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367 〈我一直生活在「眾」中〉讀後感

慧屏

曾在因緣際會下,請示了師父上人:「什麼叫做大格局?」師父上人扼要地給了:「無我」二字,當下真有醍醐灌頂之感。因為「無我」,所以「無限」、「無窮」、「無盡」,全然沒有局限的格局,還能說它不大嗎?我的貧僧師父,正具有這般格局。他一生奉行「無我」精神,過著「以眾為我」的生活。他曾說:「世間上的事,好壞對錯很難說,大眾普遍提出來的,就是對的。因為表示大眾有需求!」其以人為本,對「大眾」之重視可見一斑。

在文中提到:「人間佛教不排除人性生活基本的需要,不要違背社會時代的潮流,所謂達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也不能不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對現代大眾慈悲的展現。其大眾性格與胸襟,在他撰寫的文字、建築的空間、策劃的活動中展露無遺,細細觀察體會,便可一探究竟。

師父上人的著作講演,文字淺白,條理分明,甚至用各種譬喻、故事深入淺出的詮釋深奧佛教義理,不正是為了方便普羅大眾輕鬆閱讀,接受佛教嗎?走進佛光山,不二門前容納大眾駐足的廣場、每日供眾飽餐的朝山會舘、專屬信眾的檀信樓、大殿旁有別於傳統寺廟長廊建築的集會講堂──東禪樓、旅人歇腳喝茶的西淨客堂,動輒容納數千人辦活動聽講的雲居樓、如來殿大會堂,甚至不收門票得以容納數萬人的佛陀紀念館,皆是為「眾」應運而生。從空間,真能讀到師父上人的心。就連專屬供奉佛菩薩聖像的大雄寶殿,都為僧信四眾保留了明亮寬敞的禮佛、修持空間呢!

而為了接引各領域的大眾,佛光山每年大小活動不斷,在師父上人的帶領下,所有徒眾無不兢兢業業,實踐著集體創作的理念。常有客人問:「法師你們這麼忙,哪有時間修行?」我感覺這個問題本身有迷思,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修行法門很多,然為成就大眾而忙,難道不也是一種利他的修行嗎?而文章中對這樣的迷思,更是敲了一記響鐘:「凡是有益於身心淨化作用的團體活動,都可稱為『共修』。」

是啊!當我們本著抱持給人歡喜、布施因緣的信念,於活動籌劃期間投注時間、心力,學習解決困難、克服習氣、尊重與包容等,不都是修行嗎?我們提倡僧信集體創作,共同實現「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各種淨化心靈活動,不正是一場場殊勝莊嚴的共修會嗎?只要心念放對了位置,一切就會不同!

《華嚴經・淨行品》中所釋出的菩薩修學法門,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境界遭遇裡,藉境鍊心,發心立願。師父上人對共修的詮釋,不僅順應時代的演變,更為佛教未來開展了更多可能性!我想,一直生活在眾中的師父上人胸懷大眾,帶領大眾開啟了不同的視野與時代,故大眾也將一直與他同在,超越時間、空間。

(佛光山都監院頭單書記)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