山之後,所有弟子又再跟著他,走一條人間佛教弘揚五大洲的路。

人生中,有些事過眼雲煙,倏忽即逝;有些事刻骨銘心,歷歷如繪。九十二歲的師父現在年老了,行動不便,但他年輕時走路的勇健神采,至今記憶猶新,甚至他連走路都自有心得,曾經提醒我們,真正會「走路」的人,必定能夠從走路中體會佛法。

發心立志 願為眾生馬牛

記得六十多年前跟隨他出門弘法,師徒一行人長袍寬袖,常常要走一、二十里路才到目的地。我們問他,為什麼不坐車子?他說,在大陸時,常常要從棲霞山走到南京,再從南京走回棲霞山,得從早上走到傍晚;甚至從故鄉仙女廟走到鎮江焦山佛學院也要一整天時間,已經習慣走路了。

因此,師父早期在雜誌上發表文章,就曾以「腳夫」為筆名,自許能像個搬運工的腳夫,替眾生作馬牛;他曾為叢林學院每年舉行的行腳托缽寫下:「走出國家富強的道路,走出人間光明的道路,走出佛教興隆的道路,走出佛子正信的道路。」在我看來,這四句話,就是他一生的實踐,也是他一生成就的縮影。

一九四九年,師父從大陸來到台灣,不但舉目無親,生活無著,甚至三餐不繼,他何以能大步跨過難關,把佛法弘揚到全世界?關鍵在於他的「人格特質」,如做人誠信、有情有義、待人好、肯給人、能吃虧……,他不像一般的出家人冷淡難以親近,反而很熱忱、溫暖,特別的俠義熱腸。可以說,最初他踏上弘法的這條路,帶著的就只是一顆赤子之心。

早期宜蘭信佛的人不多,若法師要到宜蘭講經,必須搭乘火車經過好多山洞,不但鼻孔,連整張臉都被燻得黑黑的。而且當時的雷音寺老舊狹小,生活條件有限,連個廁所都沒有,因此到這裡講經的法師,沒有人肯再去第二次的。

後來頭城、羅東等地的信徒,紛紛邀請師父去弘法。於是師父帶著我們,每週日一早搭火車趕赴頭城共修、開示,下午又趕到羅東共修、開示,之後再搭夜車回到宜蘭。經過一段時期,信眾愈來愈多,師父於是邀請成一法師到頭城主持念佛會,禮請真華法師到羅東帶領念佛會。如此,既滿足信眾聞法的需要,又能與同道分享成果,師父就是這樣無私大量、懂得共生共榮的人。

以身作則 凡事親力親為

而我最欽佩師父的地方,是他凡事親力親為、以身作則。從出坡作務到工程建設,他都親自帶著徒眾,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完成。師父做任何事都有計畫,其用心良苦在於他從不是用說的,也不是叫別人去做,而是自己帶頭做起,默默地以身教,指引弟子做事如何盡善,為人如何盡美。

民國四十三年(一九五四),師父駐錫宜蘭雷音寺,開始舉辦多種弘法活動,也在佛菩薩聖誕日,舉行皈依典禮。每次都有男女老少很多人來皈依。然而我卻沒有參加皈依,只是幫忙書寫皈依證。現在回憶起來,當時師父不曾問過我:「你有參加皈依嗎?」其實我並不是不想皈依,只覺得自己還不夠資格成為佛教徒。

出家亦如此,在常住服務了十多年,師父也未曾跟我提過出家的事,但隨著對師父思想的不斷深入,又看到當時的師父為了籌措辦學經費,半夜都跟著其他法師們到殯儀館誦經到天亮,當時我深深地被師父的無私和對佛教的承擔感動了,我決定出家替師父去誦經,也可以分擔教務工作。其實很多弟子也都跟我一樣,因為感動,一生心甘情願追隨師父,無怨無悔。

回想追隨師父這六十多年,有一件事令我特別感動。當初師父派我到海外,在建設道場過程中,雖然我經驗不夠、語言有限,所幸仗佛陀光明,總有善因好緣,要建築有建築人才,要設計有設計人才來幫忙;但其中最可貴的,是師父對人的信任與尊重。這幾十年時光,師父讓我到全世界看地、尋覓道場,儘管相隔萬水千山,通訊也不像現在方便,然而只要我選定的地點和建議的方案,一通電話或者一封信向師父報告,他每一次的回應都是「ok!」

例如,他讓我去台北找道場的時候,因為經費有限,我實在找不到買得起的土地。有次我問師父:「能不能買大樓中的頂樓作為道場?」想不到師父也爽快地回我:「可以。」就這樣,我們有了普門寺。後來在上海、曼谷等的道場,也都設立在三十一、三十二樓上。據說,現在其他不少的寺院也都設立在大樓上了。又例如當初買巴黎古堡時,我也是一通電話請示他:「巴黎郊外的一座古堡,可以買來做禪修用的道場嗎?」師父同樣回我:「可以。」

雖然有人說,大概是因為我堅持「實用」的原則選址,還有「便利信徒」的原則考量,所以才得到師父的首肯。因此我深刻的體會,師父對任用人才上的獨具慧眼,重要的是他全然的信賴、支持和擁護任用之人的真誠之心,讓為他做事的人,覺得受到「知遇之恩」,而全力以赴,為其效忠!所謂「帶人帶心」,這就是師父至高的管理智慧吧。

胸有藍圖 默默累積因緣

另外,師父具有高瞻的遠見,以及開闊寬廣的視野,誠可謂「先知」。比如師父提倡「僧信平等」,佛教為二者共有,因此早在上世紀末就成立了「國際佛光會」,透過佛光山與佛光會的合作雙運,把佛法擴展到世界各大洲,成為人間佛教走向國際的中流砥柱。又例如,從佛光山到佛陀紀念館落成歷經幾十年,幾乎沒人想到,在開山將近五十週年前,宏偉壯觀的「藏經樓」悄悄地在短期間落成,而且完美位處於二者之間,銜接本山與佛館,如此恰到好處。

因此,我想到,師父這一生,他心中一直有明確的藍圖與目標,他只是默默地思考觀察,靜靜地累積資糧,因緣未到,師父不會開口。實者,現在全球五大洲近三百間道場,都在他隨順因緣、廣結善緣、創造因緣中,一一自然實現的。仔細一想,只能感佩師父的一生:空中生妙有,實在難思難議了!

浮世光陰,只同瞬息;今年,我也八十八歲了。思及今生有幸追隨師父出家,還能在他出家八十年紀念的此刻,寫一篇短文回憶往事,真正感到因緣的殊勝。年輕時,師父勉勵我們:人生世間,有很多事是別人無法代勞的,要靠自己承擔;不管做任何事,「發心」很重要。發心吃飯,飯就能吃得滿足;發心睡覺,覺就能睡得香甜;發心做事,事就能做得起勁;發心走路,路就能走得長遠。

最後,恭祝一生始終都在「發心」的師父:

法體康泰 福壽綿延 佛光永普照 法水永流長

本文刊於二〇一八年三月十六日《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十四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