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73 離一切相 給人方便

黃蕙芳/高雄地方法院法官

人常說「是非公義自在人心」,但「心」字一詞是多麼難的去解釋清楚。因為它往往會隨著每個人的主觀意識、想法、成長環境、生活經驗等等不同的主、客觀因素而被做不同程度的解讀。所以當別人的想法、看法與我不同時,落差就可能會產生,甚至亦會有一些「是非」。但我認定的「是」,就是別人的「非」嗎?這中間是否有些是我們所無法完全了解的事情真相?

長久以來,我們習慣於從「外在的種種事相」去判斷、歸納而得到「結論」。但我們所看到外在的東西,不論是有形的物體、或是無定形的水、火、風等,它們都只是一個客觀的相,本身沒有任何是非、價值,是我們的心、意識、還有長期以來因為個人習慣、教育、或生活上的認知,而賦予這些「相」一些意義。也就因為每個人不同的習性、認知,造就了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價值判斷與看法。

初次進入佛館禮敬大廳時,看到 7-ELEVEN 、星巴克、漢來素食餐廳等店,確實有種不習慣的感覺,因為它跟我心中存在的「寺院」、甚至「是與寺院有關的」所應該有的既定的印象不同。這種不習慣,一時之間也難以說得上來,只是「感覺」不對,感覺有點「商業色彩」。而之後幾次與朋友聊天時的機緣,也可從他們的言談中嗅出他們的這種「感覺」。

當然這種「感覺」隨著我日後慢慢對於大師的理念、佛館創建的目的、以及獨自漫遊走在佛館、佛光山中所見、所聞而產生了變化。因為這種「感覺」已經被許多親身經歷的事證推翻而不復存在,也就是說,我的「理智」告訴我當初這個「感覺」是錯誤的。但有多少人,因為第一次的「感覺」即種下永遠抹滅不去的印象;又有多少人能像我這樣幸運,時常悠走在佛館、佛光山寺去觀察人、事、物?讓自己慢慢地去認識體會並進而改變原來的「感覺」?

經過禮敬大廳沿著二側可供遮陽避雨的走廊往本館方向走,沿途設有一個個的石椅、一台台的飲水機,想當然爾,這是要給人休息、使用。但在走過這些石椅、飲水機的同時,有人想到提供這些方便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含義?如果從「商業」模式或經營的角度去解釋它可以成立嗎?

佛光大道上、雙閣樓附近漂亮的花草樹木,若單是以栽種的成本去計算,這個數目應該已經很可觀,更何況還有維護等無法估計的成本?走累了,可以坐在樹下享受寧靜;熱了,也可以走進本館大廳吹吹冷氣;或者也可以到 4D 影片播放室去看看電影。但在我享受的同時,這個比我家裡使用還更可觀的燈光、冷氣等費用該如何支應啊?或許,我可以解釋,那些商店的收益應該可以應付這些支出吧!但真的如此嗎?我真的統計過嗎?我憑什麼說我當初「商業色彩的感覺」是對的呢?

真正打動我心的,是記得有一年春節的時候,看著一位手腳有些殘障不方便的老年人,一跛一跛的獨自走進滴水坊,那裡的義工很親切的問候他、招呼他,之後,又看著他一跛一跛的走出去,臉上充滿了喜悅。望著他的背影,我試問:是什麼樣的力量,可以讓一位孤獨又殘障的老人如此的愉悅,而忘卻身體的不便?煙火燈會的時候,看見人群蜂擁而至,為的是享受那光明所帶給人的希望與鼓舞。或許,有人會說為何要把錢浪費在此,而不乾脆捐作慈善用途救濟貧窮?但給人希望、光明、鼓舞,雖是短暫,但也是美好的、燦爛的,那不也是種力量嗎?

我曾為我當初心中所存「商業色彩的感覺」找到一個合理解釋的理由,那就是:至少這些商店的收益,可以幫助減少佛館的水電支出、及各種雜項的開銷費用。

然而,這次看到大師在〈佛陀紀念館的風雲錄〉中,所提到的「能捨即捨──憂他人不愁己」、「大眾成就─人間佛國現前」、「免費辦展─弘文化傳知識」、「煙火燈會─為人心增加美好」等內容,我才知道,原來我還是從世間法的角度去看事情、找答案,而大師在面對佛館是非風雲的種種釋疑,已在在顯現其心中的坦蕩、修為與佛法的造詣。

曾經去過美國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華盛頓特區史密森博物館」、還有日本京都的「金閣寺」等,它們裡面也都有販賣部販售紀念品,但我未曾因此覺得奇怪。何以我一開始進入佛館會有不同「感覺」?原來,我是在未弄清楚佛館建立目的之前,即只憑個人對於寺院的認知及個人主觀刻板、既定印象而產生誤解。倘若不是大師說了:「遊客來了,信徒來了,累了,渴了,餓了,想要購買禮物等等,你想,應該如何替他們解決問題呢?」這些話,我永遠也不會知道這些商店被設立的動機及意義在哪裡。那是出於為信徒、為遊客方便著想的「人本關懷」,而非基於賺錢營利的商業目的!

倘若不是大師說了,「租借土地做為停車場,提供來者免費停車」、「盡一點對文化的熱心,希望增加知識的傳播」、「增建禪窟,提供給旅行的背包客,可以靜修一天半日」這些話,我又哪裡明了這其中各種活動、開發的原委?但一個人做事,可能向所有的人解釋、報告所有來龍去脈嗎?即使說了,就會完全被認同、接受嗎?我想這是很難的,因為每個人的心不同,看法、想法也自然不同。誠如大師所說的「人是不容易為別人所了解的」。

身為凡夫的我,常常只是看到事情的表相,及自己所相信的部分。在看完大師這篇文章後,讓我學到:當在無法完全了解別人所做所為時,想想自己的付出與獲得;在要對別人有所批判時,也想想自己是否已經了解事情的真相。更重要的是,要學會以正面的角度去看待所有人、事、物。

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在〈佛陀紀念館的風雲錄〉一說中,體會了大師給人方便、為人著想的「方便法」;也感受到了為給人希望、力量、知識而辦理煙火燈會展覽的「布施法」;更有不懼批評勇於面對的大無畏精神。這些種種,提醒我自己,不要以自我主觀的心識驟然地對任何事情做負面評價,更要用讚歎感恩的心隨時隨地去感謝別人,讓善的力量充滿這世間。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