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71 星雲大師說的都是做人道理

紀碩鳴/香港資深媒體人

佛光山開山長老星雲大師一生喜愛寫作,著書立作不知多少冊;他也喜歡說話,每天都在《人間福報》發表他的小文,藉以和讀者說說心裡話;他經常出現在公眾場合,登台演講,將人生的心得告訴大家。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他講佛教卻不深奧,說的全是做人的道理。

今年(二○一五)四月一日開始,星雲大師又以一款新方式和我們說話。以「貧僧有話要說」為主題,每週一至週五刊登一篇,原本講二十篇,但要說的話太多,有些要講清楚,又怕互聯網時代不接受太長的文稿,拆成二至三篇不等。年近九十,星雲大師與時俱進,「說話」也跨入新時代。

因為眼睛不好,無法自己動手寫作,只能以口說,請文書代筆記。這已經是星雲大師多年不間斷的「寫作」方式,說出來的文章平鋪直敘一氣呵成,說出來的道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星雲大師一生奉行「以無為有、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空為樂」的人生觀,他本身就是一個清貧思想的實踐者。他清貧卻又是那麼富有。

佛光山在世界各地有幾百所寺院,大學、中學、小學,還有每天都吸引幾萬甚至幾十萬遊客的佛陀紀念館,少說也值五百億。但這一切,星雲大師說,一切都不是我的,都是大眾和社會共有的。這一切與我都沒有關係,我只是其中的一點因緣而已。

在文中,雖然星雲大師並不喜歡「貧僧」這兩個字,「在過去,中國大陸的出家人都自謙叫『貧僧』,我非常不喜歡這個稱呼,出家人內心富有三千大千世界,為何自甘墮落要做貧僧呢?」不過,佛光山的財物為十方財物,星雲大師孑然一身,他自我解嘲:不是「貧僧」又是誰呢?

其實,星雲大師在用另外一種方式和我們說「名」並不重要,他在《貧僧有話要說》中說到〈我被稱為「大師」的緣由〉中提到,佛光山的法師、老師眾多,好多次他都被找老師、法師的人搞錯。徒眾們就研究排位,他被提議稱為「大師」。但他認為,稱一聲「大師」,無論是小大師或大大師,都沒有什麼好計較。就例如我們中國人經常稱人「先生」,你是教授、學者,我稱呼你王先生、張先生;你是農夫,甚至你都不識字,我也可以稱呼你陳先生、林先生,但沒有人計較這個先生稱得對與不對。

星雲大師告訴我們,在稱「大師」上,也沒有所謂對與不對。如果我們明白「大師」的意義,便知道它只是一個假名,還代表「你」的含意。他還幽默的表示,其實,你不要稱我大師,你要稱我小師,也沒有什麼不好,表示年輕,我可能還更高興。

星雲大師的別名很多,世界各個大學給了他幾十個榮譽博士、名譽教授,還有人甚至稱他「政治和尚」。到了現在這個階段,有這個稱呼,沒有那個稱呼,星雲大師說,貧僧也不介意了,就是成佛,也是一個假名,心、佛、眾生,本來就是三無差別,何必在這個假名裡面去計較得失?有什麼意義呢?為人一生無須為名利糾纏不清,星雲大師把名利都說得很清楚了。

星雲大師在銀行裡沒有過存款,也沒有儲蓄過金錢,荷包裡面、口袋裡面沒有錢;他沒有保險櫃,也沒有保險箱,也沒有化過緣,更沒有把錢存到哪一個人的戶頭裡去。在佛光山,星雲大師也和大眾一樣,在常住的福田庫,也領有一個號碼,常住給少許零用金,都存在那個福田庫裡。

有一年,浙江民營企業家協會組織企業家拜訪星雲大師,企業家們要求星雲大師給大家一句話。星雲大師說:你們都是成功人士,很富有。我想說的是,人生在世,不在於擁有,而在於享有。他指著桌上的一盆鮮花,鮮花不屬你的,同樣可以欣賞,企業家不再要一味追求財富,而要懂得享有。一席話,讓企業家們都茅塞頓開。這句話,幾年後都在浙江民營企業家們中間盛傳。大家覺得,道理都明,但由星雲大師說出來,猶如得到真傳。

十多歲就出家,以當和尚為終身職業,星雲大師做人的原則也一以貫之,終身不變。他信守的是為大眾,為社會服務自始至終不變。即使是出家人,一生中遇到的困難無數,但星雲大師一生不曾送過官員紅包,也沒有請過客,也少動用人情。解決問題的方法,「首先我用道理據理力爭,因此,與政府、社會解決了不少的問題。如果道理不能解決的,我就用時間解決。在我想,他們是官員,我是出家人,橫豎我一生做和尚,時間對我比較有利,也就慢慢的把困難解決了。總之,解決困難的方法,還是要靠勇敢和智慧。」

雖然,我們和星雲大師不一樣,無法橫豎一生做和尚,但大師「我們只想給人方便,沒有想到困難」,「要靠勇敢和智慧」的真理是值得我們一輩子追逐的。

發心,是佛教用語,星雲大師簡單的說,就是開發心地。開發心地為什麼?星雲大師通過說話告訴我們,發心,必須要身體力行,好比發心苦行,發心修持禮拜,發心救苦救難等等,要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發心。用佛教的理論,星雲大師是在告訴我們人間的生存之道。

星雲大師每日還在「貧僧有話要說」,每一次說話都充滿哲理,字字成金句。星雲大師是在跟我們講他自己一生的故事,以自己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是我們一生受用不盡的心靈雞湯。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