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十二類【附錄】 /
- 379貧僧說話的回響 /
- p114 因緣能成就一切
p114 因緣能成就一切
林大森/佛光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恭讀《貧僧有話要說》,文中字字珠璣、句句感人,星雲大師以淺白言語傳達深邃意涵,娓娓道來待人處事之道,以及多年來的興學理念。閱畢深有所感,想以服務佛光大學多年教員的身分,分享些許經驗,印證大師理念。
至今年七月底一○三學年度結束,個人服務於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已十二載,累積多年經驗,深知台灣今日高等教育招生之不易,社會學碩士班尤甚。許多同領域友人論及即使國立大學或傳統私校之社會系,碩士班一年僅招收十餘人,且經常有缺額。
佛光社會系地處人口較少的東台灣,招生人數卻能達二十至二十五人,報到率多在八、九成之譜;且以八成在職進修的結構,卻有六成學生能在兩年內完成學位。以他校同行觀之,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佛光做到了,且不止一年,幾乎年年都能維持這樣的榮景。
個人指導畢業的碩士超過三十人,目前正在撰寫論文的碩二生,以及開始醞釀議題找資料的碩一生計約十人。綜觀這四十個碩士生,一半以上年紀比我還大,超過九成非畢業於社會學相關科系,但其中僅六人修業年限超過兩年(含三名換指導教授的學生)。軍公教、社福機構、私人企業……他們的職業非常多元、學術基底參差不齊,但一貫的是有股排除萬難的勇氣、更有顆謙遜上進的心。
我是一個嚴格的老師,無論學生的背景是什麼,一定要求學生要做量化研究,跑統計模型,方法上馬虎不得。研究生中不乏文學院出身,從來沒有接觸過統計,也有師專畢業,放下課本已逾二十年,複雜的統計模型無疑是艱鉅困苦的挑戰。學術同行說,指導欠缺數理基礎、要兼顧工作和家庭的在職學生,最是辛苦;然而我卻覺得,在百忙中重返校園,克服疲憊求知若渴的眼神,最是可愛!
我從不否認自己花了很多時間與精神在研究生上,因為他們最為有心,也最需要照顧。每每研究生完成論文畢業,感激之情溢於言表,雖我一再推辭,但學生總不忘豐盛的饗宴、昂貴的謝禮。
記得一位在地享負盛名的企業人士,畢業時送我一組價值不菲的法藍瓷;又有位小學校長研究生,請同在教育界服務的父親用我的名字創作一首七言絕句,雅緻地裱褙起來,至今還高掛在我的研究室。謝謝我幫他們圓了一個夢,一個自己過去不敢作,現在人人稱羨的夢。
星雲大師說:「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這一切與我都沒有關係,我只是其中的一點因緣而已。」大師創立托兒所、幼稚園、兒童班、學生會、歌詠隊、弘法團、文藝班、補習班、念佛會;籌設均頭、均一國民中小學,普門中學,佛光、南華、西來、南天、光明等大學,這些學校資產總額超過兩百億。大師致力文化與教育,創造學術聖殿,嘉惠無數學子,如此浩瀚功德尚稱「一切與我無關,只是其中的一點因緣」,那如我一般尋常百姓,何以擔當得起學生口中的感激?我常告訴研究生,你們來自於各行各業,不是非讀佛光不可,來到佛光也不是非念社會所不可,然今日我們卻在這裡結下師生關係,這就是一種因緣。
學校高層主管也好、一般老師也好、職工辦事員也罷,分開來看縱然有權位高低,但就整體而言,各自不就是顆小小的螺絲釘,置在既定的結構位階嗎?當每個人各安其位,穩住自己發揮功能,整體就成型了,無比的力量就出來了!當因緣具足,在外人眼中的「奇蹟」、「不可能的任務」也就一一實現、水到渠成了!
學生畢業時,我總不忘叮嚀:無須謝我,但莫忘鼓勵有心進修的同僚親友,請他們上林美山,大夥一同締結良好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