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42 《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紀念特刊》序──無量慧命

十二歲垂髫之齡,在烽火煙漫的亂世,我隨著母親尋找下落不明的父親。由於父親經常在寺院發心幫忙典座,我們來到六朝古剎的棲霞山,遇見了志公恩師,一個童真的承諾,開啟了我人生大開大闔的一扇大門,走進了佛陀至善至美的真理世界。

歷經棲霞律學院、焦山佛學院的養成教育,我度過了十年關閉、與世隔絕的青少年時代。踱步於焦山天寧寺的長江畔,望著滾滾江水,我的思緒如同那裂岸的驚濤,為中國佛教的未來勾勒藍圖。明清以來佛教走向山林遁世,影響所及,教界一片保守、閉塞、老邁的暮秋氣息,我與同參道友亟思為垂垂老矣的佛教找出一條新的方向,人間佛教的理念在我八識田中沛然萌芽。我們創辦《怒濤月刊》,為《徐報》主編「霞光副刊」,為佛教走向通俗化、藝文化、現代化而催生。我以為佛教需要興辦一份報紙、創建一所大學、設立一座電台,擴展佛教輿論的空間,接引知識青年進入佛門:佛法應該與文學、哲學、電影、藝術等結合,讓現代人可以愉悅輕鬆地接觸佛學深奧的教義。三十年後的佛光山,興辦了四所大學、十六所佛教學院、九所佛光緣美術館、佛光衛視、佛光視聽中心等等,一一實現了我的佛教現代化、大眾化、事業化的理想。

一九六七年五月十六日,我帶著弟子來到長滿麻竹的荒山,懷抱「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四大宗旨,和惡劣的自然環境搏鬥,以愚公移山的毅力,持精進的犁鋤,戴勇猛的盔甲,撒菩提的種子,建空花水月道場,要把娑婆轉化成清淨的佛光淨土,為佛陀的文教慧命事業,薪火傳燈。如今世界五大洲,都有佛光山的弟子,效法富樓那的無畏精神,以弘法為工作,肩負如來擺渡群倫的家業。

開創佛光山,不僅要興建清淨、莊嚴、宏偉、寬廣的殿宇堂榭,更要體現佛陀慈悲、平等、融合、共生的精神內涵。因此,我為弟子們立下「八宗兼弘,僧信共有,集體創作,尊重包容」等八項宗風,訂定佛光人的四大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希望佛光人培養佛陀示教利喜的性格,與人為善,終生做眾生的義工菩薩,方便他人,服務眾生。轉給人退心為信心,轉給人生氣為歡喜,轉給人煩惱為希望,轉給人麻煩為方便。自他受用,自利利他,締造兩序七眾弟子共尊共榮的人間佛教道場。

佛光山是個「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的六和教團。每一個佛光人立功而不居,一切皆由因緣所成,依制度來行事,個人不可私蓄金錢,不可私收弟子,不可私建道場,不可私交信徒,不可私置產業,不可私自募緣,乃至不可私造飲食,不可私自請託。我要求佛光弟子要能超越名關、利關、情關、恭敬關,道業才能鞏固,慧命才能綿長。佛光人的理念是「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佛光山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是我的,佛光山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我的。因此,我領導弟子們在風雨飄搖之中,一鏟一鋤、披荊斬棘闢建佛光山,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遵循制度,退位傳法於心平,就是要佛光弟子人人要有「以退為進,以無為有,以眾為我,以教為命」的心胸。可堪告慰的是心平、慈莊等弟子們,都能謹守「成就不必在我,光榮回歸佛陀」的精神,銜命開拓佛光道場,寺院一落成便請辭住持一職,為佛光山樹立良好的典範。三十年來,佛光弟子都能秉持「佛教第一,自己第二;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眾第一,自己第二;事業第一,自己第二」的精神,實踐老二哲學的信念,人人沒有私心私欲,才有今日佛光山遍布全球五大洲、傳燈世代千秋的佛化事業。

我一生念茲在茲所提倡的就是融合與歡喜,佛教大小乘要融合、南北傳要融合、顯密要融合、禪淨要融合、男女要融合,乃至宗教與宗教之間也要融合,因此,退位之後,我創立國際佛光會,希望全世界的佛光人都要有同體共生的認識,使佛教更上一層樓,「從僧眾到信眾,從寺廟到社會,從自學到利他,從靜態到動態,從弟子到教師,從本土到世界」,創立檀講師、檀教師的制度,結合僧信四眾弟子的力量,共同建設佛光淨土。

走過三十年,如今佛光山已經把佛教帶向制度化、生活化、現代化、大眾化、統一化、藝文化、事業化、國際化、人間化、未來化,不僅樹立了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宗風,也建構了人間佛教的藍圖。今逢《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特刊》出版在即,謹對佛光三十年作回顧,寄望佛光人堅定信念,以興隆佛教為共同理想,以淨化人間為共同目標,攜手邁向恆河沙數、無量無際的佛光紀元。

一九九七年五月十六日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