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7 從大時代看大因緣

覺培/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祕書長

佛教,在印度已滅,在中國,等待再起。已滅者,貧僧不曾放棄,親身主持皈依傳戒,後派弟子遠渡興學,管它酷熱貧瘠,重新播種,重燃薪火!等待再起者,貧僧戮力奔走,「往來兩岸」為和平指點迷津,為佛教興隆「制度建立」,管它孤獨崎嶇,為大事也,何惜生命!

貧僧說不貧,卻一無所有,說貧僧貧,卻也無所不有。這貧僧說穿了,他就是「不住而常覺」,既不住,何來之有?既常覺,何處不妙有?只是在大時代的驚濤駭浪中,這貧僧所創造的,是為佛教力挽狂瀾的大因緣,此乃貧僧不平凡之處。

四十篇貧僧的話,話裡有他之所以創造大因緣的「內因」:從飢餓艱困的年代走來,穿越烽火連天的歲月,人命如螻蟻,隨時命喪黃泉。「貧僧的受難」重重,白天被指控是共產黨匪諜,晚上被誣陷為國民黨特務;來到台灣,又有教界內的排擠,外省與本省之間的藩籬。但貧僧之所以不貧的「內因」,來自他有「歡喜樂觀」的性格,也有「發心立願」的決心,他有「佛教靠我」的理念,也有「無盡讚歎」的法門;他喜歡「生活在眾中」,因為眾生佛性平等。他可以上與君王同坐不卑,下與乞丐同行不亢;在「問政不干治」的背後,善盡的是菩薩對人民安和樂利的懸念,提醒每一位領航的舵手,不要偏離人民安全的航行。

凡貧僧餓過的,他要給人溫飽;凡貧僧窮過的,他要給人富有;凡貧僧苦過的,他要給人幸福。貧僧能夠成就大因緣的「內因」,是不斷的「自學」,精進的修持,是無盡的苦難,無比的忍耐,以及念茲在茲「為了佛教」的熱情。這熱情的背後,是靜定的功夫,是無相的布施,是勇敢的承擔,是善解的忍辱,是「解困」的般若,是持續精進所開展「人生三百歲」的永不放逸!

從大時代看貧僧面對「外緣」的觀念與態度,他總是「住平等法」、洞察「諸行無常」、了知「諸法無我」、廣開「善巧方便」。因為「住『平等』法」,所以他能夠令「僧信互敬」、「男女無別」;所以佛光山還有個佛光會,如鳥之雙翼;所以佛陀館內十八羅漢,還有三位比丘尼;在貧僧眼裡,男女僧信平等如此,對待花草叢林、鳥類動物亦如是。

因為「諸行無常」,所以「佛教需要改革」,弘法必須「與時俱進」。也因此,貧僧辦學為了培養人才,辦媒體為了以正視聽。從「雲水醫院」到「雲水書車」,他想到偏鄉貧病需要照顧,也沒有忘記山區的兒童需要書籍。從寺廟建立到「各種『館』的奇緣」。他考量佛教讓社會方便可以親近,也不忘展現佛法不離生活的各種面向之可能。

既然了知「諸法無我」,所以貧僧可以「與病為友」,不會因病而動搖對佛教的信心,反而勘破「四大本空示現有,五蘊和合亦非真」;他可以「生死一如」,因為貧僧早已出生入死、無懼生死、超越生死,因為生命不死;他說自己是一個「垃圾桶」,所以納受酸甜苦辣不以為意,好事壞事終會過去。貧僧的「無我」,養成他面對「恩怨情仇」人間事,還依舊「事如春夢了無痕」。

這位貧僧「不捨一人」,所以廣開「善巧方便」之門,建「佛陀紀念館」不收門票,買荔枝創造農民生機,邀「神明」一起交流「聯誼」。貧僧推動三好校園品格教育,鼓勵老師找回教學的熱情,文學獎、傳播獎,無非想提升華人文化與媒體的素養。因為「不捨一人」,貧僧提醒「青年愛情觀」要正確,否則傷人傷己;「夫妻相處」要和睦,否則影響家庭;管理模式當無為,否則帶人難以帶心;凡事皆「可」,否則阻斷善因善緣。也因此,貧僧對「人間因緣」總覺得難遭難遇;抱病仍不放棄每一場「弘講的因緣」,從台灣到「國際弘法」,從佛教跨宗教,從華語到各國語,貧僧在大時代裡創造大因緣,也因為「善巧方便」為佛教開啟了大門,這大門,他要讓孩子、青年走進來,要讓婦女長者走進來,要讓藝術人文走進來,更要讓閱讀風氣走進來。貧僧希望凡一切「無緣者」,皆成為「有緣」而走進來。

貧僧弟子讀貧僧話,明白出家人要做好「貧僧」的道理,所有的苦難折磨皆是修行;面對法難時,要勇敢的為佛教站出去;一切善緣皆來自無私無我的給予;從大時代裡創造大因緣,一切皆源於「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的願心;貧僧的話,是「安心辦道」的根本,更是「正法永續」的軌則。貧僧能貧,所以不貧;貧僧有願,但願不虛發;今日以貧僧為師,能不感到無比慶幸?明日以貧僧之路前行,佛教還怕沒有願景?

人人若能做好「貧僧」之本分,使貧僧的話繼續開創著佛教的大因緣,倘若能如此,佛教豈不「幸甚!幸甚!」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