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74 《何山作品選集》序

為實際了解敦煌佛教藝術,本人曾親往敦煌參訪過,對古代繪塑匠師們的智慧與辛勞結晶,歎為觀止,而受到無限的啟示。

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遠在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疏通了我國到中亞、西亞各國的絲綢之路。佛教及佛教藝術便沿著絲綢之路開始向我國內地傳播。公元前一一一年(元鼎六年)漢武帝始設河西四郡,接著設西陲塞玉門關、陽關。從此,敦煌就成為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絲綢之路物質貿易文化交流的重鎮。進而為敦煌莫高窟的營建創造了有利條件。

以莫高窟為主體的敦煌石窟(其中包括榆林窟與東西千佛洞),其位置在敦煌城東南二十五公里處,洞窟開鑿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之上,坐西向東,與三危山遙遙相望。開鑿的時間,據碑文記載,為前秦建元二年(三六六)有一個名叫樂僔的和尚,從東西遊,來到敦煌的三危山下,時近傍晚,忽見三危山金光閃耀,狀如千佛。他認為這裡是「靈巖勝地」,於是在三危山對面的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從此代代相傳,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後一千多年間,開鑿了大量的洞窟,繪製了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各種佛像一二二○八身、說法圖九三三幅、佛經故事畫五十四種計一六一幅、經變畫二十四種計一○五○幅、裝飾圖案的藻井四七八頂、佛教史蹟畫、描寫佛教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佛教聖地與靈應事蹟畫有四十四處,計六十七種之多。其莫高窟的輝煌燦爛,無與倫比,成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極為豐富的藝術寶庫,更是佛教藝術的博物館。

在一九○○年(清光緒二十六年)道士王圓籙偶然發現了一個舉世聞名的藏經洞,其中裝滿了數萬卷從西元三世紀到十一世紀的經卷,被今天學術界稱之為「敦煌遺書」。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文學、藝術、天文、地理、醫學、印刷等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因而在世界上興起一門眾所研究探討的綜合學問──敦煌學。

一九九○年夏經吳劍雄先生的推介,余認識了來自中國大陸的畫家何山先生。何先生能在炎熱的戈壁與逾千年歷史凝聚而成的敦煌石窟中,默默地為藝術貢獻心力,長達十二年之久,從一個基層工作者,做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何況其所臨摹歷代具有代表性的敦煌壁畫,無一不是具有歷史與藝術價值的傑作。

何先生學有專精,有豐富的想像力,有刻苦耐勞勇往直前的奮發意志,加上富有編輯經驗的夫人李守蓉女士的相伴相助。其能把握得天獨厚的機會,在敦煌的各寶庫中潛心臨摹佛教藝術作品七十八幅之外,而同時亦基於在敦煌得到的領悟,再以敦煌為題材,所繪出的工筆重彩及油畫,以及對山水、人物、花鳥所繪出的寫意作品,無不展示出:「含道應物」、「以神化道」進而達到「暢神而已」的藝術境界,看得出何山先生將禪悟的過程與藝術創作的心理過程相結合所獲得的豐碩成果,無怪乎在國內與海外展出期間,均獲好評。至於著作方面,其與佛教藝術有關者,已有多本問世,且均具可讀性,為提供研究佛教藝術者最佳的版本。

此次應邀來佛光山展覽館展出其作品,他的敦煌壁畫臨本及油畫、中國畫創作一百餘幅,讓台灣觀眾一睹敦煌佛教藝術的輝煌以及他個人創作的成果。而何先生為配合展覽,同時計畫出版一冊《何山作品選集》。請余作序,余以其締造出其一生受大眾讚賞的個人成就,捍衛了永垂千年為歷史作證的民族藝術,特就所知所感,樂為之序,以記其盛。

一九九四年二月八日出版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