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98 喜捨之間的富貴

莊淇銘/台北教育大學教授

 讀星雲大師《貧僧有話要說.我的生活衣食住行》後,深覺如能廣為周知,對當今崇拜虛華金錢的社會,實有暮鼓晨鐘之效。

星雲大師提到:「別的長處貧僧不敢說,對於財富自己並不看在眼中,這是貧僧對自我期許的一點成就。」大師的食衣住行可用粗茶淡飯、舊衣敝屣形容。

但是,這一點都不影響大師心靈的快樂與富足。大師很謙虛的說:「這是對自我期許的一點成就。」

然而,在拜金奢華的社會,這是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

大師文中指出「世間上的窮和富都用金錢來衡量,有錢為富者,無錢就是貧窮」,是當下社會不少人的價值。在這種價值觀下,金錢、財富、名牌、豪宅、特權成為崇尚的標的。阿帕契直升機案就是炫富炫特權例子之一。

相對於追求山珍海味、豪宅名床的炫富價值,我們來看大師對物質的價值觀。大師說:「若要問我人間美味,應該就屬蘿蔔乾和茶泡飯了。」「沙發當作床鋪,已是長久習性。」「回顧貧僧這一生,自從哇哇墜地之後,就沒有錢買過新衣服穿。」再看大師對人生的價值觀。大師訂出:「行在禪淨共修,解在一切佛法。」把傳統和現代的佛教相結合,並積極到各處弘法。大師提及:「至於外出弘法,我靠著兩條腿,在台灣不知走過多少千百里路。那時候為了節省開支,總是以雙腳代替車輪,行走山線、海線,穿梭鄉間的山路小徑,往往從此地到彼處,花上四、五個小時是常有的事,但我不以為苦,反而覺得走路實在是人生一大享受。」讀完大師對物質及生命的兩個價值觀,為之動容且汗顏!

我經常到各處演講,邀請我的單位會問演講費用要多少?我的回答是:「隨緣。」至於宗教跟慈善團體邀請,我的回答是:「不收費。」有朋友問我為什麼,回朋友:「我的生命哲學是『還』。」

朋友再問:「還什麼?」再跟朋友說:「我認為,我有幸到這個世界上,從出生到現在六十歲,從幼稚園、小學、博士班到進入社會工作後的各個機會,不知耗費使用了多少的物資及親友師長的關懷,這些都是『取』。從地球的角度看就是『天生萬物以養民』。」

在地球人口突破七十億、全球糧食及各項資源開始不足的當下。我想,我們從地球從親友師長及社會取得那麼多東西,是不是該在生命中盡一分力量來「還」社會。

所以,我衡量一個人的生命富有與否是這個人對社會的「取」與「還」。

有些人光「取」不「還」;有些人多「取」少「還」,我尊敬的則是少「取」多「還」的。星雲大師無疑是幾乎不「取」,一生都在「還」的典範及效法的對象!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